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晴文
Shih, Ching-Wen
論文名稱: 雙聲、雙身、雙生:論董啟章「雙身三部曲」《雙身》、《體育時期》、《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
Polyphony, Bisexuality, Twinning: A Study of Dung Kai-Cheung's The Double Body, P.E. Period, The Origin of Species: The Educational Age of Beibei's Rebirth
指導教授: 蘇偉貞
Su, Wei-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董啟章雙身三部曲《雙身》《體育時期》《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
外文關鍵詞: Dung Kai-Cheung, The Double Body Trilogy, The Double Body, P.E. Period, The Origin of Species: The Educational Age of Beibei's Rebirth
相關次數: 點閱:123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香港作家董啟章(1967-),以《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進化史》獲臺灣《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接續作品《雙身》又獲聯合報長篇小說特別獎,至此,董啟章的寫作生涯正式開始。由於香港在政治與歷史上的特殊性,使作家本人的關懷不脫主體性的失落與重建,表現在性別、身體、城市、歷史等主題的書寫,構成了相當繁複、多元的小說世界。
    自創作《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進化史》開始,董啟章著墨於女性處境及出路;《雙身》(1997)以長篇延續雌雄同體概念,展示他對性別、身體、人物雙生性及現代性的反覆思辨。《雙身》之後,第二部長篇作品《體育時期》(2003)和《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2010)擴大及深化對這些主題的思考,三書織就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自然、個體與世界的圖示,持續叩問性別、身體與個人存有:我是誰?我身處何方?我能去哪裡?這樣的叩問從上世紀90年代貫穿到新世紀,揭示了議題書寫作為現在進行式的方法學。因此,本文將《雙身》、《體育時期》與《學習年代》納入譜系,視為董啟章同主題連續發展的整體,命名「雙身三部曲」。在此基石上,本文將由四個面向探討文本:巴赫金複調及雜語性之於董啟章小說手法呈現;噁心感和厭女情結切入身體/性別界線如何於小說中漸次鬆動;德勒茲的游牧概念、差異與重複理論,介入分析小說裡「二人組」的雙生性,以及部分人物再度返場的意涵;最後在佛洛姆的逃避──追尋──愛理論下,探究董啟章筆下人物為何總暫停於「抵達之前」,進而在情節與人物形塑中形成個人獨步的創作美學。本文期待經由上述四個面向的梳理探析,得以定錨「雙身三部曲」之於小說家的書寫史位置。

    Dung Kai-Cheung (1967-) has been driven by his longstanding practical concern with the history and destiny of Hong Kong as well as the issues of gender and body, so he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pluralistic world that is fit for everyone by writing. The thesis aims to analyze aspects of literary form, body, twinning, and lateness in Dung Kai-Cheung’s three fiction: The Double Body, P.E. Period, The Origin of Species: The Educational Age of Beibei's Rebirth, and also reposition the three novels as “ShuangShen Trilogy (The Double Body Trilogy) ”. Therefore, the chapters are divided into “Polyphony: The Literary Forms”, “Bisexuality: Body, Gender and Society”, “Twinning: Divergence and Wholeness”, “Before Arrival: Stoppage Time and The Everlasting Lateness”. Th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iction and reality, and elucidate the answer about individual life that Dung Kai-Cheung buried in the nove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小說敘事結構與技法 4 二、身體與性別分析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述 8 第二章 雙聲:複調敘事與形式遊戲 10 第一節 為什麼還要寫長篇小說? 11 第二節 誰在說話:多聲部的敘事模式 14 一、人稱與敘事視角轉換:《雙身》與《體育時期》 16 二、紀錄與書信體:《學習年代》 23 三、作者的聲音:董啟章與黑騎士 24 第三節 小說中的雜語性:形式揭櫫的意義 29 一、鑲嵌規範話語:引進標準語呈現雜語性 31 二、方言與詩歌:個人面孔的呈現 45 第三章 雙身:身體、性別與社會 50 第一節 噁心感的政治:厭女、女性自厭與恐跨 52 第二節 身體的操演:拆解界線 62 一、《雙身》:性別置換 64 二、《體育時期》:身體界線的拆解與重構 68 三、《學習年代》:怪物的肉身劇場 73 第三節 性的暴力與權力關係 77 第四章 雙生:分裂與完整 86 第一節 主體逃逸──游牧的起點 87 第二節 差異與同一:相生的二人組 91 一、凝聚的「女性之家」:林山原/林海原 93 二、走出困頓:貝貝/不是蘋果 97 三、破碎與新生:阿芝/中、阿志/阿角 102 第三節 重複、回歸:人物返場的再寫 107 一、一切故事的起源:林山原 108 二、從體育時期到學習年代:貝貝與不是蘋果的返場 110 第五章 抵達之前:門檻狀態與永恆的太遲 114 第一節 暫緩前行:重新適應或拒絕適應 115 第二節 人物的性格與逃避機制 120 一、由非創造型走向創造型:主體的成長 121 二、非創造型人物:淪於毀滅 129 第三節 永恆的太遲:作為生命的不適者存活 134 第六章 結論:愛是一切的答案 138 參考書目 143

