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冠蓉
Pan, Kuan-Jung
論文名稱: 線上學生出題關鍵詞提示策略對國中生公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Effects of an Online Student Question-Generation Strategy with Target Word on Junior High Students’ Civic Education Learning
指導教授: 于富雲
Yu, Fu-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學生出題出題能力線上學習活動學習成就學科態度鷹架
外文關鍵詞: civic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itudes toward civic learning, target word, online learning, past learning experiences, question-generation capabil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129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線上學生出題提示關鍵詞策略對於國中生公民科學習成效之影響。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台南市一國中八年級二個班(66位學生)為樣本,使用一線上學生出題系統輔助學生出題活動。實驗過程共六週,配合學校排定之公民課教學進度,利用每週一節社會輔導課時間進行出題活動,探討學生出題歷程中教師提供關鍵詞與否對於學生公民科學習成就、出題表現能力、公民科學科態度與公民科學習經驗的影響。結果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依據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一、 學生出題提示關鍵詞組與學生出題不提示關鍵詞組在公民科學習成就上,排除第一次段考公民科成績影響後之研究者自編之公民科複習考成績上,學生出題提示關鍵詞組顯著優於學生出題不提示關鍵詞組。
    二、 學生出題提示關鍵詞組與學生出題不提示關鍵詞組在學生出題表現能力之得分具顯著差異,且提示關鍵詞組顯著優於不提示關鍵詞組。
    三、 學生出題提示關鍵詞組與學生出題不提示關鍵詞組在公民科學科態度正向情感方面,排除前測影響後之後測得分無顯著差異;在公民科學科態度負向情感方面,排除前測影響後之後測得分無顯著差異。
    四、 學生出題提示關鍵詞組與學生出題不提示關鍵詞組在公民科學習經驗各分量表(學習滿意度、學力提升及學習焦慮)之後測得分無顯著差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online student-question generation with target word on junior high students’ civic educa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 question-generation capabilities, attitude toward civic educ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past learning experiences. This study adopted a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66 eighth-graders from 2 classes of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nan City. A wed-based learning system (QuARKS) that enables students to generate questions was adopted and used in the study for 45 minutes in class for 6 weeks. Quant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NCOVA and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For civic educa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eacher-developed exam. Students in the question-generating with target word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target word on teacher-developed exam.

    2. For question-generation capabilities, students in the question-generation with target word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target word.

    3. Fo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civic educa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or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 civic educa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4. For attitudes toward past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satisfaction, perceived competency, and learning anxiety.

    Keywords: civic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itudes toward civic learning; target word; online learning; past learning experiences; question-generation capabilit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貢獻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七節 章節架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生出題之意涵與歷程 9 第二節 學生出題關鍵詞提示之理論基礎 13 第三節 學生出題鷹架輔助策略 17 第四節 學生出題策略相關實證研究 20 第五節 公民教學之目標、特色與現況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假設 30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2 第四節 研究情境 33 第五節 學習系統 37 第六節 實施程序 41 第七節 研究工具 45 第八節 資料處理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提示關鍵詞與否對國中生公民科學習成就的影響 59 第二節 提示關鍵詞與否對學生出題表現能力分析的影響 61 第三節 提示關鍵詞與否對國中生公民科學科態度的影響 63 第四節 提示關鍵詞與否於國中生公民學習經驗影響 68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72 第一節 提示關鍵詞與否對公民科學習成就之影響 72 第二節 提示關鍵詞與否對學生出題表現能力之影響 74 第三節 提示關鍵詞與否對公民科學科態度之影響 76 第四節 提示關鍵詞與否對學習經驗之影響 76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 77 參考文獻 ………………………………………………………………………80 附錄 ………………………………………………………………………90 附錄一 本研究教學範圍內教師選定之各章節關鍵詞 91 附錄二 提示關鍵詞組教學活動設計 92 附錄三 提示關鍵詞組出題回饋PPT 95 附錄四 不提示關鍵詞組教學活動指引 100 附錄五 不提示關鍵詞組出題回饋PPT 103 附錄六 線上出題系統操作說明書 108 附錄七 第一次段考公民科試題 110 附錄八 第一次段考公民科試題難度及鑑別度摘要 113 附錄九 研究者自編之公民科複習考試題 114 附錄十 公民科複習考雙向細目表 121 附錄十一研究者自編之公民科複習考試題難度及鑑別度摘要 122 附錄十二國中生公民科學習態度量表 123 附錄十三國中生公民科學習經驗量表 125 附錄十四提示關鍵詞組與不提示關鍵詞組關鍵詞擊中次數表 128 附錄十五實驗日誌(節錄) 129

