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玲玲
Lin, Ling-ling
論文名稱: 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論的建構
Yeh shih-t'ao and His Construction on View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林瑞明
Lin, Juei-m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8
中文關鍵詞: 台灣文學台灣意識葉石濤
外文關鍵詞: Taiwan consciousness, Taiwan lit, Yeh Shih-t’ao
相關次數: 點閱:123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葉石濤,1925年出生於台南府城,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想成為醫生或律師,但他卻走上作家這條「不歸路」。他曾經在寫作的道路上摸索了50年漫長的時間,常常被邀去擔任文學獎的評審,間接地幫助了無數有名或無名的作家獲得了巨額獎金。近數年來,他致力於撰寫台灣文學史,獨自一個人窩在灰黯的斗室裏,搜羅資料、剪剪貼貼,蹣跚著橫跨兩個世紀,步履是如此的沈重。他常自喻自己是隻「小螞蟻」,必須一直寫下去,直到瞑目為止。

    這一路走來崎嶇坎坷,在寫作生涯中葉石濤也有不得不輟筆的時候。坐政治牢為保住一條老命而奮鬥時,自然寫不出東西。失業而徘徊在飢餓線上時,也不得不停筆。令他憂心忡忡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段光榮歷史有被埋沒之慮。因而他花幾乎是他一生的時間,從事台灣意識的提倡、寫實主義的堅持,及台灣文學的正名、台灣文學史的撰寫與分期,朝向多種族風貌文學的發展,以便將來走向世界文學的舞台。此一「建構」工程是如此龐大,乃至無止境的。

    葉石濤的文學創作觀,以台灣土地上真實的人、事、物為出發,希望可以寫出台灣民眾生活的現實。所以在小說技法上,排除了所有的前衛的、超現實的、後現代的方式,採用的是最古老而樸實的寫實方式,也只有運用這種原創性的技巧,才能有效的呈現瑣碎的日常生活。在葉石濤的小說中,沒有所謂的「英雄」,不喜歡營造英雄的形象,因為它並不接近現實。在寫實主義下,小說必須兼具趣味性,注意情節的安排、人物性格的塑造。最根本的,小說的創作源頭應該是反映台灣人民的生活。在台灣的小說中描寫台灣人的生活,並且重視人道的精神關懷。

    葉石濤的文學史觀,簡言之就是種族、歷史、風土三元素。台灣的歷史十分獨特,受異族統治的時期非常的長,在這塊土地上的語言及種族也十分的豐富。葉石濤認為台灣是一獨立的國家,中國文學是台灣文學的一部份而已,台灣的文學除了中國的文學外應該還包括:日本殖民時期的文學、客語文學甚至是原住民的口傳文學。文學作品應該是能反映歷史的,而歷史對作家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文學作品除了能反映歷史外,它也必須能表現出地方的風土。就台灣而言,台灣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種族有不同的風俗。在這樣影響之下,所形成的文學風格自然就有所不同。因此,台灣的殖民地文學是十分豐富的,可以提供許多創作的素材。基本上,葉石濤文學史觀是服膺泰納種族、歷史、風土三元素理論;在時間上不以台灣新文學為界,而上溯中國舊文學;以台灣為主體,歷代政權皆是客體。他特別強調台灣移民社會性格,應該包括高山原住民、平埔族、閩南人、客家人及外省人五個種族;把30年代的左翼文學與70年代的鄉土文學用寫實主義銜接起來,進一步與第三世界反殖民文學相連。因此,他終其一生獻身於台灣文學運動,在台灣文學最黑暗、最低迷的時候,他用「鄉土」、「台灣意識」提振士氣,凝聚台灣人的心;在台灣文學最迷惑的時候,堅持寫實主義的寫作方式,反映台灣的土地與人民;用一輩子的時間,為台灣文學定位,找尋未來的方向。

    Yeh Shih-t’ao ,1925 birth in south residence city─Tainan, in that times, the most young persons want to become the doctor or lawyer , but he goes to writer this 「 do not go back to road 」, this road walks is rugged and bumpy. It is the time of his all the life that he spends , is engage in Taiwan consciousness advocate and write realistically doctrine insist , and the training of writer and train , the just well-known,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write and by stage, orientation various clan style is literature to develop , in order to move towards the stage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his end is firstly raw to dedicate life in Taiwan literature sport , is literature and most dark in Taiwan the time of, minimum fan, he uses 「 native land 」 , 「 Taiwan consciousness 」 mention to shake morale, condense the heart of Taiwan person ; is at the Taiwan literature time of most puzzling , insist write realistically the writing square type of doctrine, reflect the land of Taiwan with people ; use the time of all the life, decide position , look for future direction for Taiwan literature. This work is such and huge, and even is unlimit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3 第三節 研究內容概要…..…………………………………………14 第四節 研究架構…..………………………………………………17 第二章 台灣文學的正名 …………………………………19 第一節 兩代文學的傳承 …………………………………………19 一、走向作家之路……………………………………………………19 二、初展文學長才………..……………………………………………………23 第二節 鄉土文學的提出 …………………………………………..41 一、 再度提筆寫作.…………………………………………………………41 二、 台灣鄉土文學的展開………………………………………………….43 第三節 台灣文學的內涵 ………………………………………45 一、60年代的台灣文學……………………………………………………45 二、70年代的台灣文學……………………………………………………60 三、80年代的台灣文學……………………………………………………69 第四節 文學自主性的建立─台灣文學史的出現………………77 一、 台灣文學自主性的建立.………………………………………………77 二、撰寫台灣文學史以強調自主性.……………………………………….79 三、台灣文學不是中國文學的一環.……………………………………….82 四、台灣文學的未來之路.