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倩
Lo, Chien
論文名稱: 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電影《堤》(La Jetée)中的影像感知與末世意象
The visual perception and eschatological vision in Chris marker's film “La Jetée”
指導教授: 王雅倫
Wang, Ya-L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73
中文關鍵詞: 克里斯‧馬克《堤》攝影靜照影像感知末世意象
外文關鍵詞: Chris Mark, La Jetée, still photography, visual perception, eschatological vision
相關次數: 點閱:79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以法國導演克里斯‧馬克為研究對象,討論其1962年科幻經典作品《堤》(La Jetée),由攝影靜照和一小段動態影像組成的羅曼小說(Cine-roman)電影。本論文以電影文本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詳細的透過攝影靜照或稱電影畫格的細部考察,以影像和聲音為主要分析對象,從影像的感知切入,透過蒙太奇為主要的影像技術操作,階段性的從眼睛、眼罩、腦到心靈影像之間如何透過溶接的技法表達影像的內在意識與感知,透過靜照的串聯達到一種思維的影像,使影像成為思考之物。同時詳細區別電影中聲音的類型與作用,聲與影之間所能傳達的視聽融合(Synchresis),同樣也是一種蒙太奇的延伸。以及《堤》在影像中所蘊含的末日寓言、末日的視覺意象,關於戰後廢墟、愛情、創傷與對記憶的追尋。《堤》是馬克最重要也最廣為人知的電影作品,《堤》的特殊性在於其顛覆電影的動態影像的慣常,成為獨特的攝影式電影,影響與啟發了各藝術領域的藝術家,成為電影史上最詩意極簡的實驗科幻前衛作品。

    This thesis examines French director Chris Marker's 1962 sci-fi classic La Jetée, a "ciné-roman" constructed almost entirely from a series of still photos. The primary research method concentrates on the film's script and detailed analysis on still frames and photomontage, as well as the subconscious impact of both image and sound. Technical usage of montage reveals how perception is formed through still images, when the subtext within a photomontage instills an awareness that begins from one's eyes and an immediate impression conjured inside his mind, then processed and compartmentalized into his consciousness as an expression of a particular sentiment. Meanwhile, accurate differentiation of sound effects used in the film functions as a similar gateway to comprehend synchresis, an integration achievable only by combining sound and image, thus creating an extension on the usage of montage as a filmmaking technique. Eschatological vision of La Jetée displays an inherent image of eschatology and doomsday fable, the pursuit of love traumatized by scarred memories among post-war ruins. La Jetée is Marker's most important and notable film, particularly due to its subversion in regards to common techniques used to produce motion picture films. An unique photographic style creates a distinctive enhancement to a film also known for being a classic example of prose in film, which inspires and influences artists of various craftsmanship while becoming the most poetic, minimal, and avant-garde work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science fiction genre.

    目錄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範圍與對象 5 三、文獻回顧 10 四、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31 五、研究重要性 34 第一章 電影文本與理論 36 第一節 電影方法 37 一、敏斯特堡的電影心理學 38 二、電影理論中的「吸引力」 40 三、精神分析中的意識、回憶與認同 44 四、德勒茲的身體與思維理論 46 第二節 時代背景與思潮 49 一、戰後的美學運動:從未來主義到超現實主義 51 二、前衛/實驗電影與法國新浪潮 56 第三節 《堤》與相關電影 62 一、《堤》與《迷魂記》 66 二、《堤》與《十二隻猴子》 71 三、《堤》與《啟動原始碼》 73 第二章 《堤》電影中的影像與感知 76 第一節 電影串接與凝視 76 一、剪接─蒙太奇 76 二、凝視/視線(gaze) 79 第二節 蒙太奇─溶接 83 一、眼睛─感應 84 二、眼罩─腦 87 三、腦─心靈影像 91 第三節 觀看與凝視 98 一、女人的凝望與觀看 99 二、男人的觀看與凝視 104 三、監視之眼與未來之域 112 第三章 《堤》電影中的聲音與感知 117 第一節 聲音與感知 118 一、聲音與重複 118 二、視聽融合(synchresis)與聽點(point of hearing) 119 第二節 聲音 122 一、旁白 122 二、作曲配樂 125 三、既成音樂 127 四、音效 130 第三節 影像與聽覺感知 136 一、起始的聖樂 137 二、男人的心跳 139 三、統治的細語 142 第四章 《堤》電影的末世意象 145 第一節 視覺意象 145 一、塗鴉記號 146 二、鳥的啟示 154 三、凝固的身體 161 四、倫理隱喻 164 第二節 末日影像 167 一、人物造型 167 二、破碎雕像 172 三、死亡陰影 177 四、童年回憶與創傷 186 第三節 末日寓言 191 一、創世/末世與時空結構 191 二、真實或夢境 197 三、不存在的戰爭 200 四、機場(堤)的隱喻 203 第五章 《堤》電影的啟示 208 第一節 《堤》的時代意涵 208 第二節 《堤》的手法與創新 210 第三節 《堤》的末世美學 215 結論 219 參考文獻 222 圖錄 233 一、《堤》電影畫格 233 二、《堤》牆上塗鴉畫格 345 三、相關電影、攝影圖錄 348 附錄 354 一、《堤》中文劇本 354 二、《堤》英文劇本 359 三、《堤》情節段落表 364 四、《堤》聲音與段落分類表 366 五、克里斯‧馬克作品 370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中文專書

