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昭德
Chiang, Chao-Te
論文名稱: 排灣族筏灣部落生活領域變遷之詮釋(1907~1974)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aiwan Aborigines(1907~1974) - Su-paiwan Settlement as a case
指導教授: 徐明福
Hsu, Ming-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筏灣排灣生活領域變遷
外文關鍵詞: Su-paiwan, Paiwan, living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78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聚落是一種文化的綜合表現,同時反映出當地自然條件的特性和社會文化的內涵。聚落的形成來自於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進而表現在生活領域上。筏灣部落因為位處於深山,因此在歷經了傳統生活、殖民政府統治、國民政府三個時期後,仍能保存有各時期生活領域的變遷軌跡,是研究原住民文化的重要資源。為本文研究目的為:1、探討筏灣部落各時期生活領域的構成與相互關係。2、探討各時期生活領域改變之因素。3、建立文化保存與傳承的史料基礎。

    為了解排灣族生活領域的涵構,本文針對其傳統生活領域的構成、生活型態、社會文化制度、不同生活領域間的關係做探討,以分析生活領域與空間構成的相對關係。以官方文獻為主體,訪談記錄為輔,並藉由具體的聚落狀況為佐證,建立客觀的生活領域之詮釋,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序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與流程、相關研究回顧。
    第二章 傳統時期生活領域
    傳統時期的生活領域是一種人文與自然交互影響的結果,依循自然法則而成形。
    第三章 日治時期生活領域
    在集團移住、同化政策的操作之下,生活領域逐漸產生變革;主要的變化反映
    在空間分佈上。
    第四章 國民政府時期生活領域
    國民政府在政策上是延續自日本政府,但基於出發點不同,因此較見成效。而
    全臺統一性的山地政策,則導致傳統文化的快速崩解。
    第五章 結論
    生活領域變遷之歷程、影響變遷之因素、後續研究建議。

    The settlement is the result of the culture. It doesn’t on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local nature, but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the settlement is directly affected by nature and social enviroment, and reflect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Su-paiwan settlement was deep in the mountain, therefore, it saved the track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ving envionment o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Su-paiwan settlement would be the importment resource of the research for the aborigin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as follow: 1. To explore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on each periods. 2. To explore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living environments to transform in different periods. 3. To make(set) the resource for the culture conservation and history researching.

    To understan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s of the Paiwan aborigines, the articl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living enironments, living type, social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s, to analyze the cou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pace. The bodies of the article is authority documents, and the records of access is consonantal. The situation of the settlement will be a case in point, to make an im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will be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Prolegomenon
    The motive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range of the reseach, methods and process, review of the correlatively research.
    Chapter 2 Traditional period
    Living environment in traditional period is a result that effected by culture and nature, it’s constitution follows the rule of nature.
    Chapter 3 Japanese Colonial Rule period
    By the policy “Aborigines Collective Movement” and “The Policy of National Assimilation”, living environment began to change; the main change reflected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pace.
    Chapter 4 Nationalist Government period
    The policy of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s basically the extendibility of Japanese government’s policy, but based on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the result were also differ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Aborigines Policy which is used for all different aborigines in Taiwan caus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be destroyed for an instand.
    Chapter 5 Conclusio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factors which e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 issu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IV 目錄 Ⅵ 表目錄 Ⅸ 圖目錄 Ⅸ 照目錄 Ⅹ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1-2 1-2-1 研究對象 1-2 1-2-2 空間範圍 1-2 1-2-3 時間範圍 1-4 1-2-4 研究概念 1-5 1-2-5 研究架構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7 第四節 相關研究回顧 1-9 第二章 傳統時期生活領域 第一節 筏灣部落概述 2-1 2-1-1 自然環境 2-1 2-1-2 歷史沿革 2-2 第二節 聚落 2-9 2-2-1 集居地的演變 2-9 2-2-2 擇址與遷移 2-15 2-2-3 集居地之構成 2-16 第三節 耕地 2-20 2-3-1 租賃制度 2-20 2-3-2 山田燒墾的農業型態 2-21 2-3-3 耕作週期 2-23 第四節 獵場 2-26 2-4-1 獵場生計 2-26 2-4-2 獵場、水域的劃分與租稅 2-28 2-4-3 狩獵週期 2-30 第五節 神域 2-32 2-5-1 神祇與靈魂 2-32 2-5-2 禁忌的具體呈現:禁忌之地 2-33 小結 2-37 第三章 日治時期生活領域 第一節 理蕃政策的影響 3-1 3-1-1 理蕃事業歷程 3-1 3-1-2 同化政策 3-6 第二節 聚落 3-9 3-2-1 集居地變遷 3-9 3-2-2 頭目勢力消長 3-14 3-2-3 集居地構成之變更 3-19 第三節 耕地 3-24 3-3-1 集團移住政策下的影響 3-24 3-3-2 耕地使用型態 3-25 第四節 獵場 3-28 3-4-1 獵場範圍與水域 3-28 3-4-2 繳收和貸與槍械 3-29 3-4-3 狩獵形態與意義的改變 3-31 第五節 神域 3-32 3-5-1 傳統信仰的變革 3-32 3-5-2 禁忌之地的變動 3-33 小結 3-36 第四章 國民政府時期生活領域 第一節 統一性的原住民政策 4-1 4-1-1 同化政策的延續 4-1 4-1-2 土地政策之影響 4-4 第二節 聚落 4-6 4-2-1 集居地與頭目勢力之變化 4-6 4-2-2 集居地內部構成 4-9 第三節 耕地 4-19 4-3-1 經濟觀念的改變 4-19 4-3-2 定耕與造林 4-20 第四節 獵場 4-23 4-4-1 狩獵的管制 4-23 4-4-2 狩獵性質與獵場範圍 4-24 第五節 神域 4-27 4-5-1 基督教的傳入 4-27 4-5-2 重疊的信仰 4-29 小結 4-30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後續研究 5-2 參考文獻 參-1 附錄 附錄一 訪談記錄概要 附-1 附錄二 筏灣須知簿翻譯 附-7 附錄三 測繪圖集 附-25

