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翊雲 Kuo, Yi-Yun |
|---|---|
| 論文名稱: |
金元少數民族詞人及其作品研究 The research about a minority of Ci poets in Jin and Yuan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王偉勇
Wang, Wei-Y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15 |
| 中文關鍵詞: | 金元 、少數民族 、薩都剌 、李齊賢 、詞學 、詞論 |
| 外文關鍵詞: | Jin and Yuan, ethnic minor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6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元少數民族詞人是指金、元之際,中國之少數民族或有少數民族之血統,且深受漢文化薰陶的作家,計有十八人,詞作一百二十六首。其中屬金詞者有七人,二十一首作品,屬元詞者有十一人,一百零五首作品。由於他們並非文學史上的重要詞家,詞作又多散佚流失,歷來少有人進行系統性的論述研究。因此,本論文分別從作品箋注、作家生平、內容分析、蘇黃詞論之繼承四個方面進行研析,期能為金元少數民族詞人及其作品做更深入的呈現,並對宋以後詞學發展及少數民族的創作有更清晰的認識。
由於金元少數民族詞人及其作品歷來未有完整的收錄和整理,故本論文綜合唐圭璋、張子良和黃兆漢等先生所錄版本,先做出較為完善的注本,以求其詞內容之全貌。再整理史傳資料,且融會作家其他體類的作品,從其生平際遇和其他體類作品做文史互證與交叉比對,深入研析一百二十六闋詞,並將內容論述的重點,予以分類說明。歸納得知此詞人群體及其作品,受到「蘇學北傳」的影響,多繼承蘇黃之學,呈現豐富多樣的題材、豪爽直率的風格,並鎔鑄口語方言、援引典故及化用前人作品,以抒發個人情志為主,足見金元時期在詞體文學上民族融合的成功;且這群少數民族詞人在語句、內容和風格上,皆能推陳出新,為金元詞壇帶來清新的風貌,對詞體文學創作生命的延續,極具影響力。
The verse writers of Jin Yuan ethnic minority means the shift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Writers of Chinese minority or other ethnic minority lineage who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Han culture. There were 18 writers and 128 pieces of work in total. Among these writers, there were 7 verse writers of Jin dynasty, with 21 pieces of work; 11 ones belong to Yuan dynasty, with 107 pieces of work. Due to they were not important verse writers i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most of their wok were lost, so not many people conducted the study of systematic narration. Therefore, this essay would analyze four aspects, such as burden of proof, writers’ life,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Su Huang verse, in hope to present more deep faces of the verse writers of Jin Yuan ethnic minority and their work, and know more about the verse development after Song dynasty and the creation from the ethnic minority.
Due to the collection of verse writers of Jin Yuan ethnic minority and their work is not complete and well-arranged, so this essay concludes Gui-Zhang Tang, Tzu-Liang Chang, and Zao-Han Huang to create more complete note for presenting the full view of verse. Then, the history and autobiography are coordinated, writers’ other forms of work are integrated, and encounter in their life and other forms of work are mutual reflected by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cross compared to further study and analysis on 128 pieces of verses. Furthermore,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the content narration are classified and expressed.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is group of verse writers and their work were influenced by “the passes to the North of Su Tungpo's work” and inherited mostly Shu’s and Huang’s theory, which represented various topic, frank and straightforward style, with combing dialects, introduction of allusions, and use of works from the people of former times. Most of works are for expressing personal emotion and goals, so the ethnic mix in the aspect of verse forms in Jin and Yuan dynasty was quite successful. Moreover, the writer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could find new ways of doing things from old theories in verses, content and style, for bringing new and fresh views in verse area in Jin and Yuan, so i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xtension of verse literature creation.
