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怡綾
Huang, Yi-Ling
論文名稱: 重新檢視臺灣民眾的兩岸交流態度─後物質主義價值觀之實證分析
Reexamining Taiwanese Attitudes Toward Cross-Strait Exchang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ost-Materialist Value
指導教授: 蒙志成
Meng, Chih-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感性認同理性自利社會接觸兩岸交流
外文關鍵詞: Post-Materialist Value, Rational Self-Interests,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Social Contact, Cross-Strait Exchange
相關次數: 點閱:153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兩岸交流到底是經濟上的實質獲益重要,亦或是民主價值與言論自由重要?由研究臺灣民眾兩岸交流態度的相關文獻中,可發現影響臺灣民眾對於兩岸交流態度之因素中,感性認同、理性自利與社會接觸皆為左右臺灣民眾兩岸交流態度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臺灣民意對中國大陸持有不同想法的原因。依據Inglehart的價值變遷理論,西方工業化社會在長期經濟發展之下,經歷了較高經濟成長率的過程,民眾會由重視生理和安全需求之物質主義價值觀,轉而尋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等非物質價值,即轉變成後物質主義價值觀。
    近年來,臺灣民眾的公民意識高漲,民眾更加重視環境保護與公平正義的問題,許多社會運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在顯示臺灣社會似乎逐漸從物質主義價值觀轉變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本研究嘗試使用《「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的再探究:兩岸交流下的臺灣民眾身分認同》的調查資料,將實際數據資料結合「價值變遷理論」,藉由實證資料說明除了「身分認同」、「統獨立場」、「政黨認同」、「教育程度」、「社會接觸」以及「性別」、「年齡」、「省籍」、「居住地區」等變項與臺灣民眾的兩岸交流態度是否具顯著相關外,「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是否亦為影響其態度的可能變項。
    研究發現「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確是解釋臺灣民眾對於兩岸交流態度的變項之一。且在「兩岸交流速度」議題部分,可得知傾向獨立者與泛綠政黨支持者會認為目前兩岸交流速度太快,但這樣的態度會因其價值觀越傾向後物質主義而轉變。在「兩岸協商政策」議題部分,大專以上學歷者原先並不支持九二共識,但若其價值觀較傾向後物質主義時,則會轉變成支持用九二共識來與中國大陸協商。在「兩岸經貿關係」議題中,後物質主義價值觀並不會對「身分認同」、「統獨立場」、「政黨認同」、「教育程度」產生干擾作用,進而改變其對於兩岸交流之態度。就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來看,「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或許正影響著兩岸社會。顯示本議題仍有繼續探索的空間,期望能為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提供不同之思考方向以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exchange is influenced by the opinion of the Taiwan public. This study focus on three major cross-strait issues: “cross-strait economic trade relations”, “the speed of cross-strait exchange” and “cross-strait political negotiation policy.” Any discussion of these issues must take rational self-interest,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contact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amine if “Post-Materialist Value” plays a role to influence Taiwanese people attitudes toward cross-strait exchang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Value Change” hypothesi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post-materialist value should be take into account while conducting a study related to the public opinions toward cross-strait relations beyond the conventional analytical variables, such as rational self-interests,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social contact, gender, generation, ethnicity (shenji) and residing area, etc.
    By applying survey data obtained from a 2013 telephone interview, the statistical regression results verify that post-materialist value is indeed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shaping the public opinions of cross-strait exchange. In addition, the analytical variables, such as college degree, party identification, the attitude of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still have played their crucial influences on cross-strait exchange attitude following conventional literature, even the post-materialist value in statistical models is being under controlled.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at post-materialist value plays the root influence in Taiwanese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cross-strait exchange issues.

