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潔 Chen, Chieh |
|---|---|
| 論文名稱: |
日本少女漫畫家池田理代子作品之女性意識研究 A Research on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Work by Japanese Shojo Manga Artist Ikeda Riyoko |
| 指導教授: |
王雅倫
Wang, Ya-L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2 |
| 中文關鍵詞: | 少女漫畫 、池田理代子 、凡爾賽玫瑰 、奧爾佛士之窗 、女性意識 |
| 外文關鍵詞: | Shojo Manga, Ikeda Riyoko, The Rose of Versailles, The Window of Orpheus, Female Consciousness |
| 相關次數: | 點閱:83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70年代由日本女性漫畫家繪製的少女漫畫興起,身為「花之二十四年組」一員的池田理代子(Ikeda Riyoko,1947-),於1972年和1975先後創作《凡爾賽玫瑰》與《奧爾佛士之窗》少女漫畫。池田理代子在其中分別加入了歷史元素,以女性人物的視角見證歷史,並將日本女性於當時日本社會下所面臨的困境,套入一個歷史時代之下:結合法國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革命等歷史事件。池田理代子使用柔和細膩的筆觸,真實人物和虛構角色,彷彿電影般的分鏡,詩歌般的漫畫對白,並承襲1970年代以前少女漫畫家的技巧加以融合。她對於漫畫故事背景的力求真實,突破當時少女漫畫帶有的「青春戀愛舞曲」標籤之偏愛,具有承先啟後之關鍵地位。池田理代子成功創造具有獨特魅力的女性人物角色,漫畫中蘊含深厚的女性意識,獲得廣大的回響。筆者希望透過深入分析這兩部少女漫畫文本,來尋找構成作品的風格、故事結構等元素,進而探討在當時日本社會環境下,女性漫畫家與少女漫畫的處境,以及池田理代子具女性意識的創作對日本社會產生影響之重要因素。
In the 1970s, shojo manga drawn by Japanese female cartoonists emerged. Ikeda Riyoko (1947-), a member of the "Year 24 Group", created "The Rose of Versailles" and " The Window of Orpheus " shojo manga in 1972 and 1975 respectively. Ikeda Riyoko added historical elements to it, witnessed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ale characters, and pu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Japanese women in Japa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into a historical era: combin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World War I, Russian Revolution and other historical events. Ikeda Riyoko uses soft and delicate brushstrokes, real and fictional characters, movie-like storyboards, poetry-like comic dialogue, and inherits the techniques of shojo manga artists before the 1970s. labels attached to shojo manga at the time, and she held a key position as a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keda Riyoko has successfully created female characters with unique charm. The comics contain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response. I hope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se two shojo manga texts to find the style, story structure and other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the works, and then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female cartoonists and shojo manga in the Japanes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Japanese society by Ikeda Riyoko's creations with female consciousness.
一、 中文書目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陳仲偉。《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鄒慕晨。《寶塚歌劇團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仲偉。《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業的特質》。臺北:唐山出版社,2016年。
二、 翻譯著作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玻卡(Sophia Phoca)著,謝小芩譯。《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m)。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大衛.鮑德威爾、克莉絲汀(David Bordwell amd 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Film Art: An Introduction)。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2001年。
維多利亞.亞歷山大(Victoria D. Alexander)著,張正霖、陳巨擘譯。《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臺北:巨流圖書,2006年。
保羅.葛拉維(Paul Gravett)著,連惠幸等譯。《日本漫畫60年》(Manga—Sitxy years of Japanese Comics)。臺北:西遊記文化,2006年。
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著,李朝津譯。《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著,謝濱安譯。《漫畫原來要這樣畫》(Making Comics)。臺北:愛米粒出版,2017年。
三、 日文書目
池田理代子。《フランス革命の女たち》。新潮社,1985年5月。
大塚英志。《戦後まんがの表現空間:記号的身体の呪縛》。法藏館,1994年7月。
竹内オサム。《戦後マンガ50年史》。筑摩書房,1995年3月。
池田理代子。《栄光のナポレオン-エロイカ7》。中公文庫,1997年。
池田理代子。《ベルばら連載開始30周年記念 ベルサイユのばら大事典》。集英社,2002年10月。
池田理代子。《オルフェウスの窓大事典 連載開始30周年記念》。集英社,2005年6月。
米沢嘉博。《戦後少女マンガ史》。ちくま文庫,2007年8月。
飯沢耕太郎。《戰後民族主義と少女漫画》。PHP研究所,2009年6月。
杉本章吾。《少女マンガをめぐる言説空間》。筑波大学地域研究,2010年。
押山美知子。《少女マンガジェンダー表象論―“男装の少女”の造形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彩流社,2013年1月。
岩下朋世。《少女マンガの表現機構―ひらかれたマンガ表現史と手塚治虫》。NTT出版,2013年7月。
池田理代子。《池田理代子麗しの世界:デビュー50周年&『ベルばら』45周年記念!》。株式會社宝島社,2017年4月。
池田理代子。《デビュー50周年記念展池田理代子「ベルばら」とともにオフィシャルブック》。朝日新聞社,2017年。
萩尾望都、矢內裕子著。《私の少女マンガ講義》。新潮文庫,2021年。
四、 中文期刊
楊碧雲。〈戰後日本婦女教育的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四十七期,(1989年9月)。頁53-56。
鍾正道。〈試析張愛玲散文中的女性意識〉。《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五期,(1998年5月)。頁97-111。
潘惠玲。〈教育學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初探〉。《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1999年11月)。頁527-552。
逢慧心。〈近代女子教育發展探悉──從「賢妻良母」時代到「新女性」〉。《能仁學報》。第十六期,(2017年)。頁118-130。
五、 西文期刊
Shamoon, Deborah. Revolutionary Romance: "The Rose of Versaill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hojo Manga. U.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 Print.
