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琮鈞
Wang, Tsung-Chun
論文名稱: 被遺忘權之發展與於我國法之保護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and Its Legal Protec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葉婉如
Yeh, Wan-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被遺忘權個人資料保護資訊隱私權言論自由知的權利法益衡量
外文關鍵詞: Right to be forgotten,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Information privacy, Freedom of speech, The right to know, Legal benefit measur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12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代數位與儲存科技之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前所未見的便利,而資訊傳遞速度加快的同時,也為隱私權的保護帶來挑戰。昔日資訊以類比方式複印,資訊的傳遞僅以紙本方式流傳,或使資訊隨時間流逝而逐漸被人們所淡忘甚至遺忘。惟如今到數位時代,資訊透過網際網路傳送,排除了空間上的障礙,且儲存科技的進步,也保留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的足跡,透過網路搜尋引擎的運作,個人資訊從點、至線、到面不斷彙集,進而可拼湊出個人生活的輪廓,因此引發個人資料之保護及隱私權等侵害的疑慮。
    是以被遺忘權的概念便油然而生,即個資主體可以要求其過去所公開過或是曾被他人報導的資訊,不能在網路上被搜尋。歐盟一般個人資料保護法(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將被遺忘權明文化,我國現行法雖未有被遺忘權的明文,然實務判決上承認被遺忘之權利,並透過資訊隱私權之方式加以保障,惟被遺忘權與隱私權相同,仍屬於發展中之權利,其保障之內涵仍有待實務判決累積。
    現行法以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1條第3項、第4項、第19條第2項及民法第18條第1項作為被遺忘權保障之依據,上開條文之要件就蒐集、處理、利用個人資料之特定目的是否消滅、是否逾越該目的之必要範圍,均屬不確定之法律概念,在決定是否賦予被遺忘權保障之前,需經法益權衡有無保障的必要性,而關於必要性存否的認定,則應就資訊主體的資訊隱私權與公眾知的權利的公共利益,二者進行衡量,然就衡量的具體標準為何,亦有待實務判決累積。
    本論文透過探討被遺忘權之形成、國外實例之運作,彙整出衡量的具體因素,用以在抽象的法益衡量過程中,有具體的依據可為遵循。另在被遺忘權保障的手段上,除要求刪除搜尋引擎的搜尋連結外,亦可直接要求原始網頁將個人資料隱匿。透過觀察我國實務判決可觀之,已發生五年以上之資訊可要求資訊控制者將其個人資料隱匿,然而尚未有判決要求資訊控制者將搜尋連結刪除。最高法院109年台上第489號判決,於民國110年2月將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上字第1160號請求移除搜尋結果案件發回高等法院,則本件高院審理的結果,將影響被遺忘權於我國之發展,值得注意。

    The advances of digital and storage technology have brought human a more convenient life. While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faster, it also bring challenges to the protection of privacy.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ernet search engine, people can piece together the outline of individual life. Those lead to some doubts about the infringement of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nd privacy rights.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spontaneously arises. People can claim right that the information which have been disclosing by theirself or reported in public should not be searched on the Internet. So we can not find any clause defining to be forgotten. However some judgements made recently admit to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and protect it through the right to information privacy. Even thought it has been developing as new as privacy right so that the content of its protection should be accumulated by judgements .Our paper expects that there is a concrete basis to follow in the process of legal-goods evaluation by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and the operation of foreign examples ,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factors of measurement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問題意識、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一項 問題意識2 第二項 