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昕
Lin, Hsin
論文名稱: 屬辭比事與《史記》敘事之書法--以項羽、劉邦、呂后、漢初三傑事蹟為例
"Historical Records",The Method of Writing-Take the example of the events related to Xiang Yu、Liu Bang、 Lu Ho、Zhang Liang、Xiao He、 Han Xin
指導教授: 張高評
Chang, Kao-P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史記》楚漢相爭呂后漢初三傑春秋書法屬辭比事
外文關鍵詞: “Historical Records”, Xiang Yu, Liu Bang, Lu Ho, Zhang Liang, Xiao He, Han Xin, "Attributed to rhetoric and compared to events"
相關次數: 點閱:75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屬辭比事」,是解讀《春秋》書法之津梁,史家妙用「屬辭比事」之法,可統合連屬散漶橫梗之辭文,可比次類及參伍懸遠之事,可連屬上下前後之文辭,類比、對比、比興相近相反之史事,合數十年積漸之時勢而通觀考索之,可求得不說破之「言外之義」。司馬遷《史記》以尊孔學孔,以繼《春秋》為己任,《史記》於焉成為《春秋》書法的典範。司馬遷《史記》敘秦末漢初事蹟,可以項羽、劉邦、呂后、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為主軸,漸次呈現之。司馬遷的撰作背景具有屈騷情懷,為困頓後發憤而寫;司馬遷的《史記》寫作,不拘於強權,不囿於文字,以《春秋》書法,於行文中出入自如的進行人物形象塑造、情節鋪陳;《史記》文字所營造出的情感,具有極高的感染力,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本論文,期能透過比類上述人物事蹟、連屬其或筆或削、或隱或顯之文辭,以小見大,探求司馬遷意在言外的史德真實,領略司馬遷獨特卓然的史家胸臆。可知司馬遷兼容文史,運用「屬辭比事」之《春秋》書法,於歷史人物生命淋漓之處,極盡文章之能事,確實達到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可見得《史記》不朽之文學、史學地位。

    SUMMARY
    The historian uses the method of "Attributed to rhetoric and compared to events", which can be compared to the next category and the reference to the distant events, and can be linked to the previous and subsequent rhetoric, analogy,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of similar and opposite historical events, can be sought without saying the "meaning beyond words. The book of Historical Records, which was written by Sima Qian, respects Confucius and studies Confucius, and takes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cceed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In his " Historical Records ", Sima Qian recounts the events of the late Qin and early Han dynasties, with Xiang Yu, Liu Bang, Empress Lu, Zhang Liang, Xiao He, and Han Xin as the main axes, and presents them in a progressive manner. In this essay, we hope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Si's virtue beyond his words by comparing the above-mentioned characters and their deeds, and by linking them to their written or trimmed, hidden or obvious words, so that we can appreciate his unique and distinguished mind as a historian. It can be seen that Sima Qian achieve the ideal of "investigating the world of heaven and man,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and forming a family of words".

    第一章 緒論1 一、《史記》對《春秋》書法的繼承與闡發1 (一)「屬辭比事」之定義2 (二)「屬辭比事」之類別4 1 .連類相從4 2 .相反相形5 3 .正反合比5 4 .本末悉昭6 5 .互顯互發7 二、「屬辭比事」之義法界定8 三、《春秋》「屬辭比事」與《史記》互見10 四、文獻述評14 第二章 《史記.項羽本紀》與屬辭比事之《春秋》書法19 第一節 對舉互見,敘寫仁厚暴虐21 第二節 筆削損益,翻轉成王敗寇26 第三節 言事相兼,連屬比次以鑑34 第三章 《史記.高祖本紀》與屬辭比事之《春秋》書法 41 第一節 對比烘托,凸顯劉邦特質43 第二節 描繪形象,衍鴻門宴情節50 第三節 詳略互見,排比鬥勇鬥智59 一、 挑撥范項60 二、 烹父分羹61 三、 鬥智鬥力61 四、 背約逐項63 第四節 以互見法,展現人格特質64 第四章 《史記.呂后本紀》與屬辭比事之《春秋》書法67 第一節 屬辭比事,定義呂后地位68 第二節 藉言記事,洗刷歷史冤案70 第三節 據事直書,提供歷史教訓78 第四節 寄寓褒貶,展現卓越史識84 第五章 《史記.留侯世家》與屬辭比事之《春秋》書法91 第一節 比事聯屬,成就張良神話91 第二節 詳略輕重,運籌帷帳之中96 一、 大破秦嶢下軍97 二、 入咸陽不入秦宮98 三、 賞黥布、彭越、韓信99 第三節 鑑往知來,決戰千里之外101 一、駁斥酈食其建議 101 二、成全韓信為齊王103 第四節 安內攘外,統領漢初關鍵104 一、 封雍齒,平定諸將謀反104 二、 都關中,穩定漢初政局105 三、 助呂后,穩固太子之位106 第五節 看淡名利,欲從赤松子游109 第六章 《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蕭相國世家》與屬辭比事之《春秋》書法113 第一節 <蕭相國世家>敘事與屬辭比事之書法115 一、蕭何三悅劉邦115 (一)子孫昆弟,悉詣軍所117 (二)讓封勿受,私財佐軍118 (三)自汙自保、請命入苑119 二、「太史公曰」互見,論斷漢初功臣位次122 第二節 <淮陰侯列傳>敘事與屬辭比事之書法123 一、先抑後揚,展現人物特質124 二、出奇致勝,鋪陳登壇拜將129 三、筆削詳略,凸顯勇略震主135 (一)擊魏,蒲坂之役135 (二)攻趙,背水一戰136 (三)平齊,濰水之役137 四、三詐韓信,照映權力焦慮138 (一)自稱漢使,奪印易置140 (二)奪齊王軍,徙為楚王142 (三)偽游雲夢,實為縛信143 五、「太史公曰」,詭辭謬稱之忌諱敘事145 第七章 《史記》敘事書法與文史價值147 一、歷史編纂學之啟示147 (一)「行權」之借鑑147 (二)「經世」之借鑑148 (三)「詳近」之借鑑149 (四)「知變」之借鑑150 (五)「發憤」之借鑑152 二、《春秋》書法之啟示153 (一)屬辭比事之借鏡153 (二)忌諱敘事之借鏡153 (三)敘事傳統之借鏡154 (四)文章義法之借鏡155 第八章 結論157 徵引書目163 一、傳統文獻163 二、近人論著165 三、期刊論文167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市 : 新文豐,2001年。
