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詠淩 Hsu, Yung-Ling |
|---|---|
| 論文名稱: |
「生命的星期六」:蘇雪林老年書寫研究 “Saturday of Life”: The Study of Su Xue-Lin’s Writing Style about Old Ages |
| 指導教授: |
蔡玫姿
Tsai, Mei-Tz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3 |
| 中文關鍵詞: | 蘇雪林 、散文 、日記 、晚境 、老年書寫 、書寫老年 |
| 外文關鍵詞: | Su Xue-Lin, prose, diary, later life, writing style about old ages, write about old ag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蘇雪林(1897-1999),本名蘇梅,在臺最後一位逝世的五四女作家,學術方面主要以屈賦及神話學研究著名,文學創作曾涉及散文、小說、劇本等,當今研究成果仍以散文作品為大宗。論者認為蘇雪林享壽103歲,其老年歷程相當完整,她作品中提及「老」或暮年心境的作品亦為數不少,在青壯年時「想像老年」,從青年之眼模擬老人心境,雖然字句練達幽默,但卻可見她有別五四時期「少年中國」的文化意象,於作品中能感受到歷經人生動盪後的智慧淬鍊,展現成熟筆觸。在晚年時期,除了散文與雜文作品外,蘇雪林的日記中多提及老年生活與心理狀態,不僅能做為研究老年書寫的材料,也能從老年者面對晚年生活的日常習慣及生命書寫,顯現「真實老年」面貌。因此,若能詳細歸納並分析蘇雪林書寫「老年」及相關議題之作品,並結合其作品與生活,對作家能有更完整細緻的了解。
本論文首先釐清「老年」定義及相關理論,其次綜觀蘇雪林的創作歷程與特色,以蘇雪林的六十歲作為分界,將「老年書寫」主議題分為青壯年的「書寫老年」與晚年「老年時期書寫」。在六十歲以前的「書寫老年」中,梳理蘇雪林作品中對於老年及因外在事物而產生對生命的豐富想像,以及針對社會對老年與家庭觀念的評論,不但能見蘇雪林身處新舊時代交替時期的思想轉換,亦顯露心靈「淡雅」與「早衰」互見之特質。「真實老年」則是著重作家老年生活的紀錄與老年課題的思考,以外在生活和暮年心境為兩種切入角度,呈現一位老者面對身體機能衰退之心路歷程,以及蘇雪林從中年延續到晚年顯露對「家」的眷戀,而從她的悼念故友之文與回憶書寫中,更可見她對生命的省思與態度轉折,結合老年相關理論與研究,探究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年之處世心態與觀念的細微變化。綜合以上,研究者期能結合蘇雪林的生命史與創作史,深化老年學中之「文學」面向,在尋找老年書寫共性的同時,亦提煉出作家的個人特色,完整高齡作家的老年書寫研究。
Su Xue-Lin (1897-1999), also known as Su Mei, was the last “May Fourth Movement” authoress who died in Taiwan. She was famous for the academic study of Qu Yuan and mythology, and her literary works included prose, novels, plays, etc., among her works, the recent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prose. Since Su Xue-Lin lived to the age of 103, the study assumes that her elderly course was quite complete.The thesis combines the history of life and creation of Su Xue-Lin, deepe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of gerontology, and finds the commonness of elder writing and extracts the writer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Finally, it hopes to complete elderly writers’ writing style about old ages.
一、文本
(一)蘇雪林文本
蘇雪林:《人生三部曲》(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
蘇雪林:《文壇話舊》(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
蘇雪林:《我的生活》(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
蘇雪林:《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蘇雪林:《棘心》(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蘇雪林:《閒話戰爭》(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年)。
蘇雪林:《綠天》(臺中:光啟出版社,1983年)。
蘇雪林:《歐遊攬勝》(臺中:光啟出版社,1960年)。
蘇雪林:《歸鴻集》(臺北:暢流半月刊社,1955年)。
蘇雪林:《蘇雪林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7年)。
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全十五冊)(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年)。
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補遺》(臺南:財團法人蘇雪林教授學術文化基金會,2010年)。
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短篇文章卷》(一至三冊)(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6年)。
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短篇文章卷》(第五冊)(臺南:財團法人蘇雪林教授學術文化基金會,2010年)。
蘇雪林著;陳昌明編選:《擲缽庵消夏記──蘇雪林散文選集》(臺北:印刻文學,2010年)。
蘇雪林著;蔡清富編選:《蘇雪林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二)其他作家文本
Marcus Tullius Cicero著;徐學庸譯注:《論老年》(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
天元方域編;季羨林等人著:《老有為,歸有志》(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年)。
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臺北:立緒文化,2003年)。
余光中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一)‧臺灣1989-2003)(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臺北:遠景出版,1987年)。
郁達夫:《郁達夫全集‧文論(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凌叔華:《愛山盧夢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散文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二冊)(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廖玉蕙:《五十歲的公主》(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
廖玉蕙主編:《八十九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臺北:INK印刻文學,2013年)。
豐子愷:《豐子愷文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二、專書
(一)作家研究論著
丁增武:《蘇雪林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方維保:《蘇雪林:荊棘花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姍姍:《蘇雪林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
徐岱:《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張高傑:《中國現代作家日記研究:以魯迅、胡適、吳宓、郁達夫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陳昌明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1】蘇雪林》(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4年)。
