| 研究生: |
劉容雁 Riou, Rong-Yen |
|---|---|
| 論文名稱: |
畢飛宇小說發展歷程研究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i Fei-yu's Fiction |
|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Su, Min-Y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6 |
| 中文關鍵詞: | 畢飛宇 、疼痛 、文革 、現實關懷 |
| 外文關鍵詞: | Bi Fei-Yu, pain, Cultural Revolution, real concern |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畢飛宇自1991年發表處女作〈孤島〉之後,歷經了二十四年的筆耕歲月,已累積了相當豐碩的成果,作品獲獎無數而被外界戲稱為「得獎專戶」。在中國文壇頗富盛名的畢飛宇,憑藉著風格獨特的個人寫作,在當代文學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於台灣出版社對大陸作家、作品的選擇及市場取向的考量,使得台灣的讀者對於畢飛宇的認識僅止於後期作品,如:《玉米》、《平原》、《推拿》。而台灣學界對於畢飛宇的研究不但稀少,也流於片面。
因此,筆者主要研究畢飛宇為期二十四年的文學創作歷程。在這二十四年的創作歷程中,畢飛宇不斷地調整他的寫作步調,無論在寫作風格上,還是作品主題上,都有所轉變。筆者分別以1994年和2000年為界,依小說主題,將畢飛宇的創作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勾勒出畢飛宇創作的發展脈絡,並集中於創作成熟期(2000年後)的研究,期望一方面突顯出畢飛宇對於現實層面和人性關注的創作核心,對其小說中的人文精神作更深入一層的探索;另一方面,能使畢飛宇的相關研究能夠更為全面,進而喚起台灣學界對於畢飛宇作品研究的重視。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畢飛宇的生平及其創作歷程,並論述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著眼於畢飛宇2000年前的創作作綜合性的論述,包括早期對歷史的闡釋與反思、轉型期時對城市生活困境的思考,以及2000年時重要中篇小說〈青衣〉,藉此勾勒出畢飛宇的創作軌跡。第三章主要針對畢飛宇作品中的「文革」主題進行分析,包括轉型期以來短篇文革小說和《玉米》、《平原》「文革雙書」的探討,第四章著重論述2000年後都市情感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和重要長篇小說《推拿》。第五章為結論,主要整理、歸納各章節所要突顯的問題核心,並總結畢飛宇三大創作階段的各自偏重點,再強調該小說中一以貫之的人文精神。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i Fei-yu’s Fiction
Author’s Name:Rong-Yen Riou
Advisor’s Name:Min-Yi Su
Department&College:Chinese, Literature, Liberal Arts
SUMMARY
Bi Fei-Yu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debut Power Struggle in 1991, has been through twenty four years of cultivating in writing and accumulated considerable fruitful results, and is humorously dubbed the “award winning specialist” with works obtaining countless awards. The quite famous Bi Fei-Yu in Chinese literature, by virtues of unique personal style of writing, holds a certain standing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owever due to Taiwan Publishers’ consideration in the choices of Mainland China writers, works and the market orientation, Taiwan readers’ knowledge of Be Fei-Yu is only limited to the later works, for example, Three Sisters, Contraindication and Blind Massage. While studies about Bi Fei-Yu are not only rare in Taiwan Academia, they are also incomprehensive.
Therefore, the author mainly studies Bi Fei-Yu‘s literature creation in a course of twenty four years. In the course of twenty four years of creative work, Bi Fei-Yu constantly adjusted his pace of writing; both in his writing styles and his work themes, there were changes. The author adapts 1994 and 2000 as a line of distinction, according to the novel themes, divided Bi Fei-Yu’s course of creative work into three stages, outlining Bi Fei-Yu’s threads of development in creative work, and focuses on the study on the creative work in the mature era (after 2000), in hope, on one hand to emphasize Bi Fei-Yu’s cores in creative work in the realistic facet and his focuses on humanit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humanism in the novels; on the other hand, to enable relevant studies on Bi Fei-Yu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ubsequently awaken Taiwan Academia’s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Be Fei-Yu’s work.
Key words: Bi Fei-Yu, pain, Cultural Revolution, real concern
INTRODUCTION
The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summarizes Bi Fei-Yu's life and his creative career,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 scope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Bi Fei-Yu's creations before 2000, including her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and reflection in her early life, his ideas of the plight of urban life in his transformation period, and the important medium-length novel Moon Opera in 2000, so as to sketch out Bi Fei-Yu's creative proces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topic “Cultural Revolution” in Bi Fei-Yu’s works including the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short cultural revolution novels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uology”, Three Sisters and Contraindic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describing short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city affections and important long novels Blind Massage.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focuses on organi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ores of issues emphasized in the various chapters, and concluding the main points in Bi Fei-Yu’s three stages of creative work respectively and further emphasizes the humanistic spirit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novel.