參考文獻
一、詩詞文集:
(一)金元少數民族文集: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1冊,〈集部.別集類〉第1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李齊賢《益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蒲壽宬《心泉學詩稿》,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97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耶律鑄《雙溪醉隱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0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薩都剌《雁門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5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薩龍光《雁門集編注》,收錄在《續修四庫全書》第13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別集:
晉.陶淵明《靖節先生集》,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林逋《林和靖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宋.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金.元好問《遺山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1冊,〈集部.別集類〉第1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劉秉忠《藏春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1冊,〈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徐明善《芳谷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2冊,〈集部.別集類〉第1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歐陽玄《圭齋文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0冊,〈集部.別集類〉第1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傅若金《傅與礪詩文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3冊,〈集部.別集類〉第1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丁鶴年《丁鶴年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元明善《清河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23冊,〈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翁方綱《復初齋詩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54冊,〈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王維《王右丞集註》,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57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61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王禹偁《小畜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63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梅堯臣《宛陵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67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歐陽脩《文忠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68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王安石《臨川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69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蘇軾《東坡全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0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查慎行《蘇詩補註》,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1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黃庭堅《山谷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2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黃庭堅《山谷詞》,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2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秦觀《淮海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3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楊萬里《誠齋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87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陳造《江湖長翁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89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于石《紫巖詩選》,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97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錢惟善《江月松風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6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蘇軾《東坡詞》,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97冊,〈集部.詩文評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向子諲《酒邊詞》,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98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三)總集: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王昶編《金石萃編》,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張金吾編《金文最》,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夏承燾選校《域外詞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年
漢.王逸《楚辭章句》,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2冊,〈集部.楚辭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楚辭補注》,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2冊,〈集部.楚辭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金.元好問《中州樂府》,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5冊,〈集部.總集類〉第3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佩文齋詠物詩選》,收錄於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33冊,〈集部.總集類〉第3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清.顧嗣立《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徐征等編《全元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閻鳳梧、康金聲編《全遼金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文粹》,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49冊,〈集部.總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56冊,〈集部.總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金.元好問《中州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56冊,〈集部.總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周南瑞《天下同文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57冊,〈集部.總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蘇天爵《元文類》,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57冊,〈集部.總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72冊,〈集部.總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詩詞評論:
