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郁菁 Chen, Yuh-Jing |
|---|---|
| 論文名稱: |
台灣野台歌仔戲丑角研究—以台南市秀琴歌劇團為例 On the Role of Crown in Outdoors Taiwanese Opera Based on Shiu-Kim Taiwanese Opera Troupe in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石光生
Shih, Kuang-S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7 |
| 中文關鍵詞: | 秀琴歌劇團 、丑角 、野台歌仔戲 |
| 外文關鍵詞: | Shiu-Kim Taiwanese Opera Troupe, the role of crown, outdoors Taiwanese opera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3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重要貢獻,在於首度研究野台歌仔戲丑角,將野台歌仔戲的丑角統一概分成三花(男丑)與三八(女丑),並從劇本、演員、以及表演生態三方面進行分析。劇本方面,蒐集整理出台南市秀琴歌劇團十九本的丑角劇目,以此歸納出三花、三八互相搭配其他演員的角色定位,以及丑角共有五種推動劇情的情節模式。再者,由於曾經面臨先前有線電視公司製播的電視歌仔戲之衝擊,野台歌仔戲丑角的表演風格有往「綜藝化」發展的趨勢現象,最明顯的就是丑角除了調笑的「打諢」功力外,亦日漸強化「非程式化」的「插科」動作。由於秀琴歌劇團的演出水平受到肯定,故除了野台歌仔戲的演出外,近年開始躋身「精緻化」的公演舞台,而公演強調定本演出的死戲方式,將再一次影響野台歌仔戲丑角隨性發揮的表演特性,甚至丑角是否朝向「程式化」的表演方式,皆值得後續觀察。
一、 專書
《全唐詩》,第十七冊,北京:中華,1960。
《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出版,1996。
王永炳,《中國古典戲劇語言運用研究》,台北:台灣學生,2000。
王國維,《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太原:1987。
王傳淞,《丑中美:王傳淞談藝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1988。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第一冊,台中:青蓮,1995。
王驥德,《曲律》,台北:藝文,1965。
司馬遷撰、司馬貞索隱、裴駰集解、 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南:大行,二版,1978。
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台北:漢京文化,1983。
田士林,《中國戲曲的理解與欣賞》,上冊,台北:芬芳寶島雜誌社,1984。
朱熹,《校點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1986。
李希凡,《圖說中國戲曲史》,杭州:浙江教育,2001。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台北:台灣商務,1990。
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角》,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1979。
------,《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1992。
李熙,《中國戲曲表演技術述要》,香港:文華圖書,1981。
周傳家,《中國古代戲曲》,台北:臺灣商務,1993。
林有志,《尪某情》,秀琴歌劇團,2002。
林茂賢,〈歌仔戲中的「老婆」〉,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台北:台灣學生,1995。
---------,《福爾摩沙之美: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台中:文建會中部辦公室,2000。
林經甫、劉還月,《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臺原,1990。
林麗紅、李國俊,《周水松先生紀念專輯-台灣高甲戲的發展》,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0。
林鶴宜,《台灣歌仔戲》,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
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
---------,《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邯鄲淳,《笑林》,台北:新興,1988。
侯百朋,《琵琶記資料匯編》,北京:書目文獻,1989。
侯寄南,《演員的形體動作和形象創造》,北京:中國電影,1988。
耐得翁,《都城紀勝》,台北:台灣商務,1983。
胡芝風,《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上海:上海文藝,1994。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2000。
馬少波、章力揮、陶雄、曾白融等主編,《中國京劇發展史(一)、(二)》,台北:商鼎文化,初版,1992。
敏澤,《李贄》,台北:萬卷樓,1993。
張庚,《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1987。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1986。
張德林,《京劇藝術教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莊季裕,《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郭晉秀,《丑角生涯》,台北:采風,1990。
陳正之,《草台高歌-臺灣的傳統戲劇》,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3。
陳正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1999。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幼獅,1995。
