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博任 Tsai, Po-Jen |
|---|---|
| 論文名稱: |
躍向世界的野球:
戰後台灣基礎棒球發展與國家機器
─以美和中學棒球隊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 The baseball history of Taiwan strived for World Series Little League Champion: The Basic Baseball of Taiwan was developed with the state apparatus after World War II �o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Mei-Ho High School Baseball Team is the research of the example(1970~1983) |
| 指導教授: |
鄭梓
Cheng, Tz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5 |
| 中文關鍵詞: | 體育外交 、介入動員 、美和中學棒球隊 、華興中學 、世界少棒聯盟 、國際奧委會 、焦點轉移 、歷史分析 、基礎棒球 、國家機器 |
| 外文關鍵詞: | Basic Baseball, focus shift, IOC, Sports diplomacy, state apparatus, World Little League Baseball, Hau-Hsing high school, Mei-Ho high school, involve and mobilize, history analyz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台灣的國際地位逐漸動搖,政府有鑒於紅葉少棒隊對國民的影響力,因而對棒球的態度也由冷漠轉向直接介入主導賽事和整軍,於政府的主導下台灣的金龍少棒代表隊也順利地贏得1969年的世界少棒錦標賽冠軍,台灣的棒球因政府的介入主導一蹴而躍上了世界的舞台,政府希冀以最少的投資來確保奪冠的實力,因而更進一步地將奪冠的整批學生球員保送至由蔣宋美齡女士所主辦的華興中學就讀、培訓整軍,覬覦更高一層的世界青少棒錦標賽冠軍錦幟,成為政府唯一所寵幸的棒球隊。
然而,1970年中華七虎少棒隊奪冠失利且並未被政府安排至華興中學就讀,這可能因而中斷此批學生球員的棒球生涯,所幸美和中學正計畫將成立青少棒棒球隊而將這批選手吸收,這批選手在經一年的培訓之後卻又被挖角至華興中學就讀,但美和中學仍繼續秉持著成立棒球隊的理念繼續召才、經營,且於1972年打敗了華興隊並且贏得該年的世界青少棒錦標賽冠軍,美和隊的好成績吸引了政府的關愛目光因而成為了政府的新寵兒;然而,政府所寵愛的兩支棒球隊之間的競爭,表面上提升了台灣的基礎棒球運動水準,但卻也因不良的競爭導致台灣的基礎棒球運動之根基逐被反噬。
1970年代台灣的基礎棒球運動由政府的介入而躍上世界舞台,並且由於政府的動員而釀成世界冠軍熱潮,但在1983年後,此熱潮逐漸退去。實際上,這股熱浪的來去都與政府的「目光焦點」有極大關係,國民政府於1960年代末期正式介入台灣的基礎棒球運動,主要動機是為求得「世界冠軍」,1970年代台灣的基礎棒球運動因而興盛蓬勃發展;然而,政府渴求棒球隊奪取世界冠軍來持續動員均未嘗停止過,僅是隨著時代與國際情勢的不同,因而希冀與專注的焦點不同爾,1970年代的台灣基礎棒球運動由於政府的專注焦點轉移至成棒界,因而漸漸光環盡失,逐漸地沉睡於台灣民眾1970年代裡的共同記憶當中。
這段台灣1970年代棒球的發展,最具代表性就是美和隊與華興隊,本文以美和隊為研究對象,對於躍上世界棒壇的見證人與參與者(美和中學棒球隊)的成軍與興衰過程進行歷史事實的還原,進而對台灣的1970年至1983年的基礎棒球運動發展情況與政府對基礎棒球運動的「焦點轉移」進行現實的觀察與歷史分析。
none
一、史料:(按照字首筆劃順序排列)
1.中華日報(1972~1983)。
2.中華棒球協會檔案公文。
3.民生報(1980~1983)。
4.教育科學文化法規─體育目。(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2.asp?no=
H012)。
5.美和中學棒球隊隊史簡介。
6.《屏東縣私立美和高級中學─歷屆棒球隊資料》(屏東縣:美和中學,2000年)。
7.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邊委會編輯小組,《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篇(上)(下)》
(台中市:台中省立圖書館,1986年)。
8.聯合報(1972~1983)。
9.學校體育法規。(http://www.tacocity.com.tw/pesports/Teaching-M/4.htm)。
10.蔡博任,〈現任美和中學棒球隊教練蔡榮昌教練訪談紀錄稿〉(2004:三月二十七日)、
(2004:四月四日)、(2004:四月十一日)。
二、中文專書:(按照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王壽南,《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商務,2001
年)。
2.王海琳、劉守榮、胡江賓,《美國與國共關係和海峽兩岸關係》(武漢:武漢,2001
年)。
3.王惠民,《紅葉的故事》(台北:民生報社,1994)。
4.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1996年)。
5.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研
究社,1993年)。
