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玉青 Wang, Yu-Ching |
|---|---|
| 論文名稱: |
代天巡守與弔民伐罪:中國古代正當性戰爭觀念的形成與變遷(1000 B.C.-200B.C.) “Representing the God to Guard the World” and “Pacifying the People to Punish the Iniquity ”: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of War Conception of Justice in Ancient China(1000 B.C.-200B.C.) |
| 指導教授: |
王健文
Wang, Wen-Hsia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3 |
| 中文關鍵詞: | 代天巡守 、正當性戰爭 、民 、義戰 、天 、弔民伐罪 |
| 外文關鍵詞: | War of Justice, “Representing the God to Guard the World”, People, God, “Pacifying the People to Punish the Iniquity ”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4 下載:7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春秋無義戰」,點出古人對中國正當性戰爭的概念。義戰,由於舊有維護封建秩序的正當性戰爭:「代天巡守」的征伐形式崩解,使戰國諸子提倡道德規範作為義/不義的標準,期許戰國群雄能重視民意,發動「弔民伐罪」的正當性戰爭。「代天巡守」與「弔民伐罪」是中國古代正當性戰爭觀念的兩種脈絡:「代天巡守」是自古天下共主維護天下秩序的戰爭形式與概念,藉由獲得天命的正當性,恭行天罰,征討不服、有罪的對象,以維護天下秩序的安定,「代替上天而巡視天下疆土安定」;「弔民伐罪」象徵著以人民的安危立場出發的戰爭概念,「弔慰人民而討伐有罪對象」。「代天巡守」與「弔民伐罪」所稟持的正當性來源一為「天」,一為「民」,兩者產生曖昧關係,既可合作(如春秋時期的「霸主秩序」),既可抗衡(如秦末大亂秦中央與地方對抗);又可單一而行(如天子行「代天巡守」的征伐戰爭維護封建秩序,楚漢相爭皆以「弔民伐罪」為號召),成為中國古代正當性戰爭形式與概念的兩大特色。每個時代的發動戰爭者喊出的正當性口號皆有不同,各有所指,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相信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誅伐「有罪」的對象;並且藉由正當性的口號,希望得到上下階層的支持,在戰爭的結果上獲得勝利。所以本文藉由正當性戰爭的變遷,討論歷史現象不能忽視敗者、非正統等邊緣個體的聲音,而只注意勝者、正統、強勢個體的宣言。「正義」是分勝敗之前,敵我雙方堅持發動戰爭或者戰爭持續的理由之一,而不是純粹地「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單方面正當化的概念。
Abstract
“Representing the God to Guard the World(代天巡守)” and “Pacifying the People to Punish the Iniquity(弔民伐罪) ” were the two formations of war of justice in ancient China. First of all, “Representing the God to Guard the World” was the right of saga-kings from god, which was used to order the earthen world and punish the guilty; comparatively, “Pacifying the People to Punish the Iniquity.” was the right of war from the public. Because the old formation of war, “Representing the God to Guard the World”, had collapsed, the scholar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dvocated to constitute a new stander by moral and public opinions.
A war needs different slogan and denotation for fight. Though the war conception had distinct origins, god and public, in ancient China, the two characteristic ideas could cooperate, rival, or function along. Moreover, they believed they were the justice to punish the guilty opponents. Therefore, they used the property war cry to arouse and hope the society would support them and win the war.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war conception, the thesis wants to clarify two events. First of all, the history study should take heed of the failure, non-classical, and individual unit’s belief rather than the winner. Secondary, justice is a reason to arouse and continue the war in the both sides of the war. Thus what was war conception of justice in ancient China is the thesis wants to reach.
