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天悅
Zhao, Tian-Yue
論文名稱: 臺灣當代女性藝術中的自我凝視與身體隱喻——以嚴明惠為例
Self-Gaze and Body Metaphors in Contemporary Women’s art in Taiwan: A Case of Ming-Huy Yan
指導教授: 吳奕芳
Wu, Yi-Fang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女性藝術嚴明惠性別佛教女性意識
外文關鍵詞: Women’s Art, Ming-Huy Yan, Gender, Buddhism, Female Consciousness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當代藝術活動,展現豐富多樣的元素和特徵,而女性藝術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代女性藝術家用飽滿活躍的姿態,活躍在大眾視野中,並展現了對於社會現狀的觀察與體會,同時也映現女性藝術家對自身的認識。
    嚴明惠於一九九〇年學成歸臺,是世紀末具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以自己的婚姻生活作為創作題材,並受西方女性主義思潮影響,在作品中展露對女性身體的大膽呈現,體現了超越傳統的性別觀念。早期作品具有明顯隱喻意義的畫面,鮮明的藝術表達,引發了臺灣藝術界的震撼,也成為時代的鮮明印記;後來佛教修習的隱匿關懷轉向,她將女性意識轉為對眾生的關注。這種風格上的轉變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希望能夠通過分析藝術創作取向的轉變,勾勒出嚴明惠女性藝術不同時期所欲表達的意涵。
    本文從嚴明惠所處的時代入手,首先梳理臺灣當代女性藝術的時空背景的發展脈絡,釐清嚴明惠與女性藝術之間的關係。其次探討嚴明惠的人生際遇與不同時期藝術創作的特點與內涵,了解其藝術風格之特色,以及對臺灣當代女性藝術的影響。接著將目光放置於同時代女性藝術家之中,以此來對女性藝術獲得更透徹的理解。最後討論嚴明惠由激進的女性意識轉向佛教的藝術創作,以及剖析這種轉變的意義。

    Contemporary art activities in Taiwan are rich in diverse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women's ar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m. Contemporary female artists are active in public vision, showing their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status quo, as well a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Ming-Huy Yan returned to Taiwan after completing her studies in 1990. She was a representative female artist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She took her marriage as the theme of creation. Influenced by western feminism, she presented female body in her works boldly, which reflected the transcendental concept of gender. Her early works, with their obvious metaphorical images and vivid artistic expressions, have shocked the Taiwanese art world and become the distinctive mark of the times; later on, the anonymous care of Buddhist practice shifted her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o concern for all beings. This change in style has aroused author's interest, and I hoped I could outline the connotations that Ming-Huy Yan's female art intended to express at different tim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nge in artistic orientation.
    Starting from the generation of Ming-Huy Yan, this paper first cleared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women's art in its spatiotemporal backgrou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Huy Yan and women's art was clarified. Secondl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s of Ming-Huy Yan's life and artistic cre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r artistic style and it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women's art in Taiwan. Then,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artists 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omen's art.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d Ming-Huy Yan's shift from radical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o Buddhist artistic creation, and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change.

