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宥盈
Liao, Yu-Ying
論文名稱: 法官評鑑制度對司法信任度之影響:以法律實證分析為中心
The Effect of Judicial Evaluation Systems on Trust in the Judiciary: A Legal Empirical Analysis
指導教授: 邵靖惠
Shao, Jing-H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法官評鑑制度司法信任法律實證分析雙重差分法
外文關鍵詞: Judicial Evaluation System, Judicial Trust,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相關次數: 點閱:52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信任度低落備受各界關注,法官評鑑制度則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關鍵改革機制。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法官評鑑制度,特別是2020年《法官法》修正後,是否對人民的司法信任度產生實質影響。為此,本研究採混合研究法,進行綜合分析。
    首先,在比較法研究層面,本文剖析美國、英國與南非三國的法官評鑑制度,歸納出以司法內部自治、外部獨立監督不同問責模式,藉以反思我國制度在全球光譜中的定位與特色。
    其次,在量化實證分析層面,本研究運用司法院自2016年至2023年「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報告」的原始數據,以2020年修法為政策干預時間點,採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進行因果效應評估。研究發現,相較於「曾有法庭訴訟經驗,但最近一年內沒有法庭訴訟經驗的民眾」(控制組),「最近一年內有法庭訴訟經驗的民眾」(實驗組)在修法後對法官的信任度有顯著的提升。此結果顯示,修法擴大當事人等利害關係人的評鑑參與權,其所賦予的程序參與,對修法後曾有直接與法院互動經驗者的司法信任,具有正面效果。
    再者,在質性研究層面,本研究深度訪談法官、律師與檢察官等法曹人士。訪談結果指出,評鑑制度確實對法官的開庭態度形成外部壓力,促使其更加謹慎;然而,根深蒂固的司法同僚情誼、結案壓力與媒體片面報導等文化與結構性因素,仍是限制制度發揮實質淘汰功能的挑戰。
    綜合而言,本研究認為法官評鑑制度的成效,不僅在於個案評鑑的成立率,更在於其制度設計所賦予的程序參與機會與象徵意義,是外部民主正當性與內部專業服膺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最後,本研究根據實證發現與比較法啟示,提出三項政策建議:一、擴大外部參與性;二、明確化違失行為與處分結果的連結,建立分級處分標準;三、建構法官內部支持與輔導機制,以平衡外部問責與司法獨立,期能為我國司法改革的深化提供實證基礎。

    The low level of public trust in the judiciary has been a significant concern in Taiwan. The judicial evaluation system serves as a reform mechanism aimed at enhancing judicial credibil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ubstantive impact of Taiwan’s judicial evaluation system on public trust, specifically examining the effects following the 2020 amendments to the Judges Act. A mixed-methods research design was employed fo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一款 我國法官評鑑制度評析之文獻 6 第二款 影響司法信任度因素之研究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2 第貳章 我國法官評鑑制度背景及目的 14 第一節 現行法官評鑑制度概述 15 第一款 法官評鑑制度目的與功能 15 第二款 我國法官評鑑制度的主要內容與程序 16 第二節 法官評鑑制度之沿革 24 第一款 我國法官評鑑制度的起源 24 第二款 我國法官評鑑制度的英美色彩 25 第三款 法官評鑑制度的立法沿革 26 第三節 小結 42 第參章 各國法官評鑑制度比較研究 44 第一節 美國法官評鑑制度 45 第一款 評鑑機關組織架構 45 第二款 高度內部機制特徵 48 第三款 評鑑結果認定標準與處分效力 49 第四款 美國聯邦制度與我國比較分析 52 第二節 英國法官評鑑制度 55 第一款 評鑑機關組織架構 56 第二款 組織的內部與外部機制 61 第三款 評鑑程序啟動與申訴資格 62 第四款 評鑑結果認定標準與處分效力 64 第五款 英國制度與我國比較分析 67 第三節 南非法官評鑑制度 69 第一款 評鑑機關組織架構 69 第二款 評鑑程序機制與啟動 72 第三款 違失行為認定標準與類型 