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肇豊
Lin, Chao-Li
論文名稱: 台灣、香港本土論的發展與比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Local Discourse
指導教授: 游勝冠
Yu, Sheng-Ku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台灣香港本土論民主化公民民族主義本質主義
外文關鍵詞: Taiwan, Hong Kong, Local Discourse, Democratization, Civic Nationalism, Essentialism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於台灣和香港這種已具備「共同體」意識,但卻又「本土匱乏」的社會,本文透過考察本土論,理解兩地如何想像自身、思索與重要他者的關係,並進行兩地的比較。

    本文首先分析戰後台灣本土論的內涵和發展。由於戰後台灣「特殊的遷佔者國家」之態勢逐步確立,如何看待來台的百萬大陸籍人士成為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早期的台灣本土論已具備公民民族主義精神,以同處台灣此空間的共同境遇,訴求不分省籍的合作或「住民自決」。不過,黨國的壓逼促使八○年代後的反對運動逐步激化,「本土化」訴求日漸高漲,在八○年代前期的「台灣意識論戰」中,台灣意識論者立足於建構論立場與中國意識論者展開對決;八○年代後半,則有部份論者為了強化「台灣」與「中國」的區隔和獨立自主,在回溯台灣歷史的獨特性之餘也滑入了本質主義式的主張道路;九○年代後現代主義進入台灣,本土論產生一波新的辯證。在1995年的「中外文學論戰」中,廖朝陽對於認同的形構提出了接近策略性本質主義實效立場的「空白主體」說;另一方面,張茂桂面對趙剛的攻擊和「激進民主」主張,則點出「後/破國族」論者始終不願面對「人民自決」之民主意義的盲點。

    接下來,本文分析香港本土論的內涵和轉折。七十年代港人的本地意識以及與「大陸人」的差異想像逐步生成,但在八十年代初隨即遇上中英談判。「三腳凳」的被拒,對初生萌芽的本土意識乃是一大傷害,而「九七回歸」的談判結果,則使得港人必須思考「當一個中國人」的可能,並積極爭取民主化。回歸前夕,香港曾迸發一波「身份熱」,希望總結香港百年來特殊的歷史經驗與存在價值;回歸後,對於「本土」的重視和本土論的再起則要到「零三七一」之後。2004年的〈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闡述了香港值得守護的「核心價值」;往後的利東街保存、保衛碼頭和反高鐵運動之「本土」,則批判特區政府管治、地產霸權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甚具左翼視野。2010年後中港矛盾日益加劇,使得「本土」的批判矛頭指向中國(政府),社會上由此出現了陳雲的「香港城邦論」和港大學苑的「香港民族論」兩套較為完整的本土論述。大致說來,香港回歸後的本土論發展歷經轉折,且還是「現在進行式」。

    最後,本文對於兩地的本土論進行比較。首先釐清兩地在「本土」一詞的使用及指涉上的部份差異,並指出香港有著「階級」和「國族」兩種不同意義的「本土」追求。接下來,針對兩地的本土論與重要他者的關係進行分析:對於前殖民者,台灣和香港在「光復」/回歸後都曾出現「戀殖」現象。這類論調主要來自新舊時代比較與對新政權的反彈,但卻往往片面美化殖民時代的「善治」,其是台、港兩地未曾好好清理殖民歷史經驗的後遺症;對於「中國」,筆者引用民調顯示現今台、港身份認同的一大差異是全面告別「中國」的有無,而戰後台灣和香港所面對「重要他者」的不同,則相當程度影響了兩地本土論的形構。

    對於本土論述的內容,筆者則拉出民主化與本土化的關係此一比較軸線,指出八○年代後台灣出現本土化與民主化並駕齊驅、甚至優先於民主化的情形,而香港則始終都是以民主化為最主要的政治訴求。當本土化的追求凌駕民主或其他普世價值時,容易使「本土」主張滑入本質化和暴力排他的邏輯,台灣在統獨對立的社會氣氛下,曾經幾度出現這樣的論述傾向;香港的本土論在2010年以前大致沒有這類主張,但隨著中港矛盾日深,也開始有論者以粗糙的分類符碼打造具民粹動員意圖的本土論,引起諸多爭議。最後,筆者談到了近幾年「台港共振」下兩地社會都有人主張立足「公民民族主義」的本土論,對此筆者亦表認同,但同時也提醒應當留意公民民族主義中「普世」與「本土」永恆的內在衝突。

    When faced with the China Factor, the fates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increasingly similar. Discourse on localization also became more heated as a result.
