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童照
Lin, Tung-Chao
論文名稱: 南朝門第維持與文體變遷之關係研究──以詩為主要觀察範圍
A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intenance of Prominent Political Famil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Styles in South Dynasty ── Focus on Poetry
指導教授: 王三慶
Wang, San-Ch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38
中文關鍵詞: 南朝門第文體
外文關鍵詞: South Dynasty, prominent political families, literary style, poetry
相關次數: 點閱:116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朝帝王不肯假權於大臣,使士族的實權大削,但士族仍能透過博學而來的議禮論政能力參政,終於發展成士族以「朝章大典方參議焉」為維持門第不墜的途徑。由於重禮,因而禮所具有的「分」、「和而不同」的精神受到張揚,區分類別及類優先性的「區分的世界觀」,也就具有了重大作用,輔之以本根末葉、連類思維方式,便成為南朝建構萬物意義、價值的根本方法。擴及至南朝詩的發展亦如此。元嘉三大家代表諸種文化資本在文學場域中的競爭,此競爭在「區分的世界觀」下形成平衡,而這過程也推動了南朝文體的變遷。與「區分的世界觀」相應,促成了外在世界客觀性強化、場合自具客觀意義等觀念的發展,反映在南朝的文體觀念中,也使得文體之各種構成因素,得以自具相對獨立的意義,與情志因素俱為可操作的項目,形成南朝詩「性情漸隱」的現象,而詩之美也不在自抒真情實志,轉而在「所有因素恰如其份」。同時,隨著皇權與士族在文化上的同化,藉助外在客觀性以建立論述權威的現象,逐漸為菁英的集體主觀性所替代,菁英共識成為論述、感受之正當性的來源,而這也就隱含著事物意義依人的主觀性而確立的意涵。此雖甚具重建秩序的力量,但由於「區分的世界觀」已成固著的心態,因此即便主觀感受得以推動「新變」,但也只是在既成秩序之中,另外區分一領域以容納「新變」成果,此使「新變」的批判可能性被剝奪,「新變」因而只能是孤立地佔據一社會位置、無關於整體秩序變革的一項事物。於是世界雖不斷變化,但實際上是以同質的結構,穩定地再生產,南朝詩的發展,也因此始終表現為「色新」而非「質變」。與其時之世界觀同構,南朝士族以其建構世界的能力/權力,佔有著社會秩序中頂層的位置,在社會秩序穩定地再生產之下,也就維持著士族之門第於不衰。

    Since the emperors of the South Dynasty decreased the power of the hereditary scholar class greatly, the hereditary scholar class used their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ritual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 to regain their power. This brought up a great impact not only on the promotion of one’s duty and being friendly with differences, but also on the differences, the priority and the essential thinking in the South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was the same. The competition that the culture capitals of the Three Master Poets of Yuan Jia(元嘉三大家)competed in the literary field with one another in view of difference changed into the balance in each field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style in the South Dynasty. In view of the world, there was an increased objectivity to change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the South Dynasty, changing the independent mean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fading disposition. And the beauty of a poem was not to perform the self-disposition of the poet but to arrange the elements of the poem appropriately. While the authority of royal and the hereditary scholar class assimilated, gradually there was a collective subjectivity of the elite in place of the external objectivity of the royal authority. A common consensus of the elite became the validity of source, it would refer to the meaning of things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Although the common consensus of the elite had a strong power to reorder the rules, the difference of world view had the stronger one to form the rules. So the subjective feeling sometimes could promote something new, but finally the difference of world view would incorporate something new into the old rules.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in the South Dynasty always showed its diverse style with the same quality. It provided the homogenous structure and put it
    into reproduction. The hereditary scholar class always was the group which would discuss the world, so they occupied the top of society. And then they could maintain the prominent political families well.