74 第四款 南非制度與我國制度之比較分析 76 第四節 比較法視野下制度評析 77 第一款 組織法制面向比較研究 77 第二款 實體法制面向比較研究 80 第三款 法官評鑑制度之內外部機制比較 82 第四款 制度啟示與改革建議 82 第肆章 實證分析 85 第一節 量化研究:雙重差分法(DiD) 85 第一款 研究問題與假設 86 第二款 描述性統計 92 第三款 影響法官信任度的變量分析 97 第四款 實證結果 101 第五款 穩健性檢驗與模型設定討論 106 第二節 質性研究分析 108 第一款 研究設計 108 第二款 研究發現 110 第三款 質性與量化研究之整合詮釋:民眾觀點與司法體系觀點的對話 11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研究發現及貢獻 116 第一款 制度信任理論的驗證與延伸 116 第二款 質量整合研究設計 117 第三款 透過比較法反思我國制度 117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17 第一款 外部擴大制度參與及制度可近性 118 第二款 明確化受評鑑理由與結果的聯結 119 第三款 建立內部支持機制 11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20 第四節 結語 120 參考文獻 122 附錄1 : 法官倫理規範 128 附錄2:法官個案評鑑請求書 132 附錄3:法官法新制後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會決議概覽 136 附錄4:美國申訴法官申訴表 139

    一、中文文獻(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專書
    司法院司法行政廳編印(1999),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實錄,臺北,司法院。
    法治斌、董保城(2010),《憲法新論》(第四版),元照出版。
    潘淑滿(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二版),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炯燉(2004),審判獨立與職務監督,臺北:臺灣高等法院。
    (二)期刊論文
    中華人權協會、民間司改會、中華民國臺灣法曹協會(2013),司法官評鑑之困境與展望-民間團體共同報告書,人權會訊,109期,頁8-13。
    王皇玉(2014),犯罪報導對刑事政策與司法人權之影響,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7期,頁173-188。
    王曉丹(2017),司法意識與司法信賴,檢察新論,21期,頁13-23。
    吳佳樺(2013),司法與不信任:論法官全面評核制度,軍法專刊,59卷6期,頁61- 91。
    呂丁旺(2013),違反法官倫理規範之懲戒,月旦法學教室,130期,頁39-40。
    李震山(2002),審判獨立,月旦法學教室,2期,頁30-32。
    李弘毅(2020),繞過之後──從案例看法官法的修正,全國律師,24卷12期,頁84-104。
    李東穎(2023),法官職務監督體系之建構與審判獨立性之維護,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45期,頁1-43。
    林永頌(1998),臺灣司法改革的困境與前瞻,全國律師,2卷12期,頁25-32。
    林春元(2018),司法與不信任,憲政時代,43卷3期,頁381- 423。
    林峯正(2012),法官評鑑只是紙老虎,司法改革雜誌,92期,頁7。
    林超駿(2019),試論監察院調查權之挑戰與變革,月旦法學雜誌,293期,頁115-139。
    姜世明(2011),對法官法一讀法案之評估,台灣法學雜誌,169期,頁1- 4。
    范光群(1995),法官評鑑,月旦法學雜誌,7期,頁22-24。
    孫森焱(2010),法官法立法之展望座談會,台灣法學雜誌,166期,頁47- 70。
    高玉舜、林宜靜(2022),法官法施行十週年回顧-健全法官人事制度的一大步上篇、下篇,司法週刊,第2版,第2135、2136 期。
    高瑞錚(1998),〈法官法須能有助於改革司法-兼評司法院及法務部對民間版法官法草案之意見〉,《司法改革雜誌》,15期,頁3-6。
    張文郁(2000),法官評鑑與法官獨立,憲政時代,26卷1期,頁4-15。
    張永明(2000),法官地位、身分保障與法官評鑑,憲政時代,26卷1期,頁15-37。
    許宗力(2019),從大法官實務工作經驗看我國司法改革,月旦法學教室,200期,頁35-36。
    陳思帆(2019),法官法修正法官評鑑制度的相關問題,人權會訊,132期,頁6-11。
    陳振東(1998),評鑑之落實及展望,司法改革雜誌,13期,頁13-14。
    陳愛娥(2000),法官評鑑與身分保障,憲政時代,26卷1期,頁37-47。
    黃國昌、陳恭平、林常青(2017),台灣人民對法院的信任支持觀感:以法官判決之公正性為中心研究,台灣政治學刊,21卷1期,頁51-112。
    劉邦繡(2019),汰換不適任法官的幾何之路—換位司法菁英思考模式,台灣法學雜誌,367期,頁9- 14。
    蔡炯燉(1998),從廢除法官管考到法官評鑑,司法改革雜誌,13期,頁15-16。
