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盧郁璇 Lu, Yu-Hsuan |
|---|---|
| 論文名稱: |
刑事證據監管程序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hain of Custody for Criminal Evidence |
| 指導教授: |
陳運財
Chen, Yun-Tsa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2 |
| 中文關鍵詞: | 證據監管 、證據同一性 、正當法律程序 、防禦權 、證據排除法則 |
| 外文關鍵詞: | Custody for Criminal Evidence, Due Process of Law, Right of Defense, Exclusionary Rul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2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刑事證據監管程序是個實務上存在己久之弊病,此議題在過往零星地出現在大眾視野,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受到我國政府以及學界的重視,成為司法改革的目標之一。2017年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做出決議:「建請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共同研議,建立證據監管即判決確定後之證物保管制度,規範證據監管之方法及保管期限,並明確規範違法之法律效果。」不過在這之後,政府機關所做的努力仍然有限。
在我國,刑事證據監管程序之相關規範分散在各個司法或警察機關內部,這些規範是否足夠且完整,有那些不足之處?證據是否自證據蒐集之初就被我國的偵查機關妥善地保存、管理?於證據移轉的過程中,有無要求應紀錄證據的動態過程?出現在法庭中的證據是否就是來自於犯罪現場之證據,中間有無經過變質或調換?該以何種方式證明?國家有無保存證據至判決確定後之義務,以及此義務到何種程度?倘若保管過程中發生證據遺失或毀敗之情況,在現行法沒有明確規範違反證據監管程序之法律效果時,司法實務是如何應對,有無證據排除法則之適用?等等諸多運作面及法制面的課題有待檢討釐清,並且有盡速積極研議因應策略之必要。
為了探討上述問題,本文從運作面與法制面著手,自第2章了解現行實務之運作狀況,於第3章確立刑事證據監管程序之議題與憲法上之正當法律程序、被告訴訟上防禦權息息相關,進而在第4章架構本文所主張的刑事證據應有的監管程序,並在第5章檢討違反證據監管程序所生之法律效果。最後則是於第6章總結本文之研究發現及建議,以期能供研議修法及實務運作上的參考。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in of custody for criminal evidence from the operation and legal aspects. Chapter 2 deals with the current operation status. Chapter 3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dure of criminal evidence custody and the due process of law and the defense right of the defendant.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ue process of custody for criminal evidence and the legal effects of violating the procedures respectively in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Finally, Chapter 6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draws recommendations, hoping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legislators and academia.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三井 誠、酒卷 匡 著,陳運財、許家源譯(2021年),日本刑事程序法入門,台北:元照。
李惠宗(2016年),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
林鈺雄(2017年),刑事訴訟法(上),台北:元照。
陳運財(2014年),偵查與人權,台北:元照。
湯德宗(2003年),行政程序法論,台北:元照。
黃翰義(2010年),程序正義的理念(三),台北:元照。
黃朝義(1999年),刑事證據法研究,台北:元照。
(二)專書論文
陳運財(1997年),憲法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與刑事訴訟—以釋字第384號為中心,收於: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頁283-327,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陳運財(2014年),偵訊錄音之研究—評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5762號刑事判決,收於:偵查與人權,頁140-164,台北:元照。
陳運財(2014年),偵查中之羈押審查,收於:偵查與人權,頁238-292,台北:元照。
李榮耕(2012年),初探證據關聯性之要求,收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下冊,頁720-747,台北:承法出版文化。
(三)期刊論文
王兆鵬(2012年),保存證據之義務,軍法專刊,58卷,2期,頁17-35。
何賴傑(2000年),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25卷,4期,頁33-53。
李佳玟(2014年),實物提示,原則或例外?──評最高法院一○一年度台上字第九○○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6期,頁86-95。
李佳玟(2020年),關於刑事贓證物保管的三點建議(上),司法周刊,2014期,頁 2-3。
李佳玟(2020年),關於刑事贓證物保管的三點建議(中),司法周刊,2015期,頁 2-3。
李佳玟(2020年),關於刑事贓證物保管的三點建議(下),司法周刊,2016期,頁 2-3。
李榮耕(2021年),證據的驗真及監管(一),法務通訊,3071 期,頁4-6。
李榮耕(2021年),證據的驗真及監管(二),法務通訊,3072 期,頁3-4。
李榮耕(2022年),證據驗真及監管,台灣法律人,7期,頁79-100。
李承龍;方圓;蔡佩芬(2020年),證物監管鏈之研究- 從重大案例談強化之道,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22期,頁311-332。
吳協展(2018年),美國刑事案件確定後的DNA鑑定及檢察官責任,檢協會訊,115期,頁10-18。
林裕順;施志鴻;張家維;葉姿君(2020年),我國建立完善刑事證物保管制度之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26期,頁171-210。
林山田(1999年),論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軍法專刊,45卷,4期,頁1-7。
陳運財(1997年),論釋字第392號解釋與刑事訴訟制度的變革,刑事法雜誌,41卷,1期,頁1-41。
陳運財(2000年),論刑事訴訟證據法則之修正 評司法院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律師雜誌,255期,頁24-46。
陳運財(2003年),刑事程序DNA鑑定之研究,成大法學,5期,頁85-119。
陳運財(2003年),刑事訴訟制度之改革及其課題,月旦法學雜誌,100期,頁73-90。
陳運財(2004年),嚴格證明法則,月旦法學教室,23期,頁132-136。
陳運財(2004年),違法證據排除法則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113期,頁27-50。
陳學權(2013年),發現冤案的新方法——美國定罪後DNA檢測立法及啟示,當代法學,27卷,5期,頁111-112。
楊雲驊(2004年),找回嚴格證明程序之靈魂—釋字第582號的意義與影響,月旦法學雜誌,115期,頁109-123。
廖元豪(2004年),美國憲法釋義學對我國憲法解釋之影響–正當程序、政治問題與方法論之比較,憲政時代,30卷,1期,頁1-44。
蘇凱平(2019年),2018年刑事程序法回顧:刑事被告憲法上防禦權的新篇章,臺大法學論叢,48卷,頁1703-1732。
(四)碩博士論文
胡宸儒(2015年),科學證據錯誤與冤罪之形成關係-以陳龍綺案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華珊(2021年),數位證據之驗真──兼論區塊鏈於我國刑事證據驗真之應用,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劉秋伶(2009年),數位證據之刑事證據調查程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日文文獻
(一)期刊論文
德永光(2013年),証拠の保存と適正管理,季刊刑事弁護,75号,55[1]-59[5]。
三、英文文獻
(一)期刊論文
Daniel R. Dinger(2000), Should Lost Evidence Mean a Lost Chance to Prosecute? State Rejec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Decision in Arizona v. Youngblood, American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27), 329-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