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陽品卉
Yang, Pin-Hui
論文名稱: 以社區治理角度探討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之執行歷程-以「微笑基隆」為例
Exploring the Community Planner Program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Smiling Keelung"
指導教授: 張秀慈
Chang, Hsiu-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社區治理社區規劃師計畫微笑基隆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 Governance, Community Planner Program, Smiling Keelung
相關次數: 點閱:109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政府意識到公共事務無法單靠其由上而下的公權力解決,加上公民參與意識與地方動能的提升,促使政府在各項決策中加入對話參與機制,從由上而下的統治轉變為互動協商關係,藉由政府將權限下放,重新定位政府與地方組織、民眾在公共事務的角色。然而,自1994年我國推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政策推動以來,制度深化仍使社區難以脫離政府主導的觀念,為期望社區動能夠納入公部門執行機制中,臺北市政府於1999年首次推行社區規劃師制度,委託空間專業輔導團隊,鼓勵並協助民眾落實參與公共事務,推動社區改造的同時也提供社區與公部門間溝通的媒介,在兩者不斷嘗試溝通的過程中,兩者關係也逐漸由行政導向走向治理,治理廣泛運用於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不同於過去政府主導,主張跨越政府與社會、公私部門之界線。
    本研究探討輔導團隊執行社區規劃師計畫的歷程,了解社區規劃師計畫在社區發展政策中的定位及實務計畫執行內容,研究發現過往治理理論中多是以單一治理角度檢視個案執行,對於過程中社區的治理變化較少討論,且較少了解不同單位組織對於社區規劃師計畫的想法。微笑基隆專案有別於社區規劃師計畫政策,跳脫以往協助社區自主改造空間的輔導身份,過程中也扮演著在地社區、市府跨局處以及相關計畫的媒合平台,從單點的空間改造擴大至地區願景的規劃實踐,更在2020年提出「社規+社造+社福=三社一體」的夥伴關係,形成跨部門組織參與的治理網絡,因此本研究選擇微笑基隆計畫作為個案研究,透過文件分析、直接觀察、深度訪談收集相關資料,並以學者Sullivan所提出以共同資源為基礎的社區治理理論模型為研究架構,思考個案如何跳脫過往單一部門執行,並建立組織網絡關係以推動社區的多元參與。
    透過梳理微笑基隆個案的執行歷程以及過程中權益關係人的角色行動,個案的執行策略彰顯著基隆社區治理的演變,計畫以社區共好為規劃核心精神,透過跨部門、跨社區以及跨組織間的合作展開,推動社區組織間的協力合作,從原先的社區政府模式逐漸轉向地方治理,強調各權益關係人間的共同參與,然而仍須面對內部競爭、專業性輔導以及信任機制建立的挑戰。本研究建議社區規劃師計畫扮演溝通協調與行政限制突破的角色,透過共同議題與計畫任務規劃合作機制,與不同組織部門間資源建立相互信任之關係,逐步嘗試社區賦權,使治理結構更加開放民主,透過更多積極的公民,以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的持續。

    In recent years, increased civic awareness and local initiatives have prompted the government to incorporate dialogue and participatory mechanisms into decision-making, transitioning from top-down governance to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This redefines the roles of the government, local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s in public affairs. Since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gram in 1994,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Community Planner system in 1999. This system involves professional teams that assist citizens in public affairs and serve as brokers between communities and the public sector. This shift illustrates a move from an administrative orientation to governan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munity Planner Program in Keelung, a second-tier city in Taiwan, aiming to understand its role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Previous governance theories often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ange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s. The case study in this research, the Smiling Keelung project, serves as a platform that connects local communities, city departments, and related projects. It expands from single-site renovation to regional planning and establishes a cross-departmental governance network.
    Using document analysis, direc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study applies Sullivan's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ory to explore the project's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diverse participation. The Smiling Keelung strategy highlights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Keelung. The plan focuses on community well-being, promoting collaboration among departments,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It emphasizes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bu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internal competition and building.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mmunity Planner Program should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build trust, empower communities, and promote open, democratic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社區的發展與挑戰 7 第二節 社區治理的模式與發展 12 第三節 社區規劃師計畫背景與脈絡 21 第四節 小結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6 第四章 基隆發展脈絡與微笑基隆個案發展歷程 45 第一節 基隆發展脈絡及地方特色 45 第二節 微笑基隆計畫與發展背景 54 第三節 微笑基隆計畫執行現況 61 第四節 小結 75 第五章 微笑基隆計畫之社區治理實踐 77 第一節 微笑基隆計畫執行社區治理的角色 77 第二節 微笑基隆計畫實踐社區治理的行動 92 第三節 微笑基隆計畫的治理發展 110 第四節 小結 11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2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31

    Armstrong, A.,& Francis, R.(2004).The Rol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Public Sector Programs and Initiativ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wles, S.,& Gintis, H.(2002).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The Economic Journal,112(483),419-436.
