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中一
Wei, Chung-I
論文名稱: 梁啟超與晚清湖南改革思想之研究 ─以「群思想」為例
Qichao Liang and the philosophy of reformation in Hunan during the late Chin dynasty – an illustration of gregariousness
指導教授: 蘇梅芳
Su, Mei-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湖南梁啟超
外文關鍵詞: Hunan, gregariousness, Qichao Liang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梁啟超 ,作為一個輿論界的天之驕子,「筆鋒常帶感情」的他,總是牽引著當代人們的思想。他戊戌維新時期改革思想的形成,一方面逃脫不了大時代思潮的衝擊,一方面受惠於其師康有為,朋友知己夏曾佑、譚嗣同、黃遵憲、嚴復等人。這些使他很容易以「群與獨」、「公與私」的觀點抨擊君主專制,進而以合群、開民智的方法追求議院政治(公天下政治)的實現。他以上這些想法,已經形成一個有體系、組織的思想,可稱為群思想。誠然,他只是吸收師長、朋友的思想再加以發揮,自己所創的思想所佔的比例並不高。但是靠著《時務報》的宣傳,靠著他到湖南參與改革運動,他的群思想已經被遠遠的散佈出去了。
      當梁啟超任時務報館主筆的時候,湖南的改革運動則同時期也開始進行,但改革的內容依然沿襲自強運動的思緒。當梁啟超的群思想漸漸散佈出去時,部份的湖南士紳,尤其是譚嗣同、唐才常等為主的湖南改革者,受到群思想的影響,漸漸的把湖南改革運動,帶往民主的道路;這種舉動引起王先謙等湖南改革者的不滿與憤怒。很快地,兩派不同思緒的湖南改革者產生分裂,並把湖南改革運動帶進了內鬥的深淵。如果說,梁啟超的群思想,間接或直接促使湖南改革運動的分裂,那麼替湖南埋下民主的活苗,也是梁啟超。
      本論文內容分為四章,首先論述梁啟超一生中,群思想的地位及梁啟超與湖南的關係。其次探討梁啟超群思想的醞釀與發展,再探討群思想與湖南改革者的關係,最後討論梁啟超到湖南之後群思想的再發展與其影響。

      Qichao Liang(梁啟超), “the chosen of God” in the arena of public opinion, whose literary style is beautiful both in sentiments and in their expressions, always involve and lead the contemporary trend of ideas. His philosophy establish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898 reform movement(戊戌維新) could not, on one hand, avoid the impact of trends of thought in those days;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benefited from his teacher, Youwei Kang(康有為) and bosom friends, Tsiyou Xa(夏曾佑), Sitong Tan(譚嗣同), Zunxian Huang(黃遵憲), Fu Yan(嚴復) and so on. Of these backgrounds, Liang had a strong tendency to denounce absolute monarchism from a point of view of “gregariousness and ungregariousness” (群與獨), and “justice and selfishness” (公與私), and sought after by advocating educating people and gregariousness the realization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ll of these ideas, called “gregariousness”, has been an systematic and organic whole. It is fair to attribute this idea, though integrated and expanded by Liang, to his teachers, elders and friends rather than to his original thoughts, the philosophy of “gregariousness”, however, has been spread out far away by “Shiwu bao(時務報)” as the propaganda and hi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form movement in Hunan.
      While Liang’s being the chief editor of “Shiwu bao”, the Hunan’s reformation whose content basically followed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自強運動) was proceeding. As “gregariousness” spreading out, the reform movement was gradually pushed onto the road of democratization by some gentries in Hunan, particularly reformers influenced by Liang’s philosophy such as Sitong Tan(譚嗣同), Caichang Tang(唐才常) and so on; this unsatisfied and made into fury some other reformers, Hsien-chien Wang(王先謙) for example. Finally, reformers in Hunan was split into two parties with different belief and soon the whole reform movement was leaded into serious internal disputes. If it is Liang’s philosophy of “gregariousness” cause,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status of split, it is also his contributio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Huna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s following. The author shall in the first chapter present through all Liang’s life the role played by “gregariousnes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Liang and Hunan. In chapter 2, the description of ferment and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Liang’s philosophy of gregariousness are given. Ii is also investigated in chapter 3 that how the philosophy of gregariousness relates to Hunan’s reformer. The renovation of “gregariousness” and its impact are discussed in the final chapter.

