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勝麟
Huang, Sheng-Lin
論文名稱: 曾文溪古河道影響嘉南平原間地下水流場之研究
Effect of Tseng-Wen-Chi Paleoflumes on Groundwater Flow Regime Within Chia-Nan Plain, Taiwan
指導教授: 吳銘志
Wu, Ming-Che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地下水流場曾文溪古河道數值模擬
外文關鍵詞: Numerical Modeling, Tseng-Wen-Chi Paleoflumes, Groundwater Flow Regime
相關次數: 點閱:85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冀期經由地下水之水位統計相關性分析,初步判斷淺層地下含水層之連通性,再者藉由地下水之流場數值模擬,進一步地瞭解古河道的存在性對地下水補注的影響狀況。
    根據觀測井間地下水水位之統計相關性分析結果,研究區域除鄰近西部麓山帶之六甲、那菝,以及濱海地區之頂山、十份與台南等地下水水文觀測站的相關性較差外,其餘各觀測站間之含水層的連通性皆佳。
    地下水流場數值模擬結果指出,於古河道分佈區域,可發現該區域中的紀安站之地下水水位終年高於鄰近河川之水位,且根據數值模擬格網之間內部的地下水流動狀況可得知,其鄰近地下含水層之地下水有往現有河川流動的情形,而另一方向則有往古河道原流向匯集流動之趨勢,如此,證明曾文溪古河道的存在仍然對區域地下水流場有所影響。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preliminarily decide the connectivity of shallow aquifer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Furthermore,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paleoflumes on the regional groundwater recharge situation by interpretation of groundwater numerical model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groundwater level, besides the Liou-Jia, and Na-Ba, which are located nearby the Western Foot-Hills, and Ding-Shan, She-Fang, and Tainan groundwater observatories those are close to the coast, the rest aquifers are having a better conne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groundwater numerical modeling, the groundwater level of Ji-An observation station, where the Paleoflumes was distributed, has been always higher than the river water level in the neighborhood, all the year around.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groundwater within the neighboring aquifers is flowing toward the river; according to the inter-cell flow calc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as shown a trend of groundwater flowing toward the original path of the Paleoflume. It therefore proved that the Tseng-Wei-Chi Paleoflume does have an influence on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regime.

    目錄 頁數 摘要………………………………………………………………………………Ⅰ ABSTRACT………………………………………………………………………Ⅱ 誌謝………………………………………………………………………………Ⅲ 目錄………………………………………………………………………………Ⅳ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Ⅷ 第一章 緒論………………………………………………………………………1 1-1 前言…………………………………………………………………1 1-2 前人研究……………………………………………………………1 1-3 古河道的存在對地下水文的影響…………………………………2 1-4 曾文溪河道的演化…………………………………………………5 1-5 研究目的……………………………………………………………6 1-6 研究步驟與方法……………………………………………………7 1-6.1 研究步驟與方法……………………………………………7 1-6.2 工作內容……………………………………………………10 第二章 研究區域概況…………………………………………………………11 2-1 區域概況……………………………………………………………11 2-1.1 地理位置與區域地形………………………………………11 2-1.2 水文氣象……………………………………………………13 2-2 區域地質背景……………………………………………………14 2-2.1 區域地質構造………………………………………………14 2-2.2 區域地質與地層……………………………………………15 2-2.3 沉積環境……………………………………………………17 2-3 水文地質架構……………………………………………………18 2-3.1 嘉南平原地下水次分區……………………………………21 2-3.2 嘉南平原地下水層分層……………………………………23 第三章 古河道的存在在空間分佈之分析……………………………………25 3-1 現代水的補注範圍之確定………………………………………25 3-2 地下水的補注範圍之確定………………………………………30 3-3 地下水水位之變化歷線分析……………………………………33 3-4 含水層連通相關性分析…………………………………………34 3-5 研究區域地層水力特性…………………………………………37 3-6 淺層地層剖面分層………………………………………………42 3-7 初步分析結果與討論……………………………………………44 第四章 地下水流之數值模式模擬……………………………………………45 4-1 MODFLOW 地下水模擬軟體簡介與模式介紹…………………45 4-2 地下水流方程式與有限差分方程式……………………………47 4-3 研究區域內地下水流概念化模式之建立………………………55 4-3.1 水文地質模式之建立………………………………………55 4-3.2 水文地質概念模式之建立…………………………………55 4-3.3 數值模擬建置流程…………………………………………57 4-3.4 模式之率定…………………………………………………65 4-4 數值模式之模擬結果與討論……………………………………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2 參考文獻…………………………………………………………………………74 附錄………………………………………………………………………………76 附錄一 90年研究區域各觀測井(1)(2)之地下水位歷線圖………………77 附錄二 研究區域各觀測井地層柱狀圖……………………………………87 附錄三 地下水位、水文地質參數及降雨量紀錄…………………………99 附錄四 模式模擬水位與觀測水位趨勢比較圖…………………………103 附錄五 模式模擬Flow Right Face示意圖………………………………112 附錄六 模式模擬Flow Front Face示意圖………………………………119 附錄七 90年River Leakage示意圖………………………………………126 自述………………………………………………………………………………133