吳梅《詞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2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宋.張炎《詞源》,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明.陳霆《渚山堂詩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明.楊慎《詞品》,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沈雄《古今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二,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李調元《雨村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二,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六,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陳銳《袌碧齋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六,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劉熙載《詞概》,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六,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宋.尤袤《全唐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縣: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縣: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清.徐釚《詞苑叢談》,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況周頤撰、屈興國輯注《蕙風詞話輯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704冊,〈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94冊,〈集部.詩文評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94冊,〈集部.詩文評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詩記事》,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96冊,〈集部.詩文評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宋犖《漫堂說詩》,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韓〕李仁老《破閑集》,收錄於蔡鎮楚編《域外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韓〕徐居正《東人詩話》,收錄於蔡鎮楚編《域外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韓〕崔滋《補閑集》,收錄於蔡鎮楚編《域外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三、史傳通志: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南朝.宋.范曄等撰《後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晉.陳壽等編《三國志集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斠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宋.歐陽脩等撰《新唐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元.脫脫等撰《金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明.宋濂等編《元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民國.柯劭忞《新元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韓〕鄭麟趾等編《高麗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徐夢華撰《三朝北盟會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祝穆《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元.劉大彬《茅山志》,收錄於《道藏》第五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元.俞希魯編纂《至順鎮江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徐象梅撰《兩浙明賢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14冊,南縣: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光緒)《湖南通志》,臺北:京華出版社,1967年
清.何紹章等修、楊履泰等纂《江蘇省丹徒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年
清.薩鎮冰、薩嘉曦修《雁門薩氏家譜》,收錄於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閩粵(僑鄉)卷》第五十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09冊,〈史部.編年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劉向編、高誘注《戰國策》,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40冊,〈史部.別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洪皓《松漠紀聞》,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40冊,〈史部.雜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52冊,〈史部.傳記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57冊,〈史部.傳記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三輔黃圖》,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59冊,〈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黃之雋等纂《江南通志》,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72冊,〈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四、筆記雜錄:
晉.葛洪《西京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縣: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蘇軾《東坡志林》,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陳秀明《東坡詩話錄》,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元.劉祁《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元.陶宗儀《書史會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清.張宗橚《詞林紀事》,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瞿汝稷編《指月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收錄至《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韓〕李齊賢《櫟翁稗說》,收錄於李仁老著、李相寶譯《韓國名著大全集》,首爾:大洋書籍,1973年
〔韓〕李德懋《清脾錄》,收錄於《青莊館全書》,韓國:□□□□書局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88冊,〈子部.雜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85冊,〈子部.雜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86冊,〈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44冊,〈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45冊,〈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周密《癸辛雜識》,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46冊,〈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劉向《列仙傳》,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52冊,〈子部.道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五、相關專書:
羅香林《蒲壽庚研究》,香港:香港中國學社出版,1959年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龍榆生選輯《唐宋名家詞選》,臺北:大孚書局,1978年
張子良《金元詞述評》,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曹銘校編《東坡詞編年校注及其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羅忼烈《兩小山齋論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胥惠民等《貫雲石作品輯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郭泮溪《中國飲酒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黃兆漢《金元詞史》,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劉石《蘇軾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詹杭倫《金代文學史》,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3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薩兆溈《薩都剌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簡江作《韓國歷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夏承燾、吳熊和《讀詞常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陶然《金元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韓〕崔昌源《韓國文集中的元蒙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順利《半島唐風──朝韓作家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黃杰《宋詞與民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楊光輝《薩都剌生平及著作實證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錢天善《明三家畫題畫詩研究》,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六、學位論文:
王源娥《黃庭堅詩論探微》,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83年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0年
林錦婷《蘇軾與黃庭堅詩論異同之比較》,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4年
鍾屏蘭《元好問及其學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論,1996年
陳慷玲《山谷詞及其詞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7年
郭亞賓《耶律楚材詩歌特質論》,河北大學碩論,2001年
陳啟仁《蘇軾詞之創作美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2年
梁文櫻《蔡松年詞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論,2003年
邱柏瑜《李珣詞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論,2004年
許奎文《黃庭堅詞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4年
陳雋弘《黃庭堅論詩意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4年
胡蓉《元代少數民族詩人耶律楚材薩都剌詩歌用韻研究》,重慶師範大學碩論,2005年