    目 錄 前言………………………………………………………….1 一、 研究動機 二、 前人研究成果整理與分析…………………………………….3 三、 研究進程……………………………………………………….7 第一章 梁啟超的生平………………………………………9 第一節 少年梁啟超 第二節 維新運動時期……………………………………………..11 第三節 流亡日本時期…………………………………………….17 第四節 民國時期………………………………………………….20 第二章 梁啟超群思想之醞釀與發展………………………23 第一節 群思想的醞釀 一、 時代的變局 二、 思潮的衝擊 三、 師友的影響 第二節 群思想的發展……………………………………………36 一、 中國衰弱的三大問題 二、 以開風氣為暫時性目標 三、 以學堂、學會為手段 第三節 群思想受到嚴復、譚嗣同思想洗禮之後的修正…………53 一、 群思想受到嚴復、譚嗣同思想洗禮的背景 二、 《天演論》、《仁學》提供「群」一個科學的驗證 三、 〈說群序〉、〈說群一˙群理一〉發表後梁氏群思想之變化 第三章 湖南改革的開展與梁啟超…………………………73 第一節 湖南改革運動的發軔 第二節 湖南改革運動的開展…………………………………….76 一、 實業上的成就 二、 教育上的改革 第三節 梁啟超《時務報》群思想對湖南改革者的影響…………80 一、 《時務報》以前湖南的改革思想―以唐才常為例 二、 繼承《時務報》的群思想 三、 修正《時務報》的群思想 第四章 梁啟超到湖南後群思想的變化與影響…………106 第一節 梁啟超任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的背景 第二節 群思想的新變化…………………………………………109 一、 湖南自立想法的萌芽 二、 權生於智 第三節 修正後的群思想及其對湖南改革運動之影響…………116 一、 修正後的群思想 二、 對湖南改革運動之影響 結論……………………………………………………131 參考書目…………………………………………………….139

    一、 史料(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7年。
    2.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史料>編輯組編,《近代文學史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5. 王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6.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中華書局,1959年。
    7. 王先謙,《虛受堂書札》,台北:文海,民國60年。
    8. 王先謙,《虛受堂文集》,台北:大華印書館,民國57年。
    9. 王先謙,《葵園四種》,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10. 皮錫瑞,《皮鹿門年譜》,上海:上海書店,民國81年。
    11. 江標編校 ,《沅湘通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 林樂知主編,《萬國公報》,台北:華文,民國57年。
    13. 林增平、周秋光編,《熊希齡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4. 知新報館編,《知新報》,北京巿:上海社會科學院,1996年。
    15.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民國59年。
    16.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70年。
    1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7年。
    18.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台北:廣雅,民國73年。
    19.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台北:文海,民國62年。
    20. 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21.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2. 徐繼畬,《瀛寰志略》,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23. 時務報館編,《時務報》,台北:文海,民國76年。
    24. 唐才常,《覺顛冥齋內言》,台北:文海,民國58年。
    25. 唐才常、譚嗣同,《湘報類纂》,台北﹕台灣大通書局,民國57年。
    26. 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2年。
    27. 陳善偉,《唐才常年譜長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年。
    28. 陳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民國55年。
    29. 陳寅恪,《寒柳堂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69年。
    30. 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1. 黃遵憲著,高崇信、尤炳圻同校點,《人境廬詩草》,北平:文化學社,民國22年。
    32. 黃遵憲,《日本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3. 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台北:廣文,民國60年。
    34. 張鑑等撰,黃愛平點校,《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35.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0年。
    36. 張之洞,《勸學篇》,台北:文海,民國56年。
    37. 張繼煦,《張文襄公治鄂記》,台北:開明書店,1966年。
    38. 湯志鈞編,《乘桴新獲―從戊戌到辛亥》,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39. 新民叢報館編,《新民叢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40. 楊廷福,《譚嗣同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41. 葉德輝,《覺迷要錄》,台北:文海,,民國76年。
    42.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著、嚴復譯,《天演論》,台北:台灣商務,民國51年。
    43. 劉達武編,《蔡松坡(鍔)先生遺集》,台北:文海,民國61年。
    44. 鄭海麟、張偉雄編校,《黃遵憲文集》,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株式會社,1991年。
    45. 鄭子瑜、實藤惠秀編,《黃遵憲與日本友人筆談遺稿》,台北:文海,民國63年。
    46. 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台北:成文書局,1978年。
    47. 錢仲聯編,《黃遵憲詩論評》,台北:文海,民國62年。
    48. 魏源,《海國圖志》,台北:成文,民國56年。
    49. 魏源,《增廣海國圖志》,台北:珪庭出版社據光緒乙未年上海書局石印本影印,1978年。
    50. 譚嗣同、吳鐵樵,《瀏陽二傑文》,排印本。
    51. 譚嗣同,《譚瀏陽先生(嗣同)全集》,台北:文海,民國57年。
    52. 譚嗣同等,《湘學新報》,台北:華聯,民國55年。
    53. 蘇輿,《翼教叢編》,台北:文海,民國60年。
    54. 嚴愛穎編,《國聞報彙編》,台北:文海,民國76年。
    55. 嚴復,《嚴幾道詩文鈔》,台北:文海,民國58年。
    56. 嚴復、王蘧常,《侯官嚴氏叢刻》,台北:文海,民國64年。