………………………………………………….84 第三章 台灣文學史的分期….……………………………87 第一節 撰寫台灣文學史的使命 …………………………………87 一、 台灣人必須有自己的文學 .…………………………………………….87 二、 反映台灣的種族、歷史與風土…………………………………………88 第二節 台灣文學的根源(1662-1894) …………………………90 一、 受黃得時台灣文學史研究的影響………………………………………..90 二、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92 第三節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史的分期(1895-1949) …………95 一、前人文學史分期研究…………………………………………………….95 二、 葉石濤的文學史分期法.…………………………………………………98 三、 陳芳明的文學史分期法…………………………………………………100 第四節 戰後台灣文學史的分期(1949-迄今) ………………104 第四章 「台灣意識」的發展………………………………114 第一節 台灣新文學中的「台灣意識」…………………………114 一、日治時期的台灣知識份子……………………………………………114 二、以語言改革開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115 三、第一次台灣鄉土文學論爭…………………………………………….116 第二節 「台灣意識」內容的衍變………………………………118 一、以小說題材呈現台灣人意識…………………………………………118 二、《無花果》被禁下的台灣人意識……………………………………..121 三、以小敘述重新定義「台灣」與「台灣人」…………………………123 四、正式提出「台灣意識」………………………………………………125 五、日治台灣文學的重新定位…………………………………………….127 六、「台灣意識」和「中國意識」消長後的台灣意識……………………130 第三節 解嚴後「台灣意識」的重塑……………………………136 一、重塑的理念……………………………………………………………136 二、新「台灣意識」的成形……………………………………………….138 第四節 發展「台灣意識」的新途徑……………………………165 一、發現平埔族……………………………………………………………..165 二、平埔族系列作品在「台灣意識」扮演的角色………………………..167 三、新「台灣意識」的完成………………………………………………...181 第五節 多種族風貌文學的趨勢 ………………………………184 一、創作原住民小說闡釋台灣的種族問題………………………………….184 二、譯介日本學者研究補充原住民小說創作的不足……………………….191 三、多種族風貌文學的理論基………………………………………194 第五章 寫實主義的堅持 ………………………………203 第一節 浪漫主義的擁護者………………………………………203 一、 日本文學的洗禮..………………………………………………………203 二、 西川滿的浪漫主義色彩.……………………………………………….205 三、 法、俄文學的閱讀.…………………………………………………….207 第二節 從浪漫主義者到寫實主義者 …………………………208 一、 文學創作傾向浪漫主義……………………………………………….208 二、 加入糞寫實主義論爭………………………………………………….209 三、 對浪漫主義文學主張的思考………………………………………….212 四、 戰後初期創作與寫實主義的關係…………………………………….218 第三節 寫實主義內容的演變─台灣的寫實主義……………….233 一、60年代的寫實主義 ……………………………………………………233 二、70年代的寫實主義 ……………………………………………………244 三、80年代的寫實主義 ……………………………………………………259 四、90年代的寫實主義 ……………………………………………………275 第六章 結論……………………………………………………285 參考資料…………….…………………………………………294 附錄葉石濤生平年表……..……………………………………311

    一、葉石濤論著
    (一)評論
    葉石濤,《葉石濤評論集》,台北:蘭開,1968.09。
    葉石濤,《葉石濤作家論集》,高雄:三信,1973.03。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03。
    葉石濤,《作家的條件》,台北:遠景,1981.06。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1983.04。
    葉石濤,《小說筆記》,台北:前衛,1983.09。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1985.0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02。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01。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03。
    葉石濤,《葉石濤集》,台北:前衛,1991.07。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50年代》,台北:前衛,1991.09。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07。
    葉石濤,《不完美的旅程》,台北:皇冠,1993.08。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4.08。
    葉石濤,《府城瑣憶》,高雄:派色文化,1996.02。
    葉石濤,《台灣文學集1》,高雄:春暉,1997.02。
    葉石濤,《西川滿小說選》,高雄:春暉,1997.02。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1997.06。
    葉石濤,《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1999.02。
    葉石濤,《追憶文學歲月》,台北:九歌,1999.08。
    葉石濤,《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台北:翰音文化,1999.09。
    葉石濤,《舊城瑣記》,高雄:春暉,2000.09。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回顧》,台北:九歌,2004.06。

    (二)小說
    葉石濤,〈黎明〉,《台灣藝術》5:2,1944.02.01。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台北:蘭開,1968.06。
    葉石濤,《羅榮桑和四個女人》,台北:林白,1969.03。
    葉石濤,《晴天和陰天》,台北:晚蟬,1969.11。
    葉石濤,《鸚鵡與豎琴》,高雄:三信,1973.02。
    葉石濤,《葉石濤自選集》,台北:黎明,1975.01。
    葉石濤,《噶瑪蘭的柑子》,高雄:三信,1975.06。
    葉石濤,《採硫記》,台北:龍田,1979.02。
    葉石濤,《1979年台灣小說選》,台北:文華,1980.06。
    葉石濤,《卡薩爾斯之琴》,台北:東大,1980.10。
    葉石濤,《女朋友》,台中:晨星,1986.06。
    葉石濤,《姻緣》,台北:新地,1987.05。
    葉石濤,《黃水仙花》,台北:新地,1987.05。
    葉石濤,《紅鞋子》,台北:自立晚報,1989.01;高雄:春暉,2000.02。
    葉石濤,《西拉雅族的末裔》,台北:前衛,1990.05。
