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韻帆 Chen, Yun-Farn |
|---|---|
| 論文名稱: |
考古遺址、國家控制與認同:以臺南孔子廟櫺星門遺構的發掘為例 Archaeological Site, National Control, and Identity: A Case Study on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Lingshing Gate of the Taiwan Confucius Temple |
| 指導教授: |
趙金勇
Chao, Chin-Y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9 |
| 中文關鍵詞: | 臺南孔子廟 、櫺星門 、帝國主義 、地景 、社會秩序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Confucius Temple, Lingshing Gate, Imperialism, Landscape, Social Ident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2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領時期是臺南孔子廟發展的重要階段,南境的擴展以第一進櫺星門最為密切。本文以歷史考古學觀點來解讀2017年櫺星門發掘材料,援引不同文獻與考古資料對話,揭露其中帝國與在地文化的衝突。地下遺構顯示本地廟學空間複製的歷程與方向性,亦勾勒出治台官員欲將文廟包裝成一道貌似素樸,實則充滿話語權的政治地景,進而推動清帝國資本主義在台灣的擴張,帝國有了可觀可感的形象,櫺星門讓孔廟南境變得「神聖」,相關碑記圖文「啟蒙」了在地社會對廟學體制的觀看方式,透過複製遠方孔廟地景來調動人的視覺、想像力和感受,使更多本地人接受新的社會階級和資源分配。清領時期擴建的櫺星門,象徵了清帝國對海外領地的願景,本研究認為文獻資料說明了孔廟是一種特意形成的空間複製,的確促進了18到19世紀中葉台地對清帝國的認同,但遺構地基中反覆疊壓的物質遺留,補足清代文獻模糊之處,再現了帝國透過隱藏在櫺星門下的地方歷史與其他文本的關係,勾勒出彼時利用創造地景、導讀地景的方式,來解決階級認同問題的思維模式。清領時期是臺南孔子廟發展的重要階段,南境的擴展以第一進櫺星門最為密切。本文以歷史考古學觀點來解讀2017年櫺星門發掘材料,援引不同文獻與考古資料對話,揭露其中帝國與在地文化的衝突。地下遺構顯示本地廟學空間複製的歷程與方向性,亦勾勒出治台官員欲將文廟包裝成一道貌似素樸,實則充滿話語權的政治地景,進而推動清帝國資本主義在台灣的擴張,帝國有了可觀可感的形象,櫺星門讓孔廟南境變得「神聖」,相關碑記圖文「啟蒙」了在地社會對廟學體制的觀看方式,透過複製遠方孔廟地景來調動人的視覺、想像力和感受,使更多本地人接受新的社會階級和資源分配。清領時期擴建的櫺星門,象徵了清帝國對海外領地的願景,本研究認為文獻資料說明了孔廟是一種特意形成的空間複製,的確促進了18到19世紀中葉台地對清帝國的認同,但遺構地基中反覆疊壓的物質遺留,補足清代文獻模糊之處,再現了帝國透過隱藏在櫺星門下的地方歷史與其他文本的關係,勾勒出彼時利用創造地景、導讀地景的方式,來解決階級認同問題的思維模式。
This historical archaeological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nging spatiality of the south part of Taiwan Confucius Temple (孔廟) in the 18th century by examining the remnants of Lingshing Gate (櫺星門) recently excavated between Panchi (泮池) and the main Temple Square. Historical documents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there were six times of reconstructions of Taiwan Confucius Temple sponsored by contemporary local elites. Both the increase of tributes through time and even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into sacred space can be argued driven by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erial control of the Qing Dynasty. By the time Taiwan became a colony of the Imperial of Japan, however, the Lingshing Gate was dissembled, when the Temple surrendered its sacred privilege and turned into secularity.