CONCLUSION
In the course of twenty four years of creative work, Bi Fei-Yu constantly adjusted his pace of writing; both in his writing styles and his work themes, there were changes. The author adapts 1994 and 2000 as a line of distinction, according to the novel themes, divided Bi Fei-Yu’s course of creative work into three stages, outlining Bi Fei-Yu’s threads of development in creative work, and focuses on the study on the creative work in the mature era (after 2000), in hope, on one hand to emphasize Bi Fei-Yu’s cores in creative work in the realistic facet and his focuses on humanit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humanism in the novels; on the other hand, to enable relevant studies on Bi Fei-Yu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ubsequently awaken Taiwan Academia’s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Be Fei-Yu’s work.
一、 畢飛宇作品
畢飛宇,《青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畢飛宇,《地球上的王家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畢飛宇,《畢飛宇文集.輪子是圓的》,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
畢飛宇,《玉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畢飛宇,《玉米》,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畢飛宇,《平原》,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畢飛宇,《上海往事》,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
畢飛宇,《那個夏季.那個秋天》,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
畢飛宇,《哺乳期的女人》,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
畢飛宇,《雨天的棉花糖》,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
畢飛宇,《推拿》,台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畢飛宇,《青衣》,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
畢飛宇,《相愛的日子》,四川: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
畢飛宇,《哺乳期的女人》,上海: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
畢飛宇,《是誰在深夜說話》,台北市:寶瓶文化,2012年。
畢飛宇,《推拿》(修訂新版),台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
畢飛宇,《人類的動物園》,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畢飛宇,《造日子》,台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
畢飛宇,《沿途的秘密》,北京:昆侖出版社,2013年。
畢飛宇,《寫滿字的空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二、 專書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潮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王永兵,《穿越中國現當代文學歷史的對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年。
王宏圖,《都市敘事與欲望書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布衣依舊、畢飛宇等,《生於60年代:六十年代生人的心靈斷代史》,上海:漢
語大辭典出版,2004年。
〔德〕弗里得里希.馮.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
汪政、曉華,《自我表達的激情》,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吳義勤,《告別虛偽的形式》,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年。
周海波等,《最後的浪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文學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6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洪治綱,《中國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年。
洪治綱,《無邊的遷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陶東風、和磊,《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涂沛、蘇移,《京劇常識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美〕馬斯洛(Abraham Maslow),《馬斯洛人本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年。