參考文獻
考古文獻: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第一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第一版。
初師賓等主編,《中國簡牘集成》〔二十卷〕,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第一版。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一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第一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第一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第一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經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第一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參〕〔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第一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一版。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第一版。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第一版。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台北:明文書局,1985,初版。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第一版。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一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第一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釋文〉,《文物》,第12期(1995年12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校勘記〉,《文物》,第12期(1995年12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六韜》釋文及校注〉,《文物》,第5期(2001年5月)。
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詩經》〉,《文物》,第8期(1984年8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策》釋文〉,《文物》,第4期(1975年4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第3期(1984年3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殘簡釋文〉,《文物》,第12期(1974年12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王兵》篇釋文〉,《文物》,第12期(1976年12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簡本《尉繚子》釋文(付校注)〉,《文物》,第2期(1977年2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簡本《尉繚子》釋文(付校注)〉,《文物》,第3期(1977年3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第4期(1985年4月)。
史料文獻:
春秋‧孫武,三國‧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一版。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二版。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第一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8。
吳‧韋昭注,《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考證》,台北:世界書局,2000,二版。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0,第一版。
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甲種本)》,台北:世界書局,1999,初版。
宋‧施子美,《施氏七書講義》,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第一版。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第一版。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一版。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2003,二版。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初版。
清‧朱右增,《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57。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校點,《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一版。
清‧阮元纂修,《十三經注疏》〔十四冊〕,台北:藝文出版社,1955。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皇清經解續編》〔九〕,台北:漢京文化。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第一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一版。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校點,《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二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95。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第一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校點,《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二版。
清‧陳立,《公羊義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臺一版。
清‧陳立撰,《白虎通疏證》〔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4,第一版。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一版。
清‧愛新覺羅‧玄燁,《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1988,初版。
清‧趙翼,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1,第一版。
清‧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第二版。
方詩銘、王修齡撰,《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一版。
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第一版。
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一版。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2005,初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2004,初版。
唐書文撰,《六韜‧三略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一版。
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2005,第一版。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2004,初版。
傅紹傑註譯,《吳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修訂版。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第一版。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上〕〔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再版。
楊家駱主編,《爾雅注疏及補正附經學史》,台北:世界書局,1985,四版。
楊家駱主編,《管子校正 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世界書局,1990,十三版。
楊家駱主編,《韓非子集釋》〔上〕〔下〕,台北:世界書局,1991,四版。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一版。
劉仲平註譯,《司馬法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修訂版。
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初版。
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2001,第一版。
蔡東藩增訂,《幼學故事瓊林》,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
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六冊〕,台北:天工書局,1989。
今人專書: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制度》,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第二版。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思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第二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第一版。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十八冊〕,台北:黎明文化,1989,修訂三版。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理論體系和實際作為》,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初版。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6,初版。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論文集第二本》,台北:蘭臺出版社,2004,初版。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1995,初版。
王健文,《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後二十年》,台北:三民書局,2001,初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初版。
安豐雄、邱伯浩、張彥之、羅慶生,《軍事學導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初版。
何世同,《中國戰略史》,台北:黎明文化,2005,初版。
何立平,《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濟南:齊魯書社,2003,第一版。
吳哲夫總編輯,楊美莉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銅器篇》〔九冊〕,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90,初版。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雜記》〔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一版。
呂思勉,《呂思勉論學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一版。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1985,初版。
李訓詳,《先秦的兵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1,初版。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第一版。
李零,《《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一版。
李衡眉,《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2000,第一版。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1990,初版。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1992。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2003,初版。
周法高編撰,《金文詁林補》〔八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1993,初版。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
邱德修,《上博楚簡〈容成氏〉注釋考證》,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3,初版。
金春峯,《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台北:三民書局,1993,初版。
金基洞,《中國歷代兵法家軍事思想》,台北:幼獅,1987,初版。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第一版。
侯家駒,《周禮研究》,台北:聯經出版,1987。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第一版,頁205-208。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第一版。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里仁書局,1999,初版。
徐杰令,《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第一版。
徐鴻修,《先秦史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第一版。
高連升,《軍事歷史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第一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兵馬俑-秦文化》〔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Shi Huang, The First Qin Emperor〕,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第一版。