    蔡新毅(2004),美國加州司法表現委員會及相關機制簡介,司法週刊,第1217期,頁2-3。
    蔡新毅(2008),法官懲戒制度之變革:以司法院版法官法草案相關規定為中心,法官協會雜誌,10卷,頁38-58。
    蔡德楊(1998),〈民間版暨司法院版法官法比較〉,《司法改革雜誌》,14期,頁25。
    賴恆盈(2011),法官法關於法官評鑑與退場機制之檢討,月旦法學雜誌,196期,頁123-143。
    羅秉成(1998),要法官評鑑不要法官貧賤,司法改革雜誌,13期,頁3。
    (四)碩博士論文
    王心怡(2017),我國法官評鑑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
    楊想玉(2023),法官職務監督之研究-以法官個案評鑑制度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研討會論文
    黃國忠(2013),「司法院評鑑:人民怎麼看」座談會,臺灣法曹協會、中華人權協會與臺北律師公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共同主辦,2013年6月17日。
    (六)研究計畫報告
    方萬富主持(2018),法官法施行後法官評鑑制度成效探討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
    湯德宗主持(2005),司法改革實證研究(一)法官工作環境現況調查研究(司法院委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詹鎮榮主持(2011),「從德國法官法論我國法官職務法庭建置規劃」研究計畫(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委託),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監察院(2009),《法官、檢察官評鑑制度之探討》,監察院調查報告。
    監察院(2014),《法官法施行後檢察官評鑑制度之檢討》,監察院調查報告。
    監察院(2021),《109年法官、檢察官職務評定方式之檢討》,監察院調查報告。
    黎家維、何展旭、呂啟元(2010),法官的行政監督、公共課責與觀審制當作法官監督之主要政策手段(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099-014號)。
    (七)譯著
    Angrist, J. D., & Pischke, J.-S.著,朗金煥譯(2019),精通計量:從原因到結果的探尋之旅,格致出版。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國際法學家委員會)著,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譯(2016),ICJ:司法課責–法律工作者指南13,新學林。
    Öhlrich, V. 著,許政賢譯(2004),〈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官職務法—以法官職務法庭的任務為中心〉,《法官協會雜誌》,6卷1期,頁161-162。
    二、英文文獻
    (一)英文專書
    Creswell, John W. & Plano Clark, Vicki L. (2018).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3rd ed.).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Geyh, Charles G., Alfini, James J. & Sample, J. (2020). Judicial Conduct and Ethics (6th ed.). New York: LexisNexis.
    Seidman, I. (2013).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4th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oodhouse, D. (2001). The Office of Lord Chancellor. Oxford: Hart Publishing.
    (二)期刊論文
    Abadie, A. (2005). Semiparametric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stimator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2(1), 1–19.
    Ardia, D. S. (2017). Court Transparency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Cardozo Law Review, 38(3), 835–878.
    Benesh S. C., & Howell S. E. (2001). Confidence In The Courts: A Comparison Of Users And Non‐Users, Behavioral Sciences & Law, 19(2), 199–214.