    緒論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貳、文獻回顧3 一、臺灣女性藝術相關文獻3 二、嚴明惠相關專書與作品集6 三、嚴明惠與臺灣當代女性藝術相關文獻8 叁、研究方法與步驟11 一、研究方法11 二、研究步驟13 肆、研究範圍與限制14 一、研究範圍14 二、研究限制14 第一章 臺灣近代女性藝術的演進15 第一節 女性意識萌芽初期(1895-1945)15 第二節 女性藝術的蘊釀期(1945-1980)25 第三節 多元、自主的成長期(1980-1998)31 第二章 嚴明惠藝術創作中的女性意識37 第一節 嚴明惠的人生際遇與創作歷程37 一、嚴明惠的生平37 二、嚴明惠的藝術創作分期與思維42 第二節 嚴明惠藝術創作中的語彙52 一.對於現代女性處境的思考52 二.水果與身體隱喻中對於男性的戲謔61 第三節 嚴明惠提供的啟示與借鑑69 第三章 轉向內在的凝視:嚴明惠轉念看世間77 第一節 臺灣女性藝術的轉向77 第二節 女性烏托邦87 第三節 圓滿的化身93 結論103 參考文獻106 附錄 圖目錄113 附錄二 嚴明惠年表134 附錄三 嚴明惠作品圖冊138

    一、中文專書
    梁白波繪,魏紹昌編。《蜜蜂小姐》。山東:山東畫報書版社,1988年。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嚴明惠。《嚴明惠1988-90作品集》。臺北:輝煌時代藝術公司,1990年。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出版社,1990年。
    陸蓉之。《當代美術透視》。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年。
    嚴明惠。《親愛的,我是個什麼樣的女人》。臺北:圓神出版社,1991年。
    蕭瓊瑞。《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林光明。《大悲咒研究》。臺北:迦陵出版社,1994年。
    嚴明惠。《嚴明惠作品集》。臺北:霍克國際藝術:珍藏雅集8,1995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侯宜人、簡扶育。《女性創作的力量》。臺北:探索文化出版,1995年。
    王麗容。《婦女與社會政策》。臺北:巨流出版社,1995年。
    李俊賢。《臺灣美術的南方觀點》。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
    謝東山。《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臺灣美術》。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
    簡瑛瑛。《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陳淑鈴主編。《意象與美學-臺灣史性藝術展》。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
    林珮淳主編。《女/藝/論:臺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臺北:女書文化出版,1998年。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陸蓉之。《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臺北:藝術家,2002年。
    胡永芬。《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慾望.禁忌》。臺北:交建會,2003年。
    陳宓娟。《穿越花朵:一個女性藝術家的奮門》。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謝鴻均。《陰性.酷語》。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
    黃淑玲、遊美惠。《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出版社,2007年。
    陳清香。《臺灣佛教美術——繪畫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8年。
    劉益昌等。《臺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
    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
    許雪姬。《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圖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年。
    施淑萍。《雙凝——臺灣女性藝術的鏡觀視角》。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年。
    侯淑姿。《女性影像書寫:侯淑姿影像創作集(1989-2009)》。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2年。
    嚴明惠。《觀自在當代佛教藝術特展》。臺北:名山藝術,2012年。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
    洪郁如。《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7年。
    二、中文期刊
    嚴明惠。〈談女性藝術家的角色扮演〉。《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年6月。頁30。
    嚴明惠。〈臺灣藝術史,需要一個以性別為主導的運動嗎?〉。《藝術貴族》。第6期,1990年6月。頁73-75。
    嚴明惠。〈抗爭?抗爭!現代女性藝術創作的抗爭意識〉。《藝術貴族》。第9期,1990年9月。頁82-85。
    王哲雄。〈洗淨鉛華畫出真情—袁樞真的為人與畫藝〉。《藝術家》。第196期,1991年9月。頁338。
    嚴明惠。〈藝術、女性與女性肢體的形式〉。《藝術貴族》。第23期,1991年11月。頁54-55。
    嚴明惠。〈你不是一個軟弱的女人——嚴明惠和她的女性觀點〉。《雄獅美術月刊》。第251期,1992年1月。頁153。
    陸蓉之。〈中國女性藝術的發展與啟蒙〉。《藝術家》。第214期,1993年3月。頁275。
    陶藝編輯部。〈女性「烏托邦」——嚴明惠首次瓷畫展〉。《陶藝》。第1期,1993年。頁117。
    范姜明道。〈畫布外的天空——我看嚴明惠的彩繪陶藝作品〉。《藝術家》。第221期,1993年10月。頁472-473。
    石瑞仁。〈只要蹺蹺板,不要斷頭台——「女性意識」被她們「裝置」出來了〉。《藝術家》。第231期,1994年8月。頁194。
    嚴明惠。〈危機就是轉機——談女性藝術創作發展的隘口〉。《藝術家》。第232期,1994年9月。頁350-353。
    嚴明惠。〈水月夢影——話北美館個展「空花系列」緣起〉。《藝術家》。第235期,1994年12月。頁393-395。
    侯宜人。〈隱藏的聲音被聽到了嗎?和嚴明惠談藝術與人生〉。《現代美術》。第57期,1994年12月。頁72-75。
