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佐榕 Chang, Tso-Jung |
|---|---|
| 論文名稱: |
證券市場不法連續交易之研究—兼論連續交易與護盤制度之關連性 A Study of Securities Market Regulation for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Activitie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Co-relation of Hyping-and-Dumping and Price Pegging |
| 指導教授: |
陳俊仁
Chen, Chun-J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0 |
| 中文關鍵詞: | 連續交易 、證券詐欺 、對市場詐欺理論 、操縱市場 、自由公開市場理論 、市場自由理論 、護盤 、造市者 、安定操作 、國家安定基金 、護盤式庫藏股 、股份買回 |
| 外文關鍵詞: |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securities fraud, fraud on market theory, manipulation, free and open market theory, freedom of the market theory, price pegging, market maker, stabilization activities, national finance stabilization fund, stock repurchas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不法連續交易即為實務上常稱之「不法炒作」,屬典型之操縱市場犯罪行為。然雖謂此為操縱市場犯罪之一種,但行為人之交易行為,通常外觀上仍是依循證券市場之遊戲規定,何以會被認為是財經犯罪之一種,即有討論之必要。因此,本文先從禁止不法連續交易之立法目的出發,並從中探討不法連續交易與證券詐欺間之關連性,希冀得以釐清不法連續交易之本質,以利於解釋不法連續交易之相關議題。再來則分別介紹美國法及我國法之規定,並輔以司法實務、學者對於不法連續交易之解釋,藉由比較兩國之法制,來深入探討不法連續交易之構成要件,並點出在解釋上可能會遇到之難題,以及立法上可能存在之缺失。就此,本文則試圖提出個人淺見,以解決上開難題及缺失。
此外,護盤行為在我國證券交易實務上極為常見,且常被投資人視為利多之行為,而被投資大眾所接受。其中,常見之護盤行為包括:造市者、安定操作、國家安定基金及公司買回庫藏股。然而,是否所有的護盤行為皆屬合法行為、現行規定是否妥適,誠有討論之必要。因此,本文接下來便要探討護盤行為之本質,以釐清護盤行為與不法連續交易間之關連性。希冀得以畫定護盤行為與不法連續交易間之界限。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activities is a typically manipulation in securities market. Although it is regarded as an illegal activity, the actor's transaction generally acts upon the rule of securities market. So it is worthy to discuss this issue. Hence,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of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first, and research the co-relation of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and securities fraud. So that we can know what the nature of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and explain the issue relating to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Second, this thesis will introduce U.S. and Taiwan's securities regulation, and introduce how judicial practice and scholars explain about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By comparing with U.S. and Taiwan's regulation, we may solve problems what we meet in securities market. Hereof, this thesis will propose some advic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esides, price pegging is a normal activity in Taiwan's securities market, and frequently regarded as a great information for investors. The well-known price pegging activities include market maker, stabilization activities, national finance stabilization fund, and stock repurchase. But whether all the price pegging activities are legal and regulation are proper or not, it is also worthy to discuss. Therefore, this thesis then will research the nature of price pegging, so that to know what the co-relation of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and price pegging, and we can realize the limit between illegal hyping-and-dumping and price pegging.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公司法修正議題論文集,神州圖書,2002年3月。
王志誠,財富管理法規與職業道德,證基會,2007年7月。
王志誠,現代金融法,新學林,2009年10月。
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合著,實用證券交易法,新學林,2011年3月。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自版,2004年4月。
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證基會,2003年4月4版。
余雪明大法管榮退論文集—企業與金融法制,元照,2009年1月。
吳光明,證券交易法,三民,2008年9月9版1刷。
吳崇權,證券法規與市場,商鼎文化,2005年9月4版1刷。
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五南,2007年9月5版1刷。
林山田,刑法各論(上),自版,2006年10月5版2刷。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自版,2005年9月。
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文化,2006年2月。
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研究,元照,2000年9月。
姚志明,證券交易法導讀,三民,2008年9月。
財經法專論,賴源河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五南,1997年8月。
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五南,2007年1月8版1刷。
陳家彬等著,財經犯罪與證券交易法理論、實務,新學林,2009年6月。
陳峰富,關係企業與證券交易,五南,2005年5月。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自版,2006年8月4版1刷。
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2005年5月。
劉玉珍、李志宏、周賓凰合著,證券市場理論與實務,證基會,2005年9月3版。
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自版,1995年1月。