    葉石濤,《台灣男子簡阿淘》,葉石濤,《台灣男子簡阿淘》,台北:前衛,1990.05;台北:草根,1996。
    葉石濤,《馘首》,台北:前衛,1991.06。
    葉石濤,《葉石濤集》,台北:前衛,1991.07。
    葉石濤,《異族的婚禮》,台北:皇冠,1994.09。
    葉石濤,《西拉雅族末裔潘銀花》,台北:草根,2000.01。
    葉石濤,《青春》,台北:桂冠,2001.06。
    葉石濤,《賺食世家》,台北:圓神,2001.12。
    葉石濤,〈蝴蝶巷春夢〉,《文學台灣》49,高雄:春暉,2004.01。
    葉石濤,〈蝴蝶巷‧頭社夜祭〉,《文學台灣》49,高雄:春暉,2004.01。
    葉石濤,〈蝴蝶巷春夢─熊襲的女兒〉,《文學台灣》50,2004.04。
    葉石濤,《三月媽祖》,高雄:春暉,2004.06。
    葉石濤,〈鳥籠〉,《鹽分地帶文學》1,2005.12。
    葉石濤,〈度小月〉,《文學台灣》57,2006.01。
    葉石濤,〈植有蓮霧的齋堂〉,《鹽分地帶文學》2,2006.02.01。
    葉石濤,〈阿姆的情人〉,《文學台灣》58,2006.04。
    葉石濤,〈死亡與悲痛的歲月〉,《文學台灣》58,2006.04。
    葉石濤,〈頭社夜雨〉,《鹽分地帶文學》3,2006.04.01。
    葉石濤,《蝴蝶巷春夢》,高雄:春暉,2006.08。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小說卷,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12。
    二、專書
    《葉石濤全集蒐集、整理、編輯計劃》2002-2004年報書,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2004。
    Bill Ashcroft,Gareth Griffiths,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1998。
    孔繁雲編譯,《法國文學與作家》,台北:志文,1975。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6。
    白少帆,《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7。
    石萬壽,《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臺原,1990。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論述策略》,台北:駱駝,1994。
    何欣,《西洋文學史》,台北:五南,1998。
    吳濁流,《台灣文藝與我》,台北:遠景,1980。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台北:書林,2003。
    李映萩編譯,《德國文學入門》,台北:志文,1975。
    周伯乃,《論現實主義》,台北:五洲,1964。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
    初見基原著,范景武譯,《盧卡奇─物象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台北:前衛,1989。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班納迪克‧安德森原著( Benedick Anderson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1999。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85。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者印行,1978。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1993。
    張西平,《歷史哲學的重建─盧卡奇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北京:三聯書店,1997。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
    莊淑芝,《台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1994。
    陳少庭,《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81。
    陳永興編,《台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台北:台灣文藝,1985。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2000。
    陳明柔,《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台北:聯經,2004。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1998。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高雄:春暉,1998再版。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1998。
    彭瑞金,《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1999。
    彭瑞金,《驅逐迷霧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2000。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黃國昌,《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五南,1995。
    黃添重,《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1992。
    愛德華‧薩依德原著,王志弘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
    溫儒敏,《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北京:北京大學,1988。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台北:五南,2003。
    劉登翰等著,《台灣文學史》(上)(下),福州:海峽文藝,1991、1993。
    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1995。
    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1975。
    盧卡奇,《盧卡奇文學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盧卡奇原著,陳文昌譯,《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1988。
    盧卡奇原著,楊恆達等譯,《小說理論》,台北:五南,1988。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

    三、期刊論文
    Dirlik Arif原著,王曉衽、宋偉杰譯,〈後殖民還是後革命?─後殖民批評中的歷史問題〉,《香港社會科學學報》9,1997.03。
    Edward Said原著,林明澤譯,〈東方論再思〉,《中外文學》24:6,1995.11。
