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貞佑
Lim, Cheng-iu
論文名稱: 戰後北美台語文、客語文運動: 以《台灣語文月報》、《客台語專刊》做中心
Taiwanese Tâi-gí and Hakka Language Movements in Postwar North America: A Study of Taiwan Linguistic & Cultural Monthly and Hakka Taiwanese Special Journal
指導教授: 陳慕真
Tan, Bou-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其他
論文頁數: 207
中文關鍵詞: 戰後北美台語文運動客語文運動《台灣語文月報》《客台語專刊》
外文關鍵詞: Postwar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Tâi-gí language movement, Hakka language movement, Taiwan Linguistic & Cultural Monthly, Hakka Taiwanese Special Journal
相關次數: 點閱:63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ê主題是戰後北美ê台語文kap客語文運動,以探討tī 1970年代創辦ê《台灣語文月報》kap tī 1990年代創辦ê《客台語專刊》做中心,來看當時ê運動kap這兩份先鋒刊物是chiâⁿ-chò台灣語文tī島內以外重要ê活命kap發展空間。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方式來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台灣ê語文背景,對照戰後tī北美展開ê台語文kap客語文運動背景,sòa--lo̍h-lâi以文本分析ê方式來探討總共21號ê《台灣語文月報》kap 60期ê《客台語專刊》,透過實際ê刊物內容kap特色來了解當時運動內底核心ê理念、實踐ê手路、運動者對台語文kap客語文ê期待等方面。Tī本研究ê分析結果內底,會當看tio̍h這兩份刊物是án-chóaⁿ透過創造一个開放ê試驗空間來推動台文kap客文讀寫ê實踐,ùi以台語kap客語做中心ê思考出發來開創漢羅ê台文kap客文,hō͘台灣語文會當脫離漢字ê束縛,真正以台灣ê語言kap文化chiâⁿ-chò台灣主體性ê核心,而且當時書寫ê試驗結果kap兩份刊物內底豐富ê內容lóng替台文kap客文留落重要ê文獻,chiâⁿ-chò未來後進繼續發揚台灣語文ê重要基礎。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Taiwanese Tâi-gí and Hakka language movements in post-WWII North America, focusing on two pioneering publications tha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ements: Tâi-oân Gú-bûn Goe̍h-pò (Taiwan Linguistic & Cultural Monthly) and Hakka Thoi-van-fa Chon-khan (Hakka Taiwanese Special Journal). The study explores the linguistic context of post-WWII Taiwan, comparing it to the Taiwanese Tâi-gí and Hakka language movements in North America, particularly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publications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21 issues of Tâi-oân Gú-bûn Goe̍h-pò and the 60 issues of Hakka Thoi-van-fa Chon-khan. It concludes that these publications created an open space for experimenting with writing strategies that encouraged actual practices. By promoting the use of Roman alphabets, the languages were freed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Han characters,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subjectivity. The abundance of articles and discussions in the publications has becom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advanc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Tâi-gí and Hakka language.

    一、 緒論 4 1-1 研究動機kap目的 4 1-2 研究方法 8 1-2-1 台語文運動:《台灣語文月報》、《台灣論報》 8 1-2-2 客語文運動:《客台語專刊》 8 1-3 研究範圍 9 1-3-1 地理範圍:北美 9 1-3-2 台語文運動、客語文運動 9 1-4 文獻回顧 10 1-4-1 島內台語文運動 10 1-4-2 島內客語文運動 12 1-4-3 海外台語文、客語文運動 13 1-5 論文架構 15 二、 戰後台語文、客語文運動 18 2-1 戰後台灣語文背景 18 2-1-1 日本殖民時期語言政策 18 2-1-2 國民黨殖民時期語言政策 19 2-1-3 國民黨ê海外勢力kap海外台獨運動 21 2-2 戰後北美台語文運動發展 24 2-2-1 北美台灣移民發展 24 2-2-2 海外台灣獨立運動 25 2-2-3 北美台語文相關組織kap活動 26 2-2-4 北美台語文刊物 27 2-3 戰後北美客語文運動發展 29 2-3-1 北美客家台灣移民發展 29 2-3-2 海外客家 30 2-3-3 北美台灣客家運動 31 三、《台灣語文月報》內容探討kap特色 33 3-1 創刊背景:台灣語文推廣中心 33 3-2 《台灣語文月報》簡介 40 3-3 月報特色—釘根台灣文化ê台灣意識 44 3-4 月報特色—漢羅合用ê台灣語文實踐 48 3-5 月報特色—海外特殊性 57 3-5-1 海外言論、運動空間kap hām國際社會ê互動 57 3-5-2 海外台灣人ê文化kap背景特色 61 四、《客台語專刊》內容探討kap特色 68 4-1 創刊背景 68 4-2 專刊特色—客語書寫kap多語文對照 74 4-3 專刊特色—客家族群文化 79 4-4 專刊特色—醫學保健kap時代新知 85 五、《台灣語文月報》、《客台語專刊》ê比較、影響kap貢獻 90 5-1 《台灣語文月報》、《客台語專刊》ê比較 90 5-2 《台灣語文月報》ê影響 92 5-2-1 漢羅台語文ê實踐 92 5-2-2 Tī台灣島內ê傳承 93 5-3 《客台語專刊》ê影響 95 5-3-1 戰後北美客語文運動ê開始 95 5-3-2 結合海外資源支持客語文發展 95 5-3-3 展現客語文讀寫ê多元可能性 96 5-4 對台語文、客語文運動ê貢獻 99 六、 結論 107 參考文獻 112 附錄一、《台灣語文月報》目錄 120 附錄二、《客台語專刊》目錄 166