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三),自版,2002年5月。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自版,2010年9月增訂8版。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2009年10月再版。
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一冊,實用稅務,1989年9月4版。
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三冊,實用稅務,1986年12月。
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四冊,三民,1991年7月。
賴源河,公司法問題研究(一),自版,1982年6月。
賴源河,證券法規,元照, 2010年9月6版1刷。
謝明瑞,證券市場,國立空中大學,2004年8月。
謝易宏、黃鈵淳,證券求償之訴訟巧門—詐欺市場經典案例,五南,2006年9月。
(二)期刊
王志誠,連續交易之認定基準及實務爭議,月旦民商法第19期,2008年3月。
王志誠,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規範構造及犯罪所得,台灣法學第165期,2010年12月1日。
王志誠,證券交易法目的論之省思與實踐,集保月刊第75期,2000年2月。
王育慧,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三○三七號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重訴字第三九號判決之評釋(東隆五金案)--以連續交易操縱行為與內線交易為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1期,2007年3月。
何曜琛,護盤與操縱行為-簡評最高法院九五年台上字第二三一八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07期,2008年6月。
吳克昌,證券交易法反操縱條款之研析(下),證交資料第484期,2002年8月。
邱秋芳,庫藏股制度的利弊得失,實用稅務第309期,2000年9月。
邵慶平,證券訴訟上「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害因果關係」之認定—評析高雄地院九一年重訴字第四四七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
邵慶平,證券訴訟上「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害因果關係」之認定—評析高雄地院九一年重訴字第四四七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
李開遠,我國證券市場「不法炒作」操縱股價犯罪行為主觀構成要件意圖認定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0期,2008年12月。
李開遠,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項第4款處罰股價操縱行為—「不法炒作」刑事責任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2期,2004年6月,頁212。
林育志、藍麗惠、郭照榮,庫藏股宣告對股票持有者與債券持有者之財富互動變化,台灣管理學刊第8卷第1期,2008年2月。
林國全,操縱行為之案例分析,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12期,2004年12月16日。
林進富,美國庫藏股制度與我國之比較,實用稅務第290期,1999年2月。
林德瑞,論證交法第二十八條之二的適用與法律爭議,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7期,2002年12月。
柯 菊,禁止公司取得自己股份緩和論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24卷第2期,1995年12月。
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賠償責任之因果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年6月。
莊勝榮,論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操縱行為之刑事責任,證券金融第27期,1990年10月。
莊慶仁、許溪南,臺灣股市相關政策對股市之影響,證交資料第489期,2003年1月。
郭土木,證交法對庫藏股制度之探討,實用稅務第309期,2000年9月。
陳文禹,操縱股價犯罪之構成要件—評最高法院九六年台上字第一○四四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04期,2008年3月。
陳俊仁,論Dura Pharmaceuticals v. Broudo:美國證券詐欺因果關係要件之再建構與對我國證券交易法制之啟示,歐美研究第39卷第4期,2009年12月。
陳俊仁,論庫藏股制度與證券市場操縱行為,集保月刊第140期,2005年7月。
陳俊仁,論證券交易法操縱行為禁止之理論基礎與規範缺失--以沖洗買賣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9期,2008年3月。
陳峰富,上市上櫃公司董事對於財務預測之法律責任,律師雜誌第305期,2005年2月。
陳峰富,炒作有價證券之具體構成要件,全國律師第5卷第8期,2001年8月。
陳琬菁,新法振股市,庫藏望回升—專訪投信暨投顧工會理事長許立慶先生,實用稅務第309期,2000年9月。
陳貴端,我國擬議中庫藏股制度之評析,財稅研究第32卷第1期,2000年1月。
馬 黛、詹傑仲、胡德中,政府干預股市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台灣股市的護盤實例,財務金融學刊第10卷第3期,2002年12月。
商景明,我國庫藏股之制度與理論研究,財稅研究第33卷第2期,2001年3月。
商景明、臧仕維,多空論戰:變調的庫藏股制度,實用稅務第308期,2000年8月。
張心悌,從美國最高法院Dura案思考證券詐欺之損失因果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
張漢傑,庫藏股是錦囊妙計還是護盤工具,會計研究月刊第274期,2008年9月。
許美麗,庫藏股制度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66期,2001年6月。
許雅華、林振東、呂朝仁,「護盤與操縱行為之認定」--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5上更(一)165號判決評析,證交資料第548期,2007年12月。
曾淑瑜,建構符合我國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之財經犯罪體系,台灣法學雜誌第160期,2010年9月15日。
黃志典,弄巧成拙的國安基金會議,新新聞第709期,2000年10月。
黃志典,螳臂擋車的國安基金,新新聞第708期,2000年9月。
黃柏夫,操縱行為之民刑事責任,萬國法律第159期,2008年6月。
黃銘傑,自己股份買回與公司法—財政部「庫藏股」制度草案的問題點與盲點,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1期,1998年10月。
葉日武,面臨挑戰的效率市場假說,證券管理第6卷第10期,1988年10月。
楊踐為、洪淑娟,公司特性與庫藏股購回目的之探討,證券櫃檯月刊第120期,2006年6月。
溫祖德,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五條「操縱股價」犯罪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46卷第1期,2002年2月。
廖大穎,庫藏股制度與證券交易秩序,月旦法學雜誌第34期,1998年3月。
廖大穎,論企業揭露不實資訊與損害賠償之因果關係—兼評台北地方法院八十七年度重訴字第一三四七號民事判決的認定基礎,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2月。
廖大穎,論析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五條第一項第四款的構成要件與嘉義地院九二年金訴字第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92期,2007年3月。
劉其昌,國定金融安定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評估,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6卷第8期,2000年8月。
劉建志,我國庫藏股制度之評議,證券金融第62期,1999年7月。
劉連煜,庫藏股制度評析,實用稅務第281期,1998年5月。
劉連煜,連續交易與炒股,月旦法學雜誌第69期,2001年2月。
賴英照,法學為體,金融為用:論證券交易不履行交割之刑事責任,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2003年9月。