    中島利郎著,邱慎譯,〈評葉石濤譯《西川滿小說集1》陳千武譯《西川滿小說集2》─西川滿文學之復活〉,《文學台灣》27,1998.07。
    中島利郎原著,彭萱翻譯,〈《決戰台灣小說集》之發行與西川滿〉,《文學台灣》47,2003.07。
    尹虎彬,〈羅桑榮和四個女人〉,《台灣小說鑑賞》,1994。
    王晉民,〈葉石濤的文學批評〉,《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02。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王德威,〈禮失求諸野─評葉石濤《異族婚禮》〉,《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2001.10.01。
    包恆新,〈龍瑛宗與葉石濤的創作〉,《台灣現代文學簡述》,上海:上海科學院,1988。
    匡思聖,〈從後殖民理論論台灣族群關係之辯證〉,《師大三民主義學報》21,2000.09。
    江宜樺,〈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29,1998.03。
    何欣,〈葉石濤的文學觀─《台灣鄉土作家論集》讀後感〉,《現代文學》復刊8,1979.08。
    余昭玟,〈台灣光復對葉石濤小說主題的影響〉,《新地》1:3,1990.08。
    余昭玟,〈《葉石濤及其小說研究》序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2,1990.09。
    余昭玟,〈瞭解與再思─評葉石濤對台灣文學的評論〉,《新地》1:6,1991.02。
    余昭玟,〈從淪落到昇華─論葉石濤小說中的象徵〉,《1994台灣文化會議論文》抽印本,1994;《輔英學報》14,1994.12。
    余昭玟,〈葉石濤評論特質初探〉,《葉石濤文學會議論文集》,1998.11.07。
    余昭玟,〈重憶恐怖年代─談解嚴後的葉石濤小說〉,《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
    吳海燕、王晉民,〈試評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當代》42,1989.10。
    吳浩,〈葉石濤研究資料〉,《台灣文學觀察雜誌》1,1990.06。
    吳達芸,〈台灣阿嬤的典型─潘銀花〉,《小說與戲劇》9,1997.07。
    呂正惠,〈評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當代》42,1988.03。
    呂正惠,〈50年代紀實─評葉石濤《一個老朽作家的50年代》〉,《聯合文學》8:4,1992.02。
    呂正惠,〈葉石濤與戰後台灣文學的「斷層」與「跨越」〉,《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
    呂正惠,〈陳芳明「再殖民論」質疑〉,《聯合文學》18:2(206),2001.12。
    李桂芳,〈意識的偵防與歷史的夢魘─從陳映真與陳芳明的論爭說起,並兼論晚近「台灣文學史」的問題〉,《中外文學》32:11,2004.04。
    李喬,〈「台灣文學主體性」的探討〉,《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國文系,2000。
    李奭學,〈台灣固無省也─從《台灣文學史綱》看葉石濤的「在地觀」〉,《聯合文學》18:2(206),2001.12。
    杜正勝,〈本土的文學,人性的文學─談葉石濤的文學觀〉,《自由時報》,2000.03.12;收入葉石濤,《府城瑣記》,高雄:春輝,2000.09。。
    杜偉英,〈從葉石濤的小說《西拉雅族的末裔》系列談平埔族〉,《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1998。
    杜偉英,〈葉石濤的原住民小說《馘首》、《火索捻》、《鳥占》、《陷阱》初探〉,《淡水人文學報》,1999。
    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原著,張季琳翻譯,〈西川滿和《文藝台灣》─東方主義的視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1:1,2001.03。
    孟樊,〈後殖民論述的文學觀〉,《聯合文學》10:8,1994.06。
    林巾力,〈西川滿「糞現實主義」論述中的西方、日本與台灣〉,《中外文學》34:7,2005.12。
    林承璜,〈論80年代台灣小說新的格局與特點〉,《海峽論壇》1989.07.27。
    林俊宏,〈葉石濤寫作年表1925-1981〉,《文學界》8,1983.11。
    林政華,〈葉石濤及其文學芻議〉,《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1999.08。
    林梵,〈從迷惘到自主─第一代到第四代的文學過程〉,《台灣文藝》83,1983.07。
    林瑞明,〈讓他們出土─《台灣新生報》「橋」副刊小說選介〉,《文學界》10,1984.05。
    林瑞明,〈葉石濤早期小說之探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07。
    林瑞明、林玲玲,〈從鄉土文學到台灣文學─葉石濤與台灣文學的建構(1965-2000)〉(上)(下),《文學台灣》37-38,2001.01-04。
    林瑞明,〈台灣的未來─台灣文化之探討與願景〉,《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叢書》,2002.10。
    林鎮山,〈牡丹與雛菊的傳奇─葉石濤小說的女性/書寫〉,《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02。
    林燿德,〈老而不朽‧悲而不廢─評葉石濤的《台灣文學的悲情》〉,《聯合文學》6:5,1990.03。
    松永正義,〈關於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
    花村,〈試評〈葉石濤自選集〉〉,《書評書目》1977.12。
    花村,〈均衡又中庸的理想主義者〉,《台灣文藝》革新號9(62),1979.03。
    花村,〈情、理、法三者渾成的境界─試循葉石濤評論的特質〉,《書評書目》1979.11。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42,1992.07。
    邱貴芬,〈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21:3,1992.08。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分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11,1995.04。
    邱貴芬,〈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中外文學》24:5,1995.10。
    邱貴芬,〈歷史記的重組合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5:5,1996.10。
    邱貴芬,〈後殖民主義與當代多媒體文化〉,《文史學報》28,1998.06。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29:2,2000.07。
    星名宏修,〈殖民地的沖繩人如何被描寫了?─葉石濤《異族的婚禮》的一種解讀〉,《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治末期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台灣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台南:成功大學,2002。