    蕭瓊瑞。〈建立女性觀點〉。《藝術家》。第239期,1995年4月。頁153。
    雙谷。〈從女性烏托邦修成觀音菩薩的嚴明惠〉。《陶藝》。第7期,1995年。頁120-121。
    林珮淳。〈女性、藝術與社會——解構父權文化和女性藝術語彙〉。《藝術家》。第266期,1997年7月。頁156。
    郭祐孟。〈臺南法華寺「大悲出相」彩繪相關問題試探(上)〉。《美育》。第87期,1997年9月。頁40。
    陸蓉之。〈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創作風格分析〉。《文史雜誌》。第1期,北京:中央美術學院,1998年。頁35。
    郭祐孟。〈臺灣的「大悲出相」美術(上)〉。《普門學報》。第237期,1999年6月。頁83。
    張晴。〈嚴明惠的生命原色〉。《人生》。第197期,2000年1月,頁88。
    陸蓉之。〈戰後臺灣女性藝術家創作的衍變〉。《臺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3月。頁63-75。
    星雲。〈佛教與花的因緣〉。《普門學報》。第12期,2001年11月。頁199-232。
    陸蓉之。〈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儀式化裝置與觀念藝術的趨向〉。《今藝術》。第119期,2002年8月。頁66。
    陳香君。〈嚴明惠:觀世音與一個臺灣女性主義藝術家之生/聲〉。《典藏今藝術》。第125期,2003年2月。頁50-54。
    陳香君。〈侯淑姿:到哪裡都「搞破壞」〉。《典藏今藝術》。第135期,2003年12月。頁177。
    張雅雯、蘇映純。〈大悲刻融入佛法精神之稀世珍貴創作〉。《陶藝》。第42期,2004年1月。頁38-40。
    陳清香。〈嚴明惠的瓷刻大悲出相圖〉。《慧炬》。第480期,2004年6月。頁6-9。
    鄭惠美。〈樂園香蕉——陳永森、卓有瑞、嚴明惠的香蕉〉。《藝術家》。第353期,2004年10月。頁294-295。
    鄭惠美。〈娉婷嫵媚——吳昊、陳慧嶠、嚴明惠的玫瑰〉。《藝術家》。第365期,2005年10月。頁356-357。
    張正霖。〈性別政治——對臺灣當代女性藝術發展的思考〉。《臺灣美術》。第61期,2007年。頁48。
    朱雲霞。〈世紀末臺灣女性的“後現代”演出〉。《現代臺灣研究》。第1期,2009年1月。頁63。
    楊美莉。〈隱退的背影——嚴明惠(1956-)的女性意識研究〉。《臺灣美術》。第78期,2009年10月。頁48-59。
    鄭芳和。〈當女性主義遇見觀世音菩薩——嚴明惠〉。《現代美術》。第78期,2011年4月。頁84。
    顧美悧、石玉麗。〈性別平等政策的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34期,2011年6月。頁185。
    林保堯。〈潺潺流水‧涓涓滌蕩——記「觀自在當代佛教藝術特展」〉。《藝術家》。第450期,2012年11月。頁333-337。
    許如婷。〈臺灣當代女性藝術的性別覺醒與創作藴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31期,2012年12月。頁141。
    三、碩博士論文
    游鑑明。《日據時代臺灣女子的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楊翠。《日劇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之研究——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淑娟。《臺灣當代繪畫情慾表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王錦華。《性別的美學/政治:90年代臺灣女性藝術展覽批評意識初探》。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賴幸琴。《一九九零年代臺灣女性藝術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如婷。《臺灣當代女性主義視覺藝術的再現與傳播方式》。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張輝潭。《一個歷史的觀點:臺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簡景鈴。《「物化」與「反物化」女性身體影像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蒲柏諭。《嚴明惠瓷板系列作品初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四、網路資料
    嚴明惠的水果系列https://wenku.baidu.com/view/ba3430fa941ea76e58fa04ca.html (檢索日期:2021/09/)
    〈臺灣女性藝術大事紀年譜建置計畫〉:
    https://research.kcg.gov.tw/upload/RelFile/Research/1028/635532381371783577.pdf(檢索日期:2021/09/)
    〈諸法如幻象——談張振宇的人與畫〉:
    https://ourartnet.com/araarts/arts-B/artsb054/b054-07.asp(檢索日期2022/04/)
    沈肇基:〈關於大悲咒〉
    http://140.120.57.2/amitofo/出世間法(學佛園地)/學佛隨筆/關於大悲咒.htm(檢索日期:2022.03.19)
    郭書宏:〈轉念看世間——嚴明惠棄前衛 深耕佛菩薩印記〉,《人間福報》(2013年1月14日)。https://www.mingshanart.com/-yan-ming-hui-review1(檢索日期:2022.03.18)
    《逍遙遊》: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全文主題追求一種絕對的自由人生觀。(https://baike.baidu.com/item/逍遊遊/1506檢索日期:2022.03.13)
    許淑真:〈自畫像〉。(http://www.hsusuchen.com/self_portrait.htm檢索日期:2022.02.24)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著。(https://zh.wikipedia.org/wiki/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檢索日期:2022.02.12)
    漢朝許慎《說文解字》:「畫嫘,舜妹。畫始於嫘,故曰畫嫘」意思是中國繪畫的創始人是舜的妹妹,芳名嫘,故稱為畫嫘。(https://baike.baidu.com/item/画嫘/12605977檢索日期:2022.02.09)
    藍玉琦:〈陳進,時代美的紀錄者 臺灣第一位女性畫家〉,2015。(https://artouch.com/views/content-4836.html檢索日期:2022/0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