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彤 Chen, Tong |
|---|---|
| 論文名稱: |
蒲松齡及其《聊齋文集》之研究 A Study of Pu Song-ling and his「The Collected Works of Liao zhai」 |
| 指導教授: |
陳益源
Chen, Yi-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6 |
| 中文關鍵詞: | 蒲松齡 、《聊齋文集》 、清代文集 、蒲氏家族 |
| 外文關鍵詞: | Pu Song-ling,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iao zhai, Collection of Qing Dynasty, Writing, Valu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2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係以蒲松齡《聊齋文集》這部作品為重要範圍,全文採用之版本主要為法國遠東學院的藏書「1955年5月縮微膠片版書籍,第461卷」來進行研究。全文共分為六章,研究重心以《聊齋文集》中的內容章節作為主體進行分析,以及補充作者生平相關資料所做的專書研討。茲將論文架構簡述如下: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以及論文架構。第二章「蒲松齡之生平、交遊與著作」,介紹蒲松齡的生平經歷及著作,包括蒲松齡的個人經歷、家庭背景與交遊往來之重要文人。第三章「《聊齋文集》的內容及版本考述」,說明《聊齋文集》的版本和篇目內容情況,介紹了其主要的版本,並對篇章內容、行文體例進行一個梳理,以及針對各不同版本文集進行輯佚與評述。第四章「《聊齋文集》的創作背景及思想內涵」,透過作者創作背景探討其所體現的思想內涵。通過蒲松齡的創作背景,將揭示他作品中所體現的思想內涵,並瞭解他在當時社會和文化環境中的獨特觀點和創作風格。第五章「《聊齋文集》的藝術特色及文獻價值」,主要探研《聊齋文集》的藝術特色,在內容、寫作特點、行文風格上都帶有自己的鮮明的個人色彩,強烈的個人風格,並從文化根源、文體意識兩個面向析論其文獻價值。第六章「結論」,統整各章的論述成果,並評論蒲松齡在中國文學中的歷史地位與影響,以及《聊齋文集》這部作品所具有的文學價值。
Pu Songling, a literary figure from the Qing Dynasty, and hi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iao zhai" are currently relatively under-researched works, receiving limite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there are few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is area. This thesis takes Pu Songling and hi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iao zhai" housed in The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as its research subject, which remains largely undiscovered and not thoroughly understood by the world. 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 a literary collection holds unique value, serving the functions of providing evidence and supplementing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ing literary collections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evolution, as well as an individual's life and thoughts.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on Pu Songling and hi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iao zhai," we 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Qing Dynasty's social landscape, the continuity and changes in culture, as well as Pu Songling'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intellectual pursuits as a literatus. Such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supplementing and enriching the study of Qing Dynas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Moreover, it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and values. Therefore, delving into relatively neglected works not only helps fill academic gaps but also unveils the valua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y hold, contributing a unique wealth of knowledge to future generations'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一、古典文獻
1.〔春秋〕孫武:《孫子兵法》,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年,。
2.〔三國〕曹丕:《典論·論文》,收入《昭明文選》,清代胡克家重刊宋淳熙年間尤袤所刻李善注本。
3.〔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宋〕王安石著,唐武標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5.〔宋〕周敦頤:《周元公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北京:中國書店,2018年。
6.〔明〕洪應明:《菜根譚》,北京: 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
7.〔明〕徐渭:《徐渭集》,上海:中華書局,2003年。
8.〔清〕蒲松齡:《聊齋文集》,越南:法國遠東學院藏書,1955年。
9.〔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0.〔清〕紀昀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1.〔清〕章學誠著,葉瑛校註:《文史通義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清〕蒲松齡撰、全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編委會輯:《抄本聊齋文集》,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8年。
13.〔清〕蒲松齡:《抄本聊齋文集》,中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珍本匯刊·集部,1998年。
14.〔清〕張廷寀等撰,張鳴鐸修:《淄川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15.〔清〕蒲立德:《東谷文集》,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第33冊,濟南:山東文獻出版社,2007年。
二、近人論著
1.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彙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2.李道榮:《中國古代寫作學概論》,文心出版社,1994年。
3.李玉安、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北京: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
4.李靈年、楊忠:《清人別集總目》,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5.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6.胡適:《中國舊小說考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7.孫殿起輯:《琉璃廠小志》,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