    洪王俞萍,〈如果放逐是為了回歸─試論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的戰後現代主義解釋〉,《台灣文學評論》,2004.10。
    洪毅,〈葉石濤印象記〉,《台灣文藝》革新號9(62),1979.03。
    胡馨丹,〈寫實主義論〉,《人文集刊》2,2004。
    珠惠足,〈當沖繩人遇上平埔族─中間英《人與人之間的牆》與葉石濤《異族的婚禮》〉,《中外文學》32:9,2004.02。
    翁佳音,〈平埔族漢化史考略〉,《台灣風物》34:1,1984。
    翁佳音,〈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台灣風物》37:4,1987.06。
    高天生,〈詼諧與諷刺〉,《台灣文藝》革新號9(62),1979.03。
    高天生,〈論小說家葉石濤〉,《文學界》8,1983.11。
    國分直一著,林懷卿譯,〈麻豆的歷史〉,《台灣民族學》,台南:莊家,1970.01。
    康來新,〈雪融的泥濘─另一種台灣經驗〉,《幼獅文藝》435,1990.03。
    康培德,〈17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08。
    張良澤,〈台灣短篇小說之王─葉石濤小說管窺〉,《葉石濤文學會議論文集》,1998.11.07。
    張恆豪,〈豈容青熒指成灰─葉石濤在日據末期的文學言行〉,《文學界》8,1983.11。
    張恆豪,〈螞蟻起厝─評《台灣文學入門》〉,《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
    張素真,〈葉石濤的《獄中記》─一個台灣抗日志士的省思〉,《細讀現代小說》,1986.10。
    張深切,〈對台灣新文學路線的一提案〉,《張深切全集》卷11,台北﹕文經社,1998.01。
    梁若梅,〈論葉石濤的評論觀〉,《蘭州大學學報》1985年4期,1985.04。
    莊明萱,〈評葉石濤對台灣文學繼承與發展傳統問題的見解〉,《台灣研究集刊》1987年1期,1987.01。
    莊紫蓉,〈政治國度與文學心靈─葉石濤VS馬金尼〉,《台灣文藝》新生版175,2001.04。
    許俊雅,〈找回台灣人民的尊嚴、自主和自信─談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島嶼容顏─台灣文學評論集》,台北:北縣府文化局,2000.12。
    許俊雅,〈葉石濤台灣文學論的衍變進程研探〉,《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02。
    許素蘭,〈在禁錮中找尋生命的出口─葉石濤〈齋堂傳奇〉的雙重主題〉,《葉石濤文學會議論文集》,1998.11.07。
    許琇禎,〈從民族、寫實到本土─臺灣「鄉土文學」之歷史考察與評析〉,《中國學術年刊》,1998.03。
    陳玉玲,〈葉石濤小說中的女性原型〉,《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02。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996。
    陳明成,〈在真實與虛構間尋求「再認同與被認同」?!─另一種陳芳明的可能〉,《島語─台灣文化評論》,2003.03。
    陳芳明,〈傷痕書〉,《台灣文藝》99,1986.03。
    陳芳明,〈70年代台灣文學史導論─一個史觀的問題〉,《現代學術研究專刊》4,1991.05.20。
    陳芳明,〈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葉石濤與藍博洲筆下的50年代〉,《文學台灣》4,1992.09。
    陳芳明,〈左翼史觀的尋求與塑造〉,《台灣史料研究》2,1993.08。
    陳芳明,〈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中外文學》23:9,1995.02。
    陳芳明,〈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談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學》23:12,1995.05。
    陳芳明,〈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外文學》25:4,1996.09。
    陳芳明,〈台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105,1996.10。
    陳芳明,〈台灣文學史分期的一個檢討〉,《50年代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卷二,《台灣文學發展現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
    陳芳明,〈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台灣作家葉石濤的一個困境,1940-1950〉,《文學台灣》28,1998.10。
    陳芳明,〈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觀之建構〉,《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
    陳芳明,〈第一章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5:10,1999.08。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04。
    陳芳明,〈台灣歷史記憶與文學研究重建的問題〉,《新世紀智庫論壇》10,2000.06。
    陳芳明,〈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16:10,2000.10。
    陳芳明,〈老作家的歷史喟嘆─評葉石濤的《從府城到舊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03。
    陳芳明,〈評彭小妍,〈論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03。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小說的歷史考察〉,《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陳建忠,〈從皇國少年到左傾青年─台灣戰後初期(1945-1949)葉石濤的小說創作與思想轉變〉,《台灣文學學報》8,2006.06。
    陳昭瑛,〈追尋「台灣人」的定義〉,《中外文學》23:11,1995.04。
    陳昭瑛,〈發現台灣真正殖民史〉,《中外文學》24:4,1995.09。
    陳凌,〈葉石濤散文之感官意象分析─以《不完美的旅程》為論述場域〉,《葉石濤文學會議論文集》,1998.11.07。
    陳傳興,〈種族論述與階級書寫〉,《中國時報》1994.01.05;收入葉石濤,《異族的婚禮》,台北:皇冠,1994。
    陳萬益,〈論台灣文學的「悲情」─以葉石濤為例〉,《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論文》抽印本,1995.08.15-08.17。
    陳儒修,〈殖民論述三重奏─殖民、後殖民、去殖民〉,《電影欣賞雙月刊》14:4,1996.08。
    陳鴻森,〈〈葉石濤作家選集〉讀後〉,《大學雜誌》80,1974.12。
    壹闡提(李喬),〈評介〈晴天與陰天〉〉,《清溪》3﹕12,1970.06;收入葉石濤,《葉石濤作家論集》,高雄:三信,1973.03。
    彭小妍,〈等待黑暗逝去光明來臨的日子〉,《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9.03。
