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歐廸穎 Ou, Di-Ying |
|---|---|
| 論文名稱: |
生態式敘事:黃崇凱小說研究 Eco-Style Narrative:A Study of Hunag Chong-Kai’s Novels |
| 指導教授: |
劉乃慈
Liu, Nai-Ts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8 |
| 中文關鍵詞: | 新世紀台灣小說 、黃崇凱 、數位演化 、外部連結 、有機共創 、生態式敘事 |
| 外文關鍵詞: | the New Millennium Taiwanese Novels, Hunag Chong-Kai , Digital Evolution, External Links, Organic Co-Create, Eco-Style Narrative |
| 相關次數: | 點閱:57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千禧年後,因應數位科技的發展,影響了臺灣文學市場的生態,使得作家們必須因應各種變動,來調整作品的經營與風格。作為千禧年後的作家黃崇凱,其作品涉獵各式各樣的議題、歷史及知識,並藉由描繪角色們的日常生活與思考,勾勒出個體與外部世界的種種關係的變動。從既有的研究方法,無論是斷代史或是場域論都很難精準論述黃崇凱小說的特色。這也顯示數位科技不僅僅只是改變了市場典律,同時也改變了作家的經驗組成與質地。文學如何支撐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以及外部社會無所不在的干擾,已內化為新世紀臺灣小說家共同的焦慮。
生態系作為新的生態學研究方法,有別於個體生態學及群體生態學從個人或群體單一的觀察視角出發,生態系將個人與自然視為一個整體系統,模糊了人與非人的界線,更加強調行動與關係之間的相互連結。生態系的概念修正了場域論中強調群體文化對於個體的單向影響,同時也對應到數位科技發展的物質轉向。在數位語言的編撰走向傳遞、共享的演化路徑,擴大了資訊網絡的傳播幅員;個體對於各種資訊的擷取、內化以及交流更為便利。另一方面,數據的自動化解析技術,促使人類更能從檔案的分析開拓自身與各種外部關係的理解。生態系的概念突顯出數位時代後個體或社群間界線的模糊,也促使個體存在更多跨領域、跨界的對話。千禧年後的作家在數位演化的情境,從自身之外的事件、知識、歷史、檔案作為思考自身內在疑問的基礎,並從外部連結發現他異性,藉以意識到自身認識的有限性。在個體與外部的連結過程,作家在數位時代形成有機共創的創作思維,發展出生態式敘事的獨特風格。小說作品呈現出個人與外部各種物質、事件、知識對話的動態關係,進而創造出小說意義的流動。生態式敘事突顯出寫作對新世紀作家而言,不再只是一種表現,同時也成為一種思考工具。小說作品不再以過往線性時間的作為情節的組織骨架,而採取一種網絡狀的分散式敘事,藉以深入對特定價值的思考及提問。
黃崇凱的的生態系思維回應了數位演化後的外部文學環境,同時也對應到自身的文學經驗與自我定位。從歷史學研究跨越到小說創作的轉換,以及其參與小說家讀者活動如何形塑出其自身與文學的關係,並從當代兩位重要作家駱以軍與童偉格寫作風格的對話,黃崇凱將自身與外部環境的複雜關係轉換為自己的寫作風格。本文將黃崇凱的寫作歷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生態式敘事的嘗試期,在《靴子腿》、《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壞掉的人》三部作品中,黃崇凱從不同的寫作題材與形式的組合,思考數位演化中個體如何面對關係的不斷變化,並帶出個體因應變化而生的行動動能。二是生態式敘事的成熟期,在《黃色小說》之後,黃崇凱的作品不同於前三部作品,不在侷限於個體如因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調整,而是從不同的敘事視角,展開多重聲道的疊合,進而在文本中以生態系形塑出網絡關係的世界。這種多重聲道的敘事組合,回應了生態系思維所形成的網絡視野;從複數個體的外部連結,形成一有機共創的多重意義對話與交流。《黃色小說》以性本能作為意義流動的啟動,《文藝春秋》則藉由相遇的發生,展開他異性如何鬆動既有的認識界限,《新寶島》則以虛構帶出生態系界限之外的連結,突顯出認識並非一種定義,而是不斷發生運動。不同作品由不同題材及內容的組成,呈現出生態式敘事中各獨立章節意義界線的鬆動與位移。這樣的界限鬆動也反映了生態式敘事潛藏認識框架的敞開,以多樣化的敘事視角將小說內部的動能通向讀者,進而啟動、催化另一共創發生的契機。
This study will be using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to act as the methodology of Taiwanese novelist Chong-Kai Hunag’s works after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alters the emphasis on community culture’s influence on individuals in field theory', accentuating the fact that individuals are more than being influenced by community culture,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cross-boundary interactions and dialogues. The material turn of digital evolution allows writers to have more connections with various things of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n writers are able to adjust their cognitive boundaries with the external Otherness that is derived from it. Such changes in experience and consciousness give Huang Chong-Kai's works the communication in multiple voices, catalyze novel’s continuous loosening and changing of its meaning and forming a unique way as Eco-Style Narrative .