中文文獻
王一淼、趙鵬、陳靜勇2016〈故宮東南角樓屋頂琉璃勾頭及滴水樣式研究〉,《古建園林技術》1:32-37。
王子孟、王劍、王經芹2022〈魯北沿海地區商周時期季節性煮鹽的考古學觀察〉,《鹽業史研究》4:18-27。
王文灝2012〈曲阜孔廟建築裝飾製式的民間美學體現〉,《民俗研究》6:102-106。
王必昌纂輯,周憲文編輯1961[1751]《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玉亮、王慶一2012〈清代衙署營造規制與各地衙署變異〉,《古建園林技術》2:30-32,65。
王汎森2022《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新北:聯經。
王茜2019〈基於保護概念下的考古遺址公園植物配置淺析〉,《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8:15-17。
王淑蕙2020〈從清初臺灣方志考察科舉政策研究〉,《臺灣文獻季刊》71(1):1-44。
王莫2014〈對古建築現況立面圖表現形式的探討〉,《古建園林技術》3:74-77。
王博彥2011〈琴棋書畫的中國意味〉,《榮寶齋》3:254-255。
王貴祥2012〈明朝不同等級儒學孔廟建築制度探〉,《中國建築史論彙刊》2:251-298。
王新徵2016〈他山之磚-中國傳統磚砌建造技術發展中的外來影響淺析〉,《古建園林技術》2:11-15。
王嘉傑2003〈孔廟用石大觀-我國第二大孔廟雲南建水文廟石建築拾穗〉,《石材》3:53-57。
王榮法2014〈建築石雕探析〉,《古建園林技術》4:9-11。
王德昭1981〈清代的科舉入仕與政府〉,《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2:1-21。
王霄冰2015〈祭孔禮儀的標準化與在地化〉,《民俗研究》2:41-47。
公曉鶯2012〈明清時期廣州城學宮建築色彩特徵初探〉,《古建園林技術》2:49-51。
白海峰、王如冰2011〈西安府文廟現存古建築研究〉,《碑林集刊》1:334-357。
石萬壽1992〈康熙以前孔子廟的建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5):90-97。
石錦彪、石興亞、石興韜2013〈傳統石雕技術講座-第二講傳統採石、雕刻工具的用途及製作〉,《古建園林技術》2:35-37。
石錦彪、石興亞、石興韜2015〈傳統石雕技術講座-第四講 石雕的分類與製作〉,《古建園林技術》4:10-12。
成麗、於仲2024〈閩南沿海紅磚民宅屋頂構造工藝研究〉,《古建園林技術》2:24-29。
曲英傑1996〈歷代京都及地方孔廟考述〉,《孔子研究》3:118-125。
朱鴻林1999〈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483-530。
閆愛賓2009〈宋元泉州石建築技術發展脈絡〉,《海交史研究》1:73-112。
何威萱2015〈從「傳經」到「明道」 程敏政與明代前期孔廟從祀標準的轉變〉,《臺大歷史學報》56:35-86。
何建中2013〈更精準、完整詮釋《營造法原》——讀《〈營造法原〉詮釋》〉,《古建園林技術》3:29-32。
餘玉琦2019〈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版本之探討〉,《故宮文物月刊》438:20-41。
君仲2014〈盛世遺存:全國孔廟的分佈和保護管理狀況〉,《中國文化遺產雙月刊》5:10-18。
吳孔詔2010〈以臺北孔廟為例談閩南傳統建築之閩式孔廟〉,《山西建築》2:28-29。
吳玉廉著,林蕾譯2023《奢華之網:十八世紀的徽州鹽商、社會階層和經世之道》,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
吳蔥2004〈中國古代建築製圖發展概覽(下)〉,《在投影之外:文化視野下的建築圖學研究》,天津:天津大學。
吳妙薇、張建國、張明如2020〈南孔家廟植物景觀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47-153。
吳峰2020〈淺談曲阜孔廟建築石雕藝術的視覺美學與美學思想〉,《文物鑑定與鑑賞》21:30-32。
呂俊傑2014〈古建絲縫牆擺飾方法的改進〉,《古建園林技術》1︰26-27。
李先明2019〈孔廟「廟產興學」與文化權力的轉移-1928—1932年河北省長垣縣孔廟祭田糾葛案透視〉,《近代史研究》2:81-94。
李先明2022〈近代孔廟廟產糾紛中的國家、地方與社會(1912—1926)〉,《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9-68,214。
李星2023《花園帝國:18、19世紀英國風景的社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乾朗1986《臺灣建築史》,臺北:雄獅。
李乾朗2003《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
李晶2014〈曲阜孔廟古建築彩畫顏料成分分析〉,《中國文物科學研究》4:86-89。
李翠、孔勇2013〈孔廟之櫺星門〉,《邁向世界》8:85。
李德山、張丹2015〈紫禁城病害城牆變形數值模擬分析〉,《古建園林技術》3:62-65。
李慶紅、張蘇妍、申雙喜2024〈水環境影響下的廣府古城營建特徵研究〉,《古建園林技術》1:94-97。
李麗、錢澤宇、居萍、杜慶平2018〈植物文化在揚州古典庭園建築裝飾的應用〉,《四川林業科技》1:77-81。
杜美芬2006〈臺灣孔子祀典人文暨儀序空間廟學解構後的衍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1):135-161。
沈暘2008〈秦淮河畔夫子廟學與廟市合一〉,《建築與文化》9:54-57。
