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慈慧
Chen, Tzu-Hui
論文名稱: 從診間到生活世界:婦女不孕治療軌跡
From Clinical Room to Life World:Women’s Medical Trajectories in Infertility Treatment
指導教授: 許甘霖
Hsu, Kan-lin
吳孟興
Wu, Meng-hs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醫學院 - 公共衛生學系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醫療使用者生活世界不孕症臨床決策治療軌跡文化資本世界觀能動性
外文關鍵詞: treatment trajectory, agency, infertility, subject with multiple identities, cultural capital, life-world, medical users
相關次數: 點閱:131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背景:不孕症及其治療的相關研究發展至今已有相當的成果,許多研究也都呼應了近來重視病患經驗及病患參與的趨勢。既有的研究大都將焦點置於臨床決策這一單一事件,將接受不孕治療者視為虛弱的病人,而通常將觀察的場域侷限在「診間」當中。在診間中,其所得到的往往是片段的理解,從而無法看到病患作為醫療使用者之經驗的完整性,甚至誤判病患的結構限制與能動性。當我們在臨床決策中引入病患的參與後,同時也應該連結病患的生活世界,並透過治療軌跡這個更為完整的過程,來理解使用者的經驗,以及結構限制與能動性。
    目的:(1)探索形塑女性不孕治療之治療軌跡的社會因素。(2)實驗一個以治療軌跡、多重身份主體及生活世界特點的分析架構,與過去以診間經驗、臨床決策及虛弱病人為特點的研究典範對話。
    方法:(1)以南部地區不孕症專科醫師及中醫師提供的病患名單,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適合的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2)以深度訪談之內容作為主要的資料來源,進行內容分析。
    結果:(1)治療軌跡是迂迴的、多重環節的及開放的社會過程。(2)當事人是多重身份的主體,參與在診斷與治療的是以當事人為核心的社會網絡。(3)當事人將不孕治療視為完整的事件,並且以有意義的方式將各種看似相互矛盾、衝突的治療方式整合起來,成為一知識整體。

    Background:A recent trend in the studies of infertility treatment experiences is the growing emphases upon patients’ experiences and participation in treatment processes. Most researches, however, focus upon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taking individuals under treatment as weak patients, and limit observation scope to clinical room. Researches according to such conventional paradigm constitutive of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weak patient and clinical room could only yield partial rather than integ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process, even leading to inappropriate estimation of patient’s structural constraints and agency.

    Objectives:By taking patients’ multiple identity into account, extending observation scope to patients’ life world, and enlarging observation object to treatment trajectory, this thesis aims:(1) to explore the social factors which shape the treatment trajectory of women under infertility treatment;(2)to experiment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characteristic of treatment trajectory, subject with multiple identities and life-world as its core concepts, in contrast with conventional paradigm which focus on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weak-patient and experiences in the clinical room.

    Materials and Method:(1)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emale patients with infertility treatment experiences in the IVF center at NCKU Hospital and Chinese medicine clinic.(2)Content analysis of transcriptions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Results:(1)Infertility treatment trajectory in general is a circuitous, multi-moment and open social process; their differences are not entirely depend on medical system involved and medical attribution of infertility. (2)Apart from medical users themselves, social relationships constituting their multiple identity also participate in shaping their distinctive treatment trajectories. (3)Drawing upon knowledge system constitutive of body experience, cultural capital, lay knowledge and worldview, the patients incorporate seemly contradictory, incompatible treatments into a meaningful, integral whole of experience.

    目 錄 前言 1 第一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從臨床決策到治療軌跡 5 (一) 病患在臨床決策中的參與 5 (二) 治療作為一開放的、多環節的、可逆回的社會過程 6 第二節 從虛弱病人到醫療使用者 9 (一) 病患的角色與充權 9 (二) 醫療使用者的角色與充權 11 小結 14 第二章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分析架構 1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19 (一) 研究對象的選取與來源 19 (二)資料來源與蒐集方法 20 (三) 分析方法 23 第三章 多樣化的治療軌跡 24 第一節 多樣化的治療軌跡 24 第二節 治療軌跡的形成:不孕歸因或治療體系? 34 (一) 不孕的(西)醫歸因與治療軌跡 34 (二) 治療體系與治療軌跡 36 小結 38 第四章 社會關係中多重身份的主體 39 第一節 前治療期 40 (一) 傳宗接代 40 (二) 母職期待 42 第二節 治療過渡期 45 第三節 治療期 48 (一)醫病關係 48 (二)延伸的醫病關係 50 小結 55 第五章 知識體系 56 第一節 文化資本 56 (一) 動員社會網絡中的文化資本 57 (二) 常民知識 60 (三) 身體經驗 62 第二節 世界觀 66 小結 72 第六章 結論 74 第一節 社會關係、知識體系與治療軌跡 7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76 (一)研究限制 76 (二)未來研究方向 76 參考文獻 78 附錄 83 「附錄一」受訪者資料 83 表目錄 表1:受訪者資料 22 圖目錄 圖1-1:「診間-臨床決策-虛弱病人」的分析架構 16 圖1-2:以「診間-臨床決策-虛弱病人」為分析所呈現的治療軌跡 16 圖2-1:「生活世界-治療軌跡-醫療使用者」的分析架構 18 圖2-2:以「生活世界-治療軌跡-醫療使用者」為分析所呈現的治療軌跡 18 圖3:研究對象的選取 20 圖4-1:個案A之治療軌跡圖 25 圖4-2:個案B之治療軌跡圖 26 圖4-3:個案C之治療軌跡圖 26 圖4-4:個案D之治療軌跡圖 27 圖4-5:個案E之治療軌跡圖 28 圖4-6:個案F之治療軌跡圖 29 圖4-7:個案G之治療軌跡圖 30 圖4-8:個案H之治療軌跡圖 31 圖4-9:個案I之治療軌跡圖 32

