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冠儀 Li, Guan-Yi |
|---|---|
| 論文名稱: |
何處是故鄉: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的家國認同 Where is Hometown: Tateishi Tatsuomi'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A Wansei Artist. |
| 指導教授: |
王雅倫
Wang, Ya-Lun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9 |
| 中文關鍵詞: | 日治時期 、立石鐵臣 、灣生 、後殖民主義 、《民俗臺灣》 、《台灣畫冊》 |
| 外文關鍵詞: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teishi Tetsuomi, Wansei, Postcolonialism, Folk Taiwan, Taiwan Albu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2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治時期,出生於臺北的立石鐵臣(1905-1980),是位活躍於臺灣藝術界的灣生藝術家,同時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創作者,擅長東洋畫、版畫、油畫、細密畫和畫冊製作。立石鐵臣從臺灣這塊土地上擷取創作靈感和養分,在臺灣時期的創作都顯示出他對於臺灣景物、民俗事物上的關懷;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處於戰敗者的角色,於臺灣殖民地上的日本人,一夕之間都成了這塊土地上的外國人,許多人被迫面對離散和身份認同上的轉換。立石鐵臣也是這大時代下的受害者之一,他的許多作品被迫留在臺灣不能攜回,雖然在他的眾多努力之下,得以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多停留兩年,但最後扔不敵政治動盪的因素被迫返回日本,成了日本戰敗國的「引揚者」。
擁有「灣生」和「引揚者」雙重身分的立石鐵臣,似乎註定他漂泊的一生,和在兩個文化的夾縫中試圖找出依歸,何處是屬於他的「故鄉」?是本論文試圖探尋的目標;故而本文將梳理的是立石鐵臣故鄉情懷和家國意識,透過日治時期的「殖民主義」與「地方色彩」間的曖昧關聯性,來洞悉立石鐵臣觀看臺灣的視角,及運用後殖民主義理論進行相想上的反思,最後運用圖像分析的概念分析隱藏於作品中的臺灣情懷與家國認同。
本文章節架構為:先行梳理立石鐵臣的生命歷程,專注於探討立石鐵臣的生平,解析他在臺日之間輾轉遷移的緣由;接著針對立石鐵臣的繪畫創作,分析立石鐵臣在不同創作領域間所展現出的特性;再加以剖析《民俗臺灣》和《台灣畫冊》這兩者刊物之間的對照關係,運用後殖民理論分析《民俗臺灣》和考掘《台灣畫冊》中臺灣想望;最後聚焦於立石鐵臣離臺後,整體心境對於他作品造成的影響,進而探討畫面中的臺灣風景是如何轉換成變異的心景,和從中察覺他無處抒發的鄉愁。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teishi Tetsuomi (1905-1980) born in Taipei, was an active artist in Taiwan's art field. As a versatile creator, he was skilled in Japanese painting, printmaking, oil painting, miniature, and album production. Tateishi Tetsuomi drew creative inspiration from the land of Taiwan. His works in this period showed his concern for Taiwanese landscapes and folk customs. However, after World War II, Japan became the defeated party, and the Japanese in Taiwan's colony became outsider on this land. Many of them were forced to face separation and identity shift, so was Tateishi Tetsuomi.
Tateishi Tetsuomi, bearing the dual identities of "Wansei" and "hikiagesha", seemed to have been destined for a life adrift, searching for a sense of belonging between two cultures. Where his "hometown" lies is the topic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is article will outline Tateishi Tetsuomi's sentiments towards his hometown and hi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t delves into the ambigu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nialism" and "local color"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gain insight into Tateishi Tetsuomi's perspective of Taiwan. Furthermore, it utilizes postcolonial thought for reflective contemplation and employs the concept of image analysis to decipher the Taiwanese sentiment and national identity hidden within his works.