沈暘2010〈泮池:廟學理水的意義及表現形式〉,《中國園林》9:59-63。
沈暘2010〈泮池再論〉,《文物建築》1:53-66。
沈暘2011〈地方孔廟的普及與覆蓋:宋、遼、金、元〉,《南方建築》4:55-63。
沈暘2011〈明清北京國子監孔廟的空間模式演變〉,《建築學報》1:55-61。
沈暘2014〈斯文聖境:中國古代地方孔廟的建築佈局〉,《中國文化遺產》5:20-32
沈暘2016〈帝都的教化象徵:歷代都城孔廟之演變〉,《建築學報》1:40-47。
沈暘、寶璐2018〈明代廟學建制的「變」與「不變」:兼及國家權威的呈現方式〉,《建築學報》5:56-63。
亞白揚2010〈明清社稷壇空間佈置設計意圖-「左祖右社」格局探源〉,《古建園林技術》2:57-59。
周元文1958[清]《重修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鳴鳴2006〈中國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的文化表達〉,《南方建築》2:116-119。
周儀2010〈眾妙之"門"〉,《古建園林技術》4:63-68。
周雙林、李廣華、閆海濤2015〈少林寺塔林楮樹控制與殺滅前期實驗研究〉,《古建園林技術》4:87-90。
孟維傑2010〈文化語境的逃離與回歸-思想考古學視域下的心理學〉,《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56-161。
居閱時2003〈明清皇宮建築文化象徵的解釋〉,《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7-30。
於亞娟2014〈宋代福建孔廟選址及建築佈局〉,《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8。
於亞娟、田志馥2012〈福建現存學廟地域分佈及成因分析〉,《四川文物》1:86-91。
於習法、張永濤、徐愛民2010〈古建築設計中尺寸標註的研究〉,《古建園林技術》3:79,69。
林仁政、洪國榮、彭乃鳳2002〈福州杉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材〉,《台灣林業雙月刊》28(3):58-69。
林仁政、洪國榮、張豐吉2003〈臺灣古蹟福州杉使用百年後之化學性質〉,《博物館學季刊》17(4):127-139。
林從華2003〈閩台文廟建築形製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20-23,27。
林從華2003〈閩南與台灣傳統建築匠藝探析〉,《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10-18。
林會承1989《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市:藝術家。
林翠鳳2018〈臺灣傳統書院的興衰歷程-兼析草屯登瀛書院的世變因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教育類》12(1):1-18。
武欣、楊和平2016〈余蔭山房楹聯牌匾詩文植物文化探微〉,《古建園林技術》2:19-22。
柯律格、胡宗香2022《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閲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新北:遠足文化。
段智鈞、李丹彤2020〈明清雄安地區文廟建築營建史略〉,《文物建築》1:19-31。
洪敏麟2009《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孫芙蓉2013〈暴雨條件下北齊徐顯秀墓保護對策研究〉,《古建園林技術》4:29-30,74。
高拱乾纂輯,周憲文編輯1960[1695]《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甜2014〈故宮西南角樓明、清瓦件對比〉,《故宮學刊》2:240-256。
高凱俊2014《臺南孔子廟》,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高壽仙2022〈清代《九卿議定物料價值》的分類整理-兼比較明朝《工部廣庫須知》同類物品的價格〉,《故宮學刊》1:23-37。
崔明、趙寧、顧軍2015〈文獻輿圖在古建築群佈局研究的應用-以湖北省武當山五龍宮為例〉,《古建園林技術》2:64-71。
張宇彤、徐明福1999〈金門傳統民宅之營建儀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4:1-48。
張亞祥、劉磊2001〈孔廟和學宮的建築制度〉,《古建園林技術》4:24-26。
張勇2014〈淺談中原地區文廟建築〉,《文物建築》1:105-113。
張洪才、賈華勇2016〈關於翼角曲線及一種翼角放樣方法的探討〉,《古建園林技術》4:93-96。
張偉2019〈建築考古學視域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研究-以南寧「三街兩巷」為例〉,《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7:86-90。
張國鵬2017〈新學人與舊文化:民初嘉興拆毀文廟之探析〉,《歷史教學問題》3:13-19。
張雅平、曹萍2016 〈紫禁城太和門廣場排水系統研究〉,《古建園林技術》1:49-54。
張鳳梧、曹鵬、楊大為2009〈天津文廟室外地面修繕探討〉,《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80-183。
梁思成1935《曲阜孔廟之建築及其修葺計劃》,北平:中國營造學社。