    Rapoport Amos,張玫玫 譯,(1969),《House, From and Culture》(住屋形式與文化)。
    千千岩助太郎,(1960),《台灣高砂族的住家》,出版地不詳:臺灣建築會。
    不明作者,(1948),《筏灣須知簿》,出版地不詳。
    中村孝志,(2002),《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 :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縣:稻鄉。
    中華民國臺灣森林志編纂委員會,(1993),《中華民國臺灣森林志》,臺北巿:中華民國臺灣森林志編纂委員會。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6),《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市:常民文化。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9),《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臺北市:臺原出版。
    王人英,(1967),《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桂鳳,(2006),《跨文化原住民族建築空間研究 :從瑪喀族歐澤特長屋研究看排灣族建築空間》,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磊,(1971),《筏灣 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朱志豪,(2003),《排灣族部落家屋空間營造機制之研究---瑪家部落的個案》,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2007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7),《台灣林務局局誌. 續編》,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吳樹欉,(2000),《台灣原住民族土地財產權制度變遷之研究:日治時期迄今從共同所有到個別所有的演變》,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
    李剛,(1988),《悲泣的森林》,臺北巿:臺灣商務。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 :民族誌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林希娟,(1980),《蘭嶼雅美族居住環境探討》,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豐,(1997),《魯凱族神山聚落生活領域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綿,(2001),《由國土規劃觀點檢視台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土地使用衝突之研究》,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景明,(1997),《日本統治下台灣「皇民化」教育》,東京都:高文研。
    林道生,(1996),《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花蓮縣:花蓮縣文化中心。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臺北市:漢藝色研出版。
    邱中治,(1997),《魯凱族霧台聚落生活領域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清榮,(1999),《魯凱族阿禮聚落生活領域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馨慧,(2001),《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鶴年,(1997),《台灣省林務局誌》,臺北市:省林務局。
    洪英聖,(1993),《台灣先住民腳印:十族文化傳奇》,臺北市:時報文化。
    洪曉聰,(1990),《烈嶼傳統聚落之研究---村落領域關係、擇址和空間組織之探討》,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曉俠,(1996),《日據時期理蕃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浦忠成,(2007),《被遺忘的聖域 :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市:五南圖書。
    張崇根,(1992),《臺灣歷史與高山族文化》,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
    張德水,(1996),《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臺北市:前衛。
    許功明,柯惠 譯,(1994),《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臺北縣:稻鄉。
    許美智,(1992),《排灣族的琉璃珠》,臺北縣:稻鄉。
    許勝發,(1996),《傳統排灣族群北部式家屋裝飾初步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東雄,(2003),《台灣排灣族七佳舊社住居文化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美芳,(2008),《西拉雅「公廨」建築文化遺存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時銘,(1995),《北埔傳統聚落空間之歷史論述》,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陳朝興,(1982),《台灣山地建築文化》,建築師雜誌。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市:自立晚報。
    陳茂泰,(1994),《台灣原住民族族群與分佈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
    陳嘉晉,(2006),《排灣族石板屋聚落與地質環境之探討》,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鹿野忠雄,楊南郡 譯,(2000)《山、雲與蕃人 :台灣高山紀行》,臺北市:玉山社出版。
    森丑之助,楊南郡 譯,(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臺北市:遠流。
    童春發,(2001),《臺灣原住民史 排灣族史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士娟,(1998),《日治時期臺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俊銘,(1982),《排灣族北部型住屋變遷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1995),《東埔社布農人的研究》,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黃應貴,(1995),《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士範,(2005),《平和(Piuma)排灣族、城鄉遷移與社會文化變遷》,臺北縣:稻鄉。
    楊建成,(1995),《台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臺北市:龍文。
    詹素娟,(2007),《舊文獻 新發現:臺灣原住民歷史文獻解讀》,臺北市:日創社文化。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中市:晨星出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臺灣地名辭書 卷四 屏東縣》,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林務局森林企劃組,(1994),《第三次臺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南投縣: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
    臺灣省森林企劃組林務局,(1995),《第三次臺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南投縣: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
    臺灣省新聞處,(1971),《改善山胞生活》,臺中市:臺灣省各界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籌備委員會。
    臺灣省經濟建設及經濟動員計劃審議委員會,(年代不詳),《臺灣之林業政策 一五三》,臺北市: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經濟動員計劃審議委員會。
    臺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1973),《屏東事業區森林資源》,出版地不詳:臺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編譯,(1996~200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18-1938),《理蕃誌稿》,臺北市: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99),《高砂族教育》,臺北市:成文。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編,陳金田 譯,(1997),《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趙崇欽,(1993),《空間位序在澎湖社會之運用》,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中涵,(2000),《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族發展》,臺北市:臺灣原住民基金會。
    鄭漢文,(2004),《排灣族民族植物》,臺北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巿:自立晚報。
    簡瑞宏,(1995),《排灣族原住民居住空間架構之研究---以屏東縣七佳聚落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臺北縣:稻鄉。
    藤井志津枝,(1997),《理蕃 :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臺北市:文英堂。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 政策篇(三)》,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關麗文,(1987),《澎湖傳統聚落發展之研究》,台大城鄉與建築研究學報。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8-2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