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怡婷
Lin, Yi-ting
論文名稱: 台南市街道邊緣空間構成之研究 一個都市秩序形成的觀點
A study of the marginal spaces of streets in Tainan -a view toward the formation of urbanity
指導教授: 孫全文
Sun, Chua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街道邊緣空間環境構成都市秩序
外文關鍵詞: urban order, environment constitution, the marginal spaces of streets
相關次數: 點閱:57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都市擴張以及地區溝通之需要,街道之運輸功能逐漸被強化,兼以建築趨向複合機能的大規模空間型態時,原本發生在街道空間之機能性與偶發性都市活動,逐漸被壓縮到車行空間與建築室內空間夾擠之殘餘空間,即街道邊緣空間。

    在範圍上,街道邊緣空間之界定為車道或路邊停車帶外側線、以及建築臨路側地面層外牆線範圍以內之區域,其保留了街道空間作為都市社會生活表達的重要意涵,以及建築單體之間多元的交互作用與豐富性,同時突顯建築與都市之間,空間轉化上引發的種種行為與屬性。然而街道邊緣空間在構成上已然喪失其主體性,而須賴以兩側的道路與建築共同界定之,因此該空間的定位及其屬性與內涵,必須從以環境的構成關係。

    本研究從環境構成的角度出發,探討影響街道邊緣空間生成的相關因子,包括了道路、街廓、地塊、建築四個分布在不同環境層級的元素。在都市公領域側,道路的型態組成與路網分佈,建立基本的都市空間架構以及街廓分割之參考;在都市私領域側,街廓中的土地分割與地塊排列方式,形成建築基地的開發條件,進而影響建築配置與型態
    ,從而建構街道邊緣空間的韻律與形式內涵。道路、街廓、地塊、建築四者之間又具有上下轄制的從屬關係,而能以相互影響、牽動環境整體。

    以台南市為實際環境構成之觀察例,亦發現到就一個都市秩序建構的出發點而言,台南市的街緣空間有使用干擾以及空間形式單調或混亂的現象,其由歸結如下:

    1.路網規劃與道路層級構成未能與都市分區內涵相互協調。
    2.不注重道路與街廓關係的界定,缺乏具體的規畫意象整合引導路緣型態與臨街建築。
    3.街廓缺乏土地細分管制,淪為開發主導。
    4.地塊中的建築配置缺乏空間使用與型態上的思考,徒有容量管制以為依循。
    5.規範體系與規範內容不當對應,且規範無法整合環境各層級在空間上的構成關係。

    Originated in the urban sprawl and the emergence of massive, mix-used buildings, the street-life gradually vanishes as function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Thus various aimed or accidental activities formerly occurred as scenes in streets are compressed into the so-called
    marginal spaces of streets between driveway and interior building spaces.

    The marginal spaces of streets are limited to the areas between the sideline of driveway or parking space and the edge of front walls of buildings on ground. The areas accommodate the expression of urban life within mutual relationship of juxtaposed buildings, and such effect also puts emphasis o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buildings and co-related urban spaces. For the lack of individuality, however, the marginal spaces of streets lose their inherent attribute
    and must be defined by roads aside and adjacent buildings.

    Based on viewpoint of environment constitution, the study aimed to articulate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urban structure, including roads, blocks, lots, and buildings which shape the marginal spaces of streets. In the public territory, street feature and components build up the urban structure. In private territory, lots formulate the smallest constructed cell and lead to specific building type. Roads, blocks, lots, and buildings also submit to the hierarchy of urban
    structure and affect one another.

    The marginal spaces of streets in Tainan appears either disorder or monotonous in the
    form of space. It derives its form as follows:

    1. The planning of urban web can not harmonize with urban districts.
    2. There is no definite vision to coordinate roadside and street-buildings.
    3. For the lack of block subdivision rules, blocks are dominated by estate development.
    4. There are only norms based on volume and statistics to regulate site plan.
    5. The norms can not coordinate different levels of urban structure.