研究範圍3 第三項 研究方法3 第三節、研究架構4 第二章 被遺忘權之緣起與發展7 第一節 被遺忘權之概念7 第一項 被遺忘權之緣起7 第二項 被遺忘權之概念8 第三項 被遺忘權適用範圍12 第二節 被遺忘權於國外之發展14 第一項 歐盟之發展14 第二項 美國之發展33 第三項 日本之發展35 第三節 被遺忘權之案例及其考量面向39 第一項 外國案例40 第二項 臺灣案例41 第三項 考量面向44 第四節 小結44 第三章 被遺忘權涉及之法益及法益權衡45 第一節 被遺忘權所保護之法益45 第一項 隱私權46 第二項 名譽權60 第三項 再社會化之權利68 第二節 與被遺忘權相衝突之法益70 第一項 言論自由70 第二項 新聞自由與知情權72 第三節 被遺忘權涉及之法益權衡判斷因素74 第四節 小結77 第四章 被遺忘權於我國法之保護79 第一節 人格權之發展79 第一項 傳統人格權保障79 第二項 資訊時代下人格權保障演進81 第二節 被遺忘權於我國法之依據83 第一項 個人資料保護法之保護83 第二項 民法規定之保護101 第三節 被遺忘權在我國法之保護107 第一項 賦予被遺忘權保障之法益權衡因素107 第二項 案例回顧108 第四節 小結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參考文獻115

    壹、 中文文獻(按姓名順序排序)
    一、專書著作
    1. 王澤鑑,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2012年1月。
    2. 王澤鑑,民法總則,作者自版,2010年9月。
    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作者自版,2015年6月。
    4.吳逸驊,圖解社會學,易博士文化,2017年7月20日。
    5.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15年9月。
    6.林子儀,基因資訊與基因隱私權—從保障隱私權的觀點論基因資訊的利用與法的規制,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元照出版,2002年。
    7.林世宗,言論新聞自由與誹謗隱私權,作者自版,2005年8月。
    8.林洲富,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2019年10月。
    9.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9月。
    10.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下),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9月。
    11.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作者自版,2010年5月。
    12.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作者自版,2010年5月。
    13.陳耀祥,論廣播電視中犯罪事實之報導與人格權保障之衝突--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雷巴赫裁判為討論核心,收錄於: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上)-2002年7月,頁115-142。
    14.麥爾筍伯格著,林俊宏譯,大數據 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天下文化,2015年7月。
    15.楊智傑,資訊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第六版,2021年4月。
    16.劉佐國/李世德,個人資料保護法釋義與實務:如何面臨個資保護的新時代,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
    二、期刊
    1.王正嘉,進行中刑事案件之新聞報導的應然與界限,台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3期,2018年9月,頁1221-1281。
    2.王利明,公眾人物人格權的限制和保護,中州學刊,第2期,2005年3月,頁92-98。
    3.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四)—人格權的主體,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3期,2008年2月,頁67-79。
    4.周晨蕙,搜尋引擎業者刪除特定檢索結果之判斷基準—日本最高法院平成28年(許)第45號(平成29年1月31日裁定),科技法律透析,第29卷第11期,2017年11月,頁11-17。
    5.林子儀,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台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1期,1992年12月,頁59-103。
    6.林季陽,「被遺忘權」在日本之發展—以相關裁判為中心,萬國法律,第211期,2017年2月,頁16-24。
    7.邱忠義,言論、新聞自由與名譽、隱私權的界線衝突,月旦裁判時報第35期,2015年5月,頁65-73。
    8.邱忠義,談個人資料保護法之間接識別,月旦裁判時報第30期,2014年12月,頁95-103。
    9.范姜真媺,網路時代個人資料保護之強化—被遺忘權利之主張,興大法學第19期,2016年5月,頁61-106。
    10.徐彪豪,日最高院被遺忘權判決提供搜尋引擎業者受理請求衡量判準,科技法律透析第29卷第3期,2017年3月,頁7-9。
    11.翁曉玲,性侵害犯罪新聞報導之法律界限問題,中正法學集刊,第12期,2003年7月,頁145-181。
    12.馬特,誰謀殺了隱私?--從「人肉搜索」看隱私權的困境與出路,月旦民商法,第24期,2009年6月,頁58-76。
    13.張志偉,記憶或遺忘,抑或相忘於網路—從歐洲法院被遺忘權判決,檢視資訊時代下的個人資料保護,政大法學評論第148期,2017年3月,頁1-68。
    14.張志偉,從資訊自決與資訊隱私的概念區分,檢視被遺忘權的證立問題,萬國法律,第211期,2017年2月,頁172-189。
    15.張陳弘,GDPR關於蒐用一般個人資料之合法事由規範—台灣個人資料保護法遺漏的正當利益權衡條款,月旦法學雜誌第285期,2019年2月,頁174-190。