    中文部分
    于富雲(2010)。學生出題教學設計。上課講義。
    于富雲、鄭守杰(2004)。網路同儕互評與標準建構歷程對國小學生後設認知影響的實證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7(1),197-225。
    于富雲、鄭守杰、杜明璋、陳德懷(2003)。網路同儕互評與評量標準來源對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南師學報:教育類,37(2),1-21。
    于富雲、劉祐興(2008)。學生出題策略與傳統練習策略對大學生學習成就、認知與後設認知策略使用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31(3),25-47。
    于富雲、洪琮琪、劉祐興、葉家忠、陳德懷(2003)。網路出題互評瀏覽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學科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64,53-67。
    王靜雯(2006)。合作出題對高職生應與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瑜嘉(2006)。提示情境與動作經驗對序列動作時間精確性的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佳慧(2006)。國小三年級數與計算擬題教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宗立(1998)。訊息處理的認知歷程與教學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156-164。
    江美慧(2003)。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朱桂芳(2000)。試論現階段國中公民教材之發展現況。師說,140,48-51。
    吳穎沺(2003)。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琪明(2000)。政治歸政治,德育歸德育?--德育之政治意識型態批判。公民訓育學報,9,81-102。
    李瑜霏(2004)。國民小學教師之建構式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之研究:以數學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明桓(2010)。線上學生出題題型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端華、徐新逸、吳美金、陳貞君、郭曼娜(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方法新趨勢:社區參與取向教學法之探究。國教輔導,43(4),33-41。
    李俊湖(2009)。公民素養與公民教育。研習資訊,26(1),1-2。台北。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宋曜廷 (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谷瑞勉(譯)(1999)。L. E. Berk, & A.Winsler 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臺北,心理。
    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上真(1989)。後設認知研究在輕度障礙者教學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30,12-16。
    林慶宗(2005)。小組合作學習和擬題在資訊融入數學學習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碧珍(2001)。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的能力。國教世紀,第198 期, 5-14。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純如、王愛君(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七上教科書之初探。學習˙行動˙反思—高雄市國教輔導團2002 教育論壇成果彙編(266-319),高雄市。
    林建名(2003)。網路合作學習成效之探索性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達森(2001)。合作建構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中學生生物能量概念學習之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胡永崇(1988)。訊息處理理論與智能不足者的學習。特教園丁,4(2),1-5。
    徐椿樑(2001)。鷹架學習理論在專業技術教學的成效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文鈺(1996)。不同擬題教學策略對兒童分數概念、解題能力與擬題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徐光國(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社會科教師的學習與成長。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社會學習領域,花蓮。
    高維華(2004)。從認知負荷理論看減輕學習者認知負荷,中外教育。
    馬秀蘭(2001)。透過電腦網路來發展數學加減法問題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4),375-399。
    徐新逸、廖珮如(2004)。數位學習知識類型與訊息設計之探討。教育研究,125,5-16。
    張育綾(2008)。學生網路出題於國小英語學科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菀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40,43-52。
    張紋琦(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與網路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秀雄、王錦雀(1997)。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為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張秀雄、李琪明(2000)。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
    張秀雄(1999)。理想公民資質之探究。八十八年度公民教育學術討會。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春興(198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獻中(1999)。後設認知策略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教學上應用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教育部(2003)。92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a)。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b)。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康滋容(2005)。擬題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解題能力和擬題能力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程炳林(2000)。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其在課程的角色,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台北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
    陳怡君(2010)。學生網路出題結合練習活動對國小學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昇飛(2004)。社會建構主義在國小語文教學上的實踐與省思。教育研究資訊,12(6),3-31。
    陳永發(2002)。國小自然科建構式合作教學模式。國教之聲,34(2),34-41。
    陳年興(2003)。「網路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班級經營」。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9(1),7-8。
    陳萬賜(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對生態環境議題批判思考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錦芬、曾泓璋(2006)。小組電腦擬題活動對英語字彙學習成就與學習情意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89-118。
    陳玉貞(2006)。資訊融入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蓮儀(2011)。電腦支援國小數學文字題擬題活動初探。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未出版,桃園。
    莊旭瑋(2002)。資訊融入校園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校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莊智芳(民82)。焦慮處理課程對國一學生考試焦慮的處理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美蘭(2003)。國一數學課程中擬題教學活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湧坤(2003)。網路合作學習模式應用於程式設計課程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國立編譯館(1998)。公民與道德教師手冊—法律與政治生活。台北: 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98)。認識台灣( 社會篇)。教師手冊台北: 國立編譯館。
    國中教師手冊(2011)。教師手冊--公民篇。台南:翰林出版社。
    黃俊惟(2003)。網路擬題練習在解分數加減法問題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葉家忠(2001)。出題與同儕評題支援系統之設計及評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葉煬彬(2004)。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科書比較研究-以國中一年級為例。中等教育學報,11,179-207。
    葉淑綾(2005),高雄市國小學童所持後設認知與自然與生活科技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童冠榮(2005)。電腦輔助學生於出題中學習之系統設計與評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克文(1996)。認知負荷與個人特質及學習成就之關聯。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秀蘭(2009)。國中階段公民教育案例教學的研發與實例。台灣教育,659,24-32。
    鄭守杰(2003)。網路同儕互評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雅惠(2008)。合作出題對國中生英語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瑪麗(2004)。國小資訊教育融入網路英語專題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麗玉(1991)。促進後設認知策略的閱讀教學。教師之友,33(3),14-17。
    黎玉霞(2006)。暴力基模與電視暴力對學童情緒、態度及行為之影響。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世尊(1999)。根本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意含。教育研究,7,230-216。
    趙坤川(2006)。國小六年級擬題教學之研究~以小數加減運算及大小比較概念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含章(2010)。導引式簡答題網路出題學習策略對國小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瓊如(2009)。不同文本編排調整方式對國小不同閱讀能力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鄧毓浩(民91)。近五十年來台灣國民(初級)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台灣師大公民訓育系暑期教學碩士班教學資料。
    盧珍瑩(2007)。運用鷹架理論於國小二年級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聲音』教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祥通(1994)。整合電子計算器於小學數學教育的探究。嘉義師院學報(8), 313-336。
    劉阿榮(1990)。公民教育與公民社會?以台灣的威權轉型為指涉。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5-16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劉美慧、董秀蘭(2009)。我國公民教育革新之反思—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之研究與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7)145-162。
    蕭月穗(2005)。自然科教師在成長團體中建構主義教學知識的建構。中等教育,56(4),46-64。
    賴沛宜(2011)。透過線上出題提升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戴伯錚(2008)。擬題活動對應用題解題困難兒童擬題能力及解題能力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鍾靜、李佳陵(2004)。建構導向教學和學生數學學習的關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7(2),53-82。
    鍾雅琴(2002)。合作擬題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分數概念、解題能力與擬題能力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鍾志超(2001)。訊息處理學習論在技職教育學習策略上之應用。商業職業教育,81,45-52。
    羅財德(2003)。以建構主義網路化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地震概念」之概念學習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佩真(2004)。高二學生排列組合擬題活動對解題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銘賢(1998)。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之修訂與演變。教育資料文摘,42(1), 162-167。

