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佳禹
Chien, Chia-Yu
論文名稱: 整體保存作為資產登錄之實踐:以臺灣登錄聚落為例
A study of the integral conservation as the practical concepts of listing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s of the listed settlem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傅朝卿
Fu, Chao-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1
中文關鍵詞: 聚落建築群文化資產保存法整體保存
外文關鍵詞: settlement, buildings,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integral conserv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受世界文化遺產公約和其他相關的保存憲章或決議內文影響,對建築群的概念不應只是物質型態的建築物本體,需包涵整體的概念以及重視環境與場所周圍的價值。臺灣自2005年的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正案後,聚落被重新定義為一個獨立的文化資產類別。雖然文資法自1982年立法已歷經多次修訂,仍可依循並比對出聚落型態和保存系統的改變歷程。

    根據定義和基本概念,聚落資產包含了建築群、土地,以及空間內其他關係密切的元素。這些是建築群之外的元素,應該在保存制度和實施的同時被共同納入考量。目前聚落內的環境條件與價值,已明確成為文化資產登錄的基準項目。此外,環境認定的方式和形成的狀況也被視為其中一項表達整體價值的重要元素。

    論文研究中的三個案例以林田山,五溝水,鹿陶洋聚落為主,選擇的理由因為個案皆在2005文資法修定後登錄為文化資產,後續也都進行保存維護計畫。論文的主旨在於共同檢視三座聚落的發展歷程、環境特色與文化歷史價值,以及文化資產保存體制、保存推動與維護計劃上的實行成果。最後試以整體價值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前提,成為聚落資產的登錄和保存過程中重要的內容及需被論述的議題。

    Under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and other related conservation Charters or resolutions, the concept of the buildings is not only the physical buildings, but also the integral ideas and the value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laces surrounded. In Taiwan, since the amendmen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in 2005, the settlements had been defined as an independent categor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lthough the Act had been amended many times since it’s firstly adoption in 1982, the changes of status and the preservation systems of the settlements still can be traced. In this study, the settlements cases discussed all were listed after the amendment of the Act in 2005, and the results due to the amendment could be analyzed and argued fairly.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basic concept, the settlement heritages would consist of the buildings, lands and other close related elements in the space. The elements beyond the buildings altogether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eservation. Currently, the environment condition and value within the settlement had been one of the criteria of the registering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Besides, the recognized form and the situation forming the environment had been also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expressed the integral value.

    In this research, 3 cases, 林田山, 五溝水, 鹿陶洋, were chosen due to these cases were registered after the amendment in 2005, and furth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were also carried 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environment features, and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each 3 cases were recorded, and the preservation systems, projects and results were also analyzed. Finally, with the hypothesis of the integral value with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th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within the process of the registering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settlement heritages would be also argued.

    第壹章、緒論 1-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一、研究動機 1-1 二、研究目的 1-2 第二節、研究範圍 1-3 一、文化資產保存制度 1-3 二、臺灣聚落資產 1-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流程 1-6 一、研究對象 1-6 二、聚落研究課題 1-7 三、理論建構 1-8 四、研究架構與流程擬定 1-8 第四節、文獻回顧與探討 1-10 一、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制度 1-11 二、國際與地區文化與歷史保存概念 1-11 三、臺灣聚落研究 1-12 四、論述語彙 1-14 第五節、小節 1-14 一、聚落基本定義與保存概念 1-15 二、聚落登錄成果與法定內容 1-15 三、聚落資產保存與維護 1-16 第貳章、遺產與聚落保存理論探討 2-1 第一節、國際遺產保存趨勢與內涵 2-2 一、建築群遺產定義 2-2 二、國際遺產保存憲章 2-4 三、國際遺產整體保存概念 2-8 第二節、臺灣聚落資產保存歷程與內涵 2-16 一、聚落資產的法定歷程 2-16 二、聚落保存制度與內容 2-28 三、臺灣資產整體保存的概念 2-35 第三節、建築群與聚落保存中的環境議題 2-39 一、國際遺產保存的環境議題 2-39 二、臺灣聚落資產中的環境概念 2-41 第四節、建構聚落整體保存的要項 2-48 一、聚落整體保存的目的 2-49 二、聚落整體保存的內容與要項 2-49 第參章、臺灣聚落保存現況 3-1 第一節、林田山林業聚落 3-2 一、林田山聚落環境說明 3-2 二、聚落歷史與文化價值 3-6 三、聚落保存歷程 3-6 第二節、五溝水聚落 3-14 一、五溝水環境說明 3-14 二、聚落歷史與文化價值 3-17 三、五溝水資產保存歷程 3-19 第三節、鹿陶洋江家聚落 3-26 一、江家聚落環境說明 3-26 二、聚落歷史與文化價值 3-27 三、江家聚落資產保存歷程 3-29 第肆章、整體保存概念檢討聚落登錄與保存工作 4-1 第一節、聚落保存的空間與文化內涵 4-2 一、整體環境 4-2 二、歷史脈絡與紋理 4-5 三、建築設計形式 4-9 第二節、聚落登錄內容檢討 4-14 一、聚落範圍檢討 4-16 二、聚落保存與維護範圍 4-31 三、聚落範圍檢討成果 4-42 第三節、聚落保存計劃施行探討 4-49 一、聚落保存維護計畫 4-49 二、案例維護檢討 4-52 三、保存維護成果分析 4-55 第四節、聚落保存計畫的原則要項 4-62 一、保存計畫的原則性項目 4-63 二、維護計畫要項 4-63 三、實施整體保存的建議 4-65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結論 5-1 一、聚落資產中的群體價值 5-1 二、建立新型態的聚落環境觀 5-2 三、空間及建築類資產整體價值的呈現 5-3 第二節、檢討建議 5-3 一、聚落法定內容 5-4 二、聚落保存與維護計畫 5-5 第三節、後續研究 5-7 一、資產體制檢核 5-7 二、聚落保存的實行成果 5-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1

