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筱娟
Lin, Hsiao-Chuan
論文名稱: 覆述與複數:張亦絢小說中的性別主體
Reformulation and Multiplicity: The Gendered Subjects in Chang Yi-Hsuan's Novels
指導教授: 王右君
Wang, Yow-Ji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張亦絢主體位置性別女同志父權異性戀霸權
外文關鍵詞: Chang Yi-Hsuan, subject position, gender, patriarchy, heteronormativity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6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閱讀張亦絢自九〇年代末期至二十一世紀初期陸續出版的文學創作,可以發現以「性別」作為切入點對「父權秩序」及「異性戀霸權」著筆批判,是作家從早期至近期創作中持續琢磨、反思辯證的核心。饒富意義的是,作家重複描繪著九〇年代臺灣性別運動風起雲湧的記憶場景,一再重述臺灣解嚴以降、性別秩序轉化的時代。如何理解小說以覆述/複數的主述者,對性別主體之處境、主體塑形、認同界定等面向的演繹?筆者嘗試以「女性主體」和「同女主體」敘事為分析主軸,併讀張亦絢歷來的小說作品,將之置回臺灣性別運動的脈絡中檢視,指出主角在政治解嚴、婦女運動以及性別平權建制的時代孕育下,開展對「性別」的深刻思索,也對個體的異質性做出更深的認識。主述者回應各個身分位置的呼喚並投注對應之意義,在編織、闡連自我並界定其主體的認同外,也接納她/他者與自己作為個體的異質性。本論文以張亦絢的四部小說為討論中心,探詢張亦絢如何在覆述/複數的主體位置之上,爬梳其筆下參與解嚴後性別運動的同女/女性主體內涵,分析其筆下的主述者,在形塑自我的過程中,與特定社會脈絡的關係,期望深化與增潤對張亦絢作品的詮釋。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how Chang Yi-Hsuan’s works demonst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nder order in the 1990s, the time after the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Applying the connotative “subject posi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subjectivity of "Lesbian" and "Female" reformulated and multiple narratives in Chang Yi-Hsuan’s works. By criticizing "patriarchy" and "heteronormativity," the dominant social gender structure, Chang’s works raise the issue of "heterogeneity," highlight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dividual heterogeneity, and reflect the important process of consider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character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問題意識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3 一、與張亦絢相關的學術論文及專書 4 二、女同志主體 9 第三節、核心概念與分析取徑 14 第四節、章節架構 17 第二章 九〇年代的臺灣性別運動 21 第一節、九〇年代臺灣婦女運動概況勾勒 21 一、婦女新知 23 二、九〇年代的新興婦運者 25 第二節、校園與街頭上的性別運動 27 一、女性意識扎根校園 27 二、九〇年代校園中的女同志與同志運動 32 第三節、婦運內部的分歧 36 一、女性主義與女同志運動的衝突 37 二、公娼存廢爭議案 42 第四節、小結 44 第三章 性別主體對父權體制的詰問 47 第一節、父權空間與父權母親 48 一、幼女不安的童年記憶與家庭空間 48 二、女兒對父權秩序的反擊 52 第二節、性別主體的處境、塑形與界定 55 一、父權秩序下的女性處境 56 二、異男:性別霸權的優勢角色 59 三、同/女性主體的身分界定 65 第三節、小節 67 第四章 由同女處境,至處境中的異質同女 68 第一節、異性戀霸權下的「少年同女」 68 一、女同志們對異性戀「家」概念的拆解 68 二、自同性戀汙名中重生:「女同性戀鬼」的反擊 70 三、取消遮蔽與壓抑:女同志情欲 72 四、「同女主體」被複製的壓迫困境 75 五、從《永別書》論「同女主體」的不斷召喚 79 第二節、性別運動的啟蒙與傷害 81 一、女研社中的啟蒙者 81 二、同女個體間的衝突 85 三、異質同女的個人處境 92 第三節、小節 98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書目 104 附錄:〈作家年表〉 109