張鈞,《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張清華編,《中國當代作家海外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碧月,《當代華人小說選讀》,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
高楠、王純菲,《中國文學跨世紀發展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畢飛宇、張莉,《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年。
畢飛宇、張莉,《小說生活:畢飛宇、張莉對話錄》,台北:九歌出版社,2015
年。
賈夢瑋主編、施戰軍著,《河漢觀星:十作家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
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
劉曉,《意識形態與文化大革命》,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出版社,2000年。
劉慶璋,《西方近代文學理論史》,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
魯迅著、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6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2002年。
三、 期刊論文
王一兵,〈文革末期鄉村生活的原始風景──論畢飛宇小說《平原》的思想意蘊〉,
《濟寧學院學報》第5期(2010年),頁11-15。
王文仁,〈視覺時代的不可承受之「輕」──畢飛宇及其小說《推拿》〉,《虎尾科
技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2010年)頁69-82。
王越,〈試析畢飛宇鄉土書寫的方式〉,《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第3期(2009年),
頁75-77。
牛春梅,〈玉米啊,你當自救──讀畢飛宇小說《玉米》〉,《名作欣賞》第16期
(2005年),頁76-77。
田祝,〈生存困境的追問──論畢飛宇城市題材小說〉,《現代語文》第12期(2007
年),頁64-66。
艾春明、劉麗,〈畢飛與小說中歷史觀的建構與解析〉,《文藝爭鳴》第12期(2014
年),頁137-142。
李宏慶,〈物欲狂歡背後的疼痛──以畢飛宇「城鄉互望視角」小說為例〉,《貴
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1期(2007年),頁66-68。
李金晏、張文謙,〈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中國醫藥科學》第21
期(2011年),頁112-113。
李洪華,〈穿越歷史的「飛翔」──論畢飛宇的小說創作〉,《文藝評論》第9期
(2012年),頁59-63。
李清、張家平,〈陌生化理論視野下的畢飛宇短篇小說藝術探析〉,《安康學院學
報》第4期(2014 年),頁77-79。
李曙豪:〈博爾赫斯與中國先鋒小說〉,《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 (2010年),頁77-79。
余玲,〈潮流外的寫作──畢飛宇小說論〉,《小說評論》第2期(2002年),頁
53-58。
沈杏培,〈介入的願望會伴隨我的一生──與作家畢飛宇的文學訪談〉,《文藝爭
鳴》第2期(2014年),頁44-52。
沈杏培,〈洩密的私想者──畢飛宇論〉,《文藝爭鳴》第2期(2014年),頁28-43。
祈春風,〈文革記憶與後現代敘事──畢飛宇論〉,《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22卷第2期(2006年),頁94-96。
孟穎,〈窺視與告密──畢飛宇小說《玉秧》〉,《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3
期,頁106-109。
汪政、曉華,〈選擇與可能──畢飛宇小說的前風格階段〉,《山花》第9期(1996
年),頁69-72。
吳朝暉,〈畢飛宇小說的視角論〉,《理論與創作》第2期(2007年),頁87-90。
郭廷梅,〈自我沉淪的代價──論畢飛宇近作中女性的悲劇命運〉,《散文選刊(理
論版)》第2期(2010年),頁6-11。
段崇軒,〈論畢飛宇短篇小說〉,《文藝爭鳴》第8期(2008年),頁154-159。
段崇軒,〈理想、獻身與代溝──讀畢飛宇《虛擬》〉,第19期(2014年),頁21-23。
洪治綱,〈1976:特殊歷史中的鄉村輓歌──論畢飛宇的長篇小說《平原》〉,《南
方文壇》第6期(2005年),頁43-46。
柳潤香,〈畢飛宇小說視角分析〉,《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7期(2008年),頁
81-84。
章長城,〈權力鏡像中的人性──畢飛宇小說論〉,《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2卷
第4期(2010年),頁61-65。
黃念欣,〈簡單、豐盈、清澈、深邃〉,《中國作家》第23期(2011年),頁144-150。
姜珍婷,〈畢飛宇作品語言的陌生化手法〉,《西華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
頁47-49。
姜威,〈城市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社會個案工作法介入〉,《青年與社會》第19
期(2013年),頁82。
姜廣平,〈我們是一條船上的──畢飛宇訪談錄〉,《花城》第4期(2001年),頁
180-196。
姜廣平,〈瞬間而永恆的極致演繹──畢飛宇《蛐蛐 蛐蛐》論〉,《鹽城師範學院
學報》第28卷第3期(2008年),頁38-42。
姜廣平,〈一場怎樣的豪雨才能滋潤我們和我們的教育──畢飛宇短篇小說《大
雨如注》摭論〉,《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第7期(2013年),頁33-36。
陳淑娟,〈暗黑中的裸裎──讀畢飛宇小說《推拿》〉,《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
137 期(2010年),頁59-61。
陳碧月,〈論畢飛宇小說的女性心理描寫(上)〉,《中國語文》第678期(2013年),頁34-42。
陳碧月,〈論畢飛宇小說的女性心理描寫(下)〉,《中國語文》第679期(2014年),頁19-33。
陳徵毅,〈高潮迭起引人入勝:畢飛宇著《青衣》讀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46期(2012年),頁49-52。
張莉,〈平凡裡的不平凡──以〈相愛的日子〉為視點〉,《名作欣賞》第7期(2013年),頁139。
張莉,〈論畢飛宇兼及一種新現實主義寫作的實踐意義〉,《文藝爭鳴》第12期(2008年),頁39-46。
張鈞,〈「現代」之後 我們往哪裡去?〉,《小說評論》第2期(2006年),頁50-56。