    (漢)司馬遷《史記》,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8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合肥市 : 黃山書社,2009年。
    (晉)徐邈:《春秋穀傳注義》,輯入(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南朝)劉勰撰,黃叔琳註《文心雕龍》,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79年。
    (唐)孔穎達,晉.杜預注:《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劉知幾著:《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陸淳:《春秋啖趙集傳纂例》,北京 : 中華書局,1985年。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序>,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83年。
    (宋)蘇洵《嘉祐集》,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市 : 粹文堂出版 : 大明王氏發行,1975年。
    (宋)胡安國:《春秋傳》,合肥市 : 黃山書社,2009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 ,合肥市:黃山書社,2009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京都市 : 中文出版社,1984年。
    (宋)家鉉翁:《春秋集傳詳說》,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宋)黃震《黃氏日鈔》,合肥市:黃山書社,2009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四庫全書》本。
    (元)趙汸《春秋屬辭》,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
    (明)茅坤《史記鈔》,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北京 : 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王夫之著,舒士彥點校《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毛奇齡《春秋屬辭比事記》,《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
    (清)方苞口授,王兆符傳述《左傳義法舉要》,台北:廣文書局影榕園叢書本,1977年。
    (清)徐與喬《經史辨體》,清康熙十七年(1678)刻本。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台北市 : 中華書局,2019年。
    (清)清.姜炳璋《讀左補義》,臺北巿 : 文海出版,1968年。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臺北 : 遠流,1983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 : 中華書局, 1985年。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清)孔廣森《孔檢討公羊通義》,輯入清.阮元編:《皇清經解》北京市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姚苧田《史記精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劉咸炘《推十書》,臺北市三人行,1974年。
    (清)李笠《史記訂補》,北京 : 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
    (清)史珥《四史剿說.史記》,據清乾隆二十五年清風堂刻本影印。收於吳平, 周保明選編,《史記研究文獻輯刊.第五冊》北京市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2014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北京:中國書店,1987年
    二、近人論著: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發行 : 新華經銷,2003年。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 : 中華書局,1999年。
    巫詩涵《《史記》西漢后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三聯書店,1984年。
    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吳闓生《左傳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張大可《史記研究》,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
    張錫坤《新編美學辭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紓《左傳擷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1年。
    林駉《古今源流至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邱詩雯《《史記》之「改」、「作」與歷史撰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邱詩雯《清代桐城派《史記》學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胡艷惠《《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秀盈《《史記》的書寫策略──以漢武帝一朝為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張高評《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6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 張高評解析經史二》,五南出版社,2019年。
    張高評《左傳英華》,萬卷樓圖書,2020年版。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1998 年。
    張新科《史記與中國文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 : 華文出版,2002年。
    張強《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北京人民出版發行,2004年。
    許愷容《《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之研究——以秦漢以來史事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新史學》,收於《梁啟超史學論著四種》,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洪氏出版社,1982年。
