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尹柔
fan, Yin-Jo
論文名稱: 國小校園圍牆改造與師生安全感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ampus Wall Reform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Security Identification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Tainan City
指導教授: 賴光邦
Lai, Kwang-p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校園圍牆改造安全感認同度校園人身安全威脅校園財產損失校園安全控管維護
外文關鍵詞: Campus wall reconstruction, Security, Identification, campus personal security threats, campus property damage, campus security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相關次數: 點閱:129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但隨著校園空間的開放,學校開始以視覺穿透率及美觀性較高的圍欄、綠籬及花圃取代原本界定空間的實體圍牆,並配合人行道退縮校園部分空間以提供社區作為休憩場所,增加社區與學校互動的機會,使得但校園的領域範圍無清楚界定,引發「校園人身安全威脅」、「校園財產損破壞」、「校園安全控管維護」3面向之爭議。在相關環境研究中顯示,建立實體圍牆並非全然提供安全防衛之功能。

    本研究即係探究學校內部主要使用者在改造圍牆後,是否隨之產生不安全感之狀況。先進行台南市17所圍牆改造之國小環境調查,隨後訪談13所國小校內行政人員,以了解校園圍牆改造決策者之立場、環境維護管理及師生適應情形,最後對10所國小進行師生問卷調查,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一、圍牆改造與實體圍牆之差異在於功能上的強弱
    二、安全感的提供主要呈現在顯著的阻擋功能
    三、圍牆改造決策者與使用者的安全感認知不一
    四、設計與使用行為的落差導致不安全感
    五、師生多滿意圍牆改造後的學習環境

    本研究最後,分別對環境硬體及軟體提出環境規劃設計手法之建議。

    With the opening up of campus space, schools have beginning to use materials with visual penetration charactitstics that are also more aesthetic in nature, such as fences, green bushes and flower beds to replace traditional concrete walls. In addition, campus domain has parts of its space integrated with sidewalks to provide leisure space for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However, the disappearance of apparent campus territory has caused controversies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campus personal security threats, campus property damages, and campus safety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studies reveal that constructing concrete walls does not necessarily provide the function of security and defense.

    This study intends to probe into and analyze whether the sense of insecurity would occur amongst main campus users after the walls are reconstructed. The study initially makes environmental studies on 17 campuses within Tainan City that underwent wall reconstructions. The study then interviews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from 13 school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cision maker’s viewpoint when making the decision to reconstruct the walls, to gain an insight to environmental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nd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adaptation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he change of campus environment. Lastly, the stud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gain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10 schools to understand their level of identification on security. The study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oncrete walls and reconstructed walls is their functional strength.
    2.Sense of security is reflected on walls with significant blockage function.
    3.The perception on security is inconsistent between decision makers and campus users.
    4.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walls’ designed purpose and actual usage behavior leads to sense of insecurity.
    5.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mostly satisfied with their reconstruc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Lastly,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techniques on both environment hardware and software.

    目錄 目錄 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 論文摘要 VII ABSTRACT VIII 第1章 緒論 1-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1-1 研究動機 1-2 1-1-2 研究目的 1-3 1-2 研究範圍與對象 1-4 1-2-1 研究範圍 1-4 1-2-2 研究對象 1-4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1-5 1-3-1 研究方法 1-5 1-3-2 研究流程 1-6 第2章 文獻回顧 2-1 2-1 校園邊界與環境空間 2-1 2-1-1 邊界在空間中之功能與定位 2-1 2-1-2 實體圍牆的功能 2-3 2-1-3 現今校園圍牆改造形式 2-3 2-2 校園邊界與環境心理 2-7 2-2-1 校園環境與校園安全 2-7 2-2-2 校園領域改變與建立 2-8 2-2-3 環境心理與犯罪預防 2-9 第3章 台南市國小校園圍牆改造之發展 3-1 3-1 緣起與轉變 3-1 3-1-1 緣起與制度 3-1 3-1-2 台南市國小圍牆改造轉變 3-2 3-2 訪談台南市13所校園圍牆改造國小 3-7 3-2-1 改造實施過程 3-8 3-2-2 現況使用 3-10 3-2-3 維護管理 3-11 第4章 師生安全感問卷設計與調查 4-1 4-1 問卷設計 4-1 4-1-1 調查主題 4-1 4-1-2 變項建構 4-2 4-1-3 問項設計 4-4 4-2 問卷調查 4-6 4-2-1 調查母體 4-6 4-2-2 抽樣方法 4-6 4-2-3 試訪修正 4-6 4-2-4 發放統計 4-7 第5章 調查結果分析 5-1 5-1 樣本統計 5-1 5-1-1 回收及有效樣本 5-1 5-1-2 基本屬性及環境體驗資料組成狀況 5-2 5-1-3 安全感認同度量表項目分析 5-6 5-1-4 改造校園圍牆安全感認同度 5-9 5-2 結果分析 5-17 5-2-1 個人背景屬性與安全感認同度 5-21 5-2-2 圍牆改造後環境設計形式與安全感認同度 5-25 5-2-3 圍牆改造後環境經驗與安全感認同度 5-30 5-2-4 圍牆改造後環境設計形式與個人環境體驗 5-35 第6章 結論 6-1 6-1 研究結論 6-1 6-2 國小校園圍牆改造之環境建議 6-2 6-3 後續研究建議 6-4 參考文獻 1 附件一 台南市圍牆設置都市設計審議原則 4 附件二 行政人員訪談實錄 5 附件三 變數編碼 32 附件四 調查問卷 35 附件五 檢定分析表 38