    目  錄..............................................i 表 目 錄............................................iii 圖 目 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臺灣民眾的兩岸交流態度研究回顧..................7 第二節 兩岸關係的「理性」、「感性」與「威脅」回顧......10 第三節 社會接觸理論.................................18 第四節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實證研究之發展.................21 第五節 小 結.....................................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48 第二節 研究假設.....................................5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60 第四節 變項建構與概念操作............................6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79 第一節 臺灣民眾基本價值觀之分析.......................79 第二節 分析變項之描述統計............................94 第三節 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關係議題態度之分析.........105 第四節 臺灣民眾對於兩岸交流速度議題態度之分析.........112 第五節 臺灣民眾對於兩岸協商政策議題態度之分析.........117 第五章 結論...........................................123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123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131 參考文獻..............................................132

    一、中文部分
    川江,2016,〈分析:撥開「九二共識」與「九二會談」的迷霧〉,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
    taiwan_letters/ 2016/05/160521_china_taiwan_92_
    analysis,檢索日期:2016年12月8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反分裂國家法》全文〉,行政
    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ct.asp?
    xItem=62007&ctNode=6226&mp=1,檢索日期:2016年3月11日。
    ------------------------------------,2016,〈民眾認知大陸
    政府對我不友善態度〉,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
    gov.tw/public/Attachment/63292095449.pdf,檢索日期:2016
    年4月9日。
    王美慧,2005,《我國大學生後物質主義價值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振寰,2013,〈從領先、傾斜到焦慮:臺灣與大陸經濟社會交流三部
    曲〉,載於《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蘇起、童振源主編,臺北:
    五南。 
    王嘉州,2015,〈交流生共識?赴陸臺生統獨立場之變遷〉,《東亞研
    究》,46(1):1-34。
    王濟川、郭志剛,2004,〈Logistic迴歸模型: 方法及應用〉,臺
    北:五南。
    王叢桂,2002,〈價值觀的形成與變遷〉,《應用心理研究》,14:77-
    78。
    丘昌泰,2002,〈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臺灣環境保護抗爭
    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17:33-56。
    包正豪,2009,〈臺灣地區民眾領袖情結的世代差異〉,《選舉評
    論》,7:45-68。
    朱敬一、林碧炤、劉大年、史惠慈,2009,《ECFA : 開創兩岸互利雙
    贏新局面》,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載於
    《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游盈隆編,臺北:業
    強。
    --------,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
    《臺灣政治學刊》,9(2):5-39。
    吳介民,2012a,〈中國因素與兩岸公民社會對話〉,載於《文明的呼
    喚-尋找兩岸和平之路》,徐斯儉、曾國祥主編,臺北:左岸。
    ---------,2012b,《第三種中國大陸想像》,新北市:左岸文化。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臺灣與大陸
    間的關係》,臺北市:正中。
    ---------,2011,〈臺灣的大陸政策:結構與理性〉,載於《爭辯中
    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臺北市:五南。
    ---------,2012,〈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載於《重新
    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2),包宗和、吳玉山主編,臺北
    市:五南。
    吳重禮,2015,〈經濟發展vs.環境保護:臺灣民眾「後物質主義價
    值」的城鄉差距〉,《南華社會科學論叢》,6(1):35-62。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一年
    臺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
    18:101-140。
    吳親恩、林奕孜,2013,〈兩岸經貿開放、認同與投票選擇:2008年與
    2012年總統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20(2):1-36。
    宋治德,2009,〈香港CEPA僅對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有利 就業環境惡
    化〉,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7452,檢索
    日期:2016年3月11日。