    中文部份
    方素瓔、趙玉英,2005,<一位不孕婦女初次接受試管嬰兒治療之
    心理社會反應>。《新臺北護理期刊》7(1):95-103。
    王懷麟,2004,《人工生殖中醫病關係初探》。桃園:長庚大學醫
    務管理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令方,2002,<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
    3:11-71。
    吳嘉苓,2002a,<台灣的新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1-67。
    —2002b,<受污名的性別、性別化的污名:從台灣『不孕』男女處
    境分析污名的性別政治>。《台灣社會學刊》29:127-179。
    吳嘉苓、黃于苓,2002,<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
    行動分析>。《台灣社會學》3:73-117。
    吳錦勳,2005,<鋼索上的醫生:我借上帝之手,彌補人間缺憾
    >。《今周刊》457。
    李從業、張昇平、林嘉琦,1997,<不孕夫妻的困擾程度、壓力感
    受及因應策略的比較>。《護理研究》5(5):425-438。
    李淑琍,2003,《不孕婦女在接受生殖科技治療期間對中醫婦女保
    健的知識態度行為》。台中: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熒、金繼春,1996,<南部某醫學中心不孕婦女感受到的壓力
    源>。《護理研究》4(2):186-194。
    林文源,1998,《To be or not to be?長期洗腎病患的生活、身
    體經驗》。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6,<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
    論與流派》,頁1-34。
    林旖旎,2005,<不孕女性的反應與調適>。《臺灣生殖醫學會會
    訊》10月:6-8。
    林旖旎等,2004,<不孕夫妻於不孕歷程的反應與互動:台灣不孕
    女性的觀點>。《彰師大輔導學報》26(1):39-66。
    林旖旎等,2006,<台灣女性的不孕經驗:關係的觀點>。《中華
    輔導學報》19:175-210。
    紀駿輝,1997,<健康保險之部份負擔制的理論基礎之探討>。
    《公共衛生》23(4):181-197。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圖書。
    徐怡伶,2000,《接受生殖科技治療不孕夫妻情緒反應及因應行為
    與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中: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台北:五南。
    張白欣,1998,<子宮內膜異位-中醫的學理依據>。《中華民國
    內膜異位症婦女協會會刊》5(1):4-5。
    張秀玉等,2000,<初次與重覆接受試管嬰兒治療不孕症夫妻之心
    理社會反應>。《護理研究》8(2):190-202。
    張苙雲,1998,<「逛醫師」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台灣
    社會學刊》21:59-87。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
    台北:正中書局。
    郭碧照等,2003,<生殖科技治療婦女懷孕前期之生活經驗>。
    《中山醫學雜誌》14(4):533-54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清芳,2007,<【專訪】台大醫院婦產部主任--楊友仕談不孕症
    「生」機>。《常春樂活雜誌》291:72-75。
    陸瑩華,2001,《中年雙薪不孕夫妻生活經驗之研救》。高雄: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雅麟,2001,<一位放棄不孕治療後再懷孕婦女的生活經驗>。
    《馬偕護理專科學校學報》1:1-14。
    傅麗玉,1999,<從世界觀探討臺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學刊》7(1):71-90。
    曾櫻花等,2000,<不孕婦女於接受體外受精與胚胎植入之治療期
    間的家庭壓力經驗>。《護理研究》8(3):325-337。
    黃郁雅,2002,《不孕症婦女民俗醫療經驗與求醫行為之研究》。
    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翠芬,2000,《男性不孕症配偶之生活經驗》。台北:國防醫學
    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筑君,2000,《醫、病之間-以不孕婦女為例之探索研究》。台
    北: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竹惠,2001,《接受生殖科技懷孕婦女第一孕期身心症狀、因應
    行為與幸福安寧感之探討》。台中: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謝克柔,2003《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女性的決策歷程與決策品質》。
    台北: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啟瑞、盧瑞芬,2000,《醫療經濟學》。台北:學富文化。
    謝啟瑞、盧瑞芬,2003,<台灣醫院產業的市場結構與發展趨勢分
    析>。《經濟論文叢刊》31(1):107-153。
    蘇燦煮,1993,<不孕婦女決定接受生殖科技治療時之主觀經驗與
    護理需求>。《護理研究》1(1):50-59。
    蘇燦煮、余玉眉、陳月枝,1998,<不孕婦女面對不孕及治療的困
    惑與護理需求>。《護理雜誌》45(3):15-20。
    蘇燦煮、陳月枝,2001,<「尋求受孕」對接受生殖科治療婦女之
    生活經驗意義>。《台灣醫學》5(1):10-18。
    蘇燦煮、楊雅玲、鄧素文,1997,<接受生殖科技治療婦女面對治
    療失敗之經驗感受與調適行為>。《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3
    (12):757-763。
    蘇燦煮、鄧素文、楊雅玲,1994,<生殖科技治療受孕婦女孕期所
    執行之母性工作>。《護理雜誌》41(2):62-71。
    Neuman, W. Lawrence著、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
    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Neuman, W. Lawrence,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llyn & Bacon)