    杜小真:《勒維納斯》,台北:遠流,1994。
    吳珮慈:《在電影思考的年代》,台北:書林,2007。
    李斯編:《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北京:吉林,2011。
    南野:《影像的哲學︰西方影視美學理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9。
    陳泰松:《穿越縫合--台灣當代藝術‧自我與他者》,台北:典藏藝術,2009。
    陳育德:《心靈妙語:藝術通感論》,合肥:安徽教育,2005。
    畢恆達:《塗鴉鬼飛踢》,台北:遠流,2011。
    姜燕:《影視聲音藝術與製作》,中國傳媒大學,2008。
    游本寬:《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遠流,1996。
    焦雄屏:《法國電影新浪潮》,台北:麥田,2004。
    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台北:五南,2002。
    楊遠櫻:《電影學筆記》,南京:江蘇教育,2009。
    蔡淑惠:《情感、信仰的潛意識迷陣》,台北:書林,2013。
    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台北:唐山,2009。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從古典到數位時代》,台北:書林,2013。
    蔡錚雲:《從現象學到後現代》,第二版,台北:五南,2001。
    韓桂玲:《吉爾‧德勒茲身體創造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1。
    劉悅笛:《視覺美學史--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山東:山東文藝,2008。
    顧錚:《世界攝影史》,杭州:浙江攝影,2006。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2006。