    李冠成、楊婉瑩,2016,〈老臺灣人 vs 新臺灣人:臺灣人認同世代差
    異之初探〉,《臺灣政治學刊》,20(2):125-186。
    杜素豪,2004,〈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關係的認知分析〉,《農業與經
    濟》,32:71-105。
    ---------,2008,《世界價值觀調查推動計畫》,計畫編號:
    doi:10.6141/TW-SRDA- C00173-1,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
    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周聖平,2001,〈臺灣民眾之物質/後物質主義價值:社經、地區與政
    治態度與政策偏好差異〉,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
    文。
    林宗弘、胡克威,2011,〈愛恨ECFA:兩岸貿易與臺灣的階級政治〉,
    《思與言》,49(3): 95-134。
    林倩音,2014,〈回顧黑箱CEPA十年 經濟依賴加速融合〉,香港獨立
    媒體網:http://www.inmediahk.net/2014040905,檢索日期:
    2016年3月11日。
    林祖嘉,2008,《重回經濟高點:兩岸經貿與臺灣未來》,臺北:高寶
    文化。
    林琮盛、耿曙,2005,〈從「安全」與「利益」的兩難中解套:再思兩
    岸關係中的市場力量〉,《遠景基金會季刊》,6(4): 239-281。
    林瑞華、耿曙,2008,〈經濟利益與認同轉變:臺商與韓商個案〉,
    《東亞研究》,39(1):166-192。
    林瓊珠,2011,〈穩定與變動: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大陸人」感
    性認同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
    俞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12,《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
    用》,修訂二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臺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
    的選擇〉,《臺灣政治學刊》,17(2):165-230。
    俞振華、蔡佳泓,2011,〈社會公平與經濟發展:臺灣民眾的政策意向
    之初探〉,《社會科學論叢》,5(2): 135-172。
    徐火炎,2004,〈臺灣結、中國大陸結與臺灣心、中國大陸情:臺灣選
    舉中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11,2:1-39。
    耿曙,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臺政策」的政治影響〉,《問
    題與研究》,48(3):1-32。
    耿曙、林琮盛,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臺商角色〉,《中
    國大陸大陸研究》,48(1):1-28。
    耿曙、陳陸輝,2003,〈兩岸經貿互動與臺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差異
    的推手?〉,《問題與研究》,42(6):1-27。
    耿曙、曾于蓁,2010,〈中共邀訪臺灣青年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
    與研究》49(3):29-70。
    耿曙、劉嘉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臺灣民眾統獨
    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臺灣政治學刊》,13(2):3-56。
    張君瑋,2015,《探索兩岸關係態度的認知心理因素》,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傳賢、黃紀,2011,〈政黨競爭與臺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聯
    結〉,《臺灣政治學刊》,15(1) : 3 -71。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
    9(1):41-80。
    莊耀嘉,2003,〈族群與偏見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社會認同理論的檢
    驗〉,《本土心理學研究》,20:73-104。
    許川,2016,〈中評智庫:臺灣青年政治意識層面及生成〉,中國大陸
    評論月刊網站:http://hk.crntt.com/crn-webapp/mag/
    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4493694& page=11,檢索日
    期:2016年12月30日。
    郭正亮,2013,〈民共交流的現況與展望〉,載於《兩岸關係的機遇與
    挑戰》,蘇起、童振源主編,臺北市:五南。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臺北市:桂冠。
    陳映男,2014,《對外關係的國內根源:兩岸經貿交流中的利益、符號
    與威脅》,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陳映男、耿曙、陳陸輝,2016,〈依違於大我、小我之間:解讀臺灣民
    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心理糾結〉,《臺灣政治學刊》,20(1): 1-
    59。
    陳陸輝,200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
    7(2): 109-141。
    陳陸輝、周應龍,2004,〈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
    研究》,35(2): 143-186。
    陳陸輝、周應龍,2013,〈臺灣民眾臺灣人認同的持續與變遷〉,載於
    《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蘇起、童振源主編,臺北市:五南。
    陳陸輝、耿曙,2012,〈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載於《重
    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2),包宗和、吳玉山主編,臺北
    市:五南。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年臺灣總統大選:認
    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16(2): 1-22。
