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宋雅文 Sung, Ya-Wen |
|---|---|
| 論文名稱: |
《笠》詩刊之兒童詩研究(1971-1987) A Study of Poetry for Children in Li–Poetry(1971-1987) |
| 指導教授: |
蔡明諺
TSAI, Ming-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8 |
| 中文關鍵詞: | 笠詩刊 、兒童詩 、現代詩 、兒童文學 |
| 外文關鍵詞: | Li-Poetry, Poetry for children, Modern poet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5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兒童詩在日治時期,藉由日本童謠運動而開始發展,且留下不少作品。但在戰後初期,由於語言的轉換,使得兒童詩壇以大陸來台的楊喚、蓉子等所創作的童話詩為主。創刊於1964年的笠詩刊,其跨越語言一代的社員在熟稔中文後,重新在詩壇上出發,在詩創作的路上,愈發對淺白易懂的詩語言有著堅持。笠詩刊在1971年10月《笠》詩刊第45期開闢了「兒童詩園」。除提供園地給兒童發表作品外,笠詩刊還翻譯外國兒童詩,與推出兒童詩創作問題等專輯來探討,而此舉也起了帶領作用,其他現代詩刊如《秋水》、《葡萄園》等也相繼設立了兒童詩的園地,使得寫作兒童詩一時蔚為風氣。有了現代詩刊的推波助瀾、現代詩人加入兒童詩的創作行列,臺灣兒童詩終於在1977年迎來了第一本專業的兒童詩刊《月光光》。在80年代初,兒童詩刊蓬勃發展之際,在各個兒童詩刊裡都可見到笠詩社詩人的身影,不論在創作、理論、翻譯或是兒童詩活動的推廣上,笠詩人的付出與貢獻皆是有目共睹。總結來說,笠詩刊的兒童詩創作,毋寧是淺白詩風與關懷現實的一種實踐方式;另外一方面,笠詩刊將兒童詩納入其中,既豐富了現代詩,也使得兒童詩這一文類的發展能穩健茁壯,笠詩刊提倡兒童詩此舉,對兒童詩的發展史來說,絕對是相當有意義的。
SUMMARY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is that to probe into the children's poetic works and the theory of poetry for children in Li-Poetry . In addition to conclude ,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another modern poetry publication was included in research . Li Poetry started a special column of poetry for children on October 1971 . It is a pioneering work to offer children to publish their poetic works . The work pushed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for children to the summit. In the process , the theory of Li-Poetry was accomplished. On the other hand , it enriches the modern poetry and make the poetry for children grow up steadily.
Key words:Li-Poetry , Poetry for children , Modern poetry , Children's Literature , Theory of poetry for children
一、專書
北原白秋,《兒童詩の本》,東京:帝國教育會出版部,昭和18年4月(1943年)。
吳聲淼,《周伯陽與兒童文學》:新竹市: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2001年,11月。
吳 鼎,《兒童文學研究》,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1月。
阮美慧,《戰後臺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臺北市:臺灣學
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8月。
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邱各容,《台灣近代兒童文學史》,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年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板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林鍾隆,《兒童詩研究》,臺北市:益智書局,1977年1月。
林鍾隆,《兒童詩觀察》,臺北市:益智書局,1982年9月。
林鍾隆,《老師也有哭的時候》,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8月。
林煥彰,《童詩百首》,臺北市: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3月。
林武憲主編,《兒童文學詩歌選集》,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5月。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10月。
洪文瓊,《台灣兒童文學手冊》,台北市: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
洪志明,《童詩萬花筒》,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徐錦成,《台灣兒童詩理論批評史》,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出版,2003年9月。
陳瀅州,《70年代以降現代詩論戰之話語運作》,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2008年12月。
陳千武,《兒童詩的樂趣》,臺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游珮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1月。
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縣:漢鷹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7月。
馮輝岳,《童謠探討與賞析》,臺北市:國家出版社,1982年10月。
黃基博,《黃基博童年詩》,屏東市:太陽城出版社,1981年8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詹 冰,《誰在黑板上寫ㄅㄆㄇ》,臺北市:民生報事業處,2008年12月。