    (二)翻譯專書

    汪安民、郭曉燕主編:《生產(第8輯):憂鬱與哀悼》,南京:江蘇人民,2013。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7。
    孫冰編:《班雅明:作品與畫像》,上海:文匯,1999。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 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南天,2004。
    楊遠嬰主編:《電影理論讀本》,北京:世界圖書,2012。
    暮澤剛巳;蔡青雯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台北:麥田,2011。
    Adorno, Theodor Wiesengrund, Derrida, Jacques. et al.;郭軍、曹雷雨譯:《論瓦爾特‧班雅明:現代性、寓言性和語言的種子》,長春:吉林人民,2010。
    Arnheim, Rudolf;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1982。
    ───.;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四川:四川人民,1998。
    Aumont, Jacques & Marie, Michel;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1995。
    Aumont, Jacques, et al ;崔君衍譯:《現代電影美學》,北京:中國電影,2010。
    ───.;崔君衍、胡玉龍譯:《電影理論與批評辭典》,上海:上海人民,2011。
    Balázs, Béla;安利譯:《可見的:電影文化、電影精神》,北京:中國電影,2000,頁60。
    Bazin, Andre;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1995。
    Barthes, Roland;屠友祥譯:《S/Z》,台北:桂冠,2004。
    ───.;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訪談錄》,台北:桂冠,2004。
    ───.;許琦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1997。
    Bogue, Ronald;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台北:麥田,2006。
    Bultmann, Rudolf. et al.;李哲匯、朱雁冰等譯:《生存神學與末世論》,上海:上海三聯,1995。
    Benjamin, Walter;陳永國譯:《德國悲劇的起源》,北京:文化藝術,2001。
    Berger, John & Mohr, Jean;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台北:三言社,2007。
    Bloom, Harold;高志仁譯:《千禧之兆:天使,夢境,復活,靈知》,台北:立緒文化,2000。
    Blanchot, Maurice;林長杰譯:《黑暗托馬》,台北:行人,2005。
    Borges, Jorge Luis;游淳傑譯:《波赫士》,台北:光復,1990。
    Bordwell, David & Thompson, Kristin;曾偉禎;《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六版),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2001。
    Breton, André;呂淑蓉譯:《娜嘉》,台北:行人,2003。
    Burch, Noel;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台北:遠流,1997。
    Calvino, Italo;紀大偉譯:《不存在的騎士》,台北:時報文化,1998。
    Deleuze, Gilles;黃建宏譯:《電影II:時間-影像》,台北:遠流,1993。
    ───.;姜宇輝譯:《普魯斯特與符號》,上海:譯文,2008。
    Eisenstein, Sergei Mikhailovich;富瀾譯:《蒙太奇論》,北京:中國電影,2009。
    Evans, Dylan;劉紀蕙、廖朝陽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巨流,2009。
    Focillon, Henri;吳玉成譯:《造型的生命》,台北:田園城市,2001。
    Fortes, Susana;葉淑吟譯:《等待卡帕》,台北:原點,2011。
    Freud, Sigmund;劉平等譯:《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台北:知書房,2000。
    ───.;張愛卿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知書房,2000。
    ───.;吳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台北:桂冠,1998。
    ───.;劉慧卿、楊明敏譯:《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台北:心靈工坊,2004。
    Guerer, Annick Le;黃忠榮譯:《氣味》,台北:邊城,2005。
    Highmore, Ben;周群英譯:《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新北市永和:韋伯,2009。
    Lapsley, Robert & Westlake, Michael ;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理論批評》, 台北:遠流,1997。
    Larsen, Peter;聶新蘭、王文斌譯:《電影音樂》,濟南:山東畫報,2009。
    Lanzoni, Remi Fournier;王之光譯:《法國電影─從誕生到現在》,北京:商務印書,2009。
    M, Aurelius;王煥生譯:《沉思錄:一位羅馬帝王的哲學思考》(古希臘文譯本),天津社會科學,2010。
    Metz, Christian, Deleuze, Gilles et al;吳琼编:《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中國人民大學,2005。
    McCann, Richard Dyer;黃宣威譯:《電影:理論蒙太奇》,台北:聯經,1975。
    McLuhan, Marshall;鄭明萱:《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2006。
    Nelmes, Jill;陳芸芸譯:《電影學入門》,台北:韋伯,2006。
    Perec, Georges;許綺玲譯:《W或童年回憶》,台北:聯合文學,2011。
    Rose, Gillian;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群學,2006。
    Sennett, Richard;黃熤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台北:麥田,2003。
    Sontag, Susan;黃燦然譯:《論攝影》,台北:麥田,2010。
    Stam, Robert;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2002。
    Tarkovsky, Andrei Arsenyevich;陳麗貴、李泳泉譯:《雕刻時光》,台北:萬象圖書,1993。
    Turovskaya, Maya;邱芳莉譯:《時空的軌跡-塔可夫斯基的世界》,台北:遠流,1996。
    Wenders, Wim;孫秀蕙譯:《溫德斯論電影》,台北:萬像圖書,1993。
    Žižek, Slavoj;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遇見拉岡》,台北:桂冠,2008。

    二、外文書目

    (一)外文專書

    Armes, Roy., French cinema since 1946, Zwemmer, 1966.
    Austin, Guy., Contemporary French Cinema:an introduction, Manchester ;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6.
    Bellour, Raymond., The Analysis of Fil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Brassai, David Radzinowicz Trans., Brassai:Grafiti. Paris:Flammarion, 2002.
    Chion, Michel., Audio-Vision:Sound on Screen. New York:Columbia UP, 1994.
    Alter, Nora M., Chris Marker,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6.
    Cooper, Sarah., Chris Marker,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8.
    ───. Selfless cinema?:ethics and French documentary, London:Tate Publishing & Afterall, 2006.
    Corrigan, Timothy., The Essay Film:From Montaigne, After Mark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Harbord, Janet., Chris Marker:La Jetée, London:Afterall Books, 2009.
    Lupton, Catherine., Chris Marker:memories of the future, London: Reaktion Books,2005.
    Marker, Chris., La Jetée: Cine-roman, Zone Books, 1996.
    ───. Commentaires 2, Paris:Editions du Seuil, 1967.
    ───. Staring back, New York:Blumarts Inc, 2007.
    ───. Passengers, New York:Blumarts Inc, 2011.
    Sadoul, Georges., Dictionary of Film Maker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Wakeman, John., World Film Directors Volume 2:1945-1985, New York:Hw Wilson Co, 1988.