    參考書目

    一、文本

    張亦絢,《身為女性主義嫌疑犯》(台北:探索文化,1995)。
    張亦絢,《離奇快樂的愛情術》(台北:探索文化,1996)。
    張亦絢,《壞掉時候》(台北:麥田出版,2001)。
    張亦絢,《最好的時光》(台北:麥田出版,2003)。
    張亦絢,《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11)。
    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木馬文化出版,2014)。

    二、專書
    (一)外文專書

    Weedon, Chris (2004) ‘Subjectivity and identity’ in Identity and Culture : Narratives of Difference and Belong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一)中文專書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2008.03)。
    Cheshire Calhoun著,張娟芬譯,《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1997)。
    Kathryn Woodward著,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2006)。
    Stuart Hall編,周憲、許鈞譯,《表徵:文化表徵和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女性學研究會著;劉毓秀主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1995)。
    王蘋,〈反性騷擾運動的騷動主體〉,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元尊文化,1997)。
    李元貞,《眾女成城:台灣婦運回憶錄》(上)(台北:女書文化,2014)。
    李淑君,《黨外女性的他者敘述與自我敘述:民主與性別的歧義分析》(上)、(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
    紀大偉,《正面與背面──台灣同志簡史》(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2017)。
    陳瑤華主編,王舒芸等著,《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2014年》(台北:女書文化,2014)。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史》(台北:聯合文學,1998)。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2000)。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10)。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1999)。
    顧燕翎主編,林芳玫、黃淑玲、鄭至慧、王瑞香、劉毓秀、范情、張小虹、顧燕翎、莊子秀、邱貴芬合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
    顧燕翎主編,王瑞香、林津如、范情、張小虹、黃淑玲、莊子秀、鄭至慧、鄭美里、劉毓秀、顧燕翎合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台北:貓頭鷹出版,2019)。
    顧燕翎,《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台北:貓頭鷹出版,2020)。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丁乃非、王蘋,〈優勢婦運與弱勢女性──從公娼到代孕者〉,《婦女新知通訊》184期(1997.09)。
    小倫,〈全女聯「反性騷擾」姊妹營〉,《婦女新知》125期(1992.10)。
    小毛,〈反挫──誰與同志為敵?〉,《騷動》第2期(1996.10)。
    王蘋,〈運動是"談"不出來的〉,《婦女新知》163期(1995. 12)。
    王蘋,〈性工作除罪是不可迴避的婦運立場〉,《婦女新知通訊》184期(1997.09)。
    世新小毛,〈運動的語言,不止一種〉,《婦女新知》158期(1995.07)。
    古明君,〈「看見」和「扮裝」之外,女性主義者到底能做什麼?〉,《婦女新知》159期(1995.08)。
    古明君,〈女性主義陣營中的同性戀恐懼症〉,《婦女新知》161期(1995. 10)。
    白佩姬,〈文化與政治的雙曲線──淺談九〇年代中葉臺灣同志運動的轉折〉,《騷動》第2期(1996.10)。
    全女聯聯絡組,〈婦運新生代全女聯九二新組合〉,《婦女新知》119期(1992.04)。
    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女人連線、情慾拓荒運動宣言〉,〈拉開戰線──女學會成立〉,《婦女新知》158期(1995.07)。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的關連──談陰性書寫〉,《文史學報》30期(2000.06)。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期(1998.06)。
    朱偉誠,〈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期(2003.05)。
    吳玲珠、陳明秀、田芳南、金惠珍,〈女性社團成長經驗交流〉,《婦女新知》101期(1990.10)。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婦女新知》149期(1994.10)。
    何春蕤,〈婦女運動˙女同性戀˙性解放〉,《婦女新知》159期(1995.08)。
    林芳玫,〈當代台灣婦運的認同政治:以公娼存廢爭議為例〉,《中外文學》27卷1期(1998.06)。
    阿兔,〈清大「小紅帽」反性騷擾運動筆記〉,《婦女新知》121期(1992.06)。
    阿忘,〈海洋,應不遠矣〉,《婦女新知》158期(1995.07)。
    紀大偉(GLAD香包小組幹員),〈我們還在打造舞台地板:試標示GLAD的位置〉,《婦女新知》158期(1995.07)。
    范情,〈給女大學生的一封信〉,《婦女新知》101期(1990.10)。
    俞聖倫,〈拉開戰線──女學會成立〉,《婦女新知》137期(1993.10)。
    胡淑雯,〈異女出櫃〉,《婦女新知》158期(1995.07)。
    胡淑雯,〈主體早已面對妳們,只是妳們看不見〉,《婦女新知》163期(1995. 12)。
    胡淑雯,〈發刊辭〉,《騷動》第1期(1996.06)。
    胡淑雯,〈編者言〉,《騷動》第3期(1997.01)。
    胡淑雯主講、林莉菁整理,〈大補帖系列:女學運小小史〉,《婦女新知通訊》186期(1998.02)。
    孫瑞穗,〈女生的經驗、女生的營隊〉,《婦女新知》101期(1990.10)。
    孫瑞穗,〈我們的青春拿鐵之歌 ─ 追憶台大女研社校園女學生運動〉,《婦女新知通訊》276期(2006.1.2月)。
    婦女新知編輯部,〈訪「全女聯」談姐妹營〉,《婦女新知》113期(1991.10)。
    婦女新知,〈女同志運動Come Out座談會〉(上)、(下),《婦女新知》第161期(1995.10)。
    張小虹口述,胡淑雯整理記錄,〈是情慾解放還是性解放?〉,《婦女新知》149期(1994.10)。
    張小虹,〈在張力間相互看見──女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之間的糾葛〉,《婦女新知》158期(1995.07)。
    張娟芬,〈LIKE A LESBIAN〉,《婦女新知》158期(1995.07)。
    張娟芬,〈沉默之島謊人手記──再談扮裝與同性戀運動〉,《婦女新知》160期(1995.09)。
    張娟芬,〈誰去掛鈴鐺?〉,《婦女新知》163期(1995. 12)。
    魚玄阿璣,〈結婚權與不結婚權〉,《婦女新知》153期(1995.02)。
    魚玄阿璣,〈攜手之前,分離有其必要〉,《婦女新知》161期(1995. 10)。
    曾惠敏,〈關於姊妹營的點點滴滴〉,《婦女新知》101期(1990.10)。
    彭渰雯,〈嚴後臺灣婦女運動回顧與展望〉,《第三部門學刊》18期(2012.09)。
    新知工作室,〈拆解婚姻神話,有志「異」、「同」〉,《婦女新知》158期(1995.07)。
    輔仁賴子,〈校園同性戀日與女學生情慾拓荒〉,《婦女新知》158期(1995.07)。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24卷11期(1996.04)。
    賴家琪,〈張亦絢:女人不能只「動手指」,要「動全身」〉,《文訊雜誌》137期(1997.03)。
    戴世玫,〈臺灣婚姻暴力圖像:從父權家族系統受暴網的觀點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卷2期(2016.12)。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欣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 期(1998.06)。