    緒論‥‥‥‥‥‥‥‥‥‥‥‥‥‥‥‥‥‥‥‥‥‥‥‧1 一、研究動機及成果回顧‥‥‥‥‥‥‥‥‥‥‥‥‥‥‥‥‥‥‥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成果回顧‥‥‥‥‥‥‥‥‥‥‥‥‥‥‥‥‥‥‥‥4 二、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9 (一)象徵性權力概念‥‥‥‥‥‥‥‥‥‥‥‥‥‥‥‥‥‥‥9 (二)文學象徵性權力的分析‥‥‥‥‥‥‥‥‥‥‥‥‥‥‥‥12 (三)對此架構的一些意見‥‥‥‥‥‥‥‥‥‥‥‥‥‥‥‥‥14 (四)對諸概念的運用及本文論述脈絡‥‥‥‥‥‥‥‥‥‥‥‥15 三、本文「文體」一詞釋義‥‥‥‥‥‥‥‥‥‥‥‥‥‥‥‥‥‥17 第一章 南朝士族政治處境及分類觀念的強化‥‥‥‥‥‥21 第一節 南朝士族政治實權的衰落‥‥‥‥‥‥‥‥‥‥‥‥‥‥‥‥21 一、由東晉門閥政治至南朝寒人執政‥‥‥‥‥‥‥‥‥‥‥‥‥‥21 二、士族遠離實權心態的形成‥‥‥‥‥‥‥‥‥‥‥‥‥‥‥‥‥26 第二節 政權對文化資源的仰賴及分類觀念的應用‥‥‥‥‥‥‥‥‥31 一、國家制度對議禮能力的需求‥‥‥‥‥‥‥‥‥‥‥‥‥‥‥‥31 二、成為士庶共識的「以類視人」觀念‥‥‥‥‥‥‥‥‥‥‥‥‥34 三、譜牒之學與士庶分類‥‥‥‥‥‥‥‥‥‥‥‥‥‥‥‥‥‥‥37 四、官職的分類‥‥‥‥‥‥‥‥‥‥‥‥‥‥‥‥‥‥‥‥‥‥‥39 第三節 體用觀念與世界無盡區分:以儒道佛關係為例‥‥‥‥‥‥‥49 一、分類的現實妥協性‥‥‥‥‥‥‥‥‥‥‥‥‥‥‥‥‥‥‥‥49 二、儒家不容否定的現實地位‥‥‥‥‥‥‥‥‥‥‥‥‥‥‥‥‥51 三、體用思維與佛道論爭‥‥‥‥‥‥‥‥‥‥‥‥‥‥‥‥‥‥‥59 四、事物的定性及類別優先性的世界觀‥‥‥‥‥‥‥‥‥‥‥‥‥69 第四節 小結‥‥‥‥‥‥‥‥‥‥‥‥‥‥‥‥‥‥‥‥‥‥‥‥‥83 第二章 元嘉三大家的類別分化及其政治象徵意義‥‥‥‥88 第一節 元嘉三大家的類別分化‥‥‥‥‥‥‥‥‥‥‥‥‥‥‥‥‥90 一、謝靈運‥‥‥‥‥‥‥‥‥‥‥‥‥‥‥‥‥‥‥‥‥‥‥‥‥90 二、顏延之‥‥‥‥‥‥‥‥‥‥‥‥‥‥‥‥‥‥‥‥‥‥‥‥‥105 三、鮑照‥‥‥‥‥‥‥‥‥‥‥‥‥‥‥‥‥‥‥‥‥‥‥‥‥‥118 第二節 仕隱的場所意識‥‥‥‥‥‥‥‥‥‥‥‥‥‥‥‥‥‥‥‥133 一、「跡」對「隱」的影響‥‥‥‥‥‥‥‥‥‥‥‥‥‥‥‥‥‥‧133 二、「跡」與仿擬自然山水現象‥‥‥‥‥‥‥‥‥‥‥‥‥‥‥‥‧141 第三節 朝廷的公私領域區分‥‥‥‥‥‥‥‥‥‥‥‥‥‥‥‥‥‥144 一、劉宋時代的概況‥‥‥‥‥‥‥‥‥‥‥‥‥‥‥‥‥‥‥‥‥144 二、蕭齊時代的概況‥‥‥‥‥‥‥‥‥‥‥‥‥‥‥‥‥‥‥‥‥149 三、梁陳時代的概況‥‥‥‥‥‥‥‥‥‥‥‥‥‥‥‥‥‥‥‥‥158 第四節 小結‥‥‥‥‥‥‥‥‥‥‥‥‥‥‥‥‥‥‥‥‥‥‥‥‥159 第三章 由山水詩至宮體詩所反映的世界客觀化觀念‥‥‧166 第一節 外在世界客觀性的強化‥‥‥‥‥‥‥‥‥‥‥‥‥‥‥‥‥166 一、物感說中「物」獨立性的增強‥‥‥‥‥‥‥‥‥‥‥‥‥‥‥166 二、形似的普遍化‥‥‥‥‥‥‥‥‥‥‥‥‥‥‥‥‥‥‥‥‥‥174 三、「物情」與「情趣」‥‥‥‥‥‥‥‥‥‥‥‥‥‥‥‥‥‥‥‧180 第二節 世界客觀化所隱蔽的文化約定性‥‥‥‥‥‥‥‥‥‥‥‥‥185 一、山林的玄遠約定性意義‥‥‥‥‥‥‥‥‥‥‥‥‥‥‥‥‥‥185 二、謝朓詩之「躓」‥‥‥‥‥‥‥‥‥‥‥‥‥‥‥‥‥‥‥‥‥189 三、何遜、陰鏗的成就‥‥‥‥‥‥‥‥‥‥‥‥‥‥‥‥‥‥‥‥196 四、宮體詩中女性的「定性」‥‥‥‥‥‥‥‥‥‥‥‥‥‥‥‥‥199 第三節 小結‥‥‥‥‥‥‥‥‥‥‥‥‥‥‥‥‥‥‥‥‥‥‥‥‥207 第四章 篇體構成因素的發展與類別和諧並存觀念‥‥‥‧211 第一節 關注語言‥‥‥‥‥‥‥‥‥‥‥‥‥‥‥‥‥‥‥‥‥‥‥211 一、自然語言與寫物‥‥‥‥‥‥‥‥‥‥‥‥‥‥‥‥‥‥‥‥‥211 二、語言自具獨立之理‥‥‥‥‥‥‥‥‥‥‥‥‥‥‥‥‥‥‥‥222 第二節 其他篇體構成因素‥‥‥‥‥‥‥‥‥‥‥‥‥‥‥‥‥‥‥226 一、對偶及用典因素‥‥‥‥‥‥‥‥‥‥‥‥‥‥‥‥‥‥‥‥‥227 二、聲律因素‥‥‥‥‥‥‥‥‥‥‥‥‥‥‥‥‥‥‥‥‥‥‥‥234 三、「所有因素恰如其份」的觀念‥‥‥‥‥‥‥‥‥‥‥‥‥‥‥‧238 第三節 情志內容的操作化‥‥‥‥‥‥‥‥‥‥‥‥‥‥‥‥‥‥‥242 一、性情漸隱‥‥‥‥‥‥‥‥‥‥‥‥‥‥‥‥‥‥‥‥‥‥‥‥242 二、江淹擬作的示範意義‥‥‥‥‥‥‥‥‥‥‥‥‥‥‥‥‥‥‥246 三、邊塞詩之例證‥‥‥‥‥‥‥‥‥‥‥‥‥‥‥‥‥‥‥‥‥‥249 四、情志與世界客觀化意識‥‥‥‥‥‥‥‥‥‥‥‥‥‥‥‥‥‥251 五、情志的獨立審美地位‥‥‥‥‥‥‥‥‥‥‥‥‥‥‥‥‥‥‥260 第四節 小結‥‥‥‥‥‥‥‥‥‥‥‥‥‥‥‥‥‥‥‥‥‥‥‥‥261 第五章 文學寫作及文學秩序建構的博學基礎‥‥‥‥‥‧‧265 第一節 用典隸事的文化意義‥‥‥‥‥‥‥‥‥‥‥‥‥‥‥‥‥‥265 一、博學與士族現實處境‥‥‥‥‥‥‥‥‥‥‥‥‥‥‥‥‥‥‥265 二、用典隸事與「連類」的思維方式‥‥‥‥‥‥‥‥‥‥‥‥‥‥278 第二節 文學座標的建立‥‥‥‥‥‥‥‥‥‥‥‥‥‥‥‥‥‥‥‥285 一、本根末葉式思維與價值高下秩序‥‥‥‥‥‥‥‥‥‥‥‥‥‥285 二、經典作家序列及文學座標的建立‥‥‥‥‥‥‥‥‥‥‥‥‥‥291 三、文學座標所隱蔽的菁英共識‥‥‥‥‥‥‥‥‥‥‥‥‥‥‥‥302 第三節 文學學問化‥‥‥‥‥‥‥‥‥‥‥‥‥‥‥‥‥‥‥‥‥‥305 一、品評及寫作的學問基礎‥‥‥‥‥‥‥‥‥‥‥‥‥‥‥‥‥‥305 二、學問化的其他表現‥‥‥‥‥‥‥‥‥‥‥‥‥‥‥‥‥‥‥‥314 第四節 小結‥‥‥‥‥‥‥‥‥‥‥‥‥‥‥‥‥‥‥‥‥‥‥‥‥323 第六章 菁英共識的形成及徐庾體的意義‥‥‥‥‥‥‥‧‧326 第一節 士族的弱化與文化順從‥‥‥‥‥‥‥‥‥‥‥‥‥‥‥‥‥326 一、經濟地位的弱化‥‥‥‥‥‥‥‥‥‥‥‥‥‥‥‥‥‥‥‥‥327 二、精神的弱化‥‥‥‥‥‥‥‥‥‥‥‥‥‥‥‥‥‥‥‥‥‥‥333 三、皇權參與文化領導權‥‥‥‥‥‥‥‥‥‥‥‥‥‥‥‥‥‥‥345 第二節 菁英共識‥‥‥‥‥‥‥‥‥‥‥‥‥‥‥‥‥‥‥‥‥‥‥353 一、皇權與士族在文義上連結‥‥‥‥‥‥‥‥‥‥‥‥‥‥‥‥‥355 二、皇權向士族價值認同‥‥‥‥‥‥‥‥‥‥‥‥‥‥‥‥‥‥‥362 三、菁英共識成秩序根源‥‥‥‥‥‥‥‥‥‥‥‥‥‥‥‥‥‥‥368 第三節 徐庾體的意義‥‥‥‥‥‥‥‥‥‥‥‥‥‥‥‥‥‥‥‥‥378 一、文與筆的地位‥‥‥‥‥‥‥‥‥‥‥‥‥‥‥‥‥‥‥‥‥‥380 二、駢文的變化‥‥‥‥‥‥‥‥‥‥‥‥‥‥‥‥‥‥‥‥‥‥‥386 三、士族贏回文學領導權‥‥‥‥‥‥‥‥‥‥‥‥‥‥‥‥‥‥‥392 第四節 小結‥‥‥‥‥‥‥‥‥‥‥‥‥‥‥‥‥‥‥‥‥‥‥‥‥394 結論‥‥‥‥‥‥‥‥‥‥‥‥‥‥‥‥‥‥‥‥‥‥‥‧399 參考文獻‥‥‥‥‥‥‥‥‥‥‥‥‥‥‥‥‥‥‥‥‥‧407 附錄‥‥‥‥‥‥‥‥‥‥‥‥‥‥‥‥‥‥‥‥‥‥‥‧420

