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峪倫 Liu, Yu-Lun |
|---|---|
| 論文名稱: |
SARS、性別與醫護專業:「公衛教育在社大」種籽師資的參與分析 SARS,Gender, and Medical Professions:A Participatory Analysis of Seed-Teachers of the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at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
| 指導教授: |
許甘霖
Hsu, Kan-L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醫學院 - 公共衛生學系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6 |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 、社會參與 、專業精神 、公共衛生 |
| 外文關鍵詞: | SARS, gender, sccial patricipation, professionalism public health |
| 相關次數: | 點閱:66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醫護及公衛專業為招募對象的「公衛教育在社大」種籽師資培訓活動,女性比例遠遠超過男性,如何理解這樣的特殊現象呢?本研究以「公衛教育在社大」的種籽師資為對象,透過對參與「公衛教育在社大」及SARS期間經歷的分析,嘗試回答:為何她們會參與?這些經驗對種籽師資的意義為何?如何讓她們重新詮釋其專業和社會參與?
本研究為實踐取向的行動研究,研究方法是以深度訪談法為主,參與觀察法、文件分析法及問卷法為輔。訪談20位參與「公衛教育在社大」活動的種籽師資,以論述分析為資料分析方法,並以統計結果相互驗證。
本研究發現,首先,就性別與專業對社會參與的影響而言,一方面,由於性別角色之故,女性的社會參與意願較男性低,即使有的話也比較傾向於公益或柔性訴求的社會參與類型。另一方面,專業的性質會影響社會參與,其中以醫護專業最為顯著。由於社會角色及功能的特殊性,醫護專業人員在社會期待與使命感的驅使下,傾向於投入與其專業相關的社會參與。其次,SARS事件使得醫護專業的重要性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亦促使醫護專業人員反思自身專業的社會角色。第三,「公衛教育在社大」對種籽師資的意義在於:它同時提供了符合醫護專業認同和性別角色的社會參與形式,以及更新專業知識的管道,這兩者皆有助於強化種籽師資的專業認同,並擴大其社會參與的意願和可能性。
「公衛教育在社大」種籽師資的參與分析有兩點重要的啟示,即女性公衛與醫護專業人員成為公衛改革行動者之可能性,以及重新詮釋專業精神的必要性。最後,「公衛教育在社大」是培育及運用公共衛生教育人力資源的有力形式,值得衛政當局挹注資源。此外,本研究建議「公衛教育在社大」持續推動,應同時兼顧專業新知與社會參與。
This thesis is a participatory analysis of the seed-teachers of the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Program”. The predominance of female in that program necessitates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held passivity of female social participation. By analyzing the seed-teachers’ SARS experience, the author tries to answer what the SARS experiences mean to them, why they participate in that program, and what these experiences matter for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this study employs a mixed method by combining in-depth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both gender and profession matters for social participation. Gender role makes the female less active in social participation, or else more likely to be soft-lined and civic-minded. However, the social function of medicine renders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s to be animated by social expectation and sense of vocation to involving in activities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Secondly, the SARS experience poses a challenge to the medical professions with which they are able to reflect on their role in the society. Thirdly, the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Program” means to the seed-teachers in two respects. On the one hand, it provides the female medical professionals with a form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suitable for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gender role. On the other hand, it offers an optional channel for upda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se help consolidat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encourage their social participation.