(二)文學理論及相關研究
Arnold van Gennep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2006年)。
李玲:《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
張高評主編:《第四屆文學藝術與創意研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許惠芳:《皈依的過程:理論與個案分析》(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伯軒:《文本多維: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錢虹:《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
(三)老年學理論及相關論述
Erik H. Erikson、Joan M. Erikson、Helen Q. Kivnick著;周怜利譯:《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0年)。
Nancy R. Hooyman, H. Asuman Kiyak著;黃久秦等譯:《社會老人學(Ⅰ)生理與心理取向》(臺北:華騰文化,2012年)。
Robert C. Atchley、Amanda Barusch著;曾煥裕等編譯:《社會老年學》(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2012年)。
上野千鶴子著;公克、曉華編譯:《高齡化社會:40歲開始探討老年》(潘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上野千鶴子著;吳詠梅譯:《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上野千鶴子著;楊明綺譯:《一個人的老後──獨身晚年是女人的第二人生,請大方快樂地享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5年)。
李青松、林歐貴英、陳若琳、潘榮吉編著:《老人與家庭》(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10年)。
保坂隆著;王慧娥譯:《最無憂的老後──精神科名醫帶你遠離熟齡憂慮的76個快樂提案》(臺北:三采文化,2013年)。
梅陳玉嬋、齊銥、徐玲:《老人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
曾野綾子著;姚巧梅譯:《中年以後》(臺北:天下雜誌,2002年)。
曾野綾子著;姚巧梅譯:《晚年的美學》(臺北:天下雜誌,2008年)。
黃富順、楊國德:《高齡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1年)。
黃富順:《高齡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2012年)。
葉怡寧、林克能、邱照華、李嘉馨、黃婉茹:《老人心理學》(臺北:華都文化事業,2012年)。
蔡文輝、徐麗君:《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
蔡文輝、盧豐華、張家銘主編:《老年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5年)。
蔡文輝:《老年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三、期刊論文
Dan P. McAdams (2001). The Psychology of Life Stori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2), 100-122.
方維保、王菡文:〈論蘇雪林的雙重文化人格〉,《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2013年1月),頁57-60。
方維保:〈出遊與回歸:現代知識分子的成長寓言──論蘇雪林的早期創作〉,《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8年),頁52-55。
方維保:〈國家情懷:現代知識分子的成年鏡像──論蘇雪林的戰時創作〉,《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頁6-10。
何雲霞:〈「只容心裡貯穠春」,「方寸靈臺貯至文」──從蘇雪林看現代知識女性的人生困境和自我超越〉,《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7年4月),頁12-16。
李玲:〈青春女性的獨特情懷──「五四」女作家創作論〉,《文學評論》第1期(1998年),頁51-61。
李玲:〈蘇雪林屬於「閨秀派」嗎?──蘇雪林《棘心》重評〉,《福建論壇》第2期(1996年2月),頁23-26。
唐亦男、沈暉:〈蘇雪林傳〉,《國史館館刊》第28期(2000年6月),頁205-218。
張凱默:〈現代女作家的文學交往與互塑〉,《江漢論壇》第12期(2014年12月),頁93-97。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頁73-96。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249-276。
疏恒:〈禮贊生命:蘇雪林散文的精神內核〉,《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00年4月),頁44-46。
陳卓:〈「冰雪聰明」:蘇雪林與冰心比較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13年6月),頁49-53。
陳映芳:〈國家與「青年」:中國「神聖青年」角色的解體〉,《當代中國研究》第11期(2009年2月),頁9-13。
喬琛:〈論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的獨特價值──兼談其對新世紀現代文學研究與教學的啟示〉,《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20-22。
廖冰凌:〈是智叟還是糟老頭兒?──論冰心作品中的老人形象及其老人觀〉,《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卷第6期(2005年6月),頁53-80。
劉平:〈背反中的抗爭與順從──蘇雪林早期散文的女性主義閱讀〉,《許昌師專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年),頁78-81。
蔡玫姿:〈域外文化的想像與詮釋──蘇雪林學術研究方法探源〉,《成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7年10月),頁143-176。
盧松芳:〈蘇雪林: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堅守〉,《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4年4月),頁50-53。
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頁77-142。
四、學位論文
王娜:《蘇雪林民國二十三年日記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進益:《解讀雜誌廣告中的老人迷思》(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孫慶鶴:《蘇雪林論》(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君慧:《蘇雪林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素姮:《蘇雪林散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興華:《苦難與光──論蘇雪林的天主教信仰與文學創作》(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張韡:《五四一代女作家寫作的自我想象》(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陳明秀:《邁向“自由”的艱難步履──論“五四”女作家筆下知識女性的情智衝突》(合肥:安徽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韻妃:《滿地殘紅綠滿枝──蘇雪林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解晨:《論蘇雪林作品中的女性情結》(天津:天津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趙慶華:《紙上的「我(們)」──外省第一代知識女性的自傳書寫與敘事認同》(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潘惠霞:《蘇雪林早期文學批評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黎娟娟:《蘇雪林散文的意境美》(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