張少瑜,《兵家法思想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一版。
張心澂,《偽書通考》,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初版。
張文儒,《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第一版。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再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2001,初版。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1,六版。
張鐵牛、高曉星,《中國古代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第二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第一版。
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第二版。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1998,第三版。
許倬雲,《求古篇》台北:聯經出版,2003,初版。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第一版。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台北:允晨文化,2006,初版。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王曉衛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李新達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武官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季德源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法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童超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後勤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赫志清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教育訓練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劉昭祥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夢家,《尚書通論(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
陳漢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第一版。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文化,1997,初版。
曾國垣,《先秦戰爭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初版。
童書業,《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一版。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03,初版。
楊泓,《古代兵器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第一版。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初版。
楊寬,《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一版。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一版。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
葉達雄,《西周政治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2,初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三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第一版。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第一版。
熊國英,《圖釋古漢字》,濟南:齊魯書社,2006,第一版。
趙國華,《中國兵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
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一版。
劉永華,《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一版。
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2。
劉慶、皮明勇撰,《軍事學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一版。
談遠平、康經彪編著,《戰爭哲學》,台北:揚智文化,2004,初版。
鄭良樹,《續偽書通考》〔上〕〔中〕〔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初版。
鄭定國,《周禮夏官的軍事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初版。
翦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第二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一版。
錢穆,《國史大綱》〔上〕〔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修訂三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2003,臺三版。
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成都:巴蜀書社,1998,第一版。
魏汝霖、劉仲平,《中國軍事思想史》,台北:華岡出版,1979,再版。
羅獨修,《先秦兵家思想探源——以孫武、孫臏、尉繚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2,初版。
饒勝文,《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第二版。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
學位論文:
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期刊論文:
于省吾,〈利簋銘文考釋〉,《文物》,第8期(1977年8月)。
于省吾,〈略論西周金文中「六 」和「八 」及其屯田制〉,《考古》,第3期(1964年3月)。
于省吾,〈關於〈論西周金文中「六 」和「八 」和鄉遂制度的關係〉一文的意見〉,《考古》,第3期(1965年3月)。
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阜陽漢簡《周易》釋文〉,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第一版。
王健文,〈學術與政治之間:試論秦皇漢武思想政策的歷史意義〉,《清華學報》,新30卷第3期(2000年9月)。
王健文,〈歷史解釋的現實意義——以漢代人對秦政權興亡的詮釋與理解為例〉,《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年12月)。
王震中,〈祭祀、戰爭與國家〉,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一版。
石璋如,〈周代兵制探源〉,《大陸雜誌》,第9卷第9期(1954年11月)。
李訓詳,〈戰國時代「壹」的觀念〉,《新史學》,第4卷第3期(1993年9月)。
卲鴻,〈張家山漢墓古竹書《蓋盧》與《伍子胥兵法》〉,《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2年4月)。
林戴爵,〈人的自覺——人文思想的興起〉,收自劉岱總主編,邢義田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出版,1987,初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六韜》的整理及其意義〉,《文物》,第5期(2001年5月)。
徐中舒,〈西周利簋銘文箋釋〉,《四川大學學報》,第2期(1980年4月)。
徐勇,〈春秋至秦軍事制度概述〉,《歷史教學》,第9期(1989年9月)。
徐復觀,〈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收入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初版。
康經彪,〈先秦的義戰思想〉,《黃埔學報》,第51期(2006年10月)。
張政烺,〈利簋釋文〉,收入木鐸出版社編輯部,《文史集林》〔第一輯〕,台北:木鐸出版社,1980。
張瑞穗,〈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收自劉岱總主編,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1993,初版。
張豐乾,〈試論竹簡《文子》與今本《文子》的關係——兼為《淮南子》正名〉,《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1998年3月)。
曹錦炎,〈論張家山漢簡《蓋盧》〉,《東南文化》,第9期(2002年9月)。
陳雙新,〈也論商王田獵的意義〉,《殷都學刊》,第3期(2002年9月)。
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1971年1月)。
勞榦,〈戰國時代的戰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下冊(1966年6月)。
勞榦,〈戰國時代的戰爭方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上冊(1967年3月)。
楊升南,〈春秋時期的第一次「弭兵盟會」考——兼論對「弭兵」盟會的評價〉,《史學月刊》,第6期(1981年6月)。
楊向奎,〈中國奴隸制萌芽時期的天道觀〉,《文史哲》,第12期(1955年12月)。
葉達雄,〈西周兵制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6期(1979年12月)。
劉雨,〈西周金文中的射禮〉,《考古》,第12期(1986年12月)。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的殷代軍政之一——戰爭啟動的過程及其準備工作〉,《中國文字》,新14期(1991年5月)。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的殷代軍禮之二——殷代的大蒐禮〉,《中國文字》,新16期(1992年4月)。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的殷代軍禮之二——殷代的戰爭禮〉,《中國文字》,新17期(1993年3月)。
鍾鳳年、徐中舒、戚桂宴、趙誠、黃盛璋、王宇信等論文摘要,〈關於利簋銘文考釋的討論〉,收入木鐸出版社編輯部,《文史集林》〔第一輯〕,台北:木鐸出版社,1980。
韓自強、韓朝,〈阜陽出土的《莊子‧雜篇》漢簡〉,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第一版。
魏啟鵬,〈《文子》學術探微〉,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第一版。
嚴一萍,〈殷商兵志〉,《中國文字》,新7期(1983年4月)。
嚴耕望,〈戰國時代列國民風與生計——兼論秦統一天下一之背景〉,《食貨月刊》,復刊第14卷第9、10期(1995年2月),頁371-381。
外文文獻:
Clausewitz, Carl von, edited with an introd, by Anatol Rapoport, On War, Harmondsworth, Eng. : Penguin Books,1982.
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楊南芳等譯校,《戰爭論》〔Vom Kriege;On War〕〔上〕〔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初版。
Howard, Michael, War in European Histo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邁克爾‧霍華德(Michael Howard),褚律元譯,《歐洲歷史上的戰爭》〔War in European History〕,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第一版。
Keegan, John, A History of Warfar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3.
勞倫斯‧雷山(Lawrence LeShan),劉麗真譯,《戰爭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War〕,台北:麥田出版,1995,初版。
Lewis, Mark Edward, Sanctioned Violence in Early Chin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姚大志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Justices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台北:左岸文化,2002,初版。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台北:桂冠,2006,初版。
Rawls, John, The Law of Peoples : With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London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李國維等譯,《萬民法:附〈再論公共理性的理念〉》〔The Law of Peoples:With,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台北:聯經出版,2006,初版。
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朱雯譯,《西線無戰事》〔Im Western Nichts Neues〕,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再版。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台北,立緒文化,2005,三版。
雷孚‧拉維奇‧拖爾斯泰(Lev Nikolaevitch Tolstoi),紀彩讓譯,《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上〕〔下〕,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再版。
白川靜,溫天河、蔡哲茂譯,《金文的世界》,台北:聯經出版,1989,初版。
高木智見,〈關於春秋時代的軍禮〉,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