張登林,〈觸摸日常生活的粗糙與疼痛──畢飛宇後期小說創作的「現實主義」解讀〉,《山花》第4期(2007年),頁123-130。
張富華,〈存在的無奈與活著的疼痛──論畢飛宇小說中的「傷害」主題〉,《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6年),頁58-64。
張曉燕,〈論畢飛宇筆下的城市女性群像〉,《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5期(2008年),頁151-152。
張莉、畢飛宇,〈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在降低──畢飛宇訪談錄〉,《文化縱橫》第1期(2010年),頁76-82。
湯玲,〈批判中的脈脈溫情──畢飛宇小說論〉,《當代文壇》第3期(2005年),頁57-59。
畢飛宇,〈《平原》的一些題外話〉,《南方文壇》第4期(2012年),頁49-52。
畢飛宇,〈《推拿》的一些題外話〉,《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09年),頁24-26。
畢飛宇、汪政,〈語言的宿命〉,《南方文壇》第4期(2002年4月),頁26-32。
畢飛宇,〈文學的拐杖〉,《雨花》第11期(2007年),頁78-83。
畢飛宇,〈中國文學處在城市化進程中〉,《環球人物雜誌》第27期(2010年),頁10。
畢飛宇、周文慧,〈內心的表情〉,《長江文藝》第12期(2003年),頁65-67。
畢飛宇、賀仲明,〈關於新時期文學現象以及創作的對話〉,《西湖》第7期(2006年),頁74-77。
傅艷霞,〈冰與火的纏綿──畢飛宇論〉,《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4年),頁34-40。
葛紅兵,〈文化烏托邦與擬歷史──畢飛宇小說論〉,《當代文壇》第2期(1995年),頁43-45。
楊世宇,〈畢飛宇筆下女性人物闡析──解讀畢飛宇小說《玉米》〉,《南方論刊》第7期(2008年),頁85-86。
楊秀春,〈「文化大革命」中血統論之爭〉,《社會科學論壇》第4期(2008年),頁147-150。
鄭莎莎,〈論畢飛宇都市題材小說中的國民性觀照〉,《金田》第4期(2012年),頁41-42。
戴慈妏,〈畢飛宇早期「新歷史」小說探討〉,《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3期(2015年),頁231-250。
張鈞、畢飛宇,〈通向中國的寫作道路──畢飛宇訪談錄〉,《小說評論》第2期(2006年),頁43-47。
劉玉霞,〈《推拿》中的倫理書寫意義〉,《當代文壇》第6期(2012年),頁156-160。
鍾琴,〈「鬼」的糾纏與掙脫的可能──畢飛宇《玉米》系列解讀〉,《當代文壇》第3期(2003年),頁31-32。
曠新年,〈從寫實主義到現實主義──中國新文學對現實主義的理解、接受與闡
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4期(2014年),頁
70-83。
四、 學位論文
孔偉,《歷史的思辨和宿命的悲劇──論畢飛宇小說的創作》,山東:曲阜師範大
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文寬,《論畢飛宇小說的城市書寫》,廣西:廣西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王林剛,《蛻變中的堅守──論畢飛宇小說中的困境書寫》,重慶:西南大學碩士
論文,2010年。
王咪咪,《逃離與追尋──論畢飛宇城鄉題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安徽:安徽大
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晗,《論畢飛宇小說的審美品格》,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王銘銘,《沉淪與畸變的人性悲歌──論畢飛宇的人性書寫》,山東:曲阜師範
學碩士論文,2013年。
姚蕾,《畢飛宇短篇小說敘事藝術》,安徽: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妍妍,《畢飛宇小說修辭格運用藝術探究》,福建:閩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4年。
張錚賢,《畢飛宇對小說藝術的探索》,河北: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陳冠蓓,《畢飛宇前期中短篇小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3
年。
陸貝琳,《畢飛宇小說中城鄉互照關係的透視與書寫》,天津:天津大學碩士
論文,2010年。
曹非只,《欲望與疼痛──解讀畢飛宇筆下的女性形象》,廣東:廣東技術師範學
院碩士論文,2013年。
殷文杰,《嬗變與堅守──畢飛宇小說創作論》,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
2012年。
楊梅,《論畢飛宇小說的文革書寫》,揚州:揚州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
年。
崔美蓮,《論畢飛宇小說的文革權力書寫》,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
士論文,2012年。
戴慈妏,《畢飛宇小說的「民間性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5年。
五、 報章雜誌
畢飛宇、陳佳,〈《平原》不是鄉土小說〉,《東方早報》(2005.10.20)。
卜昌偉,〈《推拿》再現盲人生活 畢飛宇:何止盲人之盲〉《京華時報》,
(2008.10.20)。
岳巍,〈畢飛宇說《推拿》:我們一起走進沒有光的世界〉,《華夏時報》,
(2008.11.1)。
畢飛宇,〈與小說人物心貼心〉,《人民日報(海外版)》,第7版,(2008.12.19)。
畢飛宇,〈名家講堂:畢飛宇在理解中抵達人性深處〉,《舊數字報》,(2011.11.2)。
徐穎,〈即使我去唱搖滾踢足球,我還會寫小說〉,《新聞晨報》A16(2015.4.12)。
六、網路資料
畢飛宇,〈不要把同情和憐憫當作一種賞賜〉,(新浪讀書:ttp://book.sina.com.cn/)
(2008.10.14)。
畢飛宇,〈我發現盲人其實比我更快樂〉,(新浪讀書:http://book.sina.com.cn/)
(2008.10.14)。
汪政,〈畢飛宇短篇小說作為社會關懷的文學〉(中國作家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0.11.1)。
李晉緯,〈推拿探索盲人情感,抱走金馬6大獎〉,(中央通訊社: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11230004-1.aspx),(201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