    Anderson, Benedict.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3). London ; New York: Verso. ISBN-13: 9781844670864
    Corretger, Montserrat. (2017). The Literature of Exile after 1939: A Bridge between Catalan Collective Memory and Identity. Journal of Catalan Intellectual History, 11 (1). pp68-82. https://doi.org/10.1515/jocih-2016-0006.
    Jonathan, Lee. (2021)〈Research Note:"Discovering and Reclaiming Hakka History in Montery Bay, California”〉,《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張維安、簡美玲主編),頁121-133,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Nahir, Moshe. (1998). Micro Language Planning and the Revival of Hebrew: A Schematic Framework. Language in Society, 27(3). pp335-357. https://www.jstor.org/stable/4168849.
    Ngũgĩ wa Thiong'o. (1994). Decolonizing the Mind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7). Harare:Zimbabwe Publishing House (Pvt.) Ltd.
    方耀乾2008《Ui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方耀乾2011〈台語文學ê邊緣戰鬥:國外台文社團kah雜誌ê隔海協力〉,《台語研究》,第3卷,第1期,頁40-63。
    王保健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朱真一2022〈寫客家台語文—《台文通訊》30年特刊〉,《台文通訊30冬紀念特刊》,頁246-248,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呂興昌1995〈白話字中的台灣文學資料〉,《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頁435-461,台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吳中杰2022〈「客家話的用字和書寫」專題導論〉,《全球客家研究》,第18期,頁2-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40114001-202205-202206020009-202206020009-2-7。
    吳庭宇2018《七年級世代語言態度與族群認同》,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勤岸2010《白話字文學》,台南:開朗雜誌。
    李勤岸2011〈語言學家ê政治實踐-王育德ê台語語言學kap台灣建國論〉,《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7卷,第4期,頁1-24。
    李毓中、關恆安2018〈北美客家移民史的重構和整理:田野考察紀要〉,《全球客家研究》,第11期,頁163-186。
    李憲榮 2005〈世台會與海外台灣人「返鄉運動」〉,《自覺與認同 : 1950-1990年海外臺灣人運動專輯》(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頁427-446,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李梁淑2008〈當代客語詩文創作的幾個面向(1988~2007)〉,《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2卷第1期,頁48-65,https://doi.org/10.6284/NPUSTHSSR.2008.2(1)3。
    沈曉瑩2011《從客語聖經翻譯看臺灣教會客家運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何義麟、陳世宏、楊允言主編2020《越洋民主呼聲:舊金山灣區台灣之音手稿解讀》(三冊),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周佳瑩2020《台灣日治時期台語語學雜誌《語苑》之考察—以台語文書寫表現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林央敏1997《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
    林作逸2017《臺灣客語政策之研究:1945-201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邱智偉2022〈對客語認證KE漢字LÂU拼音論客話羅馬字KE利益〉,《全球客家研究》,第18期,頁163-19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40114001-202205-202206020009-202206020009-163-191。