    (二)專書論文

    Murray, Timothy., “Wounds of Repetition in the Age of the Digital: Chris Marker's Cinematic Ghosts., ” Digital Baroque: New Media Art and Cinematic Folds, Minnesota: U of Minnesota press, 2008.

    三、展覽專刊

    (一)中文展覽專刊

    臺北市立美術館:《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1965-2005》,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6。
    Liao, Jimmy:《2012臺北金馬影展專刊》,臺北: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2012。

    (一)西文展覽專刊

    London, Barbara., Video Spaces: Eight Installation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1995.
    Marker, Chris., Silent Movie,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5.

    四、中西文期刊

    (一)中文期刊

    毛淳宇:〈對抗壓迫的鏡頭——Chris Marker與「自下而上」的工人電影〉,《破報》,(復刊730期),時事欄,9/28-10/07,2012。
    李幼新:〈抓住你生命中的每一次驚奇--亞倫.雷奈與法國左岸電影〉,《影響雜誌》,(第88期),1997,頁78-82。
    肥內:〈破舊與創新--新浪潮的作者策略〉,《電影欣賞》,(第140期),2009,頁29-35。
    周星星:〈新浪潮的現象〉,《電影欣賞》,(第140期),2009,頁20-24。
    林崇慧:〈布列東的娜底雅——超現實主義〉,《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學類—藝術專刊》,第47 卷(第 1 期),2002,頁29。
    徐鳳林:〈東正教音樂淺釋〉,《世界宗教文化》,(第3期),2011,頁19-24。
    黃建宏:〈敞性蒙太奇〉,《電影欣賞》,(第119期),2004,頁8-20。
    楊元鈴:〈時間.宇宙.塔可夫斯基〉,《電影欣賞》,(第110期),2002,頁91-94。
    孫松榮:〈台灣電影的新浪潮性〉,《電影欣賞》,(第140期),2009,頁45-53。
    孫松榮:〈當代電影理論的美學轉向--評《影像的形體思想》〉,《藝術觀點ACT》,第49期,(2012),頁右145-148。
    蔡秀枝:〈巴特《S/Z》中的轉向與閱讀策略〉,《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2003年2月。

    翻譯文章
    孫松榮訪談整理:〈形體分析的反抗性:當代法國電影理論的幾個片段事件--專訪菲利浦.杜布瓦教授〉,《藝術觀點ACT》(第49期)2012,頁右154-159。
    Aumont, Jacques;孫松榮譯:〈我甜蜜的蒙太喔我的記憶〉,《電影欣賞》,(第119期),2004,頁31-37。
    Bellour, Raymond;劉千美、幽蘭譯:〈雙螺旋--論類比與影像〉,《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四卷(第十一期),2007,頁63。
    Bordwell, David ; Thompson, Kristin;劉現成譯:〈電影聲音的基本美學〉,《電影欣賞雙月刊》,(第50期),1991,頁4-14。
    Dubois, Philippe;王允踰譯:〈克里斯.馬克的《堤》,或意識的電影畫格〉,《藝術觀點ACT》(第49期),2012,頁右149-151。