    This paper shall analyze the details and developments of localization theories in post-war Taiwan and Hong kong, and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第一章 緒論 …………………………………………………………………… 1 一、問題緣起 …………………………………………………………………… 1 二、研究進路 …………………………………………………………………… 7 三、前行研究 …………………………………………………………………… 10 四、章節架構 …………………………………………………………………… 12 第二章 台灣本土論的發展與變化 …………………………………………… 15 第一節 戰後台灣本土論的浮現 ……………………………………………… 16 (一)台灣共同體想像的興起與轉折 ……………………………………… 16 (二)「特殊的遷佔者國家」與早期台灣本土論…………………………… 19 (三)小結 …………………………………………………………………… 36 第二節 去中國中心化:八○年代前期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公開對決 … 37 (一)「本土化」的動向 …………………………………………………… 37 (二)台灣意識論戰 ………………………………………………………… 41 第三節 「深化」本土抑或「純化」本土?八○年代後期台灣本土論的文化建構 ………………………………………………………………………………… 54 (一)台灣文化 vs. 中華文化 ……………………………………………… 55 (二)「台灣命運共同體」與「台灣民族」………………………………… 59 (三)「台語」論爭 ………………………………………………………… 63 (四)小結:「本土歷史主義」與「文化本質主義」 …………………… 66 第四節 後現代/國族的挑戰 ………………………………………………… 70 (一)本質論‧建構論‧空白主體 ………………………………………… 74 (二)我們需要民族主義嗎?我們需要甚麼樣的民族主義? …………… 81 第五節 結論 …………………………………………………………………… 87 第三章 香港本土論的發展與變化 ………………………………………… 91 第一節 在七十年代以前 ……………………………………………………… 91 (一)六十年代的「自治」聲浪 …………………………………………… 94 (二)自治/獨立訴求的高度 ……………………………………………… 96 第二節 從「本土」乍現到面對「回歸」…………………………………… 100 (一)既是「黃金十年」,又是「火紅年代」 …………………………… 100 (二)中英談判:港人主體性的斲傷與匆忙曲折的民主化……………… 104 第三節 晚殖民時期的本土想像與論述……………………………………… 111 (一)從「八九六四」到「彭定康政改」………………………………… 112 (二)香港文化身份與「北進想像」批評………………………………… 116 第四節 回歸後的「本土」動向……………………………………………… 126 (一)從「九七」到「零三七一」………………………………………… 126 (二)回歸後「本土論」的出現: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 129 (三)「保衛碼頭」與「反高鐵」中的「本土」 ………………………… 131 (四)中港矛盾下的香港本土論…………………………………………… 139 第五節 結論…………………………………………………………………… 152 第四章 台灣、香港本土論比較 …………………………………………… 157 第一節 兩種「本土」………………………………………………………… 158 第二節 「本土」及其重要他者……………………………………………… 162 (一)戀殖與解殖…………………………………………………………… 163 (二)全面告別「中國」?………………………………………………… 167 第三節 民主化與本土化……………………………………………………… 172 (一)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 174 (二)香港的民主化與本土化……………………………………………… 176 代結語:邁向公民(民族)主義?…………………………………………… 178 第五章 結論 ………………………………………………………………… 181 一、「本土」的現在 …………………………………………………………… 181 二、「本土」的未來 …………………………………………………………… 184 參考文獻………………………………………………………………………… 187

    一、專書
    1、二零一三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香港民族論》(香港大學學生會,2014年9月)。
    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相關文件》(香港:三聯書局,2000年3月)。
    3、民主進步黨政策白皮書編纂工作小組(張茂桂):《多元融合族群關係與文化民主進步黨的族群與文化政策》(民進黨中央黨部,1993年)。
    4、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5月1日)。
    5、呂大樂:《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增訂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7月)。
    6、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1999年1月1日)。
    7、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新北:左岸文化,2012年11月)。
    8、余在思、陳秉鳳、陳彥楷、陳倩玉編:《菜園留覆往來人》(香港:影行者有限公司,2013年1月)。
    9、李志德:《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新北:八旗文化,2014年10月)。
    10、李登輝:《經營大台灣(新刊本)》(台北:遠流出版,1996年1月15日);《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1999年5月20日)。
    11、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12、李歐梵:《尋回香港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13、李靜玫:《「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誌(1986.6~1990.12):以新文化運動及台語文學、政治文學論述為探討主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7月)。
    14、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5月15日)。
    15、林央敏:《台灣人的蓮花再生》(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8月15日)。
    16、亞洲畫報:《香港的前途:民族的自決與獨立》(香港:亞洲出版社,1964年8月)。