陳健銘,《野台鑼鼓》,台北:稻鄉,1995。
陳進傳等,《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0。
陳雷、劉湘如、林瑞武,《福建地方戲劇》,福建:福建人民,1997。
陸一帆,《觀眾心理學》,廣東:中山大學,1988。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台北:木鐸,1982。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1993。
---------,《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2000。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1990。
鈕驃,《蕭長華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社,1990
楊馥菱,《台灣歌仔戲》,台北:漢光文化,1999。
隗芾,《中國喜劇史》,汕頭:汕頭大學,1998。
劉嗣,《國劇角色和人物》,台北:黎明文化,1972。
劉勰原著、龍必錕譯注,《文心雕龍》,台北:台灣古籍,1996。
鄭向恆,《中國戲曲的創造與鑑賞》,台北:文史哲,1997。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1995。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木鐸,1988。
顏長珂,《中國戲曲文化》,北京:新華,1993。
嚴明,《京劇藝術入門》,台北:業強,1994。
二、學位論文
于復華,《宋元南戲「張協狀元」之淨丑腳色》,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民70。
林瑋儀,《元雜劇和南戲之丑角研究》,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民77。
黃雅蓉,《野台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民84。
邱秋惠,《野台歌仔戲演員與觀眾的交流》,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民87。
謝筱玫,《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台大戲劇所碩士論文,民89。
江秋華,《外臺歌仔戲演員表演概念之探討-九0年代末期臺北地區的圈內觀》,台大戲劇所碩士論文,民89。
三、期刊論文
王安祈,〈改扮分飾-演員、角色、劇中人三者關係〉,《表演藝術》,第53期,1997年4月,頁76-78。
田井制,〈淺談丑角之美〉,《戲劇戲曲研究》,第1期,1994年,頁52-54。
何翠萍,〈人類學研究民間戲曲的意義〉,第30期,民70年7月,頁17-38。
李元貞,〈中國古典戲曲的喜劇風格〉,《民俗曲藝》,50,民76,頁95-129。
李建東,〈丑、滑稽、幽默與喜劇精神〉,《戲劇戲曲研究》,第7期,1997年,頁6- 9。
李祥林,〈中國古典戲曲的圓美意識〉,《戲劇戲曲研究》,第12期,1994年,頁77-80。
沈鴻鑫,〈中國喜劇與丑角藝術〉,《戲劇戲曲研究》,第10期,1994年,頁14-16。
周安華,〈論喜劇與喜劇美的型態〉,《戲劇戲曲研究》,第2期,1997年,頁4-8。
林鶴宜,〈好看就是好戲-「百年傳唱歌仔情」第二屆全國外台戲大匯演選介〉,《表演藝術》,第103期,2001年7月,頁12-16。
施如芳,〈以胡撇仔戲為名-薪傳《望鄉之夜》、金枝《可愛冤仇人》相對看〉,《表演藝術》,第111期,2002年3月,頁69-71。
紀慧玲,〈囝仔轉大人-歌仔戲如何演繹史詩悲劇〉,《表演藝術》,第79期,1999年7月,頁58-60。
張敬,〈論淨丑角色在我國古典戲曲中的重要〉,《幼獅月刊》,45:5,民66,頁2-4。
莊慎之,〈從諷刺到歌頌-論中國古典喜劇發展的重要轉變〉,《戲劇戲曲研究》,第2期,1995年,頁52-56。
陳世雄,〈歌仔戲及其文化生態〉,《戲劇藝術》,第79期,1997年,頁107-119。
陳國平,〈中國戲曲審美特徵的系統分析〉,《戲劇戲曲研究》,第7期,1994年,頁49-53。
曾學文,〈歌仔戲戲曲化過程的再認識〉,《民俗曲藝》,第94、95期,民國84年5月,頁35-46。
黃國禎,〈89年度表演藝術生態觀察〉,《表演藝術年鑑》,民國89年,頁104-112。
鄔元江,〈個體意志和丑角意識-戲曲丑角美學特徵的文化基因〉,《戲劇戲曲研究》,第2期,1994年,頁74-83。
---------,〈憂樂圓融‧中庸‧丑角意識〉,《哲學與文化》,23卷第10期,1996年10月。
---------,〈論戲曲丑角的美學特徵〉,《戲劇戲曲研究》,第2期,1997年,頁82-93。
劉南芳,〈電視劇乎?歌仔戲乎?評《梨園天神》〉,《表演藝術》,第78期,1999年6月,頁50-51。
蔡欣欣,〈「解構與重整」的新紀元-打造歌仔戲的希望工程〉,《表演藝術》,第87期,2000年3月,頁38-43。
---------,〈九0年代台灣歌仔戲表演藝術之探討〉,《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卷一,2000年,頁48-67。
鍾傳幸,〈國劇中的甘草人物-丑〉,《文藝月刊》,第219期,民76,頁91-98。
蘇笑神,〈論解戲曲文丑笑法與笑功〉,《戲劇戲曲研究》,第5期,1995年,頁61-64。
四、影音資料
秀琴歌劇團,《罪》演出錄影帶,黃琇婉提供。
秀琴歌劇團,《尪某情》演出錄影VCD,黃琇婉提供。
秀琴歌劇團,《燒餅皇帝》演出錄影VCD,黃琇婉提供。
秀琴歌劇團,《浪子刀》演出錄音帶,黃琇婉提供。
秀琴歌劇團,《大盜玫瑰賊》演出錄音帶,黃琇婉提供。
秀琴歌劇團,《天下父母心》演出錄音帶,黃琇婉提供。
秀琴歌劇團,《青石嶺賢妻良母》演出錄音帶,黃琇婉提供。
五、訪談記錄
陳郁菁,訪問李崇學,台南市,2001年11月18日。
陳郁菁,訪問林有志,台南市,2001年12月26日。
陳郁菁,訪問黃琇婉,台南市,2001年10月14日/2002年10月7日/2002年11月18日/2002年12月23日。
陳郁菁,訪問陳鳳桂(小咪),台北市,2002年5月9日。
陳郁菁,訪問賴靜音(小B),台南市,2002年7月27日/2002年9月29日。
陳郁菁,訪問葉振芳,高雄市,2002年4月19日。
六、參考網站
http://home.kimo.com.tw/linminkuanopera
http://www.taconet.com.tw/kingmay
http://storm.prohosting.com/kingmay/conten.shtml
http://board6.tacocity.com.tw/USER/kingmay
http://saujiwr.idv.tw/cow/new-page-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