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汶庭 Wu, Wen-Ting |
|---|---|
| 論文名稱: |
議題導向的參與式營造-以臺南市林鳳社區爲例(2016-2020) Issue-oriented Participatory Construction-Taking Linfeng Community in Tainan City as an Example (2016-2020) |
| 指導教授: |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吳玉成 Wu, Yu-C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6 |
| 中文關鍵詞: | 議題導向 、參與式營造 、實踐型人才培育 、公共參與 、計畫程序 、跨組織合作 |
| 外文關鍵詞: | issue-oriented, participatory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alent cultiv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planning procedures, cross-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0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整體發展城鄉失衡,面對鄉村生活圈普遍老化及人口外流等問題,為達到城鄉均衡發展,教育部提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從在地關懷出發進入實踐場域,建構區域發展參與體系。成功大學於2018年進行第一期「永續城鄉營造–社會創新型USR資源中心建構計畫」,以地區經營與社區參與進入實踐場域展開計畫。以探討在跨組織合作中,從議題導向進行之參與式計畫,了解計畫操作程序的影響及其計畫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如何透過參與式營造的學習課程,培育實踐導向型人才,帶動影響實踐場域的發展為重要的課題。
在六甲林鳳場域內,本研究從曾文社大計畫團隊執行之六甲埤塘保育計畫,以及六甲場域林鳳團隊執行之六甲林鳳場域計畫,討論跨組織合作中「濕地永續環境發展與聚落再生」之議題,除了解計畫操作下的發展脈絡及課程推動程序的特質,同時透過分析計畫內的學習課程、空間、人之特質,掌握實踐型課程學習培育的實踐型人才。
透過議題導向的跨組織合作展開參與式營造,從「公共參與」、「實踐型營造」、「計畫程序」、「跨組織合作」,以及「實踐型人才的培育」的角度,以了解在計畫程序操作下實踐型人才的培育。為探討跨組織合作中議題導向的參與式營造,本研究整理曾文社大之濕地保育議題的發展脈絡以及甲林鳳場域團隊聚落再生議題,以了解跨組織合作之課程推動程序的特質,並且掌握公共參與的學習以及實踐型課程的學習,對實踐型人才培育的助益。從在地議題的發展歷程與展開了解計畫執行之脈絡,並透過參與式營造的學習與實踐課程,了解對實踐型人才的培育。
本研究一開始透過文獻整理,了解大學系所與社區大學之特質、跨組織合作、議題導向的參與式營造以及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的意義;後續透過相關計畫的資料蒐集與觀察記錄六甲林鳳場域計畫之操作歷程,進一步分析學習課程中計畫推動程序之特質;為能理解計畫操作不同階段的影響,試圖以客觀的角度對計畫中的規畫執行者進行訪談。
本研究以2019年六甲林鳳場域計畫進行探討,整理六甲林鳳場域計畫團以及六甲埤塘保育計畫。從地區經營與社區參與看待整體計畫操作歷程,可將其分為場域、議題、教學方式三個特質進行,本研究發現學習場域須具備複合性與多元性,另外從個人學習作為出發點,透過學習課程的影響,改變規劃執行者或是參與者想法。對於長時間的推動上,可以發現從林鳳社區原本的被動參與、願意合作,持續推動到社區願意對公共事務自主性的付出。藉由學習課程的操作引導是可以將參與者的意識轉化,從個人私領域跨入公領域,增加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與行動,參與者在學習過程中與環境產生更多互動,藉此培養解決場域問題的能力。另外本研究顯示在參與過實踐型學習課程的參與者,自身對於未來相關議題的關注度皆有提高。
透過計畫程序的操作引導場域實踐型人才的產出,不僅僅是對計畫參與者,同時也對在地社區具有同等培力。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除了推動地區經營外,由學習課程引導規劃執行者或參與者進入實踐場域進行公共參與之過程,進而培育場域實踐型人才。當計畫場域面臨鄉村普遍性問題如人力老化,藉由計畫產出實踐型人才,在計畫程序的操作下,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改變,以此促進社區總體發展的機會。
回顧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社區大學與大學系所在跨組織合作下以議題導向進行之參與式營造,透過在地議題的發展歷程與展開,在跨組織的合作中獲得不同的觀點切入探討計畫操作特質,並提供參與式營造的學習與實踐中培育實踐型人才的機會。
Taiwan’s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mbalance, facing the general aging of rural life circles and population exodus, in order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proposed a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e plan, starting from local care and entering the field of practice, building a regional development participation system . In 2018, Chenggong University carried out the first phase of "Sustainabl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Social Innovative USR Resource Center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launched the project with regional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ssue-oriented participatory projects in cross-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project operation procedur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and how to cultivate practice-oriented talents through the learning courses of participatory construction.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influencing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topic.
Keywords: issue-oriented, participatory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alent cultiv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planning procedures, cross-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Freire, P.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ontinuum.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Meredith Belbin(1993),Belbin Team Role,《Team Roles at Work》,Butterworth-Heinemann.
林明瑞、陳柏言,社區營造對居民自然保育態度、行為模式影響之探討-以南投縣桃米生態社區為例。環境教育研究,5(1),73-129,2007。
林曉君,轉化學習理論對組織變革之意涵及應用於人力資源發展之探究。經營管理學刊,(9),23-38,2014。
何昕家、張子超,初探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規劃設計:以學校與自然中心為例。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10),93-114,2011。
李宗鴻、彭薏芳,埤塘溼地永續發展模式:桃園埤塘的案例分析。社區永續觀光研究,1(2),1-15,2017。
周芳怡,通識課程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之行動研究。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7(1),1-36,2019。
陸洛、楊國樞,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觀:概念分析與實徵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23),3-39,2005。
郭冠廷,從USR計畫執行看大學協助在地產業發展-以佛光大學為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8(1),55-62,2019。
張芷寧,以地方創生的觀點看待中藥製造業工廠轉型-以天一中藥生活化園區為例。第11屆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研討會,1-21,2019。
張德永,學校社區化的社會學理論基礎。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27,11-34,2002。
曾旭正,營造社區公眾生活與公共空間的基本課題。台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87),159-174,2014。
黃富順,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及刊,(27),105-125,2006。
詹志禹、陳雯萍,社區大學課程分類、轉化與公共化。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主編,社區大學重要議題研究成果擴大論壇會議手冊,16-34,2011。
王文靜,社區大學社會網絡建構之探討-以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農業與農村體驗學習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10。
朱芬郁,高齡者學習社區策略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6。
林惠美,跨組織合作與協調機制之研究-以海岸巡防署機動查緝隊查緝走私案件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2005。
余光祐,社區居民自然連結、社區意識與社區參與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農村社區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2006。
林虹似,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2006。
李維真,我國社區大學經營及其發展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周聖心,從個人學習到公共參與的轉化歷程--以永和社區大學公共性社團學員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學系,2006。
何星瑩,農民共學機制的建構與運作。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20。
陳妙韻,成人參與社區服務之自我導向學習歷程 - 以內湖社區大學百合愛心表演團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2018。
曹惟茜,大學生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2019。
葉家丞,場域實踐型建築人才的培育-以臺南市官田區隆田里暨周邊區域的營造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20。
劉秀香,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推動學員社區意識歷程之研究-以台南市曾文社區大學生態研習社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2013。
蔣裕榮,跨組織合作關係中夥伴轉換影響因素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20。
蘇洺賢,我國非營利組織之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及管理機制探討。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