    17、林泉忠:《「邊境東アジア」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ポリティクス : 沖繩•台灣•香港》(東京:明石書店,2005年)。
    18、周琇環、陳世宏編註:《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新
    北:國史館,2002年7月5日)。
    19、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20、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9月)。
    21、香港民主自治黨編輯委員會編輯:《香港民主自治黨民治運動報告書1963~1968年》(香港民主自治黨,1969年4月)。
    22、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3年1 月)。
    23、胡慧玲:《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台北:
    衛城出版,2013年10月)。
    24、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香港:紅出版(青森文化),2014年1月)。
    25、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文化,2006年10月1日)。
    26、陳冠中:《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27、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出版社
    ,1999年)。
    28、陳奕廷:《傘裡傘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台北:水牛文化,2015年2月11日)。
    29、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30、陳雲:《香港城邦論》(香港:天窗出版,2011年12月);《香港遺民論》(香港:次文化堂,2013年1月);《香港城邦論Ⅱ:光復本土》(香港:天窗出版,2014年2月)。
    31、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9年7月1日)。
    32、陳景輝:《草木皆兵:邁向全面政治化社會》(香港:圓桌文化,2013年6月27日)。
    33、陳麗芬:〈文學批評與文化身分──周蕾‧後殖民‧香港〉,《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台北:書林出版,2000年5月)。
    34、馬傑偉、曾仲堅:《影視香港: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0年11月)。
    35、馬嶽:《香港政治:發展歷程與核心課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0年5月);《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2年);《港式法團主義:功能界別25年》(香港城市大學,2013年7月1日)。
    36、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8年4月)。
    37、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年8月)。
    38、張家偉:《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3 月1日)。
    39、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討論集:台灣現狀與台灣前途(台灣版)》(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9月15日)。
    40、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9月15日)。
    41、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12月19日)。
    42、曾健民編:《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1998年冬)。
    43、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群學出版,2009年4月)。
    44、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11月)。
    45、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46、葉石濤:《葉石濤全集13‧評論卷1》(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4月);《葉石濤全集14‧評論卷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4月)。
    47、葉蔭聰:《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0年6月)。
    48、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49、新新聞周刊編輯部:《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1989年11月)。
    50、趙知悌編:《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出版,1976年7
    月)。
    51、鄭宏泰、黃紹倫:《香港身份證透視》(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8月)。
    52、劉兆佳:《香港的獨特民主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5月)。
    53、蔡思行:《香港史100件大事(下)》(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6月)。
    54、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6月);《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2年12月)。
    55、謝長廷、趙少康等著:《台灣與中國前途》(台北:聯合月刊,1987年10月)。
    56、謝長廷:《謝長廷新文化教室》(台北:月旦出版,1995年6月)。
    57、羅永生:《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1日);《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1日)。
    58、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1994年10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3月)。