    【中文專書】
    Graeme Aplin 著; 劉藍玉 譯(2004)。文化遺產:鑑定、保存與管理。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Mike Crang,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 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
    Throsby Davidry 著,張維倫 譯(2003)。文化經濟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中國科技大學主編,第十屆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界文化資產保存準則主題論壇,台北:中國科技大學。
    王明蘅,賴佳宏計劃主持(1997)。臺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古厝傳統建築空間美化計劃規劃報告書。臺南縣:楠西鄉公所。
    王昀(2009)。傳統聚落結構中的空間型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王昀(2010)。向世界聚落學習:一部不同於坊間泛論城市研究或拆解建築型態的「聚落觀察誌」。台北:積木文化。
    王淳熙 等編輯(2007)。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vol.2)。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丘如華 等編(2009)。日本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機制之評估報告暨成果考察實錄。臺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出版
    台灣造園景觀學會規劃(2009)。聚落保存及經營管理計畫成果報告書 。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宇杉和夫(2008)。場所の空間学—環境・景観・建築。東京都:古今書院。
    吳美雲 總編輯(1995)。長住台灣(vol.1, vol.2, vol.3)。臺北市:漢聲。
    李光中 主持(2003),社區參與國家森林共同規劃管理之研究: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花蓮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李汾陽著(2010)。文化資產概論。臺北市 :秀威出版
    李東明 計畫主持,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2)。研究我國與日本歷史建築物群街區保存法令制度之比較。臺北市:內政部建研所。
    和田幸信(2007)。フランスの景観を読む―保存と規制の現代都市計画。東京都:鹿島出版會。
    林正慧 著(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市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
    林玉茹,Fiorella Allio主編(2008)。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臺南:臺南縣政府。
    林信家(2008)。摩里沙卡說古道今: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導覽手冊。花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林美吟 譯,施國隆 等編輯(2010)。歷史街區與聚落的保存活化方法。臺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委託研究計畫,大漢技術學院創新育中心(2001)。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規劃。花蓮縣: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林淑玲 計畫主持(2010)。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以屏東縣內埔鄉與萬巒鄉為例。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林會承 主編(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 :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古物。臺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出版。
    邵甬(2010)。法國建築、城市、景觀遺產保護與價值重現。上海:同濟大學。
    姚鶴年 編撰,黃永桀 審稿。(2001)。台灣森林史料圖文彙編。台北市:農委會。
    姚鶴年 編撰(1997)。台灣省林務局誌。臺北:省林務局。
    施雅軒,曾昭雄作(2007)。從空中閱讀六堆。新竹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原廣司 著,于天禕等譯(2003)。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夏鑄九,林鍫,顏亮一(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徐明福計畫主持,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2009)。客家聚落影像保存 :傳統建築影像數位典藏先期計畫。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張松(2008)。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的一種整體性方法。上海:同濟大學。
    張素玢 著(2001)。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9-1945) :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縣:國史館發行 。
    張嘉祥 主持(2009)。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輔導成果專輯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郭肇立 主編(1998)聚落與社會。臺北市:田園城市。
    陳志華(2008)。中國鄉土建築的世界意義。文物建築保護文集(頁98-103)。江西:江西教育。
    陳其南(1990年)。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論。臺北市:聯經。
    陳柏年計畫主持(2008)。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客庄生活空間保存及再利用計畫。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傅朝卿(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臺南市:臺灣建築文化。
    黃明惠,黃明雅(2002)。南瀛聚落誌(頁387-402)。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黃明雅(1997)。南瀛古厝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黃貞燕 編著(2008)。日韓無形的文化財保護制度。宜蘭縣: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葉澤山 編輯(2009)。鹿陶洋江家聚落成果專輯 95-98年成果專輯。臺南:臺南縣政府。
    漢寶德(1995)。建築與文化近思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51)。臺灣之造紙工業,臺北市:新生報。
    劉寧顏 總纂(1989)。重修臺灣省通志(vol3, 4)。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鄭仁崇(1998)。森林故鄉:林田山專輯,花蓮縣: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鄭仁崇,陳鳳梅,陳文政(2009)。林田山史話。花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保護中心編輯(2007)。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發行。
    關華山(1989)。民居與社會、文化。臺北市:明文。

