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麻馨悅 Matveenko, Maria |
|---|---|
| 論文名稱: |
冷戰下的政治文學——《青春之歌》與《蓮漪表妹》比較研究 Political literature during the Cold War: Comparative study of "Song of Youth" and "Cousin Lianyi" |
| 指導教授: |
蔡明諺
Tsai, Ming-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77 |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冷戰 、社會主義文學 、反共文學 、情節架構 、人物體系 |
| 外文關鍵詞: | Cultural Cold War, socialist literature,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basic plot, system of characters |
| 相關次數: | 點閱:212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中國國共內戰又重新爆發。經過幾年血腥爭戰,國民黨遭受失敗而撤退到台灣島。共產黨沒有徹底毀滅國民黨的唯一原因是,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表示對自由中國的支持,以及派海軍進入台灣海峽,以防止中國解放軍侵入台灣。從此台灣就成為冷戰的主要戰場之一。
中共會得勝的原因之一,在於其政治宣傳效力。因此中華民國遷移到台灣後不久,蔣介石政府就提出「反共抗俄」口號,並啟動大量宣傳工作。作為宣傳方式之一,國民黨開始推動文藝政治化。透過文協對作家的組織跟培養、文獎會的金錢鼓勵、國民黨對文藝市場的操控等手段,國民黨能夠加快反共文學的生產,並把這一類政治文學變為當時台灣文學的主流。
然而,與共產黨不同的是,國民黨當時沒有製作成功宣傳文藝經驗,因此為了建造與社會主義文藝相對立的政治性文類,國民黨不得不應用其政治對手的經驗。因此社會主義作品間接地成為反共文學的第一個範本,並對反共文藝形式與內涵產生很大影響。
雖然兩種政治文類的形式與內容相似性很高,可是目前嘗試對冷戰時期左、右翼中文文學進行比較的研究既少又不完整。因此在這一篇論文筆者試著這兩種相對立的文類進行初步比較研究。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筆者採用兩種分別論及社會主義文學與台灣反共文學的理論。其一,是美國研究者卡特里娜·克拉克的專書《蘇聯小說:歷史作為儀式》。在這一本書克拉克分析蘇聯社會主義小說的基本架構並描寫其前史、幾十年來的發展歷史並對後期蘇聯/俄羅斯文學所產生的影響。其二,是台灣研究者陳康芬的專書《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這一本對台灣反共文學進行與克拉克相同的整體描述,論及到反共文學的源頭、發展過程與對後期文類的影響,另外也稍微提到反共小說內文一些常見成分。相較之下,克拉克比較關注小說內文設計,而陳康芬把研究重點放在反共小說背後意識形態方面。
本文並用以上兩種研究方法來比較中文社會主義與反共小說。因為克拉克的研究基於俄文的蘇聯社會主義小說,所以在進行社會主義小說與反共小說直接比較之前,筆者舉幾個俄文小說範例,來介紹克拉克的理論內容,並透過對俄文與中文社會主義小說做簡單對比,來確認俄文與中文社會主義文學是否基於共同原理。
結論是:冷戰時期中文左、右翼政治文學相似性的確很高,情節架構與人物體系設計方式幾乎一模一樣。雙方比較不同的點在於:執政意識形態對傳統倫理道德的詮釋。因為對傳統價值觀的態度不一樣,所以相同事件在左、右翼政治小說當中能夠得到完全相反的詮釋。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eftist and rightist Chinese political fiction of 1950s, using “Song of Youth” by socialist Yang Mo and “Cousin Lianyi” by anti-communist Pan Renmu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primarily focuses upon the basic plot structure of the novels and the system of literary characters within,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both genres being related to the Soviet socialist realism and notes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political fiction and the latter.
1. 主要文本
南郭,《鴕鳥》(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
楊沫,《青春之歌》(北京:人民文學,2007)
潘人木,《蓮漪表妹》(台北:爾雅,2001)
Гладков, Ф.В. «Цемент» (Харьков: Прапор, 1983)
Горький, М. «Мать» (Ленинград: Лениздат, 1970)
2. 專書
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2003)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 2007)
李庚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1949-1966·評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
林武憲,應鳳凰編選,《潘人木》(台南市:台南文學館, 2012)
梅斯納著;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台北:聯經,200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
黃偉林,《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謝冕、洪子誠主編《中國當代史料選(1948-1975)》(北京:北京大學,1995)
Clark, Katerina, “The Soviet Novel: History as Ritu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Maurice Meisner著;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0)
Лихачев, Д. С. «Человек в литературе Древней Руси» (Ленинград: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7)
Луппол И.К. ред. «Первый всесоюзный съезд советских писателей 1934.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ет» (Москва: 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 1990)
Непомнин О.Е., «История Китая. ХХ век.» (Москва: «Крафт+», 2011)
Пропп, В.Я., «Морфология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 (Москва: Лабиринт, 2001)
Элиадэ, Мирча, «Космос и история. 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 (Москва: Прогресс, 1987)
3. 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勳鴻,〈大愛下的小我——潘人木及其《蓮漪表妹》和《馬蘭的故事》〉《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三期,2011年9月,頁47-51
李展,〈從《青春之歌》到《上海灘》——關於「革命」與「後革命」的一種考量〉《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第27卷第5期,2014年10月,頁50-53
李雲霞,〈對抗與消融——從《青春之歌》看宏大敘事下的女性話語〉《平頂山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7年8月,頁62-64
姜友芝,〈論《青春之歌》的愛情模式〉《池州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9年8月,頁62-65
紀娜,〈女性成長旅程中的逃離與皈依——重讀《青春之歌》〉《企業家天地》 下旬刊 2008年10月,頁162-163
張丹,〈試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文學的「一體化」〉《赤子》第11卷,2014年11月
張彩琴,〈試論《青春之歌》中江華形象〉《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2卷第5期,2012年5月,頁63-64
張道藩,〈「蓮游表妹」序〉,《文藝創作》第12期( 1952年4月1日),頁132
陳建忠,〈國共鬥爭與歷史再現:姜貴《旋風》與楊沫《青春之歌》的比較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一期,頁169-193
陳康芬 〈「中國文藝協會」社群與戰後臺灣五0年代反共文學機制的形成〉《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004年8月,頁153-172
劉濤,〈晚清至新中國期間個人、家庭、國家關係問題——以《精衛石》、《一縷麻》、《終身大事》、《家》、《青春之歌》為例〉《文藝研究》 2014年第11期,頁83-84
盧雲峰 〈「十七年」女性文學與「文革」女性文學探析〉《鞍山師範學院學報》, 第5期2014年10月
(二)學位論文
王金雙,〈「十七年」文學中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年11月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1月
李新,〈論「紅色經典」文學中的「復仇」〉,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周春霞,〈紅色經典的文本張力與生產機制——以《青春之歌》為個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張勐,〈五至七十年代文學中的知識者敘事〉,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0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4年6月
陳良真 ,〈潘人木小說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4. 電子媒體
〈讚揚梁贊大公家族〉(古羅斯文獻)(來源:http://old-ru.ru/04-9.html, 2017.06.19)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24/content_1545090.htm ,2015.10.03)
李楊楊,〈楊沫〉(來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311/18/22201879_454375493.shtml,2017.07.07)
高爾基,《母親》(中譯本)(來源:http://www.kanunu8.com/book4/10230/227330.html ,2016.07.14)
张中江,〈《青春之歌》的出版波折〉(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4-30/1672303.shtml ,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