    陳陸輝、耿曙、涂萍蘭、黃冠博,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
    臺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
    27(2):87-125。
    陳陸輝、陳映男、王信賢,2012,〈經濟利益與符號態度:解析臺灣認
    同的動力〉,《東吳政治學報》,30(3):1-50。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擬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臺灣民
    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大陸研究》,46(5):1-20。
    曾于蓁,2014,〈重塑兩岸關係:利益、接觸與政治認同〉,國立政治
    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清鑫、蕭怡靖,2007,〈以新選民的政治態度與政策偏好論臺灣民主
    政治的未來〉,《臺灣民主季刊》,4(3):1-42。
    湯京平,2015,《2010世界價值觀調查-臺灣》,計畫編號:
    doi:10.6141/TW-SRDA- E10034-1,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
    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湯晏甄,2013,〈「兩岸關係因素」真的影響了2012年的臺灣總統大選
    嗎?〉,《臺灣民主季刊》,10(3):91-130。
    湯紹成,2016,〈世衛邀請函面面觀-九二共識核心:兩岸非國與
    國〉,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20160509000372-260109,檢索日期:2016年5月9日。
    童振源,2011,〈ECFA的爭議與成效〉,《國家發展研究》, 11(1):
    97-130。
    ---------,2013,〈兩岸關係與臺灣民意〉,載於《兩岸關係的機遇
    與挑戰》,蘇起、童振源主編,臺北市:五南。
    黃志呈、許勝懋,2012,〈民眾之兩岸經貿交流認知-實質利益或政黨
    認同考量?〉,《城市學學刊》,3(2):107-151。
    黃秀端,1994,〈經濟情況與選民投票抉擇〉,《東吳政治學報》,3:
    97-123。
    黃冠博,2006,《當「理性遇上感性」: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分析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紀、王德育,2012,《質變項與受限依變項的迴歸分析》,臺北市:
    五南。
    楊婉瑩,2008,〈女性主義與後物質主義的關係探究-世界價值變遷的
    一個側面考察〉,《問題與研究》,47(1):1-27。
    楊婉瑩、劉嘉薇,2009,〈探討統獨態度的性別差異:和平戰爭與發展
    利益的觀點〉,《選舉研究》,16(1):37-66。
    葉 昕,2015,《我國民眾對兩岸經貿之認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
    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葉晉嘉,2008,《臺灣城鄉價值變遷及其對都市治理》,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12,〈臺灣城鄉後物質價值觀的差異與變遷〉,《調查
    研究-方法與應用》,27:52-79。
    董立文,2013,〈論臺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的爭辯〉,《臺灣國際研
    究季刊》,9(3):115-135。
    廖坤榮、陳雅芬,2003,〈後物質主義之地方開發政策-臺南縣濱南工
    業區開發案探討〉,《中國大陸行政評論》,12(4):43-76。
    蒙志成,2014,〈「九二共識」對2012年臺灣總統大選的議題效果:
    「傾向分數配對法」的應用與實證估算〉,《選舉研究》,21(1):1-
    45。
    ---------,2016a,〈民進黨大勝後,臺灣政局將如何發展?三個你
    必須知道的觀察方向〉,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http://www.
    thenewslens.com/post/272251/,檢索日期:2016年5月8日。
    ---------,2016b,《「身分認同」的再探究:兩岸交流下的臺灣民
    眾身分認同》,計畫編號:NSC101-2410-H-006-065-SS2,臺北: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16c,〈越融合或越疏離?解析當前兩岸交流下臺灣民
    眾身分認同的內涵與影響〉,《臺灣政治學刊》,20(2):187-262。
    劉從葦,2006,〈臺灣政黨的政策位置-非介入式與介入式測量的比較
    研究〉,《臺灣政治學刊》,10(2):3-62。
    劉勝驥,1998,〈臺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大陸研
    究》,41(3):7-30。
    蔡佳泓、陳陸輝,2014,〈「中國因素」或是「公民不服從」?從定群
    追蹤樣本探討太陽花學運之民意〉,《人文以及社會科學集刊》,
    27(4):573-603。
    蕭怡靖、游清鑫,2012,〈檢測臺灣民眾六分類統獨立場:一個測量改
    進的提出〉,《臺灣政治學刊》,16(2):65-116。
    蕭怡靖、鄭夙芬,2014,〈臺灣民眾對左右意識型態的認知:以統獨議
    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檢測臺灣的政黨極化〉,《臺灣政治學刊》,
    18(2):79-138。
    蕭新煌,2008,〈20年來「臺灣認同」與「中國大陸印象」的辯證變
    化〉,載於《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游盈隆主編,臺北
    市:海基會出版
    蕭新煌、尹寶珊,2004,〈物質主義的浮現?香港與臺北的比較〉,載
    於《香港社會政治的延續與變遷》,劉兆佳、王家英、尹寶珊合編,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2015,〈不文明、霸道…看大陸政府、民眾 逾
    半印象差〉,聯合報網站:http://www.udn.com/news/story/
    8625/1189941,檢索日期:2016年5月9日。
    瞿海源,2015,《世界價值研究調查》,計畫編號:doi:10.6141/TW-
    SRDA- C00037-1,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
    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二、西文部分
    Abramson, P. R., Ellis, S., and Ronald Inglehart. 1997 .