    Box, R. C.(1998).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Banner, G. (2002).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the new central–local relationship.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4(172),217-231.
    Bellah, R. N.(1995).Community Properly Understood: A Defense of" Democratic Communitarianism".Responsive Community,6,49-54.
    Bin-Qiang, J., Abdullah, H., Gill, S. S., Rosnon, M. R., Zaremohzzabieh, Z.,& He, Y. (2024). A thematic review on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2018 to 2023: Analysis of future research trends.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Policy and Development,8(5),3805.
    Burt, R. S.(2018). Structural holes.Social Stratification.659-663. Routledge.
    Bevir, M. (2008). Key concepts in governance.
    Babbie, E.(2021).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林秀雲譯).雙葉書廊.
    Cornwall, A.,& Gaventa, J. (2001). Bridging the gap: citizenship, participation and accountability.PLA notes,40(2001),32-35.
    Davis, H.,& Daly, G. (2004).From community government to communitarian partnership? Approaches to devolution in Birmingham.Local Government Studies,30(2),182-195.
    Denhardt, J. V.,& Denhardt, R. B.(2015).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Routledge.
    Epstein, P. D., Coates, P. M., Wray, L. D.,& Swain, D.(2006).Results that Matter: Improving Communities by Engaging Citizens, Measuring Performance, and Getting Things Done.John Wiley & Sons。
    Gray, B.,& Purdy, J.(2018).Collaborating for our future: Multistakeholder Partnerships for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tes, C. (1999).Community governance.Futures,31(5),519-525.
    Halsall, J., Oberoi, R., Cooke, I. G.,& Wankhade, P. (2013).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A glob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ocial Science,3(5),1112-1127.
    Halsall, J., Oberoi, R., Cooke, I. G.,& Wankhade, P. (2013).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A glob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ocial Science,3(5),1112-1127.
    He, X. (2021). The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8(7),1-6.
    Jing, C.,& Arcuri, G. (2023).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Patterns: From the Tentative Perspective of Fractal Theory.Baltic Journal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11(1),48-87.
    Kivimaa, P. (2014). Government-affiliated intermediary organisations as actors in system-level transitions.Research Policy,43(8),1370-1380.
    Kayhan, V. O. (2015). The nature, dimensionality, and effects of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Information & Management,52(1),18-29.
    Moore, S. (2021). Exploring models for community governance.Community-Led Open Publication Infrastructures for Monographs (Copim).
    Oxborne, D.,& Gaebler, T.(1995).Reinventing government.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7(3),302.
    Rhodes, R. A.(1997).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Open University.
    Sullivan, H. (2001).Modernisation, democratisation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Local Government Studies,27(3),1-24.
    Stadtler, L.,& Probst, G. (2012). How broker organizations can facilitat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development.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30(1),32-46.
    Stanfield, B.(2010).The Art of Focused Conversation:100 Ways To Access Group Wisdom In The Workplace(陳淑婷、林思玲譯).開放智慧引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otikidis, V., Armstrong, A.,& Francis, R. (2005,Nov 28-30).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 preliminary review. In: GovNet Conference,Melbourne,Australia. (Unpublished)
    https://vuir.vu.edu.au/id/eprint/955
    Tan, E., Mahula, S.,& Crompvoets, J. (2022). Blockchain governance in the public secto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ublic management.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39(1),101625.
    Williams, P. (2002). The competent boundary spanner.Public administration,80(1),103-124.
    Wang, Z.,& Cui, Y.(2016,July).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Mod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In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Management (pp. 17-20). Atlantis Press.
    Young, D. R. (2000). 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 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1),149-172.
    Yin, R. K.(2001).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尚榮安譯).弘智文化.