6.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年)。
7.吳文忠,《中國近百年體育史》(台北:商務,1967年)。
8.李薈,《中美外交關係與美國對華政策》(苗栗縣:作者自行發行,1969年)。
9.李功勤,《中華民國發展史》(台北:幼獅,2002年)。
10.余克禮,《海峽兩岸關係概論》(武漢:湖北省教育,1998年)。
11.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市:桂冠,1989年)。
12.姚立業,《中華青少棒世界揚名記》(台北:健行文化,1978年)。
13.施正鋒,《台中美三角關係》(台北:前衛,2001年)。
14.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0~一九七二)》(台北:五南,1993年)。
15.高正源,《東昇的旭日「中華棒球發展史」》(台北:民生報,1994年)。
16.高正源,《日本棒球發展史》(台北:聯經,1994年)。
17.高正源《閃耀一百勝:郭泰源》(台北:民生報,1994年)。
18.唐耐心,《台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不確定的友情》(台北:新新聞化,1995年)。
19.唐耐心,《中美外交秘辛(上)(下)》(台北:時英,2002年)。
20.張敬果,《中華民國少年青少年青年棒球發展史實》(台北:作者自行出版,1983年)。
21.黃昭唐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1989年)。
22.馮啟人,《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2002年)。
23.徐宗懋,《三冠王之夢》(台北:大地,2004年)。
24.徐南號,《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25.許義雄,《中國近代體育思想》(台北:啟英,1996年)。
26.遠流台灣館,《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0年)。
27.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北:新化圖書,1994年)。
28.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1981年)。
29.陳鋒、趙興燕、黃昭宇、楊明傑、袁喜清,《衝破突圍的中國1980~1997》(台北:人間,
1998年)。
30.陳筱玉,《飛奔的歲月─林易增》(台北:民生報,1995年)。
31.陳一平,《白毛語錄》(台中:水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2.劉力群、馬洪、武衡,《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
33.劉達人、謝孟圜,《中華民國外交行政史略》(台北:國史館,2000年)。
34.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
1995年)。
35.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5年)。
36.陳顯明、梁友德、杜克和,《中國棒球運動史》(武漢:武漢,1990年)。
37.賴樹明,《台灣棒球曾紀恩》(台北:知道,1991年)。
38.戴國輝,《台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台北:遠流,2002年)。
39.戴國輝,《台灣史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台北:遠流,2002年)。
40.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2003年)。
41.蘇錦章,《嘉義棒球史話》(台北:聯經,1996年)。
三、日文參考資料(按照姓名筆劃排列)
1.大和球士,《真說日本野球史》(東京: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1977年)。
2.山川建逑,《野球統制の話》(不祥:文部省體育課,不祥)。
3.水野忠文,《體育史概說─西洋‧日本》(東京:杏林書院,1992年)。
4.功力靖雄,《明治野球史》(東京:消遙書院,1969年)。
5.湯川充雄,《台灣野球史》(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2年)。
四、期刊論文(按照姓名筆劃排列)
1. 王宗蓉,〈專訪─中華少年棒球隊榮獲世界冠軍〉,《中央月刊》1:12(1969;10月):
頁207-217。
2. 王復旦,〈從金龍少年棒球隊成功說起:談起中國全民體育治本之道〉,《國民體育季
刊》1:3(1969;12月),頁3~5。
3. 林文玲,〈科技島上的棒球經〉《新新聞》145(1998;7月):頁134-137。
4. 洪誌良,〈少了華興台灣棒球肯定失色〉《職業棒球》235(2001;10月):頁30-31。
5. 胡佛,〈台灣威權政治的傘狀結構〉,《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1998年),頁
13-19。
6. 高正源,〈總統與台灣棒球〉《國民體育季刊》30:4(2001;12月):頁6-13。
7. 高正源,〈台灣棒運發展大事紀(http://www.ctba.org.tw/discuss/view.asp?messagei
d=13600&board=world)。
8. 高正源,〈原住民與台灣棒運(上)〉,《山海文化雙月刊》9(1995;3月):頁32-36。