Finally, two lessons could be drawn from this study. To be sustainable, the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Program” should put equal emphasis upon updat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Moreover, regarding the seed-teachers’ concern for keeping upda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 further theoretical reconsider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is suggested.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Donatella della Porta and Mario Ciani著,苗延威譯,(2002),《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
Jary David and Julia Jary著,周業謙、周光淦議,(1998),《社會學辭典》<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Sociology>,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王海山主編,(2003),《科學方法百科辭典》,台北:恩楷。
王崇名、陳仲偉,(2003),<台灣專業倫理與現在社會的興起-以醫療專業為例>,《思與言》,41:1,頁193-236。
王順美、江琇瑩、柯芸婷,(2000),<臺灣綠色消費運動的參與分析-主婦聯盟共同購買為例>,《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5,頁15-28。
王麗容,(1980),<我國社會工作員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綉蘭,(1998),<臺灣地區社工(督導)員專業認同、工作滿足與留職意願之研究>,《社會福利月刊》,139,頁55-66。
江亮演,(1999),<學習「社會運動」應有的行為與態度>,《空大學訊》,237,頁108-110。
何青蓉,(1999),<讀書會功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吳慎慎,(1989),<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5-87,頁100-101。
呂寶靜,(1979),<從專業教育著手-談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途徑之一>,《社區發展季刊》,6,頁33-37。
李長貴,(1992),《激進社會運動》,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李淑娟主編,2003,《和平醫院抗SARS實錄》。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李碧娥,(2000),<台灣護理專業中的婦女健康議題>,《護理雜誌》,47:6,頁76-82。
李選、林淑琴,(2003),<分析抗煞事件護理專業面臨之危機>,《護理雜誌》,50:3,頁29-33。
周碧娥,(1989),<新兩性社會與多元化女性運動>,《台北崇她社主辦「當今婦女角色位研討會」論文》。
林國煌,(2001),<醫病關係>,《健康世界》,183=305,頁3。
林萬億,(1997),<解讀社會指標:人口與家庭、就業、文化與休閒、社會參與領域>,《中國統計通訊》,8:10,頁18-23。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出版社。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頁6-15。
俞玟玟,(1997),<影響青壯期婦女學習虛求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成年婦女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蘭虹、何淑慧,(1989),<從婦女社會看女性角色>,《社區發展季刊》,46,頁64-7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夢鯨,(2001),《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臺北市:師大書苑。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徐宗國,(1995),《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台北:稻鄉出版社。
張廣運,(2003),<臺灣臨床心理師專業發展的比較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曉春,(1978),<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化的構想>,《中國論壇》,6:10,頁8-11。
陳石定,(1989),<臺灣地區社會運動中群眾集體行為之探討>,《警專學報》,1:2,頁117-13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與社會參與再定義(下)>,《社區發展季刊》,38,頁59-64。
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與社會參與再定義(上)>,《社區發展季刊》,37,頁54-57。
陳俊欽,(2003),<SARS風暴之下…身為醫護人員>,《健康世界》,210=330,頁29-33。
陳威豪,(1997),<組織專業化與專業倫理>,《人力發展月刊》,44,頁23-27。
陳恆鈞,(1996),<德國綠黨與環保運動支持者關係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6,頁229-242。
陳雪雲,(1987),<社會運動理論評述>,《社會教育學刊》,17,頁219-235。
陳麗文,(2002),<兩性平權在家庭:婚姻與家庭涉入的省思>,《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頁173-274。
童清峰,(2003),<醫院隱疫情,醫護紛逃脫>,《亞洲週刊》,17:22,頁12-14。
黃文卿、林晏州,(1998),<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8:2,頁166-178。
黃秀端、趙湘瓊,(1983),<台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一年>,《問題與研究》,35:10,頁71-95。
黃崑巖,(2003),《SARS的生聚教訓-從個案軌跡談倫理思省》,教育部編印。
楊長苓,黃暄整理,(2000),<質性研究方法論-訪談法(1)>,《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6,頁2-7。
楊國樞,(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311-325。
楊蓓,(1989),<強化社區婦女活動規劃之研究>,臺北: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楊蓓,(1992),<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動力過程>,《法商學報》,頁165-183。
萬育維、賴資雯,(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頁305-331。
葉至誠,(2002),<「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關鍵辭彙解釋>,《空大學訊》,282,頁40-42。
廖榮利,(1992),<社區發展中的社會運動概略--臺灣社會工作者之新社會行動觀>,《社區發展季刊》,59,頁5-13。
廖榮利,(1992b),<落實社會福利政策之總體社會工作策略>,《社區發展季刊》,58,頁24-36。
劉嘉年,(1998),<美國醫師專業的社會變遷>,《生活科學學報》,4,頁155-166。
潘淑滿、林怡欣,(1999),<醫療體系中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發展趨勢的反思>,《社區發展季刊》,86,頁96-108。
鄭貞銘,(1996),<專業化理念與精神>,《當代青年》,11:2,頁34-36。
盧美秀、魏玲玲、林秋芬,(1994),<我國護理倫理規範之研擬>,《護理雜誌》,41:1,頁40-50。
謝文全,(1981),<美國教育行政人員的專業化制度>,《今日教育(師大)》,39,頁14-20。
蘇秀玉,(1988),<台北市成年婦女學習虛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景輝,(1990),<工業社會工作與勞工運動>,《輔仁學誌》,12,頁185-191。
西文部份
C. E. Vanzandt, (1990), “Professionalism: A Matter of Personal Initiative.” 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Vol. 68, pp.243-245.
Eraut, M., (1994),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London: Farmer Press.