8.馬克西姆·高爾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著,曹葆華、渠建明譯:《文學書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9.袁世碩:《蒲松齡事蹟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10.袁世碩:《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11.盛偉:《蒲松齡全集》,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12.清代詩文集匯編編撰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3.路大荒:《聊齋全集》,上海:上海書局,1936年。
14.路大荒:《蒲松齡集》,上海:上海書局,1962年。
15.路大荒:〈整理蒲松齡詩文雜著俚曲的經過〉,《蒲松齡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16.路大荒:《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7.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18.楊劍宇:《中國秘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19.裴世俊:《王士禛傳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
20.楊海儒:《蒲松齡生平著述考辨》,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年。
21.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2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
23.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2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25.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6.劉階平:《聊齋文集選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年。
27.劉階平:《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
28.錢實甫:《清季重要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9.歸有光:《歸有光文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2001年。
30.羅爾綱:《困學叢書(下)》,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三、學位論文
1.時小珍:《蒲松齡詩歌研究》,江西: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2.鄒宗良:《蒲松齡年譜匯考》,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5年。
3.齊璐雅:《清初小說家的生存境遇與著書心態——以王士禛、李漁、蒲松齡為中心》,山東:曲阜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20年。
4.韓紫默:《蒲松齡書風探究》,浙江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21年。
四、期刊、報紙
(一)期刊
1.八木章好(YAGIAKIYOSHI):〈《聊齋草》解題〉,《蒲松齡研究》第1輯,1995年。
2.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蒲松齡研究集刊》,濟南:齊魯書社,第三輯。
3.王樹先:〈「蒲學」研究的里程碑——談《蒲松齡全集》的出版及編者盛偉先生的治學〉,《蒲松齡研究》第2期,1999年4月。
4.王建平:〈論蒲松齡的災難詩〉,《蒲松齡研究》第1輯,2012年。
5.王濱:〈淄博市博物館藏青柯亭刻本《聊齋志異》述略〉,《蒲松齡研究》第4期,2015年。
6.白亞仁(AlianH. Barr):〈談《聽秋聲館鈔書》本《聊齋文稿》、《聊齋詩草》〉,《蒲松齡研究》第四輯,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7.李金善:〈河北大學館藏《聊齋文集》抄本〉,《蒲松齡研究》第3期。
8.邵海清:〈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浙江學刊》,1988年2月。
9.林小軍:〈新見蒲松齡的《聊齋呈稿》〉,《文獻》第3輯,1980年。
10.金陵生〈《聊齋文集》之「王隴西」〉,《文學遺產》第5期,1999年。
11.周新鳳:〈河南省圖書館藏清抄本《聊齋文集》版本價值談〉,《蒲松齡研究》第3期,2005年9月。
12.胡適:〈辨偽舉例—蒲松齡生年考〉,《胡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13.洛保生:〈河北大學館藏抄本《聊齋文集》研究〉,《蒲松齡研究》第2期,2002年。
14.洛保生、張偉麗〈《聊齋文集》康熙四十三年記災前篇〉,《蒲松齡研究》第1輯,2004年。
15.高明閣:《蒲松齡的一生》,《蒲松齡研究集刊》第2輯,1980年。
16.紀彤:〈蒲松齡文書工作述略〉,《秘書》第1期,2018年。
17.陸雙祖:〈論中國古代書啟文的嬗變和特徵〉,《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1年11月。
18.國培之〈關於〈蒲柳泉先生年譜〉的幾點辯正〉,《文史哲》第4期,1962年。
19.張曉峰:〈〈重修普雲寺碑記〉考〉,《蒲松齡研究》第1輯,1993年。
20.鄒宗良:〈蒲松齡的《鶴軒筆札》手稿及其佚篇〉,《蒲松齡研究》第四輯,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21.鄒宗良:〈蒲松齡西鋪設館問題新考〉,《蒲松齡研究》第2輯,1989年。
22.鄒宗良:〈耿士偉編《聊齋文集》與蒲松齡佚文的新發現〉,《文献》第4期,1990年。
23.鄒宗良:〈初稿本〈聊齋志異〉考〉,《蒲松齡研究》第3輯,1992年。
24.黃愛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統治思想與文化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四期,2001年。
25.戴逸:〈《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序言〉,《鄂州大學學報》第3期,2002年。
26.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Prusek Jaroslav ):〈蒲松齡《聊齋志異》最初定稿時間的探討〉,《東岳論叢》第3期,1980年。
27.勞洪〈〈蒲柳泉先生年譜〉辨疑〉,《文學遺產》第1期,1980年。
28.路士漢、路士湘:〈蒲松齡佚文十二篇〉,《東岳論叢》第3期,1982年。
29.趙儷生:《論蒲松齡的詩及其與《聊齋志異》的關係》,《蒲松齡研究集刊》第3輯,1980年。
30.趙蔚芝、張慶林:〈一本新發現的《聊齋詩集》抄本,《蒲松齡研究》第6輯,1991年。
31.趙蔚芝:〈談《聊齋文集》的作品體裁和編纂〉,《蒲松齡研究》第4輯,1998年。
32.趙伯陶:〈蒲松齡的駢文芻議〉,《明清文學與文獻》2008年。
33.劉鳳雲:〈清代政治權力與政治文化筆談——從康雍乾三帝對督撫的簡用談清代的專制皇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
34.潘德利、張洪鋼:〈明清之際傳教士與中國古籍流散〉,《圖書館論壇》,2010年。
35.駱偉:〈談談《聊齋文集》稿本及其佚篇〉,《文獻》第四期,1981年12月。
36.冀運魯:〈從「代聖賢立言」到「代己立言」——論蒲松齡對八股代言筆法的突破〉,《勵耘學刊》文學卷第2期,2016年。
37.龔篤清:《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二)報紙
1.袁世碩:〈初讀《蒲松齡集》看到的〉,北京:光明日報,1963年。
2.楊勇軍:〈發現胡適、羅爾綱抄本《聊齋文集》〉,《中華讀書報》,2009年7月8日。
3.〈中國眾多古籍流失海外具體數量和種類難有統計〉,《人民日報》,2009年10月9日。
4.高樹偉:〈也說紅學史大懸案——有關《棗窗閑筆》的幾個故事〉,《中華讀書報》2015年8月5日,第5版。
5.〈海外中文古籍多路「回家」〉,《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7月10日,第7版。
五、網路資料
法國遠東學院官方網址:https://www.efeo.fr/index.php,l=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