一、作者著作
黃崇凱,《靴子腿:音樂復刻私房集》,(臺北市:寶瓶文化,2009年12月)。
黃崇凱,《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桃園市:逗點文創,2012年2月)。
黃崇凱,《壞掉的人》,(臺北市:聯合文學,2012年10月)。
黃崇凱,《黃色小說》,(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2014年11月)。
黃崇凱,《文藝春秋》,(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7年07月)。
黃崇凱、楊凱麟等作,《字母會C獨身》,(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7年9月)。
黃崇凱、楊凱麟等作,《字母會F虛構》,(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7年9月)。
黃崇凱、楊凱麟等作,《字母會I無人稱》,(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8年1月)。
黃崇凱、楊凱麟等作,《字母會N游牧》,(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8年6月)。
黃崇凱,《新寶島》,(臺北市: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5月)。
二、專書
伊塔羅‧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1996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年)。
皮耶‧布赫迪厄著、宋偉航譯,《實作理論綱要》,(臺北市:麥田,2009年3月)。
安赫爾‧阿斯杜里亞斯著、董燕生譯,《總統先生》,(台北市:南方家園文化,2009年9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2011年10月)。
劉乃慈,《奢華美學:臺灣當代文學生產》,(新北市:群學,2015年7月)。
楊凱麟,《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臺北市:聯經,2015年10月)。
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1月)。
張誦聖著、劉俊、馮雪峰譯,《台灣文學生態:從戒嚴法則到市場規律》,(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
格雷厄姆‧葛林著、吳幸宜譯,《我們在哈瓦那的人》,(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11月)。
許煜著、李婉楠譯,《論數碼物的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
劉亮雅,《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臺大發行,2020年9月)。
關首奇,《人類世的文學──臺灣作家吳明益的生態批評研究》,(臺北市: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22年11月)。
三、期刊論文
蔡尚惠、呂金誠、歐辰雄,〈生態系之模式研究與進展〉,《中華林學季刊》36(3),頁341-352,(2004年)。
蕭阿勤,〈臺灣文學的本土典範化: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創刊號,頁97-129,(2005年9月)。
林巾力,〈鄉土,大眾與現實主義〉,《興國學報》第7期,頁73-95,(2007年1月)。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臺灣文學學報》第十一期,頁21-49,(2007年12月)。
劉乃慈,〈輕與抒情──袁哲生的小說美學〉,《臺灣文學學報》第十六期,頁113-144,(2010年6月)。
洪席耶著、關秀慧譯,〈何謂美學?〉,《文化研究》第15期,頁338-349,(2012年)。
王孝勇,〈Mikhail Bakhtin 眾聲喧嘩的倫理與倫理困境之反思〉,《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8期,頁73-95,(2014年3月)。
陳惠齡,〈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承繼與衍異〉,《國文學報》第五十五期,頁259-296,(2014年6月)。
陳恒安,〈科學生態學發展歷史中的多元思維模式〉,《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9期,頁177-223,(2014年10月)。
陳信宏,〈「生態系」創新觀點之進一步詮釋〉,《經濟前瞻》第162期,頁113-116,(2015年11月)。