    外文部分
    Belanich, J., Wisher, R. A., & Orives, K. L. (2004). A question-collaboration approach to web-based lear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8(3), 169-185.
    Borkowski, J. G. & Kurtz, B. E. (1987), Metacognition and executive control. In J. G. Borkowski & J. D. Day (Eds.), Cognition in special children: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retardati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gifted (pp. 123-152),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rown, S. I., & Walter, M. I. (2005). The art of problem posing.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lavell, J. H. (1976).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In L. B. Resnick (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pp.231-236). Hillsdale, NJ: Erlbaum
    Brown, A. L.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p. 65-11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ex, S. M. (1998).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ial practi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Paris, S. G., Lipson, M. Y., & Wixson, K. K. (1983). 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 Contemporary Eeducational Psychology, 8, 293-316.
    Piaget, J. (1970). Piaget's theory. In P.H. Mussen (ed.), Carmichael'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703-732. New York:Wiley.
    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2), 257-285.
    Silver, E. A. (1994).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4(1), 19-28.
    Tsubota, E. (1987). On children’s problem posing (grade 1 to 3). Japan.
    Wilson, E. V. (2004). ExamNet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 augmenting face-to-face courses with student-developed exam ques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42, 87-107.
    Yu. F. Y., Liu, Y. H., & Chan, T. W. (2005). A Networked question-posing and peer assessment learning system: A cognitive enhancing t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32 (2 & 3), 211-226.
    Yu, F. Y., & Liu, Y. H. (2005) Potential values of incorporating multiple-choice question-construction for physics experimentation i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 (11), 1319-1335.
    Yu, F. Y. (2009) .Scaffolding student-generated question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customizable online learning system.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5), 1129-1138.
    Yu, F. Y. & Liu, Y. H. (2009). Creating a psychologically safe online space for a student-generated questions learning activity via different identity revelation mod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0 (6), 1109-1123.
    Yu, F. Y. (2011). Multiple peer-assessment modes to augment online student question- generation proces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6(2), 484-494.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校內:2015-02-16公開
    校外:2017-02-1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