9. 高正源,〈原住民與台灣棒運(下)〉,《山海文化雙月刊》10(1995;5月):頁32-36。
10.耿殿棟,〈悼念徐傍興教授逝世一週年:他是創辦美和中學和護專輯倡導美和棒球奉獻一
生的外科醫師〉,《傳記文學》47:2(1985;8月):頁24-29。
11.翁嘉銘、晏山農、楊照、段嘉蓀,〈國家運動─台灣棒球文化巡禮〉,《中國論壇》32:
12(1992;9月):頁32-36。
12.郭聰智、楊志顯,〈棒球運動起源與發展之討論〉《大專體育》65(2003;4月):頁71-
77。
13.黃玉峯,〈將棒球史實塞悠悠之口〉,《新聞天地》1337(1973;九月):頁17~18。
14.黃志成、蔡守浦,〈台灣日劇前期棒球史中運動文化的塑造〉《大專體育》61(2002;8
月):頁122-126。
15.曾文誠,〈味全棒球隊史(一)~(十五)〉(http:
//sports.yam.com/article.php/history)。
16.曾慶裕,〈棒球運動的起源與簡略歷史〉《大專體育》42(1999;4月):頁109-115。
17.傅維寧,〈一百年前的中國少年棒球隊〉,《傳記文學》20:6(1972;6月):頁30-32。
18.游至樞,〈棒球運動簡史〉,《體育學報(省體專)》10(1981;6月):頁332-336。
19.詹德碁,〈我國棒球運動的發微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0(1985;6月):頁433-
483。
20.賈亦珍,〈棒球要從頭救起〉《體育與運動》109(1999;1月):頁43-44。
21.楊照,〈陳金峰事件反映出台灣棒球的病根〉《新新聞》619(1999;1月):頁96-97。
22.楊照,〈棒球的故鄉與他鄉〉《新新聞》632(1999;4月):頁73-75。
23.楊照,〈抽離了民族主義之後〉,《中國論壇》32(1992;12月):37-40。
24.楊武勳,〈人才外流?人才外銷?─從棒球好手紛紛赴日談發展棒球〉,《聯合月刊》42
(1985;1月):頁56-59。
25.葉城,〈台灣棒球場巡禮〉《國民體育季刊》30:4(2001;12月):頁32-37。
26.毆建智,〈台灣棒球明日會更好〉《職業棒球》204(1999;3月):頁87-88。
27.賴邦寧,〈SBL台灣棒球新希望〉《職業棒球》249(2002;12月):頁28-31。
28.盧文章,〈棒球人才的「節流」與「開源」〉《職業棒球》249(2002;12月):頁22。
29.陳嘉謀,〈台灣國民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1968)〉《台東師院學報》13(上)
(2002;6月):頁137-170。
30.陳守愚,〈國內兩大校際棒球對抗賽〉,《學校體育》11:6(2001;10月):頁64。
31.陳浩,〈救棒球等於就台灣〉,《新新聞》835(2003;3月):頁58-59。
32.蔡宗信,〈日據時期台灣小學體育之初探—以體育課程為中心〉,《國民體育季刊》19:
2(1990;6月):頁91-103。
33.蔡禎雄,〈日據時期台灣初等學校教育的歷史考察(一)〉,《國民體育季刊》19:3
(1990;9月):頁90-103。
34.蔡禎雄,〈日據時期台灣初等學校教育的歷史考察(二)〉,《國民體育季刊》19:4
(1990;12月):頁66-73。
35.瞿海良,〈台灣原住民棒球傳奇〉,《山海文化雙月刊》9(1995;3月):頁25-31。
36.瞿海良,〈台灣原住民的九千分、雙一百〉,《山海文化雙月刊》9(1995;3月):頁1-
4。
37.譚瀛洲,〈我國基礎棒球運動的檢討〉,《大學雜誌》85(1975;5月):頁20-26。
伍、學位論文(按照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宋美盈,《徐傍興與台灣六堆客家發展》(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林琪雯,《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5年)。
3.梁淑玲,《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行構—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
—1990)》(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4.張可力,《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9年)。
5.黃正安,《日治時期台灣的廣播體操推展情形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1年)。
6.曾瑞成,《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1949~1997)》(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年)。
7.溫勝智,《台灣地區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897~2001)》(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年)。
8.蔡宗信,《日據時代臺灣棒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1895 (明治28)年至1926(大正15)年
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9.謝仕淵,《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國立中央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