柯正容《金詞「吳蔡體」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6年
何永波《李齊賢漢詩創作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論,2007年
林妙玲《劉秉忠《藏春樂府》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7年
劉麗麗《元代少數民族散曲家交遊考述》,遼寧師範大學碩論,2007年。
王秀珊《東坡「以詩為詞」之論述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博論,2008年
邱全成《蘇軾詞的接受與影響──從期待視野的角度觀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8年
七、期刊論文:
(一)有關薩都剌的部份:
周雙利〈薩都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貢獻〉,《固原師專學報》第2期,1987年周雙利〈薩都剌年譜〉,《內蒙古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7年
張富華〈淺論薩都剌對宋詞的繼承與開拓〉,《新疆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1994年
李增林、許興寶〈論薩都剌詩詞特色〉,《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94年
李知文〈薩都剌詩歌「別開生面」的特色〉,《貴州社會科學》第4期,1994年
李延年〈論薩都剌的交遊與個性〉,《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1995年
雲峰〈元代傑出的蒙古族詩人薩都剌〉,《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第3、4期,1995年
丁俊〈駿馬西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薩都拉(剌)詩歌藝術風格探析〉第1期,《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
李延年〈試談薩都剌別開生面的婦女題材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1996年
房日晰〈薩都剌與杜甫〉,《杜甫研究學刊》第1期,1996年
薩兆溈〈元人薩都剌客籍大都說〉,《民族研究》第3期,1996年
薩兆溈〈一位蒙古族化的色目詩人薩都剌〉,《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
尤德壽〈也論薩都剌的族別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97年
曾曉玲〈從薩都剌詩歌看元朝政治的衰變〉,《內蒙古大學學報》第2期,1997年
馬小平〈從《上京即事五首》看薩都剌詩歌的民族性特徵〉,《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1998年
白朝暉〈薩都剌生年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1999年
張維民〈論薩都剌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27卷第4期,2000年
龔世俊〈試論薩都剌的邊塞詩歌〉,《寧夏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2000年
馬晴〈論薩都剌在回族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寧夏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2000年
楊同庚〈一種題材,兩朵奇葩──王安石、薩都剌詞作比較〉,《六盤水詩專學報》第13卷第3期,2001年
李新濤〈薩都剌詩歌的審美特徵〉,《晉陽學刊》第6期,2001年
王錫九〈論薩都剌的七言古詩〉,《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01年
查洪德〈20世紀薩都剌研究論述〉,《民族文學研究》第2期,2002年
白.特木爾巴根〈元代詩壇巨匠薩都剌族屬考略〉,《內蒙古師範大學報》第31卷第4期,2002年
張澤洪〈元代回族詩人薩都剌與道教〉,《西北民族研究》第38期,2003年
馬燕〈薩都剌詩詞創作的審美風格〉,《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04年
張迎勝〈薩都剌族籍諸說芻議〉,《寧夏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4年
楊光輝〈薩都剌佚作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04年
龔世俊〈薩都剌的詩歌與元代宗教〉,《寧夏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4年
龔世俊、皋于厚〈試論薩都剌的宮詞與豔情詞〉,《寧夏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5年
龔世俊〈日本刊《薩天錫雜詩》考論-兼談薩都剌集版本〉,《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
姚鮮梅〈薩都剌其人其詩〉,《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5年
李延年〈試論傳播接受視野中的薩都剌詩歌創作〉,《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
姚鮮梅〈西域詩人薩都剌詩歌中的江南情懷〉,《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3卷第12期,2006年
姚鮮梅〈元代詩人薩都剌詩歌中的別情〉,《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3卷第8期,2006年
姚鮮梅〈薩都剌詠物詩賞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4卷第8期,2007年
張迎勝〈元代回回詩人的山水吟唱〉,《中國韻文學刊》第21卷第1期,2007年
段海蓉〈薩都剌詩歌辨偽管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3期,2007年
(二)有關李齊賢的部份:
包文安、席永杰〈元代朝鮮族詩人李齊賢〉,《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第2期,1994年
李鳳能〈李齊賢和他的旅蜀詞〉,《文史雜誌》第1期,2000年
溫兆海〈李齊賢詩美理論探微〉,《延邊大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00年
劉澤宇〈元高麗詞人李齊賢的兩首華山詞〉,《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增刊
衣若芬〈李齊賢八景詩詞與韓國地方八景之開創〉,《中國詩學》第9輯,2004年
徐健順〈李齊賢在中國行跡考〉,《延邊大學學報》第38卷第4期,2005年
王汝良〈李齊賢筆下的中國形象〉,《延邊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2007年
何永賢〈高麗李齊賢與鍾嗣成關係考證〉,《延邊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7年
(三)有關其他十六位少數民族詞人的部份:
張玉聲〈貫雲石何慕陶淵明〉,《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18卷4期,1997年
王開元〈貫雲石詩詞曲的浪漫色彩〉,《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
周延良〈完顏亮的人性稟賦與詞作品第〉,《民族文學研究》,2001年
周延良〈完顏雍心性素養與文化詞品〉,《民族文學研究》,2002年
李成〈完顏亮詩詞藝術成就及影響〉,《大連大學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
姜劍雲、孫昌武〈論完顏璹創作中的佛禪意蘊〉,《河北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3年
周延良〈金源完顏璟文行詩詞考評〉,《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
范學新、霍巍〈論民族傳統對貫雲石創作的影響〉,《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
彭茵〈「不負科名」:元末文人余闕述略-兼論元代少數民族文人群體出現的土壤〉,《文學研究》第8期,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7年
(四)其他:
張清徽〈南宋詞家詠物論述〉,《東吳文史學報》第二號,臺北:東吳大學出版社,1977年
丁崑健〈元代征東行省之研究〉,《史學彙刊》第10期,1980年
馬興榮〈金元兩代少數民族詞人短論〉,《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柴劍虹〈《元詩選.癸集》西域作者考略〉》,《文史》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羅忼烈〈高麗、朝鮮詞瑣談〉,《文學評論》第3期,1991年
陳蒲清〈三千年延續不斷的文學因緣:古代朝鮮與中國的文學交流說略〉,《益陽師專學報》第19卷2期,1998年
何硯華〈論白樸的金陵懷古詞〉,《殷都學刊》第三期,南寧:廣西教育學院出版,1999年
八、其他:
《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宏業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宏業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宏業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墨子》,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漢語大辭典》,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年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戰國.列禦寇撰、張湛注《列子》,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51冊,〈子部.道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晉.郭象注《莊子注》卷一,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51冊,〈子部.道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王奕清等編《御定詞譜》,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500冊,〈集部.詞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九、多媒體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7Etdbproj/handy1/
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 http://cnki.csis.com.tw/
中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 http://155.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2
國家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成功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文淵閣四庫全書內聯網版
http://skqs.lib.ncku.edu.tw/scripts/skinet.dll?OnLoginPage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南京師範大學項目組研製全唐五代詞、全宋詞、全金元詞檢索與賞析
http://202.119.104.80/Ci_ku/ci_web/title2.htm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