    目錄 Ⅰ 圖目錄 Ⅲ 表目錄 Ⅵ 照片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1-1 研究動機 1-1 1-1-2 研究目的 1-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1-3 1-2-1 研究對象 1-3 1-2-2 研究範圍 1-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5 1-3-1 街道空間 1-5 1-3-2 環境構成 1-6 1-3-3 邊緣空間與界面作用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10 第二章 台南市都市空間與規範發展回顧 第一節 台南市都市發展歷程 2-2 2-1-1 荷據、明鄭、清領時期(1624-1895) 2-2 2-1-2 日據時期(1895-1945) 2-5 2-1-3 國民政府時期(1945迄今) 2-9 第二節 街道邊緣空間相關規範 2-13 2-2-1 現行規範體系 2-13 2-2-2 規範內容 2-15 第三章 構成一:道路-街廓 第一節 都市空間架構 3-2 3-1-1 台南市路網系統 3-2 3-1-2 街廓之結構性特徵 3-5 第二節 道路層級與類型 3-8 3-2-1 路型構成與層級對應 3-8 3-2-2 路緣型態 3-12 第三節 街廓單元 3-15 3-3-1 街廓外沿分割模式 3-15 3-3-2 台南市常見街廓類型 3-17 第四節 都市分區 3-21 3-4-1 分區型態與特徵 3-21 3-4-2 環境結構分析 3-25 第四章 構成二:地塊-建築 第一節 地塊條件 4-2 4-1-1 幾何型態與臨界條件 4-2 4-1-2 台南市地塊分類與特徵 4-4 第二節 建築空間型態與組織 4-8 4-2-1 實體-虛體構成關係 4-8 4-2-2 建築空間組織 4-11 第三節 單元配置 4-13 4-3-1 虛體留設考量 4-13 4-3-2 沿街面虛體型態 4-21 第四節 街面空間 4-27 4-4-1 街面空間屬性與分佈特徵 4-27 4-4-2 街面空間序列 4-32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1 第二節 應用與限制 5-6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地塊調查紀錄

    ▪ 黃相如
    1994,《邊緣空間與邊緣行為:以台南市街廓為例》,成功
    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 梁俊仁
    1991,《日劇前後台南市街廓型態之構成與變遷》,成功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 詹益寧
    1995,《台灣近代都市成長過程中,市地重劃對都市空間架
    構之影響性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 胡宗雄
    1999,《日治時期台南市亭仔腳空間形式之研究》,成功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 沈元琪
    2000,《建成地區之建築類型管制-以台南市大天后宮周邊地
    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 徐建民
    1992,《都市結構之規範性研究-實質結構之描述語言及規範
    語言》,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 劉勝勳
    2002,《台灣土地使用及開發系統回顧與檢討-都市計畫、都
    市設計、建築管理之定位與整合》,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
    所碩論
    ▪ 葉世宗
    1992,《分區與都市之連接 :一個空間行為學的試探》,東
    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 台南市政府 編
    1979,《台南市志 卷三 政事志(上) 》,台南市政府,台南

    1996,《續修台南市志 卷三 政事志 建設篇 》,台南市政
    府,台南市
    ▪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 都市規劃處 編
    1975,《台南市綱要計畫》,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 都市規
    劃處,台北市
    ▪ 台南市政府都發局 臺灣省建築師公會台南市辦事處 編
    2004,《台南市都市發展類法規彙編》,台南市政府都發局,
    台南市
    ▪ 周菊香
    《府城今昔》,台南市政府,台南市
    ▪ 黃武達
    1999,《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 論文集(1) 》,都市及建
    築法制研究室,台北縣
    1998,《日治時代(1895~1945) 臺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 論
    文集(2) 》,臺灣都市史研究室,台北縣
    ▪ 黃世孟 編譯
    1992,《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胡氏圖書出版社,台北市
    ▪ 陳湘琴
    2005,〈日治至戰後時期台灣都市細部規劃法制的功能與特
    性之變遷歷程(1895-1976)〉《都市與計畫》第三十二卷第三
    期p.253-275

    ▪ Allan B. Jacobs
    1993, “Great Streets”, the MIT Press
    ▪ Anne Vernez Moudon
    1986, “Built for Change: Neighborhood Architecture in San
    Francisco”, the MIT Press
    ▪ Karen A. Franck and Lynda H. Schneekloth
    1994, “Ordering Space: Types in Architecutre and Design”, Van
    Nostrand Reinhold
    ▪ N. J. Habraken
    1998, “The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Form and Control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e MIT Press
    ▪ Nynke Jutten
    2005, “The Atlas of the Dutch Urban Block”, THOTH Publishers
    ▪ Miloš Bobić
    2004, “Between the Edges: Street-building transition as urbanity
    interface”, THOTH Publishers
    ▪ Peter Katz
    1994, “The New Urbanism: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ommunity”, McGraw-Hill, Inc.
    ▪ Stanford Anderson
    1978, “On Streets”, the MIT Press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8-02-0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