    英文部份
    Armstrong, David, 1984,“The Patient’s View.”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8(9):737-744.
    Armstrong, David, 2002,“Clinical autonomy,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the problem of changing doctors’ behavior.”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5:1771-1777.
    Becker, Gay, and Nachtigall, Robert, 1992,“Eager for
    medicalisation: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infertility as
    a disease.”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14(4):546-
    471.
    Bitler, Marianne, and Schimidt, Lucie, 2003,“Health
    disparities and infertility: impacts of state-level
    insurance mandates.”Fertility and Sterility 85(4):
    858-865.
    Cussins, Charis, 1996,“Ontological Choreography: agency
    through objectification in infertility clinics.”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6(3):575-610.
    Levine, S., and Kozloff, Martin A., 1978,“The sick role:
    assessment and overview.”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
    317-343.
    Malin, Maili, et al., 2001,“What do women want?Women’s
    experiences of infertility treatmen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3(1):123-133.
    Oudshoorn, Nelly, 2003,“Clinical Trials as a cultural
    niche in which to configure the gender identities of
    users: the case of male contraceptive development.”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ies, edited by Oudshoorn, Nelly and Pinch,
    Trevor: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Potter, S. J., et al., 2005,”From a relationship to
    encounter: an examination of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dimensions in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1:465-479.
    Rudd, Rima E., 1999,“Health and literacy:a review of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literature.” Annual Review of
    Adult Learning and Literacy, edited by Johncomings et
    al.:New York:Jossey-Bass.
    Sandelowski, Haris, et al., 1989,“Mazing:infertile
    couples and the quest for a child.”Image:Journal of
    Nursinf Scholarship 21(4):20-26.
    Tain, Laurence, 2003,“Health inequality and users’ risk
    tak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in a French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centre.”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7(11):
    123-133.
    Tain, Laurence, and Robertson, Glenn D., 2002,“The
    hospital, the woman and the physician: the construction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Trajectories”Population 57
    (2):373-404.
    Tanassi, Lucia M., 2004,“Compliance as strategy: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ised relations in obstetric
    practice.”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9:2053-2069.
    Teman, Elly, 2003,“The medicalization of “nature” in
    the “artificial body”: surrogate motherhood in
    Israel.”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17(1):78-98.
    Vick, Sandra, and Scott, Anthony, 1998,“Agency in health
    care. Examining patients’ preferences for attribute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7:587-605.
    White, Lynn, 2006,“Infertility:testing a helpseeking
    model”Social scienc & Medicine 62:1031-1041。
    Willems, S. et al., 2005,“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he
    patient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56:139-
    146.
    Williams, Mark V. et al., 2002,“The role of health
    literacy in pati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ng With Special Populations 34(5):, 383-
    389.
    Williams, Simon J., 1995,“Theorising class, health and
    lifestyles: can Bourdieu help us?”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17(5):577-604.

    其他資料來源
    張翠芬,2007,<不孕求子,中醫藥調養,補「孕」氣>,時報資
    訊 20070624。
    匿名,2007,<臨水夫人廟對男性無精蟲症引起的不孕有用嗎?
    >,Yahoo奇摩知識+ 20070408。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7042804899)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8-21公開
    校外:2008-08-2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