趙天儀,《兒童詩初探》,臺北市: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趙天儀,《認識兒童詩》,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0年,11月。
趙天儀,《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臺北縣: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
趙天儀編,《兒童詩的創作與教學檢討》,臺北市:金文圖書公司,1984年6月。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史》,臺北市:南天書局,1939年。
二、學位論文
石淑美,〈陳千武兒童詩創作、理論與活動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5月。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6月。
李秋蓉,〈詹冰及其兒童詩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宋淑華,〈風箏童詩刊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2月。
吳常青,〈「兒童讀物寫作班」研究(1971~1989)〉,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林峻堅,〈滿天星與兒童詩教育〉,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邵雅倩,〈林鍾隆與童詩〉,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郭子妃,〈《布穀鳥兒童詩學季刊》與兒童「詩教育」〉,臺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黃素卿,〈黃基博國語文寫作教學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湛敏佐,〈詹冰與兒童詩〉,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詩勤,〈臺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政治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戴寶珠,〈「笠詩社」詩作集團性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2月,頁15。
三、單篇論文
李魁賢,〈笠的歷程〉,《臺灣精神的崛起——笠詩刊評論選集》,1989年12月。
林武憲,〈從播種到豐收——臺灣兒童詩四十年〉,《華文兒童文學小史》,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1年5月,頁66。
洪文瓊,〈一九四五~一九九○年臺灣地區兒童文學發展之觀察〉,《華文兒童文學史》,臺北市:中華民國而同文學學會,1991年5月,頁5–18。
徐錦成,〈陳千武的兒童詩論〉,《兒童文學資深作家陳千武先生及其同輩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11月,頁18–29。
陳秀枝,〈烈日與暖陽——談陳千武和他的少年詩〉,《兒童文學資深作家陳千武先生
及其同輩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
年11月,頁30–48。
黃樹根,〈孩子寫童詩〉,《兒童詩的創作與教學》,臺北市:金文圖書公司,1984年,6月,頁16。
四、報刊雜誌
王 渝,〈孩子與詩〉,《國語日報》,1972年7月23日。
北原白秋,〈兒童自由詩〉,《台灣教育》,第386期,昭和9年9月(1934年),頁6。
宇井生,〈臺灣の童謠〉《臺灣教育》第127號,1912年11月,頁1091。
西條八十,〈童謠に就て〉,《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23日。
吳尊賢,〈童謠抄〉,《民俗臺灣》,通卷第18號。1942年12月,頁32。
林清泉,〈為「兒童詩」正名〉,《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456期,1981年2月1日。
林清泉,〈再談「兒童詩」正名〉,《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563期,1983年3月6日。
林煥彰,〈臺灣兒童詩的回顧——三十九年~七十一年〉,《中外文學月刊》,總第120期,1982年5月,頁58–82。
林武憲,〈何必正名說從頭〉,《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570期,1983年4月24日。
林鍾隆,〈月光光發刊詞〉,《月光光》,第1期,1977年4月1日。
林鍾隆,〈孫女的告白〉,《臺灣兒童文學》,桃園市,臺灣國語書店,2003年2月,頁7。
林政華,〈發現日政時期臺灣皇民詩人—周伯陽作品內涵及其相關問題〉,《通識研究集刊》第十二期,2007年12月,頁13–36。
林懷民,〈「兒童月刊」的第一步〉,《幼獅文藝》,第209期,1971年5月,頁23–28。
洪中周,〈也談兒童詩正名〉,《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568期,1983年4月10日。
洪中周,〈談《滿天星》創刊背景及未來走向〉,《大墩文化》,第18期 ,2001年11月,頁9。
洛 夫,〈詩的札記:現代詩二0問(四)〉,《文藝月刊》第131期,1980年5月,頁43–44。
宮尾進,〈本島兒童の童謠集を編んで〉,《第一教育》,臺灣,第9卷第7號,1930年8月,頁109。
莊傳沛,〈甘蔗〉,《臺灣教育》,第243期,1922年8月,頁49–50。
陳千武,〈月光光〉,《臺灣新民報》學藝欄,1941年2月。
陳千武,〈夕陽〉,《臺灣新民報》學藝欄,1941年5月。
陳鴻森,〈現代詩的語言及其他〉,《幼獅文藝》,第33卷第6期(210期),1971年6月,頁177–192。
黃連發,〈臺灣童歌抄〉,《民俗臺灣》,通卷第24號。1943年6月,頁5。
黃連發,〈臺灣童詞抄〉,《民俗臺灣》,通卷第22號。1943年4月頁19。
黃耀鏻作詞、邱快齊作曲,〈放風吹〉,《臺灣文化月刊》,第1卷第2期,1946年11月,頁29。
趙天儀,〈兒童詩的正名〉,《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573期,1983年5月15日。
劉振琪,〈文獻重刊與外國詩學的譯介〉,《文訊》第344期專題「《笠》詩刊50周年」,2014年6月,頁126。
蘇添財,〈埤圳水〉,〈本島兒童の童謠集を編んで〉,《第一教育》,臺灣,第9卷第10號,1930年11月,頁126。
五、網路及電子資源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國立臺灣圖書館。http://hyerm.ntl.edu.tw:2136/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452047554727
「台灣研究古籍資料庫」,中央研究院 台灣史研究所。
http://rarebook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99/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