    一、古代文獻:
    (一)經部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十一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十一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十一版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十一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十一版
    (三國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二)史部
    (劉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7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7
    (唐)房玄齡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96
    (隋)姚察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
    (隋)姚思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唐)令狐德棻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94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80九版
    (梁)慧皎撰;湯用彤校點《校點高僧傳》,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
    (清)趙翼著《二十二史劄記校證》,台北:王記書坊,1984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仰哲,不著錄出版年月

    (三)子部
    (戰國)荀況原著;張覺校注《荀子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漢)王充撰;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注釋《論衡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三國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3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
    (梁)僧佑《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84再版
    (唐)劉肅《大唐新語》,台北:新宇出版社,1985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四刷
    (清)姚鼐《惜抱軒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71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三刷
    《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修訂版一版

    (四)集部
    (三國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
    (南朝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三刷
    (南齊)謝朓著;陳冠球編注《謝宣城全集》,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台北:明文書,1988
    (宋)郭茂倩撰《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4
    (明)張溥撰;楊家駱主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台北:世界書局,1979再版
    (清)王夫之著《古詩評選》,收入氏著;傅雲龍、吳可主編《船山遺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清)沈德潛評選;王蒓父箋註《古詩源箋註》,台北:華正書局,1984
    (清)李兆洛選輯《駢體文鈔》,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清)許槤選;曹明綱撰《六朝文絜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嚴可均輯;陳延嘉等校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韓格平等校注《全魏晉賦校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梁)劉勰著;劉永濟校釋《文心雕龍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48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
    (梁)鍾嶸著;古直箋《鍾記室詩品箋》,台北:廣文書局,1977再版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二刷
    (梁)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78台七版