    59、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D. Smith)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60、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王寧譯:《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61、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步》(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4月26日)。
    62、珊妲‧慕孚(Chantal Mouffe)著、孫善豪譯:《回歸政治》(台北:巨流圖書,2005年11月)。
    63、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李尚遠譯:《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台北:商周出版,2008年1月)。
    64、愛德華•莫迪默(Edward Mortimer)、羅伯特•法恩(Robert Fine)編;劉泓、黃海慧譯:《人民•民族•國家――族性與民族主義的含義》(中國: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65、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6月)。
    66、高馬可(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7月,ISBN:9789888263202)。
    67、胡安‧林茨(Juan J. Linz)、阿爾弗萊德‧斯泰潘(Alfred Stepan)著、孫龍 等譯:《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南歐、南美和後共產主義歐洲》(中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68、羅伯特‧道爾(Robert A. Dahl)著、李柏光、林猛譯:《論民主》(台北:聯經出版,1999年10月16日)。
    69、佳亞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著、陳永國 賴立里編:《從解構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讀本》(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1日)。
    70、Ronald Weitzer: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s:Communal Conflict and Internal Security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Zimbabwe(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71、Terry Eagleton:“Nationalism:Irony and Commitmen” in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ctober 1990)。

    二、期刊
    1、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絡:《本土論述2008》(香港:上書局,2009年7月);《本土論述2009︰香港的市民抗爭與殖民地秩序》(台北:漫遊者文化,2009年12月);《本土論述2010:香港新階級鬥爭》(台北:漫遊者文化,2011年3月);《本土論述2011:想像新界/本土的性與別》(台北:漫遊者文化,2012年5月);《本土論述2012:官商勾結》(台北:漫遊者文化,2013年8月);《本土論述2013-2014:中國因素:本土意識與公民社會》(台北:漫遊者文化,2015年2月)。
    2、《台灣文化》第1~10期(高雄:台灣文化雜誌社,1986年6月~1988年9月)。
    3、《台灣新文化》第1~20期(台北:台灣新文化雜誌社/前衛出版,1986年9 月~1988年5月)。
    4、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學苑》2014年2月號――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學苑》2014年4月號――香港2046盡頭;《學苑》2014年9月號――香港民主獨立。
    5、思想編輯委員會:《思想》第14期――台灣的日本症候群(台北:聯經出版,2010年1月21日);《思想》第19期――香港:解殖與回歸(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9月);《思想》第26期――香港:本土與左右(台北:聯經出版,2014年10月)。
    6、《夏潮論壇》第12期(台北:夏潮論壇社,1984年3月1日);《夏潮論壇》第13期(台北:夏潮論壇社,1984年4月1日)。
    7、葉輝編:《今天》總第77期――香港十年專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夏)。
    8、《新文化》第1~21期(台北:新文化雜誌社,1989年2月~1990年12月)。
    9、新社會政策香港專刊1:《台灣「香港化」?中國統治香港的啟示》(台灣新社會智庫,2012年8月);新社會政策香港專刊2:《覺醒:台灣、香港的公民力量》(台灣新社會智庫,2013年10月1日);新社會政策香港專刊3:《反抗&台港共鳴》(台灣新社會智庫,2014年12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1、王甫昌:〈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 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1996年7月),頁129~207。
    2、何明修:〈公民運動與公民不服從:兩條晚近台灣社會運動的路線〉,《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30期(台灣新社會智庫,2013年10月15日),頁19〜22。
    3、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卷2期(1992年7月),頁151〜168;〈「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問題〉,《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年8月),頁29〜47;〈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年4月),頁141〜147。
    4、陳芳明:〈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中外文學》23卷9期(1995年2月),頁44〜55;〈第一章: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5卷第10期(1999年8月),頁162〜173。
    5、陳昭瑛:〈論台灣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卷9期(1995年2月),頁6〜43;〈追尋「台灣人」的定義:敬答廖朝陽、張國慶兩位先生〉,《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年4月),頁136〜140。