引用文獻
一、中文書籍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市:聯經,1992年。
尤清。《立石鐵臣 台灣畫冊》。全兩冊。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劉振源。《超現實畫派》。臺北市:藝術圖書,1998年。
邢福泉。《日本藝術史》。臺北市:東大,1999年。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下冊)》。臺北市:史博館,2000年。
顏娟英、鶴田武良。《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全兩冊。初版。臺北市:雄獅,2001年。
余鶴清。《日本美術發展史》。臺北市:臺灣商務,2004年。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市:雄獅,2004年。
陳樹生。《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版畫類:鄉土意識版畫》。臺北市:文建會,2004年。
林美容。《白話圖說臺風雜記:臺日風俗一百年》。臺北市:台灣書房,2007年。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荒野/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
劉益昌等、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綱》。臺北市:藝術家,2009年。
羅成典。《西洋現代藝術大師與美學理論》。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李志銘。《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新北市:聯經,2011年。
陳曼華。《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臺北市:國史館,2011年。
潘力。《和風藝志─從明治維新到21世紀的日本美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林曼麗總編輯。《「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圖錄》。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17年。
林淇瀁等。《想像共同與差異—第十四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7年。
邱雅芳。《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臺北市:聯經,2017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 臺灣美術運動史》。第五版。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7年。
白適銘。《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年。
顏娟英、蔡家丘等。《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臺北市: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
二、日文書籍
西川 滿。《わたしの造った限定本 天の卷》。東京都:日孝山房,1986年。
河原 功。《台湾引揚˙留用記録 第八卷》。東京都:ゆまに書房,1998年。
河原 功。《台湾引揚˙留用記録 第九卷》。東京都:ゆまに書房,1998年。
森美根子。《台湾を描いた画家たち-日本統治時代画人列伝》。東京都:産経新聞出版,2010年。
泰明画廊。《立石鐵臣 展 ─生誕110周年─》。東京都:株式会社泰明画廊,2015年。
中原佑介。《日本近代美術史─西洋美術史の受容とそのゆくえ》。東京都:現代企画社+BanKART,2015年。
志賀秀孝。《麗しき故郷「台湾」に捧ぐ-立石鐵臣展》。東京都:府中市美術館,2016年。
ナカムラクニオ。《洋画家の美術史》。東京都:光文社,2021年。
三、翻譯書籍
立石鐵臣、立石雅夫著,譯者不詳。《細密畫描法》。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83年。
韓瑞屈˙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引導》。臺北市:巨流,2006年。
荊子馨(Leo T. S. Ching)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
華樂瑞(Lori Watt)著,黃煜文譯。《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When Empire Comes Home: Repatriation, and Reintegration in Postwar Japan)。新北市:遠足文化,2018年。
四、中文期刊
立石鐵臣,譯者不詳。〈我的創作軌跡〉。《雄獅美術》。第109期,1980年。頁108-116。
立石鐵臣著,莊伯和譯。〈回憶台灣諸畫友〉。《雄獅美術》。第111期,1980年。頁112-119。
李欽賢。〈浸潤中國文化始臻昇華的梅原龍三郎〉。《雄獅美術》。第125期,1981年。頁114-117。
王詩琅。〈臺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池田敏雄兄〉。《臺灣風物》。31卷2期,1982年4月。
西川滿著,潘元石譯。〈日據時期台灣創作版畫的始末〉。《雄獅美術》。第258期,1992年。頁130-132。
謝里法。〈把愛笨笨地刻在木頭上─ ─立石鐵臣木刻版畫展觀後感〉。《現代美術》。第68期,1996年。頁54-55。
陳豔紅。〈從『民俗台灣』與『台灣畫冊』看立石鐵臣〉。《台灣文學評論》。第三卷第二期,2003年4月。頁84-105。
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三期,2003年9月。頁201-227。
許育銘。〈戰後留台日僑的歷史軌跡 -關於澀谷事件及二二八事件中日僑的際遇-〉。《東華人文學報》。第七期,2005年7月。頁151-186。
歐素瑛。〈素木得一與臺灣昆蟲學的奠基〉。《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四期,2006年9月。頁133-180。
許雪姬。〈楊雲萍教授與臺灣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九期,2007年6月。頁1-75。
李光復、吳錦賢、成游貴。〈台灣黃牛的歷史來源考究與血液蛋白多態性探討〉。《畜產研究》。40(2),2007年。頁77-85。
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與留用:兼論臺灣高等教育的復員〉。《臺灣文獻季刊》。61卷3期,2010年9月。頁287-330。