    【日】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清)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五刷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二刷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冊)》,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郁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丁福林《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鄭州大學古籍所編《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尹恭弘《駢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王力《漢語史稿(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王永平《六朝家族》,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七刷
    王忠林等《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78
    王金凌《文心雕龍文論術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1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三版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 —— 四百年民族心靈的展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石觀海《宮體詩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八刷
    朱紹侯《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與階級關係》,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衣若芬、劉苑如編《世變與創化 —— 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吳小如等撰寫《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三刷
    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吳先寧《北朝文化特質與文學進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宋紅編譯《日韓謝靈運研究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小榮《「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
    李天石《中國中古良賤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李軍《士權與君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1996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二刷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台北:帛書出版社,1985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再版
    馬海英《陳代詩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高友工著《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
    高敏主編《中國經濟通史‧魏晋南北朝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
    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張亞軍《南朝四史與南朝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張滌華《類書流別》,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修訂本
    曹旭《詩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曹旭選評《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曹道衡、劉躍進著《南北朝文學編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 —— 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陳怡良《田園詩派宗師:陶淵明探新》,台北:里仁書局,2006
    陳昌明《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
    陳橋生《劉宋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陳鵬《六朝駢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三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80三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台五版
    程章燦《世族與六朝文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淮陰: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黃水雲《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黃亞卓《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葛荃《立命與忠誠: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葛曉音《八代詩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二刷
    詹福瑞、李金善《士族的挽歌:南北朝文人的悲歡離合》,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詹福瑞《走向世俗:南朝詩歌思潮》,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4