    邱榮舉、王保健2021〈客家運動與政治參與〉,《認識台灣客家》,頁217-238。桃園: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洪惟仁2010a〈台語文學个分類與分期(上)(自開台至1995年)〉,《海翁台語文學》,第101期,頁4-22。
    洪惟仁2010b〈台語文學个分類與分期(下)〉,《海翁台語文學》,第102期,頁4-35。
    徐寶乾2006〈附表三、北美客協與台灣客家運動〉,《台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頁189-194,台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涂瑞儀 2011〈二十年來台灣「客家文學」之討論(1988-2008)〉,客語信望愛-《客家學術論談話》,https://hakka.fhl.net/HakngiLuntham/HakngiLuntham34.html,檢索日期:2024年12月29日)。
    郭書吟 2020《客語讀寫活力》,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張炎憲、溫秋芬主編2006《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記錄選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曾秋美 主編2009《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張妙娟2005《開啟心眼:《臺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台南:人光。
    張春凰、江永進、沈冬青編2001《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前衛。
    張裕宏2021《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相關的議題淺說》,台北:文鶴。
    張維安、簡美玲 主編2021《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德麟2015〈白話字發展史〉,《台語研究》,第7卷,第2期,頁4-26。
    張學謙1999〈書寫的意識型態分析:以《臺灣青年》為例〉,《東師語文學刊》,第12卷,頁204-236。
    張學謙2009〈多元承認化解台灣語言衝突〉,《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第3期,頁16-25。
    張學謙2011〈如何喚醒沉睡中的語言?希伯來語復振的經驗〉,《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7卷,第4期,頁105-131。
    張學謙、楊允言2012〈雙語讀寫佮語言科技:台華雙語冊ê翻譯佮教學〉,《台語研究》,第4卷第2期,頁26-48,https://doi.org/10.6621/JTV.2012.0402.02。
    張學謙2014〈白話字ê本土化kah現代化〉,《台語研究》,第6卷,第1期,頁42-70。
    張學謙2020〈自我賦權的語言政策:從母語家庭做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9卷第10期,頁22-3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30114001-202010-202010060018-202010060018-22-30。
    張學謙2022〈運用批判教育學設計母語復興戰士手冊〉,《台語研究》,第14卷第2期,頁4-35,https://doi.org/10.6621/JTV.202209_14(2).0001。
    張翰璧、蕭新煌 2021〈總論:盤點臺灣客家研究的對外跨域比較〉,《臺灣的海外客家研究》,頁1-6,高雄:巨流圖書。
    張翰璧等2022《北美客家社團網絡與社群》,高雄:巨流圖書。
    張燦鍙2010《海外臺灣建國運動20個小故事:八千哩路自由長征》,台北:前衛。
    許建榮2009〈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美國為例〉,《文史台灣學報》,第1期,頁242-275。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許維德2022〈海外台灣民主運動在1970年代的發展:脈絡、組織與刊物〉,《思鄉懷國 海外臺灣人運動文獻選集》(何義麟、許維德、藍適齊編),頁27-55,台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陳金順2010《Ùi胡厝寮飛向茉里鄉的渡鳥:胡民祥台語文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佳宏1998《海外臺獨運動史:美國「臺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50年代中至90年代中》,台北:前衛。
    陳昱齊2015《中華民國政府對海外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以美國為中心(1956-1972)》,台北:國史館。
    陳康宏2009《戰後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陳銘城1992《海外臺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慕真2006《台語白話字ê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陳慕真2012〈日本時代个客語文學〉,《台灣文學館通訊》,第35期,頁90-93。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臺灣的發展》,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慕真2023〈客語白話字書面語ê發展〉,《台語研究》,第15卷,第2期,頁38-65。https://doi.org/10.6621/JTV.202309_15(2).0002。
    陳豐惠2012《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kap台灣母語復振運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淑嬌2007〈台灣語言活力研究〉,《語言政策的 多元文化思考》(鄭錦全等編輯),台北:中研院語言所。
    陳鳳翔2005〈老頑童林俊育 拚勢推廣台語文〉,《台灣教會公報》,第2803期,第12-13版。