    6、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
    ,《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12月),頁145〜201。
    7、陳麗芬:〈闡釋「台灣」――九十年代台灣文學/文化批評本土論述〉,《現代中文文學學報》5卷1期(2001年7月),頁111〜145。
    8、張君玫:〈「空缺主體」與「陰性情境」:重探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幾個面向〉,
    《文化研究》第9期(2009年秋季),頁5〜44。
    9、張茂桂:〈羅那.維惹著《遷佔者國家的轉型》評介〉,《國家政策雙週刊》第63期(1993年),頁14~15;〈是批判意識型態,抑或獵殺巫婆?對於趙剛〈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一文的回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23日),頁255〜269。
    10、廖咸浩:〈超越國族:為什麼要談認同?〉,《中外文學》24卷4期(1995年9月),頁61〜76;〈狐狸與白狼:空白與血緣的迷思〉,《中外文學》25卷5期(1996年10月),頁154〜157。
    11、廖朝陽:〈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台灣文化〉,《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年8月),頁48〜58;〈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23卷10期(1995年3月),頁102〜126;〈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頁105〜109;〈關於台灣的族群問題:回應廖咸浩〉。《中外文學》24卷5期(1995年10月),頁117〜124。
    12、趙剛:〈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1996年1月1日),頁1〜72。
    13、劉慧卿:〈香港反高鐵運動的深層意義〉,《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9期(台灣新社會智庫,2010年4月15日),頁49~52。
    14、蕭高彥:〈國族民主在台灣:一個政治理論的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11期(2004年12月),頁1〜33。
    15、羅永生:〈香港本土運動的興起與轉折〉,《台灣文學研究》第4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2013年6月),頁85〜103。

    (二)研討會(論文集)論文
    1、何俊仁:〈「香港自治邦」憲政模式芻議〉,《香港未來之發展》(鄭宇碩編,香港:天地圖書,1984年5月),頁22~60。
    2、吳叡人:〈命運共同體的想像:自救宣言與戰後的台灣公民民族主義〉,《台灣自由主義的傳統與傳承》(台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1994年),頁57~86;〈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對於臺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游盈隆編,台北:月旦出版,1997年10月),頁31〜65。
    3、林佳龍:〈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林佳龍、鄭永年編,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4月),頁217〜266。
    4、林泉忠:〈「九七回歸」與香港華人的認同問題〉,《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張啟雄編,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5年3月),頁91〜108;〈「香港共同體」創建的明與暗:從「多元移民文化」的摸索到「新港粵文化霸權」的建立〉,《新世紀移民的變遷》(夏誠華主編,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6年4月),頁401〜430。
    5、陳筱筠:〈珠三角融合發展脈絡下香港內部的身分問題與生活想像:從廣深港高速鐵路談起〉,發表於「蕪土吾民:2012文化研究年會」(2012年1月7、8日,台灣大學霖澤館)。
    6、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編,台北
    :業強出版,1993年2月),頁233〜278。
    7、曾巧雲:〈認同論述與文學史觀——談1995年到1996年間《中外文學》的一場論戰〉,發表於「第二屆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2004年6月)。
    8、黃昭堂:〈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台灣民族主義》(施正鋒編,台北:前衛出版,1994年12月15日),頁195~236。
    9、黃智慧:〈中華民國在台灣(1945-1987)――「殖民統治」與「遷佔者國家」說之檢討〉,《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灣教授協會編著,台北:前衛出版,2010年4月1日),頁161~192。
    10、游勝冠:〈國家認同與九○年代的台灣文學論戰〉,《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年11月),頁477~504;〈在階級還是國族的兩難局面掙扎的台灣左派論述:以解嚴前後發行的《台灣新文化》、《南方》為考察對象〉,《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照華編,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頁185-206。
    11、劉兆佳:〈「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分認同1985〜1995〉,《轉化中的香港: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劉青峰、關小春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3〜30。
    12、樊善標:〈從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三人談」看香港文學史框架設計及相關問題〉,發表於「第二屆亞太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大學中文系主辦,2012年10月5日)。
    13、蕭高彥:〈民主化與國家認同在台灣:政治理論的反思〉,《華人世界的現代 國家結構》(江宜樺、李強主編,台北:商周出版,2003年3月10日),頁131〜175。