蕭瓊瑞。〈「自我」的鏡像──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地方色彩〉。《台灣學通訊》。第53期,2011年5月。頁10-11。
歐陽盛芝、李子寧。〈百年追思:從素木得一遙想川上館長開創的博物館年代〉。《臺灣博物季刊127》。34卷3期,2015年9月。頁6-19。
蔡幸伶。〈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之行政探討〉。《博物館學季刊》。30(2),2016年4月。頁5-31。
蔡家丘。〈砂上閣樓─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藝術學研究》。第十九期,2016年12月。頁1-60。
張文薰。〈帝國邊界的民俗書寫:戰爭期在台日人的主體性危機〉。《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二十期,2017年2月。頁107-132。
陳瑋婷。〈插畫與油畫之間:立石鐵臣科學細密畫之研究〉。《議藝份子》。第二十九期,2017年9月。頁30-46。
蔡家丘著,郭懿萱譯。〈川島理一郎的東亞旅行與「旅人之眼」〉。《藝術觀點》。第72期,2017年10月。頁45-61。
李嘉津。〈日治時期關廟地區竹器加工業的生產情形〉。《臺南文獻》。第十四輯,2018年10月。頁204-221。
林素幸。〈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藝術學研究》。第二十七期,2020年12月。頁43-122。
邱雅芳。〈《民俗臺灣》之「民」:金關丈夫、立石鐵臣與松山虔三在圖像專欄中的常民考察〉。《台灣文學學報》。第四十一期,2022年12月。頁1-34。
五、日文期刊
臺陽美術協會。《臺陽美術協會展覽會目錄第一回》。(1935年5月)。頁3-4。
立石鐵臣。〈哭鳥のお喋り〉。《民俗臺灣》。第一卷第二號,(1941年8月)。頁33。
金關丈夫。〈「民俗臺灣」發刊に際して〉。《民俗臺灣》。第一卷第二號,(1941年8月)。頁42-43。
立石鐵臣。〈日食龍山寺〉。《民俗臺灣》。第一卷第五號,(1941年11月)。頁31。
立石鐵臣。〈表紙の印刷について〉。《民俗臺灣》。第二卷第二號,(1942年2月)。頁41。
立石鐵臣。〈點心〉。《民俗臺灣》。第二卷第十二號,(1942年12月)。頁16。
六、報紙專文
〈立石義雄氏の訃〉。《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0月6日,第2版。
〈川島氏畫伯來臺〉。《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1月27日,第2版。
〈川島氏の個人展、二日から博物館に開く〉。《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2月1日,第5版。
〈川島氏の個人展〉。《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2月4日,第2版。
〈立石鐵臣畫伯 本島寫生旅行〉。《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2月2日,第7版。
〈臺灣出身の立石氏の個展〉。《臺灣日日新報》,1933 年 3 月 25 日,第2版。
〈純繪畫的に……立石鐵臣君〉。《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23日,第2版。
〈臺灣美術聯盟發會式 明春˙第一回展を開く〉。《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2月31日,第2版。
〈臺陽美術協會の第一回展覽會 五月四日から〉。《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10日,第11版。
〈臺陽美術協會 開展覽會 假教育會館〉。《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5月9日,第4版。
〈版藝術目指して 創作版畫會生る 近く發會式舉行〉。《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5月31日,第4版。
〈第一回創作版畫展 十三、四兩日本社三階で〉。《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13日,第7版。
〈臺展改造の叫び 松ヶ崎氏等が意見書を提出〉。《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16日,第2版。
〈火口を切った 臺展の改革 畫家は斯う観る〉。《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19日,第3版。
〈美術消息〉。《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20日,第3版。
〈きのふ臺展の賞品授與式 教育會館で〉。《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15日,第11版。
〈臺灣美術展餘聞 閉會時又多數賣出 今後專賴官廳援助〉。《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2月4日,第8版。
〈南の果實を待つ 東上する立石鐵臣の個展に際して〉。《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3月11日,第6版。
〈立石鐵臣氏の告別洋畫個展 十四、十五兩日朝日寮にて〉。《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3月13日,第6版。
七、會議論文
黃琪惠。〈立石鐵臣在台生活與創作〉。《20世紀臺灣歷史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論專題論文集》。臺北縣: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六屆討論會秘書處編,2002年12月,頁613-640。
八、博碩學位論文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九、網路資料
ARTouch典藏,記府中市美術館立石鐵臣展,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4945.html (檢索日期:2022年6月3日)
ARTouch典藏,一次看得夠 梅原龍三郎六幅大作來台展出,https://artouch.com/artouch-column/content-517.html (檢索日期:2023年9月10日)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道路と土手と塀(切通之写生),https://bunka.nii.ac.jp/heritages/detail/29664 (檢索日期:2024年1月18日)