    參考文獻
    丁澈士、蘇惠珍(譯),PMWIN三維地下水模式,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
    台糖公司新營總廠,開鑿嘉南平原自記地下水位觀測井設施計畫-八十三年度施工成果報告,台灣省水利局,1994。
    台糖公司新營總廠,地下水觀測井建置及相關試驗,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地下水觀測網之建立及運作管理八十八年度子計畫報告,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營廠,地下水觀測站井佈置檢討(新苗地區、嘉南平原、澎湖地區),地下水觀測站井建置及已完成觀測井井體維護計畫(1/2),經濟部水利署,4-1~4-42,2003。
    青境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曾文溪水岸整建及景觀改善計畫-新河川運動~水岸桃花源,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4-1~4-3,2004。
    能邦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地區地下水補注量估算,經濟部水資源局,2000。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嘉南平原地球物理探測與地層對比,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
    郭維勝,地下水面圖的繪製、判讀及其應用,臺灣水利-水井、地下水(上),臺灣水利出版委員會,2000。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嘉南平原地下水定年分析及垂向水質變化研究,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地下水觀測網之建立及運作管理八十八年度子計畫報告,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
    張建勛,臺灣地下水的開發和利用問題,臺灣水利-水井、地下水(下),臺灣水利出版委員會,2000。
    葉一隆、高華聲、莊啟弘(譯),應用地下水模式-水流與移流傳輸模擬,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彰雲地區地下水流向及天然補注區調查(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4。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計畫-屏東平原水文地質調查研究總報告,2002。
    經濟部水利署,中華民國九十年臺灣水文年報-第三部份-地下水水文,2003。
    經濟部水利署,中華民國九十年臺灣水文年報-第二部份-河川水位及流量,2003。
    鄭鉅霖,滲流模式模擬屏東沖積平原內自流井之形成與分佈,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4-97頁,1998。
    賴典章、費立沅、江崇榮,台灣地區地下水分區特性,水文地質調查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地質調查所,13-16頁,2003。
    蔡崇堯,隘寮溪古河道影響屏東沖積平原地下水流場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7-80頁,2006。

    Domenico, P.A. and Schwartz, F.W., Physical and Chemical Hydrogeolog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pp. 83-88, 1990.
    Fetter, C.W., Applied Hydrogeology, Third Edition,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691p., 1994.
    Freeze, R.A. and Cherry, J.A., GROUNDWATER,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604p., 1979.
    McDonald, M.G. and Harbaough, A.W., A Modular Three-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 Ground-Water Flow Model, U.S. Geological Survey, Virginia, 586p., 1988.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8-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