Fujimoto, Yukari. Takahashi Macoto. The Origin Of Shōjo Manga Style.Mechademia . . U.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2. Print.
James, Welker. Beautiful, Borrowed, and Bent: “Boys’ Love” as Girls’ Love in Shôjo Manga,igns, U.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6. Print.
Kayo, Takeuchi. The Genealogy of Japanese "Shōjo Manga" (Girls' Comics) Studies. U.S.: Japan Women's Journal, 2010. Print.
Masami, Toku. Shojo Manga! Girls' Comics! A Mirror of Girls' Dreams. U.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 Print.
六、 漫畫專書
池田理代子著,莊麗玲譯。《凡爾賽玫瑰》第二卷。臺北:東立出版社,2008年。
池田理代子著,莊麗玲譯。《凡爾賽玫瑰》第三卷。臺北:東立出版社,2008年。
池田理代子著,莊麗玲譯。《凡爾賽玫瑰》第五卷。臺北:東立出版社,2008年。
池田理代子著,莊麗玲譯。《凡爾賽玫瑰》第六卷。臺北:東立出版社,2008年。
池田理代子著,莊麗玲譯。《凡爾賽玫瑰》第八卷。臺北:東立出版社,2008年。
池田理代子著,高嘉蓮譯。《奧爾佛士之窗》第九卷。臺北:東立出版社,1995年。
池田理代子著,高嘉蓮譯。《奧爾佛士之窗》第十一卷。臺北:東立出版社,1995年。
池田理代子著,吳意文譯。《奧爾佛士之窗》第十八卷。臺北:東立出版社,1995年。
七、 學位論文
謝潔茹。〈少女漫畫主角「心理描寫」表現分析〉。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林家敏。〈電影鏡頭運用於漫畫之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江亞軒。〈少年漫畫與少女漫畫分隔配置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洪潔欣。〈女性作家創造的少女漫畫中的「戰鬥少女」之比較研究-以『凡爾賽玫瑰』、『婆娑羅』、『美少女戰士』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2月。
八、 網路資料
恋愛はタブーだった!?少女マンガ界のパイオニア~「トキワ荘と少女マンガ水野英子展」開催中~,https://home.ikebukuro.kokosil.net/ja/archives/17387,檢索日期:2023年8月9日。
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182,檢索日期:2023年3月25日。
meet.eslite,https://meet.eslite.com/tw/tc/article/202202250007,檢索日期:2023年3月25日。
藤本由香里,日本が育てた少女マンガ文化,https://yumenavi.info/vue/lecture.html?gnkcd=g003741,檢索日期:2024日1月22日。
Hello World 國際週報,https://www.twreporter.org/a/hello-world-2023-12-07,檢索日期:2024年1月27日。
518職場熊報,https://www.518.com.tw/article/959,檢索日期:2024年2月5日。
〈女扮男裝的寶塚歌舞劇團與日本的性別政治〉,https://kknews.cc/zh-tw/news/m2533yg.html,檢索日期:2024年5月18日。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手塚治虫著,吳劍秋譯。《漫畫入門》。臺北:武陵出版社,1979年。
王愛民。《日本戲劇概要》。北京:中國戲劇,1982年。
李永熾。《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io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io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托里.莫以(Torl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臺北:駱駝,1995年。
馮瑋。《日本的智慧》。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6年。
河竹登志夫(Kawatake Toshio)著,叢林春譯。《戲劇舞台上的日本美學觀》。北京:中國戲劇,1999年。
宙寧(Liesbet van Zoonen)著,張錦華、劉容玫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胡雅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出版社,2004年。
菅野博之、唐澤佳子著,巫玉羚譯。《漫話企劃講座一:快描教室》。臺北:楓書坊,2009年。
菅野博之、唐澤佳子著,巫玉羚譯。《漫畫企劃講座二:漫漫快快》。臺北:楓書坊,2009年。
菅野博之、唐澤佳子著,亞里譯。《漫畫企劃講座三:漫畫密技》。臺北:楓書坊,2010年。
珍妮佛.索爾(Jennifer Mather Saul)著,謝明珊譯。《女性主義:議題與論證》(Feminism: Issues & Arguments)。臺北:巨流圖書,2010年。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稻鄉出版社,2012年。
李世暉。《文化經濟與日本內容產業-日本動畫、漫畫與遊戲的煉金術》。臺北:智勝文化,2013年。
二、 西文書目
Sharon, Kinsella. Adult Manga culture and power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society. U.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Print.
