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沛安 Tsai, Pei-An |
|---|---|
| 論文名稱: |
《辶反家》原創劇本暨創作報告 Seeking My Own Place: Original Play and the Playwriting Report |
| 指導教授: |
秦嘉嫄
Chin, Jia-I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MA Program in Drama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9 |
| 中文關鍵詞: | 《辶反家》 、劇本創作 、母女關係 |
| 外文關鍵詞: | Seeking My Own Place, playwriting,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8 下載:2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為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碩士生蔡沛安畢業作品《辶反家》之原創劇本與創作報告,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辶反家》一劇於2023年臺北藝穗節呈現版本結束後,再行修改之劇本全文;第二部分為《辶反家》劇本之創作報告,共分為四章。報告第一章首先概述《辶反家》之創作動機、概念發想與正式創作前的前置練習,接著第二章為《辶反家》劇本創作過程中參考之創作理論與作品,其後第三章則記錄劇本呈現方式以及呈現後之回饋,最後第四章敘述《辶反家》編劇策略,包含角色設定、結構安排、應用的劇場元素等,並說明演後劇本修改之方向、呈現公開展演版本與演後修改版本之對照。結論部分則闡述筆者完成階段性創作後之反思,以及《辶反家》劇本書寫的意義與展望。
This report is a reflective analysis of my graduation work Seeking My Own Place, which premiered at the Taipei Fringe Festival 2023. As a playwright, through this report I firstly present the full script of Seeking My Own Place and then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my playwriting. Chapter One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how the idea of "home" and "my own place" was conceived and developed. Chapter Two discusses some related theories, plays and productions in order to show how I utilize their dramaturgical strategies. Chapter Three examines how Seeking My Own Place was staged and the feedback it received. Chapter Fou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structure, planning the characters and plots, as well as the revisions after the premiere. This report is concluded with my self-reflection, which involves critically analysing on the past creative experience and the future possibilities.
一、 中文專書
上野千鶴子、田房永子著,蔡傳宜譯。《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臺北:麥田,2022年。
上野千鶴子、鈴木涼美著,曹逸冰譯。《始於極限:跨越社會習以為常的「邊界」,當代女性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臺北:悅知,2023年。
大衛鮑爾(David Ball)著,莊丹琪譯。《劇本筆記:讀劇必修的22堂課》(Backwards and Forwards : A Technical Manual for Reading Plays)。臺北:五南,2017年。
女性學學會著。《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平田織佐(平田サオリ)著,戴開成譯。《演劇入門》,臺北:書林,2015年。
杜世興。《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臺北:時報文化,2022年。
法鼓文化編輯部著。《生死50問》。臺灣:法鼓文化,2015年。
是枝裕和著,張秋明譯。《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映画を撮りながら考えたこと)。臺北:臉譜,2017年。
厭世姬。《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臺北:大塊文化,2019年。
蜜雪兒.桑娜(Michelle Zauner)著,韓絜光譯。《沒有媽媽的超市》(Crying in H Mart: A Memoir)。新北:遠足文化,2022年。
趙恩潔、蔡晏霖主編。《辶反田野 : 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新北:左岸文化,2019年。
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天下,2006年。
賽門‧史帝芬斯(Simon Stephens)著,吳政翰譯。《賽門‧史帝芬斯的劇作家日記》(Simon Stephens: A Working Diary)。臺北:書林,2022年。
鍾文音。《女島紀行》。臺北:探索文化,2000年。
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1995年。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著,周蔚譯。《對白的解剖: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角色說話的藝術,在已說、未說、不可說之間,強化故事的深度、角色的厚度、風格的魅力》(Dialogue: The Art of Verbal Action for Page, Stage, and Screen)。臺北:漫遊者文化,2017年。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著,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譯。《故事的解剖: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說故事的技藝,打造獨一無二的內容、結構與風格!》(STORY: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臺北:漫遊者文化,2014年。
二、 期刊論文
李鴻章、杜宜展。〈臺灣學前幼兒的才藝學習現況調查〉。《幼兒教育》。296期,(2009年12月)。頁37-49。
周倩漪。〈解讀流行音樂性別政治-以江蕙和陳淑樺為例〉。《中外文學》。25卷2期,(1996年7月)。頁32-59。
歐慧英、李振邦。〈多重身份的女媧:造人神話與治水神話分析〉。《神話與文學論文選輯 2012-2013》,2012年。頁3-16。
三、 影音資料
石之予導演。《青春養成記》(Turning Red)。美國:華特迪士尼影業、皮克斯動畫工作室,2022年。
阮鳳儀導演。《美國女孩》。臺灣:傳影互動,2021年。
陳長綸導演。《在河左岸》。臺灣:客家電視台,2014年2月17日至2014年4月8日。
四、 有聲資料
武雄作詞。〈博杯〉。《博杯》。江蕙演唱。阿爾發音樂,2007。
董家銘作詞。〈惜別的海岸〉。《惜別的海岸》。江蕙演唱。田園唱片,1984。
五、 網路資料
The Japan Foundation国際交流基金:〈iaku ”Stitchers” 【SUB】〉網址:https://youtu.be/tyHhl7XvecA(檢索日期:2022年11月29日)
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認領子女是不是一定要到法院去辦理才可以?〉,網址: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03-2573-ffcdc-1.html(檢索日期:2023年06月14日)。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白玫瑰運動〉,網址: https://women.nmth.gov.tw/?p=20164(檢索日期:2023年0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