劉乃慈,〈生成未來──論《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的抒情裝置〉,《台灣文學學報》第三十三期,頁1-28,(2018年12月)。
廖育正,〈「幻化遊戲」與「懸置遊玩」:論洪席耶對布爾迪厄的批評〉,《中外文學》第48卷,頁127-162,(2019年3月)。
劉乃慈,〈從偉大到日常──《黃色小說》的情色矛盾與自我技術〉,《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十期,頁299-336,(2020年4月)。
詹閔旭,〈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寫作〉,《中外文學》第49卷,頁93-124,(2020年6月)。
林雲月、吳思華、徐嘉黛,〈教育創新生態系統的生成與演化〉,《清華教育學報》第三十七卷第一期,頁113-116,(2020年6月)。
陳雪、胡淑雯、黃麗群、黃崇凱與談、劉亮雅主持、廖紹凱側記,〈陳雪╳胡淑雯╳黃麗群╳黃崇凱看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青壯作家座談會側記〉,《中外文學》第四十九卷第二期,頁125-140,(2020年6月)。
楊凱麟,〈世界的法則:童偉格作為一種方法〉,《中外文學》第四十九卷第二期,頁61-91,(2020年6月)。
楊清富、王志瑋,〈都市農業之魚菜共生系統〉,《臺南區農業專訊》113期,頁20-25,(2020年9月)。
邱貴芬,〈千禧作家與新台灣文學傳統〉,《中外文學》第55卷,頁15-46,(2021年6月)。
張腕純,〈資料生態系與臺灣資料治理法治框架建構方向〉,《科技法律透析》第34卷第6期,頁43-70,(2022年6月)。
四、學位論文
黃崇凱,《晚清民初知識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以1903-1927年的章士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黃建富,《傷、廢與書寫:童偉格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5月)。
蔡易澄,《千禧年後台灣文學社群的生產與介入──以「小說家讀者」為觀察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8月)。
曾瓊臻,《從七年級還原個人──黃崇凱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7月)。
五、報章雜誌
甘耀明,〈鄉土文學〉,《中國時報》,2005年4月5日,E7版。
賴香吟、童偉格、黃崇凱對談、楊芩雯初稿整理,〈解嚴三十年,告別青年時期的結案報告〉,《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3卷第11期,(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7月)。
駱以軍、莊瑞琳對談,李映昕側記,〈小說是艱難的生死之辯〉,《字母LETTER:駱以軍專輯》,(新北市:衛城出版,2017年9月)。
童偉格、莊瑞琳對談、李映昕逐字,〈寫作:背向現實的防線,開始起跑〉,《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新北市:衛城出版,2018年8月)。
黃崇凱、莊瑞琳對談〈小說家,歷史的隱藏攝影機〉,《春山文藝》創刊號(臺北市:春山出版,2020年6月)。
六、電子媒體
小說家讀者,〈小說家的小說意見〉,2003年5月12日,(來源:https://mypaper.pchome.com.tw/novelist/post/2865032,2022年12月16日檢索)。
許榮哲,〈時代之眼/那一年,大家都叫我們8P〉,《聯副電子報》,2014年3月20日,(來源: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55232/web/,2022年12月16日檢索)。
吳芳碩,〈文學與春秋,人與時代的相互映照——七月選書《文藝春秋》〉,《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7年7月6日,(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966?loc=find_004&fbclid=IwAR3siUIptZ23i5iOULwxnaW3HpiirHa8llvm1ZqliBUVk28iscyFw54n-Og,2023年5月29日檢索)。
顏訥採訪,〈《文藝春秋》:一個台灣囡仔寫給土地長長的信,收件人是茫然且奮力問過「我是誰?」的島民〉,《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7年7月25日。(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0018?fbclid=IwAR30vO6aJqTmIQFSVMFolIOPdwl1tqL_R5JtyqW_30CLV0lZA2ulzgaubCk,2023年3月25日檢索)。