Ito, Kinko. A sociology of Japanese ladies' comics : images of the life, loves, and sexual fantasies of adult Japanese women. U.S.: Edwin Mellen Press, 2010. Print.
Hemmann, Kathryn. Manga cultures and the female gaze. U.K.: Palgrave Macmillan, 2020. Print.
三、 日文書目
下田次郎。《女子教育日本》。玉川大学出版部,1976年。
米沢嘉博。《マンガ批評宣言》。亜紀書房,1987年。
米沢嘉博。《少女マンガの世界2昭和三十八年――六十四年》。平凡社,1991年。
吉弘幸介。《マンガの現代史》。丸善株式会社,1993年。
石子順造。《戦後マンガ史ノート》。紀伊国屋書店,1994年。
池田理代子。《文化としての漫画と歴史》。アドバンテージサーバー,1994年。
田川美由、吉川恵。《20世紀少女マンガ天国》。株式会社エンターブレイン,2001年。
高橋準。《ファンタジーとジェンダー》。青弓社,2004年。
青弓社編集部。《宝塚という装置》。青弓社,2009年。
宮本直美。《宝塚ファンの社会学スターは劇場の外で作られる》。青弓社,2011年。
土屋浩美。《少女マンガ>ワンダーランド》。明治書院,2012年。
佐伯順子。《女装と男装の文化史》。講談社,2009年。
池田理代子。《「ベルサイユのばら」で読み解くフランス革命》。ベストセラーズ,2016年。
四、 中文期刊
畢恆達。〈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第十一期,(2004年6月),頁117-146。
莊菀萍。〈是新娘學校,還是夢想的天空之城?──寶塚全女班反映的性別意識〉。《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44期,(2013年4月),頁64-65。
謝夢遷。〈男役「反串」魅力超強版本多重歷演不衰──解析寶塚經典《凡爾賽玫瑰》〉。《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44期,(2013年4月),頁68-71。
陳潔。〈初探池田理代子漫畫作品《凡爾賽玫瑰》之風格與女性意識〉。《視覺藝術論壇》。第十七期,(2022年12月)。頁110-131。
五、 西文期刊
Spies, Alwyn. Studying shojo manga: Global education, narratives of self and the pathologization of the feminine. Canada: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3. Print.
Katsuya, Hirano. The politics of dialogic imagination : power and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Japan. U.K.: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Print.
六、 學位論文
魏亞萍。〈戰後日本少女漫畫的發展與變容〉。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徐佳馨。〈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雅暄。〈日本女性漫畫與日本女性意識之研究―以90年代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中宜。〈少女漫畫之諸現象-以矢澤愛『NANA』為中心-〉。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美慧。〈日本與臺灣少女漫畫的內容分析〉。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七、 漫畫專書
池田理代子著,高嘉蓮、吳意文譯。《奧爾佛士之窗》第一至十八卷。臺北:東立出版社,1995年。
池田理代子著,莊麗玲譯。《凡爾賽玫瑰》第一至八卷。臺北:東立出版社,2008年。
萩尾望都著,丁安品譯。《波族傳奇》第一至五卷。臺北:獨步文化,2021年。
八、 網路資料
自由時報,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447979,檢索日期:2022年2月10日。
寶塚歌劇團官方,http://takarazukarevue.tw/index.html,檢索日期:2022年2月10日。
池田理代子オフィシャルサイト,http://www.ikeda-riyoko-pro.com/info/index.html。檢索日期:2022年2月13日。
池田理代子氏がレジオン・ドヌール勲章シュヴァリエを受章,在日フランス大使館,https://jp.ambafrance.org/article3406,檢索日期:2022年7月9日。
演員是女人,觀眾也是女人——看寶塚歌劇團是如何做營銷的https://kknews.cc/zh-tw/entertainment/b26yqmm.html,檢索日期:2023年9月23日。
〈玫瑰象徵意義〉,https://academic-accelerator.com/encyclopedia/zh/rose-symbolism,檢索日期:2023年12月13日。
オードトワレ「オスカル フランソワ」,https://ec.keiseirose.co.jp/item/detail/t3263,檢索日期:2024年2月3日。
ベルばら45周年!オスカルとアンドレの「Wedding Tea Cup and Saucer Set」発売。ノリタケコラボの豪華仕様,https://www.mdn.co.jp/di/newstopics/51328/,檢索日期:2024年2月3日。
「誕生50周年記念 ベルサイユのばら展-ベルばらは永遠に-」,https://verbaraten.com/,檢索日期:2024年2月3日。
寶塚官網『ベルサイユのばら50』~半世紀の軌跡~,https://www.umegei.com/versailles50/cast.html,檢索日期:2024年2月3月。
日經中文網,https://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52744-2023-06-21-15-15-15.html,檢索日期:2024年2月5日。
校內:2026-06-20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