    【期刊】
    Jacques Charpillon著,張惠東 譯(2008年7月)。法國文化資產保存法制。律師雜誌,第346期,頁46-56。
    王惠君(2008)。文化資產保存制度中聚落調查之定位與內涵探析—以日本妻籠宿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08年7月,第4期,頁63-7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2008)。魁北克宣言—場所精神的保存。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08年7月,第五期,頁78-81。
    西村幸夫 著,張松 譯(2000年3月)。亞洲歷史環境保護的動向—以日本為例,時代建築(上海),17-19。
    李汾陽(2008年)。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發展與特質1984-2007。通識研究期刊,第十三期,57-75。
    林會承(2008年,7月)。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法制歷程。律師雜誌,第346期,12-26。
    許育典、李惠圓(2003年)。私有古蹟保存與文化資產保護法制的檢討。成大法學,第五期,25-84。
    陳柏年(2007)。五溝社區客庄生活空間保存及再利用。2007年客家聚落保存研討會(頁67-88)。
    傅朝卿(2008年,7月)。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執行上面臨問題的探討:以建築與空間類為例。律師雜誌,第346期,27-35。
    曾憲嫻(2008)。日本景觀維護的觀念與制度應用於區域性保存之研究(電子版)。文資學報,第四期,95-117。
    黃鼎倫、邱俊豐(2007年12月)。論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與社區發展的關係。高醫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191-205。
    漢寶德(2001年4月19日)。文化資產保存法亟待修補。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專論。2010年8月8日。檢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P-090-005.htm
    劉新圓(2002年4月9日)。國家政策論壇:從行政命令看文化資產保存。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2010年8月8日。檢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B-091-019.htm

    【論文】
    邱永章(1989)。五溝水:一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
    趙晏正(2007)。從文化景觀脈絡探討聚落保存價值:以台南縣江家聚落為例。臺南: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論文。

    【多媒體參考資料】
    中國電視公司製作(2005)。走在台灣的脊樑上(第14集,摩哩沙卡-林田山的記憶)。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視群傳播事業有限公司(2008)。再現摩里沙卡: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木構造建築物整修工法及木雕創作活動過程紀錄片。花蓮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詹怡仁、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2007)。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家住林田山)。臺北市:臺視文化。
    點子智慧傳播事業製作、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監製(2005)。遠山凝望:林田山林業文化園。花蓮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圖籍資料】
    五溝水聚落 航攝基本圖 彩色正射影像(60×60㎝)。來源: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底片編碼:090828-103,攝影日期:2009年8月28日。
    林田山林業聚落 航攝基本圖 彩色正射影像(60×60㎝)。來源: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底片編碼:100706-358,攝影日期:2010年7月6日。
    鹿陶洋江家聚落 航攝基本圖 彩色正射影像(60×60㎝)。來源: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底片編碼:100306-301,攝影日期:2010年3月6日。
    國土資訊系統 土地基本資料庫(2010)。檢自:http://www.land.moi.gov.tw/landdatabase/chhtml/index.asp
    內政部地政司 地形圖基本資料庫(2010)檢自:http://basicmap.moi.gov.tw/
    國土利用調查成果資訊網(2010)檢自:http://lui.nlsc.gov.tw/LUWeb/Home/LUMapLogin.aspx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