    彭小妍,〈等待黑暗逝去,光明來臨的日子─論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
    彭小妍,〈死亡/復甦‧黑暗/光明─《台灣文學史綱》與本土化〉,《聯合文學》18:2(206),2001.12。
    彭瑞金,〈葉石濤作品簡表〉,《台灣文藝》革新號9(62),1979.03。
    彭瑞金,〈台灣小說中的愛情觀〉,《台灣文藝》88,1984.05。
    彭瑞金,〈在文學的荒地上拓墾─葉石濤的文學世界〉,《葉石濤集》,台北:前衛,1991.07。
    彭瑞金,〈在文學的荒地上拓墾一葉石濤的文學世界〉,《瞄準台灣的作家》,高雄:派色文化,1992。
    彭瑞金,〈葉石濤與《異族的婚姻》〉,《台灣文藝》新生版10(150),1995.08。
    彭瑞金,〈關於台灣文學「主體性」的兩層議題〉,《台灣文學沉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
    彭瑞金,〈葉石濤的台灣文學評論和文學史〉,《中外文學》27:6(318),1998.11。
    彭瑞金,〈不及綻放的蓓蕾─40年代後期的葉石濤文學〉,《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
    彭瑞金,〈試探葉石濤的多種族風貌台灣文學〉,《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學報》,1995.11;收入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高雄:春暉,2000.05。
    彭瑞金,〈文學家的風格與典範─葉石濤文學外傳〉,《驅除迷霧找回祖靈》,高雄:春暉,2000.05。
    彭瑞金,〈鍾肇政與葉石濤的殖民地經驗小說比較〉,《驅除迷霧找回祖靈》,高雄:春暉,2000.05。
    彭瑞金,〈要問情色為何物,請到蝴蝶巷〉,《文學台灣》59,2006.07。
    彭瑞金,〈為台灣文學點燈、開路、力座標〉,收入《葉石濤全集》小說卷一,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
    彭瑞金,〈食夢獸的文學旅程─葉石濤的小說創作〉,收入《葉石濤全集》小說卷一,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
    曾建民,〈評介「狗屎寫實主義」論爭─關於日據末期的一場文學論爭〉,《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1999。
    游志誠,〈80年代台灣文學論述之變質〉,《靜宜大學中文系第8次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抽印本,1992.04.29。
    游勝冠,〈葉石濤的台灣文學論〉,《第19回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1993.11.27。
    游勝冠,〈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徘徊─又見一場以「皇民文學」、「日人作家」為焦點的台灣文學論戰〉,《水筆仔》5,1998.06,。
    黃金清,〈葉石濤的創作觀〉,《台灣文藝》革新號9(62),1979.03。
    楊照,〈失語震撼後的掙扎、尋覓─論葉石濤的文學〉,《自立晚報》1994.08.24-08.25;收入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1998.04。
    楊照,〈半世紀磨難澆不息的發言慾望─葉石濤的文學生涯〉,《中國時報》,1994.10.16;收入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1998.04。
    楊麗中,〈傅柯與後殖民論述─現代情境的問題〉,《中外文學》22:3,1993.08。
    葉瓊霞,〈文學主體性的建立─葉石濤白色文學試探〉,《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
    廖炳惠,〈後殖民與後現代─Homi K. Bhabha的訪談〉,《當代》71,1992.03。
    廖炳惠,〈新歷史主義與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0:12,1992.05。
    廖炳惠,〈在台灣談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當代》87,1993.07。
    廖炳惠,〈後殖民研究的問題及前景─幾個亞太地區的啟示〉,《當代》121-122,1997.09-1997.10。
    劉斌雄,〈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台灣風物》37:3,1987,09。
    蔡源煌,〈當代美國小說對「現實」觀念的探討〉,《當代文學論集》,台北:書林,1996。
    鄭玉秀,〈盧卡契與布萊希特在典型論上的爭議〉,《中山學術論叢》16,1998.06。
    鄭清文,〈台灣文學之路〉,《鄭清文文學評論》,高雄:派色文化,1992。
    鄭雅芳等,〈荒廢美的系譜─試探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與西川滿〈赤崁記〉〉,《文訊》,2005.02。
    澤井律之,〈論葉石濤之《台灣文學史綱》的重要性與問題點〉,《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02。
    盧義輝,〈轉型中的台灣意識〉,《展望與探索》2:8,2004.08。
    應鳳凰,〈葉石濤的台灣意識與文學論述〉,《文學台灣》16,1995.10。
    謝政瑜,〈台灣與中國民族主義的分與合及其發展〉,《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05.11.12。
    謝康,〈近代法國的文學批評〉,《塞納河畔─法國文學掠影》,台北:華成圖書,2003.05。
    鍾肇政,〈試論〈葫蘆巷春夢〉的幽默手法〉,《葫蘆巷春夢》,台北:蘭開,1968.08。
    蘇梅芳,〈荷蘭統治下的台灣四社〉,《成大歷史學報》3,1976.06。

    三、訪問、回憶與報導文章
    〈人生採訪─當代作家映象11葉石濤〉,《中國時報》2000.02.17-02.22。
    〈文學之「葉」,煥發長青─陳芳明專訪葉石濤〉,《聯合文學》18:2(206),2001.12。
    〈異族的婚禮〉,《皇冠》491,1995.01。
    〈異族的婚禮〉,《獨享》1995.01-02。
    〈異族的婚禮─葉石濤〉,《每月書香》1995.01。
    〈鐵蹄下的心靈─專訪葉石濤談台灣文學的回顧〉,《清華語文》9,1990.05。
    七等生,〈維護〉,《中國時報》1972.06.15。
    下村作次郎,〈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日文版解說〉,《台灣新聞報》2001.04.18-04.25。
    小愚,〈默默耕耘的老作家葉石濤〉,《台灣文化名人列傳》,1989。
    王昱婷訪問,〈《被兩個時代母親遺棄的孩子》─走進時間流裡的舊夢─訪台灣耆老作家巫永福、葉石濤、鍾肇政〉,《自由時報》1995.04.16。
    王玲,〈再出發的文學評論家葉石濤先生〉,《中央月刊》14:10,1982.08。
    王玲,〈訪省籍先進作家專輯─再出發的文學評論家葉石濤〉,《中央月刊》1982.08。
    王德威,〈默默延續本土禮俗的傳統─評葉石濤的《異族的婚禮》〉,《中國時報》1995.01.08。
    王麗華訪問,〈文學之秋─訪葉石濤談光復前的台灣文學〉,《大高雄》6,1979.01。
    宇文正專訪,〈台灣的作家都是自生自滅─葉石濤〉,《聯合報》1999.05.29。