    14、皮埃特思(Jan N. Pieterse)、巴雷克(Bhikhu Parekh)著;吳江波譯:〈意象的轉移――「解殖」、「自內解殖」和「後殖民情狀」〉,《解殖與民族主義》(許寶強、羅永生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頁71〜102。
    15、Stuart Hall:“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in Stuart Hall et al (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2)。

    (三)學位論文
    1、王竣霆:《亞洲書寫與地方概念》(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2、池煥德:《台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台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3、李拓梓:《七十年代以來香港認同政治的變遷:一個台灣的觀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4、林啟驊:《一國兩制下香港政治的變遷》(東吳大學政治系博士論文,2013年7月)。
    5、林竣達:《政治主體的誕生:戰後台灣政治論述及民主概念1970s-1980s》(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6、高金鈴:《香港回歸前後的身份認同觀察》(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7、謝春馨:《八○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8、魏龍達:《想像主體的轉換:1970-1990年代政治論述的歷史社會學考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四、報刊及網路資料
    (一)報刊資料
    1、文匯社評:〈吸取拖延教訓 加快興建高鐵〉,《香港文匯報》(2008年4月23日)。
    2、江迅:〈「臺灣民族主義」的弔詭〉,《前進》週刊第16期(1983年7月16日)。
    3、朱凱迪、陳劍青:〈來吧,不要什麼都應承──反對「跨境自駕遊」運動芻議〉
    ,《明報》(2012年2月5日)。
    4、吳乃德、紀萬生等十五人:〈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
    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中國時報》(2006年7月15日)。
    5、吳介民:〈進步的能量,須超越改革對象〉,《中國時報》(2006年7月16日)。
    6、吳叡人:〈追求更民主的進步本土路線〉,《中國時報》(2006年7月16日)。
    7、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對談:〈生為臺灣人的悲哀〉,《自立晚報》(1994年4月30日〜5月2日)。
    8、李國強:〈港核心價值應包括愛國愛港〉,《香港文匯報》(2004年6月15日)。
    9、林世民:〈龍沒有穿衣服〉,《前進》週刊第12期(1983年6月18日)。
    10、南方朔:〈中華聯邦──一種積極的新態度〉,《商業周刊》第791期(2003
    年1月20日),頁118~120。
    11、紀斷弦:〈斷裂的巨龍――評被扭曲的民族主義〉,《夏潮論壇》1卷6期(
    1983年7月)。
    12、陳允中:〈開放派與土著派的本土想像〉,《蘋果日報》(2013年5月29日)。
    13、陳立諾:〈港獨疑雲‧陳雲‧城邦〉,《亞洲週刊》第26卷45期(2012年11月11日)。
    14、陳隆志:〈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由來〉,《台灣時報》(2007年8月10日)。
    15、陳景輝:〈普選:最古老和最尖銳的中港矛盾文章〉,《明報》世紀版(2013年8月13日)。
    16、袁瑋熙、何雪瑩:〈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台灣本土與民主的發展之路〉,《明報》星期天生活(2013年8月11日)。
    17、馬國明:〈貫徹香港高度自治的本土論述〉,《明報》(2013年6月10日);〈
    遲來的民主回歸〉,《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年10月5日)。
    18、馬豐茲:〈龍的傳人牢騷多――訪侯德健〉,《亞洲人》第5卷第2期(1983年7月),頁22〜25。
    19、梁思:〈一國兩制是港核心價值基礎〉,《香港文匯報》(2004年6月14日)。
    20、梁慕嫻:〈我對港獨一點看法〉,《蘋果日報》(2015年2月10日)。
    21、張鐵志:〈香港的本土有兩種〉,《蘋果日報》(2013年7月16日)。
    22、彭明敏:〈台灣國民主義的確立〉,《台獨》季刊第1期(1982年1月)。
    23、葉阿明:〈意識與存在――再論台灣意識〉,《生根》週刊(1983年8月25日)。
    24、楊祖珺:〈巨龍!巨龍!你瞎了眼!〉,《前進》週刊第11期(1983年6月11日)。
    25、葉蔭聰:〈「流動」壓倒「地方」:廣深港高鐵的公義問題〉,《不遷不拆我們的菜園村‧廣深港高鐵特刊》(香港:菜園村關注組,2009年4月),頁11。
    26、潘立夫:〈台灣人、台灣路〉,《台灣廣場》週刊第9期(1984年8月10日)
    ;〈台灣意識的挑戰與成長〉,《台灣潮流》週刊第17期(1984年12月10日)。
    27、魏達志:〈「香圳」:新的國際大都會將要崛起〉,《香港文匯報》(2008年4月23日)。
    28、關昭:〈香港核心價值已有保障〉,《大公報》(2004年6月9日)。

    (二)網站與網路資料
    1、小西:〈編輯室周記:害怕也沒用,這是一場新生活自治與土地改革運動!〉(2010年4月2日),「香港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6598。
    2、尹俊傑:〈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學者不認同〉,「中央通訊社」(2014年10月2日):http://www.cna.com.tw/topic/popular/4670-32/201410020207-1.aspxNEWS20141002。
    3、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情勢資料庫」:http://www.mac.gov.tw/lp.asp?CtNode=6081&CtUnit=4252&BaseDSD=7&mp=1。
    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1971年12月29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重要文獻」:http://www.pct.org.tw/ab_doc.aspx?DocID=001;〈「我們的呼籲」〉(1975年11月18日):http://www.pct.org.tw/ab_doc.aspx?DocID=00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致美國卡特總統、有關國家及全世界教會〉(1977年8月16日):http://www.pct.org.tw/ab_doc.aspx?DocID=005。
    5、「保護天星/皇后碼頭運動–活動紀錄和資料」:https://beyondthestars.wordpress.com/。