    劉師培撰;程千帆、曹虹導讀《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劉躍進、范子燁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潘富恩、馬濤《范縝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蕭馳《詩境與佛法》,北京:中華書局,2005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修訂十一版
    錢鍾書《管錐編》,香港:太平圖書公司,未著錄出版年月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閻采平《齊梁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駱鴻凱《文選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鍾優民《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
    魏耕原《謝朓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羅立乾《鍾嶸詩歌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再版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蘇瑞隆《鮑照詩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5

    (二)期刊、單篇論文:
    孔毅〈南朝劉宋時期門閥士族從中心到邊緣的歷程〉,《江海學刊》1999年第5期
    毛漢光〈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本第1分(1974.12)
    毛漢光〈中古賢能觀念之研究 —— 任官標準之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本第3分(1977.09)
    王三慶〈從文學標準化到文學程式化的發展探索〉,收入章培恒主編《中國中世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 —— 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07)
    王志楣〈試論中國文化對佛教孝道觀的融攝——對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一文的商榷〉,《中華學苑》44(1994.04)
    王美秀〈論中古高僧的外學與身分建構的關聯——以《高僧傳》為依據〉,《漢學研究集刊》第三期(2006.12)
    王夢鷗〈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本第2分(1979.06)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收入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江建俊〈魏晉「忠孝」辨〉,收入《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4
    余英時〈王僧虔「誡子書」與南朝清談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03)
    李雲泉〈夷夏之辨觀念的嬗變及其時代特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3.01)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入衣若芬、劉苑如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周唯一〈南朝禮學學術文化與詩歌創作〉,《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4卷第5期(2003.10)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66.08)
    林繼中〈士族‧文化‧文學〉,《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武懷軍〈漢賦與六朝文論中的形似論〉,《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第1期
    洪順隆〈梁武帝作品中的「儒佛會通」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8卷第1期(1999.06)
    高晨陽〈范縝的形神論與玄學的體用觀〉,《文史哲》1987年第3期
    張伯偉〈鍾嶸「詩品」謝靈運條疏證〉,收入曹旭選評《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曹道衡〈論東晉南朝政權與士族的關係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
    曹融南〈謝朓事蹟詩文繫年〉,收入劉躍進、范子燁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上冊)》,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陳榮灼〈作為類比推理的「墨辯」〉,收入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陳慶元〈蕭統對永明聲律說的態度並不積極——「文選」登錄齊梁詩剖析〉,收入中國文選學研究會、鄭州大學古籍所編《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傅剛〈漢魏六朝文體辨析觀念的產生與發展〉,《文學遺產》1996年第6期
    楊清龍〈阮籍詠懷詩出自史書的典故述例〉,《華學月刊》第148期(1984.04)
    楊艷華〈論門第家族對顏延之、謝靈運詩歌創作的影響〉,《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廖蔚卿〈論魏晉名士的雅量:世說新語雜論之一〉,《台大中文學報》第2期(1988.11)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的三種模式〉,收入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鄭毓瑜〈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收入劉苑如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