    朱偉誠,〈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專書研討會〉,《台北評論》2,1987.11.01。
    江中明,〈葉石濤抄寫紅樓夢學中文〉,《聯合報》1998.09.20。
    江明樹,〈永不縮水的文學鬼─葉石濤的文學生涯〉,《自由時報》1990.04.24。
    西原,〈追文學的本,溯歷史的源─訪葉石濤〉,《自立晚報》1987.12.31。
    余昭玟,〈狂歌與慟哭─論葉石濤〈烏秋村〉小說的主題〉,《民眾日報》1990.09.18。
    利玉芳,〈冬至,讀葉石濤的小說〈群雞之王〉〉,《文學台灣》34,2000.04。
    吳錦發,〈略談三位台灣作家小說中的性〉,《自立晚報》1983.05.31。
    吳錦發,〈兀自汩汩流血的傷口─評葉石濤的《紅鞋子》〉,《自立晚報》1989.02.03。
    宋美華,〈一位作家的年輕自畫像〉,《中國時報》1991.03.10。
    宋澤萊訪問,〈為台灣文學找尋座標─宋澤萊訪葉石濤一夕談〉,《小說筆記》,台北:遠景,1983。
    李元貞,〈論葉石濤小說中的「台灣女人」〉,《台灣時報》1994.07.18。
    李友煌專訪,〈陋室勤筆耕‧文章藏名山〉,《民生報》2003.04.04。
    李瑞騰,〈盛開在苦難的土地上─葉石濤的自傳體小說《紅鞋子》〉,《自立晚報》,1996.04.13-04.14。
    李翠瑩,〈葉石濤〉,《中國時報》1991.11.29。
    李魁賢,〈知學現象〉,《民眾日報》2000.11.23。
    谷嵐,〈讀《獄中記》看台灣人〉,《台灣文藝》85,1983.11。
    阮愛惠專訪,〈台灣的人,土地的情〉,《自立晚報》1991.11.23。
    周梅春,〈不羈率性的文人〉,《大華晚報》1987.10.18。
    周梅春,〈文人的風範─葉石濤〉,《台灣新聞報》1992.10.04。
    周梅春,〈葉石濤在台灣文壇耕耘不輟〉,《文訊》79:117,1995.07。
    林巧鄉、廖憶榕、徐秀琪訪問,〈橫跨兩世代的老作家〉,《興華青年》44,1997.06.20。
    林政華,〈葉石濤究竟寫過多少書〉,《自由時報》1998.11.06。
    林政華,〈為台灣文學立座標〉,《中國時報》, 1998.11.07。
    林政華,〈速寫葉石濤與台灣文學〉,《民眾日報》2000.01.05。
    林晴瑋訪問,〈一個老朽作家的50年代─葉石濤訪談錄〉,《奔流》4,1994.05。
    林瑞明,〈沒落世家的回憶─小談葉石濤《府城瑣憶》〉,《聯合文學》12:8,1996.06。
    林瑞明,〈自言受到天譴的作家─葉石濤印象記〉,《聯合文學》18:2(206),2001.12。
    林曙光,〈評葉石濤的進步〉,《新生報》1948.09.08。
    林曙光,〈實至名歸〉,《台灣新聞報》1991.11.23。
    林燿德,〈淚的寫實與血的浪漫《呂赫若小說》〉,《聯合報》1995.09.21。
    邱秀年,〈推動台灣文評的大師─葉石濤重溫舊夢〉,《拾穗》1990.12。
    邱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葉石濤身在左營,心繫府城〉,《民生報》1992.08.15。
    邱顯宗採訪,〈貴族與乞丐─鍾肇政談葉石濤〉,《自由時報》2001.09.28。
    姜穆,〈我們為他高興〉,《台灣新聞報》1991.11.23。
    施淑,〈認識台灣─西川滿文學現象:評《西川滿小說集1、2》西川滿著,葉石濤、陳千武譯〉,《中國時報》,1997.07.31。
    陌上塵專訪,〈從一片灰燼中飛揚起來─葉石濤先生訪問記〉,《彩霞》3-4,1996.03。
    夏念慈,〈葉石濤筆耕本土情〉,《中國時報》,1994.08.26。
    耕雨,〈被誤解的葉石濤〉,《台灣新聞報》2000,10.04。
    高天生,〈紛爭年代中的小說家〉,《暖流》1:3,1982.03。
    張守真訪問,臧紫騏紀錄,《台灣文學耆碩─葉石濤訪問紀錄》,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2。
    張守真,〈台灣文學耆碩葉石濤先生側寫〉,《聯合文學》19:9(225),2003.07。
    張良澤,〈葉老的一個秘密〉,《台灣文學評論》2:4,2002.10。
    張素真,〈葉石濤小說中的鄉土意識〉,《中央日報》,1988.08.01。
    張素真,〈台灣文學理論先驅─葉石濤先生台灣師大人文講席側記〉,《國文天地》17:8(200),2002.01。
    莊金國,〈南葉傳奇〉,《民眾日報》1992.07.21。
    莊金國,〈鹽分地帶文學上路─葉石濤期待之心〉,《鹽分地帶文學》1,2005.12。
    莊紫蓉訪問整理,〈自己與自己格鬥的寂寞作家─專訪葉石濤〉,http://www.twcenter.org.tw,2001.03.07。
    許素蘭,〈讀葉石濤《追憶文學歲月》〉,《破報》514,2000.05.05。
    許雪姬、方惠芳訪問,〈葉石濤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3,1992.02。
    郭侑欣訪問,〈從考古到文學─葉石濤訪談錄〉,《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創刊號,2002.01。
    陳少庭,〈向葉老致賀致敬〉,《台灣新聞報》1991.11.23。
    陳皮,〈異族的婚禮〉,《自立早報》1994.12.19。
    陳年酒,〈閱讀葉石濤的幸福─側寫《異族的婚禮》小說集〉,《工商時報》1995.02.19。
    陳昭儀,〈傑出作家生涯歷程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2,2006。
    陳惠茵,〈在挫折中的堅持─論葉石濤的台灣文學路〉,《台灣人文》(師大)5,2000.12。
    陳雅媚,〈台灣文學掌燈人─葉石濤〉,《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1999.10。
    陳慎微,〈葉石濤與我的府城情節〉,《中央日報》2000.06.08。
    陳萬益,〈台灣苦難的反芻─葉石濤台灣男子簡阿淘〉,《民眾日報》,1990.09.21。
    陳萬益,〈白色恐怖紀實─我看《台灣男子簡阿淘》〉,《聯合文學》13:5,1997.03。
    陳燁訪問整理,〈不屈的靈魂─葉石濤紀事〉,《台灣文藝》革新號6(126),1991.08。
    陳顯庭,〈我對葉石濤作品的印象〉,《新生報》1948.07.30。
    彭瑞金等訪問,〈從鄉土文學到三民主義文學─訪葉石濤談台灣文學的歷史〉,《台灣文藝》9,1979.03。
    彭瑞金,〈讀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愛書人》115,1979.07.01;收入彭瑞金,《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80。
    彭瑞金,〈嘈嘈切切錯綜40年─葉石濤的文學旅程〉,《民眾日報》1980.06.30。
    彭瑞金,〈文學的雕像〉,《台灣新聞報》1991.11.23。
    彭瑞金,〈從一本書看一位作家─葉石濤與《異族的婚禮》〉,《書評》14,1995.02。
    彭瑞金,〈葉石濤的文學發言與戰後台灣文學〉,《民眾日報》1996.10.23-11.07。
    彭瑞金,〈《台灣文學史綱》補遺〉,《台灣日報》1997.11.23。
    彭瑞金,〈葉石濤─建構台灣文學理論的先驅者〉,《台灣時報》1998.10.28。
    彭瑞金,〈葉石濤的文學行程─老螞蟻的黑色幽默〉,《台灣時報》1999.05.06-07。
    彭瑞金,〈文學家的風格與典範─葉石濤文學外傳〉,《台灣新聞報》1999.05.26-05.27。
    彭瑞金,〈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發現葉石濤〉,《台灣新聞報》1999.05.29-05.30。
    彭瑞金,〈一路顛簸,一身燦爛─葉石濤的文學生涯〉,《高雄畫刊》1999年12期,1999.12。
