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呈蔚 Lin, Cheng-Wei |
|---|---|
| 論文名稱: |
嵇康公私觀的療癒理想──以〈釋私論〉為中心 The healing ideal of Ji Kang's public and private notion:As Seen from the viewpoint of "Essay on the Release of Self" |
| 指導教授: |
林朝成
Lin, Chao-C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5 |
| 中文關鍵詞: | 嵇康 、〈釋私論〉 、越名教而任自然 、儒道關係 、意義治療 |
| 外文關鍵詞: | Ji Kang, SHI SI LUN, “ Beyond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let things in the course of nature”, Taoism and Confucian’s relation, “logotherap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3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魏晉時期政治與社會環境皆動盪不安,司馬氏對曹魏政權的篡奪更使得魏晉名士處境艱難。司馬集團的政治勢力在逐漸架空曹魏實權後,開始以高壓專制的強硬態度打壓異己,於統治策略上更提倡孝治天下。孝親的禮法規範成為衡量人是非善惡的絕對標準,合乎規範者無性命之憂、甚至能收穫名利;不合規範者將被視為背棄禮法,嚴重的話甚至危及生命。司馬氏以儒家禮法為政治利器,也因此造成虛偽矯飾的社會弊病,表面看似遵守禮法內心卻利慾薰心的偽君子日漸繁盛,真正的有德之人卻可能因不合乎外在規範而遭到誣陷,形成一個是非不分、善惡不明、公私不清、真情難辨的惡劣環境。嵇康對於偽君子當道的社會環境感到不滿,因此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越名任心」出自於〈釋私論〉一文,雖然透過此主張可以明顯觀察到,嵇康想要以道家思想來解救僵化禮教對人的束縛。但不容忽略〈釋私論〉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其公私觀的轉換,究竟嵇康特意轉換公私概念的用意為何?本文將以此為討論重心,藉由對〈釋私論〉內文的爬梳,以期更為清楚地呈現嵇康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從而體現出嵇康透過此救治手段所期望達成的道德理境。最後則援引精神治療師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的「意義治療」作為比較對象,嘗試以不一樣的視角來檢視嵇康思想中的儒道關係。
When Si ma shi (司馬氏) got the real power, they advocated a policy called political ethics, which is also known as “Xiao zhi tian xia” (孝治天下). “Li fa” (禮法) for their political purpose, it resulted in a hypocritical social proble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ecame confusing, and people were unable to distinguish the ethical problems such as what was right or wrong, public or private, or good or evil. Ji Kang (嵇康) recommend the proposition which was “Beyond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let things in the course of nature” (越名教而任自然). “Surmounting Fame by Heart” (越名任心) came from Ji Kang’s (嵇康)’s article SHI SI LUN (釋私論).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SHI SI LUN (釋私論), this study hopes to be able to present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more clearly.
一、古籍
(一)經
【春秋】左丘明著;臺灣開明書店編:《斷句十三經經文‧春秋左傳》(台北:台灣開明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南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
(二)史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晉】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注》(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5年7月)。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三)子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12月)。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7月)。
【東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教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南朝宋】劉義慶編集;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唐】魏徵等編;群書治要學習小組譯注:《群書治要譯注》(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年5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
(四)集
【三國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私,2006年8月)。
【三國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4月)。
【清】嚴可均輯;馬志偉審訂:《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陸維釗編註:《三國晉南北朝文選》(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
二、專書
(一)中文書籍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6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9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莊萬壽:《嵇康研究及年譜》(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
劉紀曜:《天道與人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3月)。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劉澤華主編:《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曾春海:《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張節末:《嵇康美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王曉毅:《嵇康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劉大杰等著:《魏晉思想論-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魯迅等著:《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4月)。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韓格平譯註:《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註》(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6月)。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應出版社,2001年1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2月)。
許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劉澤華等著:《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陸建華等著:《道家與中國哲學‧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1月)。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童強:《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5月)。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8月)。
盧政:《嵇康美學思想述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9月)。
(二)外國譯本
【奧地利】維克多‧弗蘭克著;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7月)。
【奧地利】弗蘭克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年)。
【日】溝口雄三著;趙士林譯:《中國的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奧地利】維克多‧法蘭可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四、期刊論文
高柏園:〈論莊子與嵇康的養生論〉,《鵝湖月刊》第15卷第4期(1989年10月),頁11-18。
周大興:〈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釋私論》的道德超越論〉,《鵝湖月刊》第17卷第5期(1991年11月),頁29-35。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四十期(1993年6月)頁25-52。
戴璉璋:〈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225-261。
郭熹微:〈論魏晉禪代〉,《新史學》第8卷第4期(1997年12月),頁35-78。
王中江:〈中國哲學中的「公私之辨」〉,《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5期(2000年5月),頁467-478。
郭紀青:〈淺談魏晉南北朝的選舉〉,《社會科教育研究》第6期(2001年12月),頁41-77。
劉暢:〈中國公私觀念研究綜述〉,《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3年)頁73-82。
林安梧:〈老子《道德經》首章之詮釋與重建──論「存在場域」、「生命護養」兼及於「意義治療」〉,《鵝湖月刊》第30卷第6期(2004年12月),頁18-28。
甄靜:〈論魏晉南朝士人忠孝觀的倒錯〉,《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07年),頁63-67。
陳德和:〈當弗朗克遇上老子──意義的治療與作用的保存〉,《鵝湖月刊》第三十二卷第十二期(2007年6月),頁33-44。
林朝成:〈魏晉士人的公私之辨與生命情境的抉擇〉,於《第一屆台南市哲學學會學術研討會》發表(2007年12月)。
蔡筱雨:〈論儒家型治療學與道德創造〉,《問學集》第15期(2008年4月),頁267-279。
陳佳銘:〈從孔、孟的命論談儒家意義治療學之建構〉,《生死學研究》第9期(2009年1月),頁45-80。
蔡忠道:〈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倫理價值的追求〉,《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七卷第六期(2010年6月),頁83-99。
何乏筆:〈平淡的勇氣──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9期(2010年9月),頁141-154。
盧桂珍:〈嵇志內蘊解析──兼論嵇康之矛盾與統合〉,《成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0年10月),頁37-70。
吳晶:〈論嵇康的「君子」思想〉,《浙江學刊》第3期(2011年),頁163-165。
馬艷輝:〈魏晉南北朝時期忠孝論的轉變〉,《井岡山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頁114-119。
趙昆生:〈「崇讓論」與魏晉社會轉型〉,《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14年),頁17-23。
五、碩博士論文
蕭登福:《嵇康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朴敬姬:《魏晉儒道之爭》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顏國明:《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劉立寧:《嵇康:一個衝突生命的開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施穗鈺:《公與私――魏晉士群的角色定位與自我追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蔡筱雨:《儒家型治療學-以孟子修養論為核心開展》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