    二、 專書(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 丁平一,《湖南維新運動史:1895年至1898年》,台北:漢忠文化,2000年。
    2.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民國71年。
    3. 王心裁,《梁啟超的治學方法》,台北:新視野,1998年。
    4.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54年。
    5.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6. 亓冰峰,《清末革命與君憲的論爭》,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9年。
    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臺灣商務,1999年。
    8. 中國哲學編輯部編,《中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9.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10.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民國72年。
    11.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民國77年。
    12. 李喜所、元青,《梁啟超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3.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民國85年。
    14.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民國63年。
    15. 李曉東,《東亞的民本思想與近代化─以梁啟超的國會觀為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2001年。
    16. 李時岳,《近代史新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
    17. 呂萬和,《簡明日本近代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 吳八駿,《梁啟超與戊戌變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3年。
    19. 吳廷嘉,《戊戌思潮縱橫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8年。
    20.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民國82年。
    21. 信夫清三郎著、呂萬和等譯,《日本近代政治史》,台北:桂冠,1991年。
    22. 梁元生,《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
    23. 徐松榮,《維新派與近代報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
    24.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0年。
    25.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
    26. 孫會文,《梁啟超的民權與君憲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民國55年。
    27.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4年。
    28.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1年。
    29.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9年。
    30.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南天,民國83年。
    31.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32.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修訂本)》,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
    33. (英國)喬特著,張君勵譯,《心與物》,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2年。
    34.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58年。
    35. 張朋園,《中國近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2年。
    36.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台北:聯經,民國77年。
    37. 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38. 馮自由,《革命逸史》,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5年。
    39.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3年。
    40.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41. 費孝通,《鄉土重建》,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42.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3. 蔡樂蘇、張勇、王憲明,《戊戌變法史述論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44. 劉振嵐,《戊戌維新運動專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45. 鄭海麟,《黃公度與近代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46. 蔣廣學,《梁啟超和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47. 謝慶奎,《近代中國政治思潮》,台北:五南,民國85年。
    48.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民國75年。
    49. 蕭公權著、王榮祖譯,《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50. 蕭公權,《翁同龢與戊戌維新》,台北:聯經,民國72年。
    51. 蘇雪峰,《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
    52. 陳旭麓、方詩銘、魏建猷主編﹕《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1982年。
    53. Morris Raphael Cohen著,治人譯,《自由主義》,台北:帕米爾書店,民國65年。