梁思成2023[1932]《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天津:天津人民。
盛偉2008〈中國瓦當揚抑結合造型的文化意涵與美感價值〉,《文藝研究》5:150。
陳正改2014〈臺灣近一甲子重大天然災害之回顧及探討-第三篇 百年地動!山河變色!(1991~2000年)〉,《中華防災學刊》6(1):5-24。
陳芳妹2020《孔廟文物與政治:東亞視野中的臺灣府學文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陳森藤1970《台南孔廟之調查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斌2018〈閩南憨番造型及其文化意涵〉,《長江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6:115-117。
陳溢晨2016〈建築中''間''的解讀及其閩南地域特點〉,《古建園林技術》4:17-19。
陳曉向2004〈惠安石匠師及其石工技術之研究〉,《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5:591-597。
陸泓2004〈雲南省建水縣孔廟櫺星門形分析與探討〉,《古建園林技術》4:20-21,31。
傅朝卿、廖麗君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臺北:南天書局。
傅朝卿、廖麗君2000《全臺首學:臺南市孔子廟》,臺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
單士元1982〈夯土技術淺談〉,《中國建築史論文選集》,頁107-112,臺北市:明文書局。
單先進1985〈麒麟的藝術形象及其在建築裝飾上的作用〉,《湖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7-103。
喻夢哲2016〈“照壁”小議〉,《古建園林技術》4:11-16。
彭煥勝、吳正龍2005〈清代彰化縣儒學的生員教育〉,《教育研究集刊》51(3):53-82。
惠任2013〈中國古代建築壁畫的保存價值〉,《古建園林技術》1:32-34。
景軍1998〈知識、組織與象徵資本-中國北方兩座孔廟之實地考察〉,《社會學研究》1:7-24。
程梟翀、吳蔥2013〈武威文廟文昌宮與孔廟並置格局的原因探析〉,《古建園林技術》3:64-66。
馮剛、苗嚴、胡惟潔2019〈「廟學制度」—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機構空間組織形式探析〉,《新建築》1:130-134。
黃志繁2005〈明代贛南的風水、科舉與鄉村社會“紳士化”〉,《史學月刊》11:70-75。
黃茜茜2017〈《禦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所涉事蹟及歷史意義〉,《孔廟國子監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俊銘2015 《國定古蹟臺南孔廟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總結報告書》。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委託,中原大學執行。
黃啟書2015〈大正時期臺南孔廟整修之兩位主要人物:枝德二、許廷光〉,《成大中文學報》50:109-140。
黃進興1987(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1):105-131。
黃蘭翔2020〈日本江戶時期的「孔廟」建築—朱舜水規劃的藩學校〉,《臺灣美術學刊》117:42-113。
楊護源2016〈論清代前期臺灣縣志》的纂修〉,《臺灣文獻季刊》67(4):35-62。
葉世文、薛琴2003《古蹟修復技術-灰作材料性質與修復工法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葉碧苓2015〈日治時期臺灣出版之書畫圖錄〉,《臺灣學研究》18:17-52。
詹伯望2006《半月沉江話府城》,台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
廖華生2008〈官府、士紳與廟學的修建──明清時期婺源廟學的個案考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39-47。
廖麗君1998《臺灣孔子廟建築之研究──廟學制的影響及廟學關係的變遷》。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欣、馬曉2016〈古代地方文廟空間形態演變研究-以山東寧陽文廟為例〉,《南方建築》3:78-84。
劉一彬2010〈清代福建鄉試對台應試保障制度及其歷史影響〉,《台灣研究》6:56-61。
劉大可2005《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原著出版於1993年)。
劉奇俊2019〈臺南海東書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1):279-322。
樓建龍2010〈福建古代文廟建築營造手法的規範與區域性〉,《福建文博》1:36-42,96。
樓慶西2003〈中國建築文化一瞥(一) 宮廷建築〉,《中國書畫》3:100-101。
樓慶西2003〈中國建築文化一瞥(九)頑石之美〉,《中國書畫》11:141。
樓慶西2003〈風水村口-中國建築文化一瞥(五)〉,《中國書畫》7:120-121。
樓慶西2016〈中國古建築木門窗文化〉,《中國建築金屬結構》1:60-63。
歐亞利2015〈閩南古厝建築裝飾藝術表現手法探析〉,《攀枝花學院學報》3:78-81。