    “Research in context: measuring value change,”
    Political Behavior 19(1): 41–59.
    Abramson, Paul R., and Ronald Inglehart. 1986.
    “Generational Replacement and Value Change in Six West
    European Socie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0(1): 1-25.
    --------------.1987. “Generational Replacement and the
    Future of Post-Materialist Valu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49(1): 231-241.
    --------------.1992. “Generational Replacement and Value
    Change in Eight West European Societ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2(2): 183-228.
    --------------. 1995. Value Change in Global Perspective.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99. “Measuring Postmaterialism.”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3(3):665-677.
    Allport, Gordon W. 1979.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New
    York, NY: Doubleday.
    Arcury, Thomas A.,and Eric H. Christianson. 1990 .
    “Environmental Worldview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Kentucky 1984 and 1988 Compared.”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2(3):387-407.
    Clarke, Harold D. and Nitish Dutt.1991. “Measuring Value
    Change in Western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The Impact
    of Unemploy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5:905-20.
    Clarke, Harold D., Nitish Dutt, and Jonathan Rapkin
    .1997. “Conversations in context: The (mis)measurement
    of value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ies”.
    Political Behavior 19: 19-40.
    Hsieh, John Fuh-sheng and Emerson M. S. Niou. 2005.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Issue: A Methodological Note.” China
    Quarterly 181:158-168.
    Hsieh, John Fu-sheng and Emerson M.S. Niou. 1996. “Issue
    Vot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s 1992
    Legislative Yuan El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7(1):13-27.
    Inglehart, Ronald and Christian Welzel, 2005.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The
    Human Development Sequ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onald, and Paul R. Abramson. 1994 . “Economic
    Security and Value Chang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2):336-354.
    Inglehart, Ronald. 1971. “The Silent Revolution in
    Europe: Intergenerational Chang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5(4):991-1017.
    --------------. 1977.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81. “Post-Materialism in an Environment
    of Insecur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5(4):880-900.
    --------------. 1990.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aterialism: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0. “Globalization and Postmodern
    valu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3(1):215-228.
    --------------. 2008. “Changing Valu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from 1970 to 2006.” West European Politics
    31(1-2):130-146.
    Keng, Shu. Lu-huei Chen and Kuan-Po Huang. 2006. “Sense,
    Sensitivity, and Sophistication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s and Studies
    42(4):23-66.
    Key, V.O. 1961. Public Opinion and Ameican Democrac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Lin, Cheng-yi, and Wen-cheng Lin. 2005. “ Democracy,
    Divided National Identity, and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1(2):69-87.
    Maslow, Abraham K.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onroe, Alan D. 1998.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Policy,
    1980-1993.”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2(1):6-28.
    Pettigrew, Thomas F., 1998.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9(1): 65-85.
    Rokeach, Milton.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senstone, Steven J., and John Mark Hansen. 1993.
    Mobil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 Macmillan.
    Russell J. Dalton. 2014.Citizen politics :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Los Angeles : SAGE, CQ Press.
    Schwartz, S. H., & Bilsky, W. 1987. “Toward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valu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3):550-562.
    Stimson, James A. 1991. Public Opinion in America: Moods,
    Cycles, and Swings.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Stimson, James A., Michael B. MacKuen, and Robert S.
    Erikson. 1995. “Dynamic Represent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3):543-565.
    Van Liere, Kent D. and Riley E. Dunlap.1980. “The Social
    Bas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A Review of Hypotheses,
    Explan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4(2):181–197.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8-09-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