賴英照,論公司買回自己股份—評證券交易法修正草案第二十八條之二,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7卷12期,1999年12月。
謝碧珠,庫藏股制度介析,證交資料第438期,1998年10月。
謝碧珠,國安基金是定力還是亂源?會計研究月刊第181期,2000年12月。
簡宏明,我國庫藏股制度及實施概況介紹,會計研究月刊第183期,2001年2月。
羅嘉宜,國際主要證券市場之庫藏股制度面面觀,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6期,2004年6月。
(三)座談會
「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法律問題研討」座談會,月旦法學雜誌第26期,1997年7月。
建構符合我國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之財經犯罪體系(學術研討會),台灣法學雜誌,第160期,2010年9月15日。
操縱股票市場之整體刑事責任探討學術研討會—系列一,台灣法學雜誌第155期,2010年7月1日。
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犯罪所得系列學術研討會—證券市場整體操縱行為規範之研究,台灣法學雜誌第165期,2010年12月1日。
(四)碩士論文
包國祥,論股票集中交易市場不法操縱行為之民事責任,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林光祥,證券市場操縱證券價格之法律防制,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6月。
林育生,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除罪化問題—以連續交易為中心,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陳宏杰,證券集中市場操縱行為認定基準之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款為中心,臺北大學碩士論文。
張秉心,證券市場操縱行為規範之研究,東吳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梁宏哲,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操縱行為刑事責任之研究,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6月。
(五)網路資料
國安基金進場護盤? 陳冲:未達進場要件,中廣新聞網,2011年3月16日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86257。
戴立寧,外資引進與證券發展,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網站,http://www.mof.gov.tw/museum/ct.asp?xItem=3622&ctNode=62&mp=1。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3 HAZEN, THOMAS LEE , TREATISE ON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th Thomson/West, 2005).
8 LOSS, LOUIS & SELIGMAN, JOEL, SECURITIES REGULATION, (3rd ed. Aspen Law & Business, 1991).
HAZEN, THOMAS LEE,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Thomson/West, 2005).
HAZEN, THOMAS LEE,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th Thomson/ West 2005).
JENNINGS, RICHARD W., MARSH, HAROLD, COFFEE, JOHN C. & SEGIGMAN, JOEL, SECURITIES REGULATION—CASES AND MATERIALS (8th Foundation Press, New York 1998).
LOSS, LOUIS & SELIGMAN, JOEL,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4th Aspen Law & Business 2001).
RATNER, DAVID L. & HAZEN, THOMAS LEE, SECURITIES REGULATION, (8th Thomson/West, 2005).
SODERQUIST, LARRY D. & GABALDON, THERESA A., SECURITIES LAW, (3th Foundation Press, 2007).
(二)期刊
Ayres, Ian, Back to Basics: Regulating How Corporations Speak to the Market, 77 VA. L. REV. 945 (1991).
Fishel, Danil R. and Ross, David J., Should The Law Prohibit “Manipulation” in Financil Market? , 105 HARV. L. REV. 503 (1991).
Fried, Jesse, Informed Trading and False Signaling with Open Market Repurchases, 93 CAL. L. REV. 1323 (2005).
Gilson & Kraakman, The Mechanisms of Market Efficiency, 70 VA.L.REV. 549 (1984).
Grullon, Gustavo & Michaely, Roni, Dividends, Share Repurchases, and the Substitution Hypothesis, 57 J. FIN. 1649 (2002).
Lowenfels, Lewis D., Symposium: Sections 9(a)(1) and 9(a)(2)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nanalysis of Two Important Anti-Manipulative Provisions under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85 NW. U.L. REV. 698 (1991).
Macey, Johathan R. & Miller, Geoffrey P., Good Finance, Bad Economics: An Anlysis of the Fraud-on-the-Market Theory, 42 STAN. L. REV. 1059 (1990).
Nayini, Deepa , Comment: The Toxic Convertible: Establishing Manipulation in the Wake of Short Sales, 54 EMORY L.J. 721 (2005).
Oldham, Jeffrey L., “Taking “ Efficient Market” out of the Fraud-on-the-Market Doctrine after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 97 Nw.U.L.REV. 995 (2003).
Poser, Norman S., Stock Market Manipulation and 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s, 40 U. MIAMI L. REV. 671, 691 (1986).
Scudder, Michael Y., Comment, The Implications of Market-Based Damages Cap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92 NW. U. L. REV. 435 (1997).
Simkovic, Michael, The Effect of Mandatory Disclosure on Open-Market Stock Repurchases, 6 BERKELEY BUS. L.J. 96 (2009).
Stephens, Clifford & Weisbach, Michael S., Actual Share Reacquisitions in Open-Market Repurchase Programs, 53 J. FIN. 313 (1998).
Weiss & Beckerman, Let the Money Do the Monitoring: How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Can Reduce Agency Cost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104 YALE L.J. 2053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