歐亞利2021〈形式美在閩南傳統建築石雕圖案中的表現〉,《武夷學院學報》40(1):55-64。
范勝雄1998《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5)》,臺南市:台南市政府。
蔡侑樺2023《建築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13)》,臺北,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
蔡侑樺、徐明福2009〈再論日治時期台灣官方營繕組織〉,《建築學報》69:169-190。
蔡侑樺、徐明福2012〈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建築空間之變遷〉,《民俗曲藝》176:115-192。
蔡承豪2019〈精明強幹任事實心─蔣元樞任官之評〉,《故宮文物月刊》440:16-26。
蔡承豪2022〈清代前期臺灣府城的官署園林及遊憩空間之創建〉,《臺灣文獻》73(3):9-61。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備處2007〈廣州市南越國宮屬遺址2003年發掘簡報〉,《考古》3:15-31。
蔣元樞,吳幅員編輯1970[1778]《重修台灣府學圖說》,《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欽全2012〈閩南傳統紅磚民宅特徵與營造工法技藝解析〉,《古建園林技術》4:18-20,26。
蔣毓英1958[1685]《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建軍2016〈故宮端門內禦路石的修復〉,《古建園林技術》2:85-87。
鄭珠、鄭曉禕2014〈《營造法式》讀後雜談〉,《古建園林技術》3:48-52。
盧泰康2014〈閩台兩地的烏瓦窯〉,《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集刊》2013-2014:150-166。
賴玉玲2020〈《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的「重修龍王廟圖說」析探〉,《故宮文物月刊》452:74-85。
謝金鑾、鄭兼才合纂,周憲文編輯1958[1807]《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鍾國慶2010〈歷史文化建築的庭園環境真實性保護問題-以肇慶端州為例〉,《古建園林技術》4:27-29,32。
羅哲文1995〈全台首學-台南孔子廟〉,《古建園林技術》4:56-56。
羅桂林、王敏2017〈地圖空間與地名政治-清刊本《福建省會城市全圖》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0-107。
蘇碩斌、顏杏如、曾文亮、李承機、柳書琴、廖新田、石婉舜、李育霖2015《「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不著撰人,黃典權編輯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八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明文書局編輯部1982《中國建築史論文選集(第一冊)》,臺北市:明文書局。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1997《全臺首學資料彙編》,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Anderson,Benedict著,吳叡人譯1991[1983]《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
Deyan Sudjic著,張秀芳、王曉剛、陳相如譯2008《建築!建築!誰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臺北:漫遊者文化。
Fisher,Adolf著,張新譯2024《1989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台灣漫遊手記》,新北:聯經。
Hampson, Norman撰,李豐斌譯1984[1968]《啟蒙運動》,新北:聯經。
Michel Foucault著,李沅洳譯2023[1969]《知識考古學》,臺北:時報。
英文文獻
Alconini,Sonia2008 Dis-embedded Centers and Architecture of Power in the Fringes of the Inka Empire:New Perspectives on Territorial and Hegemonic Strategies of Domination,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27(1): 63-81.
Bruce G.Trigger1989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yle,Michael W.1986Empir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ouglas,Mary.1966Purity and Danger. Londan:Routledge.
Hodder, I.1992Theory and Practice in Archaeology.London:Routledge.
Jordan,Kurt2009“Colonies, Colonialism,and Cultural Entanglement:The Archaeology of Postcolumbian Intercultur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31-49.