    一、董啟章專著
    董啟章:《安卓珍尼》,臺北:聯合出版,1996。
    董啟章:《體育時期》上,臺北:高談文化,2004。
    董啟章:《體育時期》下,臺北:高談文化,2004。
    董啟章:《雙身》,臺北:聯合文學,2010。
    董啟章:《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臺北:麥田出版,2010。
    董啟章:《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臺北:聯經出版,2011。
    董啟章:《美德》,臺北:聯經出版,2014。
    董啟章、駱以軍著:《肥瘦對寫》,新北:印刻文學,2016。
    董啟章:《非常讀──董啟章隨筆集》,香港:明窗出版社,2022。
    董啟章:《狐狸讀書──董啟章隨筆集一》,臺北:聯合文學,2022。
    董啟章:《刺蝟讀書──董啟章隨筆輯二》,臺北:聯合文學,2022。

    二、專書
    王德威主編:《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2021。
    陳茂生、程緯華等著:《巴赫的心靈世界》,臺北:雅歌出版社,2002。
    陳芳明:《新台灣文學史》上,臺北:聯經出版,2011。
    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19。
    劉康:《對話的喧聲》,臺北:麥田出版,2005。
    錢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日)大江健三郎著,王成譯:《小說的方法》,臺北:麥田出版,2008。
    (日)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臺北:聯合文學,2015。
    (法)茨維坦・托多羅夫編選,陳燊主編:《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法)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圖書,2003。
    (法)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陳永國、尹晶主編:《哲學的客體:德勒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法)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安婧、張子岳譯:《差異與重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
    (阿)阿米亞・斯里尼瓦桑(Amia Srinivasan)著,聞翊均譯:《性的正義》,臺北:大是文化,2022。
    (美)瑪莎・納思邦(Martha C. Nussbaum)著,堯嘉寧譯:《從噁心到同理》,臺北:麥田出版,2018。
    (美)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宋素鳳譯:《性別麻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美)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人類時代》,臺北:時報出版,2021。
    (俄)杜思妥也夫斯基著,連雅慧譯:《罪與罰》,臺北:高寶出版社,2006。
    (俄)巴赫金(M. M. Bakhtin)著,錢中文主編,曉河等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出版社,2009。
    (義)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校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1996。
    (義)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分成兩半的子爵》,臺北:時報出版,1998。
    (德)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新北:木馬文化,2015。
    (德)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自我的追尋》,新北:木馬文化,2015。
    (德)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愛的藝術》,新北:木馬文化,2022。
    (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區立遠譯:《認識人性》,臺北:商周出版,2017。
    (澳)凱特・曼恩(Kate A. Manne)著,巫靜文譯:《不只是厭女》,臺北:麥田出版,2019。
    (澳)凱特・曼恩(Kate A. Manne)著,巫靜文譯:《厭女的資格》,臺北:麥田出版,2021。
    (英)馬克斯・尚恩(Marcus Chown)著,藍仕豪譯:《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臺北:大是文化,2020。

    三、單篇論文、專訪
    S. M. Giuliatti Winter, O. C. Winter, A. H. Fernandes Guimarães, M. R. Silva, “Exploring S-type orbits in the Pluto–Charon binary system”,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ume 404, Issue 1, May 2010, Pages 442–450.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77-137。
    艾曉明:〈雌雄同體:性與類之想像──關於董啟章的《雙身》及其他小說〉,《中山大學學報》第三期(1998年),頁50-57。
    朱郁文:《無處安放的雌性之身──董啟章小說的身體寓言和性別想像》,《華文文學》第148期(2018年5月),頁89-97。
    花齊艷:《論董啟章長篇小說《體育時期》與音樂的關係》,《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14年12月),頁82-85。
    袁源隆:〈董啟章:從虛構幻惑中求真〉,2019年12月27日。明周文化網站: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8%97%9D%E6%96%87/%E6%96%87%E5%AD%B8-%E8%91%A3%E5%95%9F%E7%AB%A0-%E5%91%BD%E5%AD%90-132478 (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日)。
    梅家玲:〈閱讀《安卓珍尼》──雌雄同體/女同志/語言建構〉,收錄於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頁249-277。
    張煒婷:〈論董啟章《體育時期》的複調小說精神〉,《長城》2012年4月,頁51-53。
    楊猛:〈董啟章小說《體育時期》的複調特徵〉,《語文建設》2016年5月,頁59-60。
    譚志明:〈自我愛慾與樂園回歸:論董啟章《安卓珍尼》〉,收錄於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頁378-393。
    劉婉俐:〈空行母與藏傳佛教上師傳記〉,《佛學研究中心期報》第七期(2002年07月),頁227-256。
    韓麗珠:〈現場與距離:更危險的平衡──與董啟章對談〉,《字花》第34期(2011年10月),頁112-117。
    董啟章:〈未來的考古學──二十一世紀初,在香港寫作〉,《字花》第41期(2013年2月),頁43-50。

    四、學位論文
    王得宇:《時空體與對話性:董啟章《自然史三部曲》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5。
    王偉嘉:《董啟章作品的敘述個性》,合肥: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胡龍飛:《論董啟章的跨界敘事》,濟南: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
    陳逢玥:《論董啟章的小說創作》,南京:蘇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黃彩政:《董啟章小說敘事結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楊美琴:《論董啟章小說中的身體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五、網路資料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educode=A04530(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0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