    三、 期刊論文(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一) 期刊

    1. 王德昭,〈黃遵憲與梁啟超〉,收入於張灝等,《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民國74年。
    2. 王爾敏,〈清季知識分子的自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民國60年6月)。
    3. 王爾敏,〈晚清士大夫對於近代民主政治的認識〉,收入於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4. 王先明,〈清代社會結構中紳士階層的地位與角色〉,《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4期(1995年11月)。
    5. 方志欽,〈從「變法」的演變看維新運動〉,《中國近代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3年第7期(1983年7月)。
    6. 皮錫瑞,〈師伏堂未刊日記〉,《湖南歷史資料》(美國Virginia:中國研究資料中心)。
    7. 杜先菊,〈梁啟超政治思想的發展變化〉,《中國近代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8年第10期(1988年10月)。
    8.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析論〉,收入於氏著《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民國73年。
    9. 沈鏡如,〈戊戌變法與日本〉,《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科學院)1954年第5期(1954年12月)。
    10. 沈懷玉,〈清末西洋地方自治思想的輸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8期(民國68年10月)。
    11. 沈懷玉,〈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1898~190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9期(民國69年7月)。
    12. 李玉,〈湖南時務學堂人數考〉,《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2000年第2期(2000年3月)。
    13. 李海元,〈湖南保衛局原型考〉,《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2002年第6期(2002年11月)。
    14. 李國祁,〈三國干涉還遼後中德租借港灣的洽商與德璀林(G. Detring)上德政府建議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期(民國58年8月)。
    15. 呂明灼,〈德戰膠澳對近代中國的雙重影響〉,《文史哲》(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期(1999年1月)。
    16. 林瑞明,〈譚嗣同變通觀的形成與實踐〉,《史原》(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第7期(民國65年)。
    17. 周其厚,〈晚清國民參政意識略論〉,《史學月刊》(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期(1997年1月)。
    18. 金觀濤、劉青峰,〈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35期(民國90年6月)。
    19. 吳康,〈晚清學界之進化思想〉,收入於張灝,《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聯經,民國73年。
    20. 吳仰湘,〈南學會若干史實考辨〉,《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
    21. 孫會文,〈晚清後期變法論者對西方議會政治的認識與態度〉,《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第3期。
    22. 夏循垍,〈夏先生穗卿傳略〉,《史學年報》(北京:燕京大學歷史學會)第3卷第2期(民國29年12月)。
    23. 郭璽瑜,〈駐日時期的黃遵憲看當時的中日問題〉,《史穗》(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班)創刊號(1997年10月)。
    24. 郭漢民,〈譚嗣同暨湖南戊戌維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要〉,《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期刊社)第28卷第1期(1999年1月)。
    25. 郭正昭,〈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運動(1895~1911)─近代社會思潮社會衝擊研究之一〉,《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5年。
    26. 許介鱗,〈戊戌變法與梁啟超在日的「啟蒙」活動〉,收入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27. 黃順二,〈梁任公的社會思想〉,收入於蕭公權等,《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社會主義》,台北:時報文化,民77。
    28. 張朋園,〈社會達爾文主義與現代化─嚴復、梁啟超的進化觀〉,《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5年),第18編(下)。
    29. 張朋園,〈黃遵憲的政治思想及其對梁啟超的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期(民國58年8月)。
    30. 張朋園,〈近代湖南人性格試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6期(民國66年6月)。
    31. 張朋園,〈近代地方政治參與的萌芽─湖南省舉例〉,《歷史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第4期(民國65年4月)。
    32.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7期(民國67年6月)。
    33. 湯志鈞,〈大同「三世」和天演進化〉,《史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年第2期(2002年4月)。
    34. 楊肅獻,〈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民族主義―1896~1907〉,《史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第9期(民國68年12月)。
    35. 楊世驥整理,〈周漢與反洋教鬥爭〉,《湖南歷史資料》(美國Virginia:中國研究資料中心),1958年第3期。
    36. 劉廣京,〈晚清人權初探─兼論基督教思想的影響〉,《新史學》(台北:三民書局),第5卷第3期(1994年9月)。
    37. 趙豐田,〈康長素先生年譜〉,《史學年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第2卷第1期(1934年)。
    38. 虞和平,〈論戊戌維新在中國早期現代化近程中的地位〉,《清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8年第4期(1998年12月)。
    39. 鄧潭洲,〈十九世紀末湖南的維新運動〉,《歷史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1期(1959年1月)。
    40. 盧智,〈略談湖南戊戌維新〉,《中國近代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1983年第7期(1983年7月)。
    41. 羅福惠,〈解讀譚嗣同〉,《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1999年第1期(1999年1月)。

    (二) 論文

    1. 林能士,《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一八九五~一八九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1年。
    2. 周麗潮,《湖南開民智運動之研究(1895~191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3. 孫承希,《戊戌變法時期之時務報》,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4. 陳孝惇,《唐才常之生平與思想》,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5. 張哲魁,《梁啟超的民族思想與國家觀念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
    6. 賴奇祿,《從背景因素與思想淵源研析晚清改革思想》,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四、 外文資料

    1. A.N. Whitehead,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3.
    2. D.C. Somervell, English Thought in the Nineteeth Century ,N.Y: Longman, Green And CO. , 1929.
    3. Kwong , Luke S.K. ,A Mosaic of the Hundred Days : Personalities , Politics and Ideas of 1898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Lewis, Charlton M. , Prologue to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and institution in Human Province 1891-1907,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5. Sir Ernest Barker , Political Thought in England 1848to 1914, Second Edi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6. Túng-tsu Chü , Local Ge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7. 永井算己,〈清末にぉける在日康梁派の政治動靜(そのー)〉,收入於信州大學,《人文科學論集》(長野:信州大學人文學部文學科)創刊號(1966年)。
    8. 角田和夫,〈中國における日清戰爭後の立憲思想の形成についこ〉,《近代中國》(東京:近代中國研究會),第二十四期(1994年10月)。

    下載圖示 校內:2005-07-12公開
    校外:2005-07-1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