    (二)學位論文

    林佩苓,〈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張瑜玶,〈Entangled Emotions in Zhang Yi-Xuan’s The Broken Hours and The Best Hours〉(〈張亦絢《壞掉時候》與《最好的時光》中的糾結情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羅竹君,〈愛女人的女作家──張亦絢作品析論〉(台南: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四、電子資源
    婦女新知基金會網站,李元貞,〈台灣婦運及其政治意涵〉,(來源:
    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110?fbclid=IwAR33LTiyOdO9CtYJJ8lbtIhq1Y8uhu1U6CXuw0jHJgQa5IG9lv8W-9QItmQ/,2000/12/22)
    卡維波,〈「婦權派」與「性權派」的兩條女性主義路線在臺灣:為「亞洲連結會議」介紹性/別研究室而寫。〉,文化研究月報,(來源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theory/difference.htm/,2001/07/15)。
    婦女新知基金會網站,〈性別大節日-有意義的七天假之11/30性別平等日〉,(來源: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4572/,2017/11/29)
    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簡訊:高等教育領域之女性概況分析〉,(來源: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aspx?n=07878DE436B77D08/,
    2018.04.18)。
    婦女新知基金會網站,運動成果之網站頁面,(來源:https://www.awakening.org.tw/achievement/,擷取日期:2020.05.1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