    楊燕起《史記集評》,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市:文津,1995年。
    韓兆琦《史記通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韓兆琦《史記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
    羅伯特.凱利著,楊幼蘭譯,《逆領導思考:傾聽追隨族工作哲學》,時報出版社,1994年版。
    潘怡旭《漢初高祖、呂后人物形象研究──以《史記》、《漢書》為中心》,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錢鍾書《管錐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魯迅《漢文學史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鄒方鍔《大雅堂初稿》第三冊,卷六《書項羽呂后本紀后》,合肥市黃山書社。
    藍朗月《《史記.項羽本紀》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奎君《「經」「史」辨析──論《史記》「以史為經」的表現手法》,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三、期刊論文:
    王瑞<司馬遷的悲劇意識與項羽的「江東情結」>,內蒙古電大學刊,2011年第6期。
    王炳社<《史記》文本研究:《史記.項羽本紀》隱喻管窺>,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17 期,頁12,2018年9月。
    高岩<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論《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韓信形象>,《綏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2008年12月。
    余英時<說鴻門宴的座次>《史學與傳統》,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82年。
    淩朝棟<論司馬遷《史記》敘事中的照應>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
    郭聯凱<韓信形象的典型意義及其在《史記》中的特殊視角>,《新西部》,18期,2010年。
    郭明友<《史記》「互見法」再論>,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8年11月。
    楊丁友<《史記》互見法的藝術價值>,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9卷第2 期。
    楊丁友<《史記》「互見法」藝術論>,《河南社會科學》第16卷,第4 期,2008年7月。
    楊丁友於<《史記》「互見法」再探>,《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
    楊海崢《漢唐《史記》研究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張為、顏全毅<試論《史記》人物敘事的三個特點──以項羽、劉邦兩陣營人物為例>,中州大學學報,第34卷第6期。
    夏敏,<析《史記》中兩位元皇家女性的人生狀態——從漢高祖的婚姻感情糾葛談起>,《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9 年第 1 期。
    魏耕原<《史記》互見法論>,《中國文學研究》,2019年第2期。
    魏耕原<漢高祖的荒誕、痛苦與性格的多維度>,《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
    祝秀權<關於《史記》「互見法」的一些思考>,《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 2001年。
    張高評<《史記》互見法與《春秋》敘事傳統>,《國文天地》第35卷第3期「中國抒情傳統和敘事傳統專輯」。
    張高評<比事屬辭與章學誠之《春秋》教>,中山人文學報Number 36_January,2014年。
    張高評<《春秋》《左傳》《史記》與敘事傳統>,《國文天地》第三十三卷第五期(總第389期),2017年。
    張高評<書法、史學、敘事、古文與比事屬辭──中國傳統敘事學之理論基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4期,2017年。
    張高評<《史記》互見法與《春秋》敘事傳統>,「中國抒情傳統和敘事傳統專輯」《國文天地》第35卷第3期(總411期), 2019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史記》忌諱敘事--以征伐匈奴之相關人事為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經學研究室,「經學史重探(Ⅰ一) ──中世紀以前文獻的再檢討」第三次學術研討會,2019年7月18、19日。
    張振元<優美形象的悲劇意蘊———《史記》張良形象>,《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年,第2期。
    G.J.Renier,History: Its Purpose and Method,1950年。
    劉秋月<論《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形象>,《文學教育.古典重讀》,2015年。
    鄭慶民<韓信形象淺析──讀《史記.淮陰侯列傳》>,《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2003年
    裴雪萊<司馬遷心目中的理想男性觀——以《史記》中項羽、劉邦人物形象為例>《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論壇)第9卷,第13期 2011年7月
    曹晉<《史記》百年文學研究述評>,《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
    曹陽、劉彥青<記言與《項羽本紀》的文學性認識>,《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20年第9期。
    鄧飛龍<從《史記》中看項羽與劉邦的戰略、戰術水準>,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3期。
    趙生群<劉邦是「受命而帝」嗎?──析《高祖本紀》的神異描寫>《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
    葉慶兵<《史記·高祖本紀》採錄漢高祖傳說析論>,《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2016年第1期。
    鄭燦山:<《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 2000年12月。
    臺靜農:<論兩漢散文的演變>,《大陸雜誌》5卷6 期,2003年12月。
    蔡仲德:《樂記》<聲無哀樂論>注譯與研究,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1997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24-09-01公開
    校外:2024-09-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