    彭瑞金,〈博士的家在葫蘆巷底─秋末探訪葉石濤記〉,《高雄畫刊》1999年12期,1999.12。
    彭瑞金,〈赤膊上陣揮汗疾走的文學家─葉石濤〉,《誠品好讀》3,2000.09。
    彭瑞金,〈「寫實主義」也是評語?〉,《台灣日報》2000.11.19。
    彭瑞金,〈熱的文學─撰寫《葉石濤評傳》的想法和寫法〉,《聯合文學》18:2(206),2001.12。
    彭瑞金,〈笨鳥不飛〉,《自由時報》2002.01.21。
    彭瑞金,〈「糞寫實主義事件」解密─訪葉石濤先生談〈給世氏的公開信〉〉,《文學台灣》42,2002.07。
    曾信雄,〈〈斷層〉讀後〉,《台灣日報》1967.10.26。
    曾寬,〈請蓋葉石濤文學館〉,《台灣新聞報》2001.02.09。
    游勝冠,〈台灣本土性的彰揚─葉石濤台灣的鄉土文學及本省作家論〉,《1994台灣文化會議論文》抽印本,1994;並發表於《台灣時報》1994.07.17。
    黃旭初專訪,〈穿過台灣的50年代的我的青春─作家葉石濤〉,《自立晚報》1992.04.27。
    黃武忠,〈編織人生氈毯的葉石濤〉,《台灣日報》1981.07.17。
    黃金清,〈文學的見證人─葉石濤《文學回憶錄》讀後感〉,《台灣日報》1983.08.07。
    黃娟,〈作家的典範─介紹葉石濤先生〉,《台美基金會1991年刊》,1991。
    楊照,〈開創、悲憤的文學史論述─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中國時報》1999.04.27。
    葉瑞榕,〈評〈三月的媽祖〉〉,《新生報》1949.02.24。
    葉瓊霞,〈葉石濤小說中的台南老街〉,《中國時報》1996.09.22-23。
    董成瑜,〈葉石濤不顧病體,依然樂在創作,忙於考古〉,《中國時報》1996.10.31。
    路易,〈跨越兩個世代的台灣作家─葉石濤〉,《民眾日報》1994.06.29。
    廖仁義,〈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世─讀葉石濤〈紅鞋子〉〉,《自立早報》1990.08.10。
    劉克襄,〈《紅鞋子》背後的精神〉,《民眾日報》,1989.06.04。
    劉叔慧,〈沒有盡頭的台灣文學之路─訪葉石濤先生〉,《文訊》103,1994.05。
    劉春城,〈長跑者不寂寞─論葉石濤〉,《台灣新聞報》1991.11.23。
    劉慧貞,〈葉石濤《葫蘆巷春夢》嘲諷文學的典範〉,《聯合報》2000.11.05。
    潘弘輝採訪整理,〈台灣文學史的開基祖─專訪葉石濤〉,《自由時報》2000.06.10。
    蔡芬芳,〈附錄一:訪談記錄一葉石濤訪談稿〉,收入蔡芬芳,《葉石濤小說人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06。
    鄭炯明,〈台灣文學的國寶〉,《台灣新聞報》1991.11.23。
    鄭清文,〈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50年代〉,《中國時報》1991.11.29。
    賴美惠,〈台灣文學的點登人─葉石濤先生專訪(上)(下)〉,《國文天地》18:2、18:3(206、207),2002.07-2002.08。
    鮑國順,〈可畏可愛〉,《台灣新聞報》1991.11.23。
    應鳳凰,〈刻劃文學里程碑的葉石濤〉,《文藝月刊》201,1986.03。
    應鳳凰,〈北鍾南葉與台灣文壇〉,《文訊》196,2002.02。
    鍾肇政,〈喑啞的歌者─葉石濤〉,《文訊》5,1983.11。
    鍾肇政,〈台灣文學之鬼─葉石濤〉,《台灣春秋》1:8,1989.05。
    鍾肇政,〈老友,恭喜你〉,《台灣新聞報》1991.11.23。
    鍾肇政,〈葉石濤與我─葉石濤文學會議開幕演講概要〉,《文學台灣》31,1999.07。

    鍾肇政,〈台灣文學的坎坷歲月─從葉石濤的榮耀說起〉,《國文天地》16:5,2000.10。
    鍾鐵民,〈葫蘆巷中的老者〉,《台灣新聞報》1991.11.23。
    鍾鐵民,〈台灣現代文學〉,《台灣新聞報》1991.12.03。
    魏靜宜、戴雅芬專訪,〈人物專訪─葉石濤先生〉,《高師大文粹》43,1990.06。
    蘇淑瑜等採訪,〈訪葉石濤〉,《台灣新文學》4,1996.04。
    龔顯宗,〈台灣現代文學史的見證人〉,《台灣新聞報》1991.11.23。
    黄武忠,〈編織人生氈毯的葉石濤〉,《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1984。

    四、學位論文
    余昭玟,〈葉石濤及其小說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1990.06。
    杜劍峰,〈台灣文學的老井─以50年代的葉石濤及其再出發為中心〉,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所碩士論文,1999.06。
    邱慧齡,〈盧卡奇的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06。
    張文智,〈從族類意識(ethnicity)的角度分析當代本土文學的「台灣意識」現象〉,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06。
    張文豐,〈解嚴後葉石濤文學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06。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台灣圖像及其衍異〉,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06。
    陳虹如,〈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06。
    陳修齊,《研究台灣文學的史觀探討─以「寫實主義史觀」為中心檢討〉,台北: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6。
    楊榮聰,〈文化建構與國族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06。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3-1955)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6。
    蔡其昌,〈戰後初期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1945-1959)〉,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06。
    蔡芬芳,〈葉石濤小說人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06。
    鄭玉秀,〈盧卡奇現實主義理論剖析〉,台北:政治大學英國語文研究所論文,1992.06。
    謝春馨,〈80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06。
    藍建春,〈台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06。
    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06。
    黄馨嬋,〈葉石濤文學思想與戰後台灣文學發展之關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02。

    下載圖示 校內:2010-02-02公開
    校外:2010-02-0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