    趙永茂 (2008)。 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研考雙月刊, 32(5),3-15。
    賴慕易、簡博秀 (2023)。 社區治理與社區規劃-以臺灣社區規劃專業者為例。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22(2),99-110。
    張峻豪 (2012)。 台灣社區發展的脈絡與類型: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國家與社會(12),259-297。
    張峻豪 (2021)。 我國社區政策的雙軌性與調適可能:以桃米社區、南埔社區、土溝社區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17(4),421-439。
    賴兩陽 (2021)。 政府介入vs.社區自主:台灣社區發展工作的根本議題。國家與社會(22),71-91。
    張英陣 (2016)。 福利社區化的省思: 社區治理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44-55。
    黃源協、莊俐晞、劉素珍 (2015)。 社區能力與社區生活品質之研究:對社區治理能力與社區發展的意涵。公共行政學報(49),1-36。
    李柏諭 (2005)。 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16),59-106。
    邢瑜 (2013)。 政策變遷對社區意涵的影響:台灣一九九四至二O一二年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中國行政評論, 19(4),1-23。
    侯佳惠 (2023)。 翻轉社區永續DNA:從社會資本、社區營造與永續發展再思都會型社區健康營造之永續與共創。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13(2), 1-55。
    許雅惠 (2021)。 社區發展的政策架構與議題:5個選樣國家的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11(1), 97-148。
    林明禛 (2011)。 中介團體:台灣社區發展運作難題與另類選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15(1),137-166。
    李易駿 (2016)。 轉變中的社區發展:臺灣社區發展政策之歷史制度論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20(2),175-226。
    王本壯 (2005)。 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7),1-35。
    陳金貴 (2013)。 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 1(1),25-36。
    王春勝 (2011)。 社區治理:運用社會行為理論建構公民社區參與策略。台灣國家政策學刊(5),55-63。
    柯于璋 (2005)。 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公共行政學報(16),33-57。
    江大樹、張力亞 (2014)。 永續社區治理能力指標體系之建構。臺灣民主季刊,11(4),37-83。
    蔡允棟 (2002)。 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 11(2),頁 47-76。
    廖俊松 (2007)。 從網絡治理觀點觀察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執行。政策研究學報(7),頁 35-64。
    王本壯(2016)。開枝散葉 : 台灣社區營造的捕夢網 / 王本壯等作 ;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臺北市:唐山出版。
    王本壯(2014)。落地生根 : 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 / 王本壯等作 ;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第初版)。臺北市:唐山出版。
    陳芛薇、蔣金(2022)。未來城市備忘錄-從基隆治理經驗看台灣。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基隆市政府(2023)。2022微笑基隆成果小冊。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都市里人規畫設計有限公司。
    曾旭正(2013)。台灣的社區營造。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
    葉至誠、葉立誠(2006)。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文化出版社。
    李進勇(2003)。基隆市志 / 李進勇總纂。基隆市政府。
    基隆市政府(1996)。基隆市仁愛安樂區志 / 仁愛區公所, 安樂區公所選文。基隆市政府。
    基隆市政府(1998)。信義區誌 / [基隆市]信義區公所。基隆市政府。
    基隆市政府(1995)。基隆市暖暖七堵區志 / 七堵區公所, 暖暖區公所選文。基隆市政府。
    基隆市政府(1997)。基隆市中正中山區誌 / 中正區公所, 中山區公所撰文。基隆市政府。
    曾瑞佳(2010)。區級社區治理中跨部門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鄭勝安(2010)。以社區規劃師的角度探討台南縣社區規劃師制度執行之成效評估。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研究所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所)。
    余敏雄(2002)。社區規劃師推動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李裕華(2009)。協力式社區治理之研究-以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鄧如廷(2020)。實效社區治理模式之探討—以利澤社區執行農村再生計畫為例。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公共事務學碩士班。
    張力亞(2015)。永續社區的治理困境與建構策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李柏毅(2015)。賦權式規劃在臺北的實踐? 以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楊彥航(2010)。社區環境營造中社區規劃師的角色—以參與96年度臺南市「府城綠社區」培力計畫的九個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葉青修(2003)。台中市社區規劃師制度施行經驗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
    莊錫全(2004)。社區營造過程中社區規劃師角色功能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
    邱國銓(2016)。公私協力參與城鄉風貌政策之研究-以南投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楊銘澤(2020)。我國社區治理導入社區集資途徑之研究—以2018年臺北市社區營造點媒合培力計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林詩穎(2017)。以協力治理角度比較台灣社區協力政策執行-以社區總體營造與農村再生政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
    內政部營建署(2005)。 城鄉治理。 社區規劃師。取自 https://trp.cpami.gov.tw/w/trp/planner
    基隆市政府綜合發展處資訊管理科(2021)。 地理環境:簡介。取自 https://www.klcg.gov.tw/tw/klcg1/3175.html
    基隆市政府綜合發展處新聞科(2022)。 市政新聞。取自 https://www.klcg.gov.tw/tw/klcg1/3168-261401.html
    基隆市政府民政處戶政科(2024)。 2024年3月人口數表。取自 https://www.klcg.gov.tw/tw/civil/2230-284360.html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6)。 全球災害事件簿。 基隆市。取自 https://den.ncdr.nat.gov.tw/1178/1673/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國土計畫科(2022)。 基隆市都市發展暨都市計畫工業區檢討變更策略。取自 https://www.klcg.gov.tw/tw/urban/2648-262010.html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2020)。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中程施政計畫(109至112年度)。取自 https://www.klcg.gov.tw/tw/urban/2988-142089.html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2022)。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中程施政計畫(110至113年度)。取自 https://www.klcg.gov.tw/tw/urban/2988-252979.html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2023)。 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取自https://maps.nlsc.gov.tw/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20)。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取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keelung.aspx
    基隆市政府主計處統計科(2022)。 主題式視覺化查詢專區。取自https://www.klcg.gov.tw/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2001)。 工廠公示資料查詢系統。取自https://serv.gcis.nat.gov.tw/Fidbweb/index.jsp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1997)。 魅力城鄉主題網重要政策歷史專區。取自https://trp.nlma.gov.tw/w/trp/History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