    16.張陳弘,已公開個人資料的隱私保護可能—司法陽光網引發的隱私保護爭議,法學月刊,第67卷第9期,2016年9月,頁143-164。
    17.張陳弘,個人資料之認定---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之啟動閥,法令月刊第67卷第5期,2016年5月,頁67-101。
    18.張陳弘,新興科技下的資訊隱私權保護:「告知後同意原則」的侷限性與修正方法之提出,台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一期,2018年3月,頁201-297。
    19.張陳弘,隱私之合理期待標準於我國司法實務的操作—我的期待?你的合理?誰的隱私?,法令月刊,第69卷第2期,2018年2月,頁82-112。
    20.許育典,當新聞自由遇到隱私權—一個公益與私域的衝突難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44期,2015年9月,頁81-95。
    21.許炳華,被遺忘的權利:比較法之觀察,東吳法律學報第27卷第一期,2015年7月,頁125-163。
    22.郭戎晉,網路言論傳播中介者責任之探討—以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3年度上易字第54號民事判決為觀察對象,科技法律透析,第26卷第12期,2014年12月,頁6-10。
    23.陳河泉,隱私權在我國法治之規範現況與未來展望,全國律師,第146期,2010年2月,頁21-33。
    24.馮威,基本權利的緊張關係與權衡裁判--以德國雷巴赫案對一般人格權的保護為例,交大法學第4期, 2017年,頁52-71。
    25.楊立新、韓煦,被遺忘權之中國本土化及法律適用,法律適用,第2期,2015年2月,頁24-34。
    26.楊柏宏、陳鋕雄,被遺忘權之研析—以歐盟法院Google Spain SL案及歐盟個資保護規章為中心,萬國法律,第208期,2016年8月,頁98-120。
    27.楊智傑,個人資料保護法制上「被遺忘權利」與「個人反對權」:從2014年西班牙Google v. AEPD案判決出發,國會月刊第43卷7期,2015年7月,頁19-43。
    28.葉俊榮,探尋隱私權的空間意涵—大法官對基本權利的脈絡論證,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8期,2016年3月,頁1-40。
    29.廖欣柔,歐盟被遺忘權簡介暨我國實務見解觀察整理,萬國法律,第223期,2019年2月,頁46-59。
    30.劉春堂,侵害死者名譽之民事責任,輔仁法學第42期,2011年12月,頁115-162。
    31.蔡孟芩,如何「被遺忘」?--歐盟法院2019年9月24日C 136/17兩件Google案對「被遺忘權」的闡釋,月旦裁判時報,第93期,2020年3月,頁79-90。
    32.蔡震榮,新聞採訪跟拍權與憲法爭議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頁5-35。
    33.顏于嘉,由美國資訊隱私法制觀察被遺忘權在美國的發展,萬國法律第211期,2017年2月,頁25-33。
    34.魏大喨,被遺忘權在台灣實現之法律途徑—最高法院103年台上字第1611號民事判決評釋(上),司法周刊,第1834期,2017年1月,頁3-4。
    35.魏大喨,被遺忘權在台灣實現之法律途徑—最高法院103年台上字第1611號民事判決評釋(下),司法周刊,第1835期,2017年2月,頁2-3。
    36.蘇慧婕,歐盟被遺忘權的概念發展—以歐盟法院Google Spain v. AEPD判決分析為中心,憲政時代季刊,第41卷第4期,2016年4月,頁473-516。
    貳、 英文文獻(按字母順序排序)
    1.MAYER-SCHÖNBERGER, 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2009).
    2.Robert Kirk Walker,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64 HASTING L.J.257,260-61(2012).
    3.Simon Wechsler, The Right to Remember: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and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49(1) COLUN.J.L&SOC.PROBS.135,236(2015).
    4.Warren, Samuel D., Brandeis ,Louis D., The Right To Privacy, Harv. L. Rev., 193-220 (1890).
    參、 網路資源
    1.Article 29 Data Protection Working Party,
    https://ec.europa.eu/newsroom/article29/news.cfm?item_type=1358(最後瀏覽日:2019年4月14日)
    2.Julia Marsh, Revenge porn victim wants US to adopt ‘right to be forgotten’ law,January4,2017
    https://nypost.com/2017/01/04/revenge-porn-victim-wants-us-to-adopt-right-to-be-forgotten-law/(最後瀏覽日:2019年4月14日)
    3.Wikipedia, Walter Sedlmay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lter_Sedlmayr (最後瀏覽日:2019年4月14日)
    4.Von Hannover vs. Germany (No.2),2012
    https://privacylibrary.ccgnlud.org/case/von-hannover-vs-germany-no2(最後瀏覽日2021年8月1日)
    5.ETtoday新聞:國中女校長喝醉發酒瘋!
    https://www.ettoday.net/amp/amp_news.php?news_id=1914006&from=ampshare-line-fixed(最後瀏覽日:2021年3月2日)
    6.自由時報:婦人拉皮心律不整死亡 醫師判刑,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374301(最後瀏覽日2021年1月21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