    6、吳介民:〈2012是中國因素元年〉,《蘋果日報》(2012年12月25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21225/34727076/。
    7、貝加爾:〈港獨之父馬文輝: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上)(下)(2012年12月4日、11日),「致知 | Spark」網站:http://sparkpost.wordpress.com/2012/12/04/ma-man-fai-1/、http://sparkpost.wordpress.com/2012/12/11/ma-man-fai-2/。
    ;〈馬文輝與香港自治運動〉,《思想香港》第3期(2014年2月),頁4~13:http://media.wix.com/ugd/46d502_36907f18b7634bdf9e281fdb5abcbf2f.pdf。
    8、李怡:〈「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30年變遷〉,《蘋果日報》(2014年3月22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22/18664730;〈新界東北關係一國兩制生死存亡〉,《蘋果日報》(2014年6月28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628/18780034。
    9、何明修:〈香港民主運動的台灣觀察〉,「獨立評論@天下雜誌」(2014年9月29日):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74/article/1904。
    10、林呈蓉:〈舊金山和平條約與臺灣地位未定論〉,「台灣歷史學會‧台灣之窗」(2001年9月10日):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910.htm 。
    11、林泉忠:〈北大講座:琉港臺認同〉(一)〜(六),「林泉忠鳳凰網博客」:http://jonlim.blog.ifeng.com/。
    12、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年06月〜2014年12月)」:http://esc.nccu.edu.tw/app/news.php?Sn=166;「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12月〜2014年12月)」:http://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7。
    13、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巿民的身份認同感:身份類別認同-按次計算(8/1997〜6/2014)」: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ethnic/eidentity/poll/eid_poll_chart.html。
    14、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http://www.com.cuhk.edu.hk/ccpos/b5/index.html。
    15、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http://www.devb.gov.hk/。
    16、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http://www.hab.gov.hk/。
    17、香港特別行政區運輸及房屋局:http://www.thb.gov.hk/。
    18、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http://www.censtatd.gov.hk/home.html。
    19、香港特別行政區規劃署、發展局:「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http://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hk2030/chi/home/index.htm。
    20、徐少驊:〈淺批陳雲的《香港城邦論》〉,「港文集」(2013年6月10日):http://hktext.blogspot.tw/2013/06/301.html。
    21、陳景輝:〈論香港本土的左與右,兼初步勾勒一個自由左翼的政治共同體構想(全文版)〉,「香港獨立媒體」(2014年1月7日):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0041;〈兩種香港已死〉,「香港獨立媒體」(2014年3月27日):http://www.inmediahk.net/2014032701 。
    22、康德:〈「從下而上以地治自治建構民主中國聯邦」〉,《信報財經新聞》「信報論壇」(2012年6月22日):http://forum.hkej.com/node/86904。
    23、張潔平:〈今日臺灣,明日香港?〉,「紐約時報中文網」(2014年4月22日):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422/cc22zhangjieping/。
    24、區龍宇:〈時危見節,世亂識良――新形勢,新思維之二〉(2014年3月7日):http://www.workerdemo.org.hk/0001/20140324.07T.htm。
    25、葉一堅:〈堅哥與台灣:幹!你估你係金秀賢咩!〉《蘋果日報》(2014年3月24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24/18666724。
    26、匯豐銀行:「漁夫廣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7zz1nave4。
    27、鄧小平:〈要吸收國際的經驗〉(1988年6月3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http://zg.people.com.cn/BIG5/33839/34943/34944/34947/2617639.html。
    28、〈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目前可見於「HONG KONG GREAT SPEECHES」網站:https://hkspeech.wordpress.com/。
    29、〈「德國之音」7月9日訪問李總統的全文〉,《中時電子報》新聞專輯: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cn_tw/germany.htm。
    30、蕭裕均:〈本土與左翼──運動連結與民間社會契約〉,《思想香港》第2期「階級與本土」(2013年11月):http://media.wix.com/ugd/46d502_8361d61f57c4414a9a584cb7dd586681.pdf。
    31、〈關於准許殖民地國家及民族獨立之宣言〉(1960年12月大會第1514(15)號決議通過),「聯合國」:http://www.un.org/zh/decolonization/declaration.shtml。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