George J. Annas, JD, MPH., (1988), “Public Health and The Law: Not Saints, But Healers: The Legal Duties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in the AIDS Epidemic.” AJPH Vol.78, No.7: pp.844-849.
George Taylor, EdD, Frcgp, (2002), “Clinical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Professionalism in Medicin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Education for Health, Vol. 15, No. 1:pp.65-70.
Hearn, J.,(1982), Notes on Patriarchy professionalisation and the semi-professions. Sociology, 16:184-202.
Irvine, D., (1999), The Performance of Doctors: The New Professionalism. Lancet, 353, 1174-1177.
Joan R. Bloom, PHD, Charles A. O’Reilly, III, PHD, and G. Nicholas Parlette, MPH ., (1979), “Changing Images of Professionalism: The Case of Public Health Nurses.” AJPH Vol. 69, No.1: pp.43-46.
Julia Evetts, (1999), “Professionalis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Issues for Interprofessional Care.”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Vol.13, No. 2:pp.119-128.
Opp, Karl-Dieter., (1989), The Rationality of Political Protest.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Piven, Frances F., and Cloward., Richard (1992), Normalizing Collective Protest. In A., Morris and C. McClurg Mueller.,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301-25.
Richard L. Cruess, M.D., Sylvia R. Cruess, M.D., Sharon E. Johnston, M.A., (2000), “ The Orthopaedic Forum.”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Vol. 82-A, No. 8:pp.1189-1194.
Robert Cohen,(2001), “Assessing professional behaviour and medical error.” Medical Teacher, Vol. 23, No. 2:pp.145-151.
SARS相關剪報
<SARS考驗下的台灣>。民生報社評,2003.04.30。
<SARS還未結束,台灣仍需努力>。中國時報社論,2003.06.10。
<成立作戰指揮中心,別再拖了>。中國時報社論,2003.05.10。
<改採快速防治做法>。中國時報論壇,2003.05.16。
<面對SARS防治的倫理課題>。中國時報社論,2003.05.05。
<面對SARS衝擊政府應妥籌因應對策>。工商時報社論,2003.04.24。
王超群。<封院精神煎熬,議員代求償>。中國時報,2003.05.29。
石文南、龔招健。<鄰里人心惶惶,消毒忙>。中國時報,2003.04.24。
成令方。<恐懼、汙名與護理人員>。中國時報,2003.05.13。
艾菲。<光環照醫生,小護士卑微勞碌>。中國時報,2003.05.13。
佚名。<性命交關,我選擇自衛…>。中國時報論壇,2003.04.28。
呂雪彗。<新聞分析:防疫體系,絕不容各自為政>。工商時報,2003.04.27。
李尚仁。<衛生醫療改革>。中國時報論壇,2003.05.16。
李怡志。<護士相繼倒下,怕永遠回不了家>。中時晚報,2003.04.27。
李南燕。<SARS防護網,破了>。中時晚報,2003.04.23。
林淑玲、董孟郎、陳盈珊。<照顧SARS病患醫護,給獎金>。中國時報,2003.04.28。
林淑玲。<10個慢半拍,枉送20餘命>。中國時報,2003.05.13。
洪麗嬌。<人性擺一邊,叫天使太沉重了>。中國時報,2003.05.13。
修淑芬。<和平醫院淪陷,疫情失控>。中時晚報,2003.04.24。
張致和。<他們…義勇挺進「前線」>。中國時報,2003.04.28。
張碧玲、翁順利。<病患染煞死亡?家屬質疑病因>。中國時報,2003.06.14。
陳文卿。<防疫如作戰,配套在哪?>。中國時報,2003.04.27。
陳盈珊、莊明仁、林諭林。<和平護理長陳靜秋,走了>。中國時報,2003.05.02。
陳盈珊。<北市徵求四類志工>。中國時報,2003.04.28。
陳美霞。<公衛體系廢功,如何防煞>。中國時報,2003.05.11。
黃庭郁。<華昌國宅爆發病例,專家促通報病人接觸史,全面追蹤>。中國時報,2003.05.10。
廖瑞宜、曾蕙蘋、高有智、張黎文。<前線咬牙苦撐,調度依然盼無人>。中國時報,2003.05.22。
廖瑞宜。<婦團促醫護抗煞獎勵平等>。中國時報,2003.05.12。
蔡慧貞、黃庭郁。<和平院內感染火苗,到處在燒>。中國時報,2003.05.03。
羅如蘭。<醫療結構扭曲,「疫」觸即發>。中國時報,200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