    彭玉芝2011《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 —析論《客家風雲雜誌》與還我母語運動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黃恆秋1993〈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客家台灣文學論》,頁42-62,高雄:愛華。
    黃子堯2006《台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台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克先2021〈跨國宗教與受限制的黨國:從監控檔案再探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臺灣社會學刊》,第70期,頁1-76。DOI: 10.6786/TJS.202112_(70).0001。
    黃菊芳2021〈客家文學與客語文學〉,《認識台灣客家》,頁140-158。桃園: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楊允言主編1995《台語這條路 : 台文工作者訪談錄》(學生臺灣語文促進會編輯),台北:臺笠。
    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2008《臺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
    楊允言2010〈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第9期,頁29-40,https://doi.org/10.6489/HWTYWHCHCK.201009.0029。
    楊允言2011〈白話字:通向新世界ê 1支鎖匙〉,《台譯文學》(楊允言編),頁7-14,台南:臺灣文學館。
    楊允言2013〈對語料庫觀察台語文書寫ê多元現象〉,《台語研究》,第5卷1期,頁4-26,https://doi.org/10.6621/JTV.2013.0501.01。
    楊允言2014〈台語語詞使用分析研究-以三本台語新約聖經做例〉,《台語研究》,第6卷第1期,頁4-20,https://doi.org/10.6621/JTV.2014.0601.01。
    楊碧川2020《獨立革命的世界史:一百個民族解放運動故事》,台灣:前衛。
    葉高華2017〈臺灣民眾的家庭語言選擇〉,《臺灣社會學刊》,第62期,頁59-111。
    葉高華2018〈臺灣歷次語言普查回顧〉,《臺灣語文研究》,第13卷第2期,頁247-273,https://doi.org/10.6710/JTLL.201810_13(2).0004。
    葉秋杏、賴惠玲2023〈從語料庫建構探討臺灣客語難字、缺字與異體字議題〉,《臺灣語文研究》,第18卷第1期,頁135-183,https://doi.org/10.6710/JTLL.202304_18(1).0003。
    廖瑞銘2013《舌尖與筆尖―台灣母語文學的發展》,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褚慧彬2022〈李勤岸kah伊人間行踏 詩作研究(三)〉,《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第248期,頁4-34。
    劉芳妤2020《客語新詩作品漢字使用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劉重義、劉聰德1988《風起雲湧海外臺灣獨立建國運動》,台北:自由時代。
    劉漢儀2020《在意識形態與工具性之間:日本帝國的「臺灣語」宣傳與運用》,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蔣為文《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蔣為文2007〈漢字文化共同體ê解構--台灣hām越南ê比較〉,《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頁282-304,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蔣為文2009〈羅馬字kap漢字ê學習效率比較:以聽寫kap唸讀為測驗項目〉,《台語研究》,第1卷第1期,頁42-61,https://doi.org/10.6621/JTV.2009.0101.03。
    蔣為文2012〈改寫台灣新文學史ê《台語白話字文學選集》出版頭尾研究〉,《海翁台語文學》,第127期,頁4-25,https://doi.org/10.29919/WTL.201207.0001。
    蔣為文2014〈語言、文學kap民族國家ê建構——台語文學運動史初探〉,《喙講台語、手寫台文》,頁170-195。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蔣為文2016〈羅馬字是台灣新文學的開基祖〉,《探索台語白話字的故事》,頁33-50,臺南市:台灣羅馬字協會、國立臺灣文學館。
    蔣為文、張玉萍2018〈戰後初期蔣介石政權處理台灣語言議題ê態度hām手路ê轉變〉,《台語研究》,第1期,頁28-49。
    鄭良光、陳雷等編2022《台文通訊:30冬紀念特刊》,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潘為欣2010《日治時期臺語白話書寫與文字拼音系統關係之研究──以《語苑》、《臺灣府城教會報》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賴淑玲、楊允言2010〈教育部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的比較分析〉,《台語研究》,第2卷第1期,頁72-97,https://doi.org/10.6621/JTV.2010.0201.04。
    蕭新煌等1995《台灣地區移民及其在美國的調適過程與回流轉向:以洛杉磯及紐約為例》,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蕭新煌2018〈臺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轉〉,《全球客家研究》,第10期,頁1-26。
    羅肇錦1993〈何謂客家文學?〉,《客家台灣文學論》,頁6-10。臺灣:愛華出版社。
    羅濟立2008〈日治後期殖民警察與臺灣客家語言、文化之學習-以“警友”雜誌為資料〉,《東吳外語學報》,第27期,頁173-20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