    論文期刊
    1.于宗先,<台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教育研究期刊,13,P13-17,1990。
    2.王志立,<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理論應用於國民中學校園規劃之探討-以永和地區國民中學為例>,華梵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林志隆,<成功大學校園與都市空間界面整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林詩涵,<國宅戶外空間類型與犯罪恐懼感認知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國宅社區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5.唐國淵,<台中市北東南三區住宅「侵入竊盜」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6.莊忠進,<侵入竊盜犯目標選擇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7.黃柏翔,<環境設計犯罪預防與民眾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2004。
    8.陳志榮,<以空間型構理論應用於大學校園安全空間規劃之研究 :以逢甲大學、靜宜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張嘉錄,<國民小學圍藩建築造形現況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6。
    10.廖松圳,<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1.劉貞貞、劉舜仁,<台灣國民小學建築空間形態演變之探討>,建築學報,第六十一期,P175-195,2007。
    12.劉美,<校園與城市的對話—大學校園界面空間之構成>,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3.蔡益銘,<都市社區空間特性與居民犯罪恐懼感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2001。 
    14.賴光真、張民杰,<國民中小學校園安全問題及因應對策>,學生輔導,第63期,P90-97,1999。
    15.鍾蕙鄉,<新校園的「新」--新校園運動之設計表現的創新與分析>,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6.戴麗娟,<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書籍
    1.于正倫,<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2004。
    2.內政部警政署主編,<警政白皮書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版>,內政部警政署,臺北市,2007。
    3.吳明隆、涂金堂,<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6。
    4.林木貴,<國小校園設計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叢書,1988。
    5.林靜娟、邱麗蓉譯,<景觀建築概論>,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1996。
    6.邱茂林、黃建興編著,<小學,設計,教育>,田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4。
    7.胡寶林,<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藝術家出版社,臺北市,2006。
    8.胡寶林,<校園空間的社區總體營造—學校建築的參與式設計>,六合出版社,臺北市,2004。
    9.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1。
    10.徐磊青、陽公俠,<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2005。
    11.黃世孟,<小地方‧好場所>,建築情報,臺北市,2000。
    12.許龍君,<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2002。
    13.郭靜晃,<兒童安全管理>,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5。
    14.湯志民、廖文靜,<優質的校園環境>,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002。
    15.湯志民,<學校建築用後評估:理念、實務與案例>,載於劉春榮等:學校建築與學習,國立教育資料館,2005。
    16.漢寶德編譯,<環境心理學—建築之行為因素>,鏡與象出版社(原文:環境心理,H, M Proshanaky W. H Ittelson L. G Rwlin),臺中市,1973。
    17.賴明洲,<植栽、綠化與景觀>,藝術家出版社,臺北市,1993。
    18.Altman, I.,Evironment andSocial Behavior,Belmont CA:Book/Cole,1975。
    19.Barbara B. Brown & Deborah L. Bentle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3,P51-61,1993。
    20.Haynes,T.,The Clectronic Commerce Dictionary,Robleda Company,Menlo Park CA.,1995。
    21.Hoelter, J. W.,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Goodness-of-fit indices,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11(3),P325-344,1983。
    22.Ian Bentley, Alan Alcock, Paul Murrain, Sue McGlynn,Graham Smith,陳淑珍譯,<共鳴的環境>,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99。
    23.Jane Jacobs,吳鄭重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臺北市,2007。
    24.Kelloway,Using LISREL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 A researcher's guide.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E. K,1998。
    25.Paul A. Bell 等著,聶筱秋等譯,<環境心理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3。
    26.Rotter, J.B.,Some promblem and misconception related to construct of internal versus extem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3,P56-67,1975。
    27.Simon Bell,張恆輔譯,<景觀中的視覺設計元素>,六合出版社,臺北市,1997。
    28.Valentine, G.,Women’s Fear and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Built Environment,16(4),P288-303,1990。

    網路資源
    1.地震受災國民中小學建築規劃設計規範,查詢時間:2009/12/23
    http://rs.edu.tw/primary/bbs/%AD%AB%AB%D8%B3W%B9%BA%B3]%ADp%B3W%BDd(%A9w%AE%D7).doc
    2.台南市警察局全球資訊網便民服務常見問答集行政類,查詢時間:2008/11/28
    http://www.tncpi.gov.tw/conven05.asp?SNo={31518B54-6474-4755-88EF-2C3F4630B5A1}
    3.府城逍遙遊,查詢時間:2009/07/13
    http://map.tncg.gov.tw/news.aspx?id=2111
    4.台南市都市發展處都市設計科—府城拆牆計,查詢時間:2008/09/11
    http://bud.tncg.gov.tw/bud/pdf_prjplan/ud/_.pdf
    5.台南市都市發展處都市設計科--好望角計畫,查詢時間:2009/12/08
    http://bud.tncg.gov.tw/A94032P/TNCManage_Joy/Upload/MUFI20090902171412.pdf
    6.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處歷年新聞稿,查詢時間:2009/12/08
    http://bud.tncg.gov.tw/bud_new/doc/news.asp?ID=424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