    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12)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新亞學報》第5卷2期(1963.08)
    謝如柏〈梁武帝「立神明成佛義記」—— 形神之爭的終結與向佛性思想的轉向〉,《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12)
    鍾濤〈試論駢文創作在六朝的政治功用—— 以九錫勸進等文為例〉,《柳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2005.12)
    韓高年〈魏晉南北朝詩賦的駢偶化進程及其理論意義〉,《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期(2008.06)
    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第三期(2001.07)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詩用意識」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 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07)
    羅國威〈沈約任昉年譜〉,收入劉躍進、范子燁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上冊)》,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日】志村良治〈通向山水詩的契機——以謝靈運為論〉,收入宋紅編譯《日韓謝靈運研究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日】塚本信也著;宋紅譯〈謝靈運的「山居賦」與山水詩〉,收入宋紅編譯《日韓謝靈運研究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美】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中國中古文人的山嶽觀——以謝靈運〈山居賦〉為主的討論〉,收入劉苑如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

    (三)學位論文:
    于志鵬〈宋前詠物詩發展史〉,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5
    林志偉〈東晉南朝陳郡陽夏謝氏的興衰 —— 一個門閥士族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姚曉菲〈兩晉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7
    孫艷慶〈中古琅邪顏氏家族學術文化與文學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
    程明〈試論南朝皇室與士族在文學上的互動〉,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趙雷〈士族與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9
    劉明明〈中國古代推類邏輯的歷史考察〉,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5
    劉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
    潘慧瓊〈南朝文學批評意識的兩個維度〉,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6
    黎豔〈南朝文人樂府詩的新變〉,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蘇怡如〈中國山水詩表現模式之嬗變——從謝靈運到王維〉,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8

    (四)譯著(依譯著出版時間排序):
    【瑞士】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沙‧巴利、阿‧薛施藹編《普通語言學教程》,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英】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
    【法】呂西安‧戈德曼(Goldmann, L.)著;羅國祥譯《馬克思主義和人文科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
    【英】瑪麗‧伊凡絲(Mary Evans)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法】布爾迪厄著;包亞明編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法】愛彌爾‧塗爾幹、馬塞爾‧莫斯著;汲喆譯《原始分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法】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法】朋尼維茲(Bonnewitz, P.)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2002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二刷
    【美】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日】川勝義雄著;徐谷梵、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下載圖示 校內:2017-01-16公開
    校外:2017-01-1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