    Bobek, M., & Kosař, D. (2013). Global Solutions, Local Damages: A Critical Study in Judicial Council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European Legal Studies Working Paper, No. 7/2013.
    Braun, V. & Clarke, V. (2006).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3(2), 77–101.
    Brooks, R. W., & Jeon-Slaughter, H. (2001). Race, Income, And Perceptions Of The U.S. Court System, Behavioral Sciences & Law, 19(2), 249-264.
    Burbank, Stephen B. (1982). Procedural Rulemaking Under the Judicial Councils Reform and Judicial Conduct and Disability Act of 1980.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31(2), 283–352.
    Cross B., & Lindquist S. (2009). Judging The Judges.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Judges and Justice), Duke Law Journal, 58(7), 1383-1438.
    D’Amato, A. (1990). Self-Regulation of Judicial Misconduct Could Be Mis-Regul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 89(3), 609–623.
    Greene, William H. (2004). Fixed Effects and Bias Due to the Incidental Parameters Problem in the Tobit Model, Econometric Reviews 23(2), 125-147.
    Hamm, J. A., Kulik, J. A., Stalans, L. J., & Van Ryzin, G. G. (2011). Deconstructing Public Confidence in State Courts. Journal of Trust Research, 1(2), 113–130.
    Leech, N. L., & Onwuegbuzie, A. J. (2010). 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and Reporting Mixe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ounseling and Beyond.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8(1), 61–69.
    Lind, E. A., Kanfer, R., & Earley, P. C. (1990). Voice, Control, and Procedural Justice: Instrumental and Non instrumental Concerns in Fairness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5), 952–963.
    Long, A. B. (2003). Stop Me Before I Vote for This Judge Again: Judicial Conduct Organizations, Judicial Accountability, and the Disciplining of Elected Judges. West Virginia Law Review, 106(1), 1–57.
    Nash, J. R. (2022). Measuring Judicial Collegiality Through Dissent. Buffalo Law Review, 70(6), 1561–1605.
    Nisbett, R. E., & Wilson, T. D. (1977). Telling More Than We Can Know: Verbal Reports on Mental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 84(3), 231–259.
    Orth J.V. (2005). Who Judges the Judges?.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32(4), 1245-1258.
    Rachlinski, J. J., Johnson, S. L., Wistrich, A. J., & Guthrie, C. (2009). Does Unconscious Racial Bias Affect Trial Judges? Notre Dame Law Review, 84(3), 1195–1246.
    Remus, D. A. (2012). The Institutional Politics of Federal Judicial Conduct Regulation. Yale Law & Policy Review, 31(1), 33–107.
    Robitzsch, A. (2020). Why Ordinal Variables Can (Almost) Always Be Treated as Continuous Variables: Clarifying Assumptions of Robust Continuous and Ordinal Factor Analysis Estimation Methods, Frontiers in Education, 5.
    Sahl, J. P. (1994). Secret Discipline in the Federal Courts—Democratic Values and Judicial Integrity at Stake. Notre Dame Law Review, 70(2), 193–250.
    Schacter, D. L., Addis, D. R., & Buckner, R. L. (2012). The Future of Memory: Remembering, Imagining, and the Brain. Neuron, 76(4), 677–694.
    Stevens, R. (2001).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England: A Loss of Innocence. In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the Age of Democra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edited by Peter H. Russell & David M. O’Brien, 155–170.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Turner, L. W. (1949). The Impeachment of John Pickering.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54(3), 485–507.
    Tyler, T.R. (1984). The Role of Perceived Injustice in Defendants' Evaluations of Their Courtroom Experience, Law & Society Review, 18(1), 51-74.
    Tyler, T.R. (2003). Procedural Justice, Legitimacy, and the Effective Rule of Law,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0, 283-357.
    Wallace, A., & Goodman-Delahunty, J. (2021). Measuring Trust and Confidence in Cou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urt Administration, 12(3), 1–21.
    Weissberg, R. (1975). 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Illus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37(2), 469–48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