Kohl, Philip L.1998“Nationalism and Archaeology:on the Constructions of Nations and the Reconstructions of the Remote past.”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7(1):223-246.
Kohl,P. L. and C. Fawcett (eds)1995Nationalism,Politics and the Practice of Archae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mbo, Lauren, Michael J. Gall,and Richard F. Veit2020“Status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among the Delaware Valley Elite: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ield Family.” Historical Archaeology 54(2):375-403.
Leone,Mark P. and Potter, Parker B.1988The Recovery of Meaning:Historical Archaeology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pp.235-262,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eone, Mark P.,and Silas D. Hurry1998“Seeing: The power of town planning in the Chesapeake.”Historical Archaeology 32(4):34-62.
Little, Barbara J.1987Idelogy and the Media: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Printing in 18-th Century Annapolis,Maryland.Ph. D.dis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University Microfilms,Ann Arbor.
Love,Serena2013Architecture as Material Culture:Building Form and Materiality in the Pre-Pottery Neolithic of Anatolia and Levant.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32(4):746-758.
Lowenthal, D.1985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skell, Lynn,and Peter Pels2001 The Archaeology of Identities. London:Routledge.
Meskell, Lynn,and Peter Pels2005 Embedding Ethics. Routledge. Oxford: Berg Publishers.
Pogue, Dennis J2001“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Georgian Sensibility,Capitalist Conspiracy, or Consumer Revolution?”Historical Archaeology 35(2):41-57.
Pogue, Dennis J 2002“The Intersection of Identity and Politics in Archae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1(1):279-301.
Shackel, Paul A.2003“Archaeology, Memory, and Landscapes of Conflict.”Historical Archaeology 37(3): 3-13.
Silliman, S.2010“Indigenous Traces in Colonial Spaces: Archaeologies of Ambiguity, Origin and Practice.”Journal of Social Archaeology 10(1):28-58.
Veit, Richard, and David Orr.2014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the Delaware Valley,1600-1850.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日文文獻
吳イクエ、大場修2009〈日本統治時代の「臺灣建築會」とその會誌について〉,《日本建築學會計圖系論文集》74(639):1191-1197。
電子資源、網路資料
臺南聖廟考,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0_001_0000428602&lang=chn,2024年4月1日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