黃崇凱,〈駱以軍《匡超人》閱讀筆記之三〉,臉書貼文,2018年1月11日,(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PA24io83qKnBmfp2YUwLLuTCK9KiaRJX34KAWQjuuC7AW1EgmHocpGczsy54iFJ2l&id=100000182406760,2023年6月4日檢索)。
黃崇凱,〈比較的幽靈〉,臉書貼文,2018年7月4日,(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notes/2496731690626740,2023年6月18日檢索)。
吳元熙,〈一個平台涵蓋所有關鍵製程!半導體最強生態系:台積電OIP,如何助客戶「首次投片即成功」?〉,《數位時代》,2021年5月4日,(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644/tsmc-oip-2021,2022年12月29日檢索)。
李時雍採訪〈如果臺灣/古巴、中國/美國人民「大交換」,世界將如何大亂鬥?──專訪黃崇凱《新寶島》〉,《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21年5月14日,(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577?fbclid=IwAR2xTqxwc5f_LEvE-3bsbCX3trflYA_2y578YzO2WGmmsTVlt5zNOdJHqx4,2023年5月13日檢索)。
黃崇凱、賀景濱對談、莊瑞琳主持、董柏廷文字整理,〈對談》我們在新寶島幹過的蠢事,以及尬聊小說:黃崇凱X賀景濱〉,《OPENBOOK閱讀誌》,2021年5月31日,(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791?fbclid=IwAR3zJSH9AmSWRhFgiORyBcdtoe_mrnNyc0bb5fWWrZfF4Et0FklL2PMA9LY,2023年5月11日檢索)。
黃崇凱、林易澄對談、莊瑞琳主持、楊芩雯整理,〈【對談】小說《新寶島》黃崇凱X林易澄(上):人類如何把過去與未來連接在一起?〉,《THE NEW LENS關鍵評論》,2021年6月4日(對談時間為2021年5月15日),(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801/fullpage?fbclid=IwAR3UGSHZWG2mfJ8bcOHdssrH6Ii9pgNtVmXsH3I-OaJLwTFH9FtpgQHu94s,2023年5月11日檢索)。
黃崇凱,〈新寶島封測報告〉,臉書貼文, 2021年3月30號,(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uvcf3JHpZu8QRCyzjVeJND3UfMHMGaY9iFaU6gSNY8jPJGSNzonpp6gyJrimT89yl&id=100000182406760,2023年5月24檢索)。
蔡易澄採訪,〈【當月作家】交換而來的島嶼身世-黃崇凱〉,《聯合文學》,2021年6月24日,(來源:https://www.unitas.me/archives/25747?fbclid=IwAR0Q13kT8UX7nGZMoz_rU-y57zeJCQxVmUnFghOeZaoiMiLe4hwUuGW5YkY,2023年5月13日檢索)。
黃錦樹,〈建國在北方(上)〉,《中國時報電子網》,2021年9月27日,,(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27000577-260115?chdtv,2023年7月4日檢索)
黃錦樹,〈建國在北方(下)〉,《中國時報電子網》,2021年9月28日,,(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28000647-260115?chdtv,2023年7月4日檢索)
台積電網站「開放創新平台」案例分享,(來源:https://esg.tsmc.com/ch/update/innovationAndService/caseStudy/1/index.html,2022年12月29日檢索)。
Leonard E. Read(1958). I, Pencil: My Family Tree. Retrieved from https://oll.libertyfund.org/title/read-i-pencil-my-family-tree-as-told-to-leonard-e-read-dec-1958(July 27, 2023)
Nicolas Y. H. Wong. Hunag Chong-kai and the Taiwanese Novel of Idea.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Sinophone and Taiwan Studies 5, https://doi.org/10.1007/978-981-19-8380-1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