nippon.com,香月泰男:倖存的「西伯利亞拘留者」畫,https://www.nippon.com/hk/features/c03303/?pnum=3 (檢索日期:2023年9月1日)
T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灣生畫家-立石鐵臣,https://www.tidf.org.tw/zh-hant/films/20556 (檢索日期:2022年5月19日)
非池中,梅原龍三郎,https://artemperor.tw/artist/2605 (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台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journal/Journal019/ (檢索日期:2022年5月12日)
民俗台灣,楊雲萍,https://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11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風傳媒,搭最後一班船離開,灣生畫家用力畫下「吾愛台灣」,東京展出眷戀故鄉,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38051?mode=whole (檢索日期:2022年5月12日)
聚真˙臺灣,1917年6月9日,臺南大正町鳳凰木植樹完成,https://www.gjtaiwan.com/new/?p=31343 (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0日)
臺北市立美術館,茶花,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ddlLang=zh-tw&CID=4109 (檢索日期:2023年3月19日)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李普同等撰稿、林明賢主編。《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 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08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2008年。
丹尼爾。《學會塔羅的16堂課暢銷紀念版》。臺北市:尖端,2016年。
鄭瑞明等作、許雪姬編。《來去台灣》。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9年。
二、日文書籍
立石鐵臣。《国画会 人と作品‘66—67’》。東京都:美術出版デザインセンター,1967年。
宝来範義。《梅原龍三郎》。東京都:新潮社,1998年。
酒井忠康。《岸田劉生》。東京都:新潮社,1998年。
三、報紙上專文
〈川島氏個人展在博物館〉。《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2月2日,第4版。
〈川島理一郎畫伯の渡歐作品展 十六、七、八の三日間 本社の三階講堂で〉。《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9月7日,第2版。
〈人事〉。《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1月1日,第2版。
〈人事〉。《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1月27日,第2版。
四、中文期刊
阮斐娜著,張季琳譯。〈西川滿和《文藝臺灣》─東方主義的視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一卷第一期,2001年。頁135-145。
曾少千。〈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藝術學研究》。第八期,2011年5月。頁1-72。
五、日文期刊
浦宗一郎。〈趣味同人會-洋畫展覽會出品目錄〉。《趣味の臺灣》。十二月號,(1933年12月)。頁16。
六、博碩學位論文
簡伯如。《貝利公爵《豐饒時節日課經》之〈十二月令圖〉研究:從蘭布兄弟(frèresLimbourg)到傑昂科倫布(JeanColome)》。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洪千鶴。《畫家的左手:日治時期台灣創作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7月。
羅雅如。《《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清義。《立石鐵臣的藝術創作研究—以《民俗台灣》中的〈台灣民俗圖繪〉專欄為主要分析範疇》。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許惠雯。《日治時期台府展入選作品中的牛畫圖像探討》。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1月。
增田高志。《想像「台灣」社會、歷史及「台灣人」:以《民俗臺灣》(1941-1945)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8月。
吳曉恬。《殖民間隙裡的糾葛與記憶:以立石鐵臣的創作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1月。
七、網路資料
天下雜誌,日本明治維新回顧,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3444 (檢索日期:2023年9月9日)
名單之後 臺府展史料庫,福井敬一,https://taifuten.com/artist/%E7%A6%8F%E4%BA%95%E6%95%AC%E4%B8%80/ (檢索日期:2023年8月31日)
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關於金關丈夫教授,https://www.lib.ntu.edu.tw/events/2013_kanasekitakeo/about.html (檢索日期:2023年8月31日)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福島繁太郎,https://www.tobunken.go.jp/materials/bukko/9258.html (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6日)
琅琅閱讀,【名單之後】鄭妤惀/臺灣超現實風格的見證者——福井敬一的繪畫與設計,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09/7001615 (檢索日期:2023年8月30日)
校內:2029-02-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