    (二)英文期刊

    Bazin, André., “Bazin on Marker, ” Film Comment, July/August 2003, p. 44-45.
    Bensmaïa, Reda., “From the Photogram to the Pictogram:On Chris Marker’s La Jetée,” Camera obscura, Vol. 8 (3 24) Sept 1990, p. 138-161.
    Callenbach, Ernest., “La Jetee by Chris Marker, ” Film Quarterly, Vol. 19, No. 2, Winter, 1965-1966, p. 50-52.
    Coates, Paul., “Chris Marker and the Cinema as Time Machine (Chris Marker et le cinéma, la machine à voyager dans le temp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Vol. 14,No. 3, Nov., 1987, p. 307-315.
    Darke, Chris., “Chris Marker:Eyesight, ” Film Comment, May/June 2003, p. 48-50.
    ───. “Once More, into the Zone... Chris Marker Looks Back, in Wonder, ” Vertigo, Vol. 3, Issue 6, Summer 2007.
    Friedlander, Eli., “La Jetée: Regarding the gaze, ” In: Boundary 2 , Vol. 28, Number 1, Spring 2001, p. 75-90.
    Hedges, Inez., “Form and Meaning in the French Film, II: Narration and Point of View, ” The French Review, Vol. 54, No. 2, Dec 1980, p. 288-298.
    Pickford, Henry., “La Jetée by Chris Marker, ” Harvard Review, No. 6 , Spring 1994, p. 223-224.
    Kawin, Bruce., “Time and Stasis in "La Jetée", ” Film Quarterly, Vol. 36, No. 1, Autumn, 1982, p. 15-20.
    Mann, Karen B.., “Narrative Entanglements:"The Terminator", ” Film Quarterly, Vol. 43, No. 2, Winter, 1989-1990, p. 17-27.
    Marker, Chris., “Chris Marker; Filmmaker, ” Film Quarterly, Vol. 52, No. 1, Autumn,1998, p. 66.
    Mayer, Oliver., “Chris Marker and the Audiovisual Archive, ” Scope-An Online Journal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 Issue 20, June 2011, p. 1-15.
    Mansfield, Charlie., “Identity and Narration in Chris Marker's La Jetée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Internet as a Symptom of Cold-War Anxiety.” Literature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research publications. Rodopi, Amsterdam and Atlanta, 2001.
    Park, Ed., “GUIDED BY VOICE-OVERS, ”Modern Painters, Dec 2007/Jan2008, p. 44-46.
    Sardar, Ziauddin; Romney, Jonathan., “Playing the game. ”New Statesman (1996). New Statesman Ltd. 1999.
    Thompson, Deance C., “La Jetee by Chris Marker, ” The History Teacher, Vol. 7, No. 4, Aug 1974, p. 616-617.
    Uroskie, Andrew V., “La Jetée en Spirale:Robert Smithson's Stratigraphic Cinema,” Grey Room, No. 19,Spring 2005, p. 54-79.

    五、碩博士論文

    Foster, David Paul., Kino-poiesis:Towards a poetics of a poetic film.(Ph.D)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2009.
    Barr, Jeremy., “How does one remember thirst?”:phallic and matrixial memory in chris markers la jetee and sans soleil.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2011.
    Liem, Ronco Yaobing., Chris Marker and 'La Jetee'.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1983. Ann Arbor: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91.
    Geneviev, Van Cauwenberge., Chris. Marker and French documentary filmmaking:1962-1982,(Ph.D)New York University, 1992.
    Bonner, Virginia Ann., Cinematic caesuras:Experimental documentary and the politics of form in left bank films by resnais, marker, varda. Emory University, 2003.

    六、網路資源

    http://www.chrismarker.org/ (2013/3/18 檢索)
    http://www.reelsuspects.com/2010/11/chris-marker-collection/(2013/10/20 檢索)
    http://filmstudiesforfree.blogspot.tw/(2013/9/15 檢索)
    http://www.closeupfilmcentre.com/(2013/11/08 檢索)

    七、引用電影

    Alfred Hitchcock《迷魂記》(Vertigo, 1958)
    Robert Bresson《扒手》(Pickpocket,1959)
    Andrei Arsenyevich Tarkovsky《伊凡的少年時代》(Ivan's Childhood, 1962)
    Chris Marker《堤》(La Jetée, 1962)
    Alain Resnais《我愛你,我愛你》(Je t'aime,je t'aime, 1968)
    Andrei Arsenyevich Tarkovsky《飛向太空》(Solaris, 1972)
    Wim Wenders《尋找小津》(Tokyo-Ga, 1985)
    Oshii Mamoru《紅色眼鏡》(The Red Spectacles, 1987)
    Terry Gilliam 《十二隻猴子》(12 Monkeys, 1995)
    Oshii Mamoru《阿瓦隆》(Avalon, 2001)
    Agnes Varda《沙灘上的安妮》(The beaches of Agnes, 2008)
    Ben Ripley《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 2011)

    下載圖示 校內:2016-02-12公開
    校外:2016-02-1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