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瑩慧 Huang, Ying-hui |
|---|---|
| 論文名稱: |
真實與想像之間— 郭雪湖《南街殷賑》的創作思維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The Creativity of Guo,Shiue-hu's"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
| 指導教授: |
蕭瓊瑞
Hsiao, Chiung-Ju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8 |
| 中文關鍵詞: | 真實 、想像 、郭雪湖 、南街殷賑 |
| 外文關鍵詞: | Imagination, Festival on South Stree, Reality, Guo Shiue-hu's |
| 相關次數: | 點閱:83 下載:2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係針對日治時期東洋畫家郭雪湖於1930年作品《南街殷賑》,作社會、文化面向考察之詮釋。本文從殖民情境、社會結構、展覽機制、創作脈絡….等架構出《南街殷賑》的創作思維,其情境展現了《南街殷賑》與真實環境作一對比,分別從招牌、特產、服飾、商業及生活娛樂、宗教比較,《南街殷賑》看似如真描寫當時南街的場景,實際上,是透過郭雪湖的觀察與轉換,將之調整為最適合觀看的方式,畫面充滿南國色彩、異國情調,記憶和場景縈繞,成為令人雀躍的地方。總結出三個觀點,其一透過服裝與造型的落差,郭雪湖不自覺的透露出殖民者對這塊土地的征服與影響。《南街殷賑》富裕豐饒的社會景象才是郭雪湖訴求的理想圖像。第二《南街殷賑》凝結著當地居民的心緒、情感,轉化成當地人心中共同而不可抹滅的記憶,從中滲透出來的霞海城隍廟會的空間意象是當時代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無法被割捨與取代,而且兼具庶民藝術與商業設計特質的《南街殷賑》也顧及普羅大眾的審美趣味,因此,《南街殷賑》取材與形式游移在日台之間,賦予多層意義取向,充分展現了被需要之特質。最後,權力結構關係是一段互相控制、操縱的複雜過程。郭雪湖挪用的圖像符號符合殖民者對台灣的認知結構,所有圖像的選取、編排、配置都是經過特別挑選,小心組織、結構架構而成,讓風景成為一種可被觀看、展示、符合期待的美感,《南街殷賑》中的南街是繪畫性、構圖性、題材性、色彩取勝的一幅優勝作品,因此,郭雪湖已經意識到什麼樣的圖像符合觀看的期待。我們看到一位試圖在日人的文化與制度下努力往上爬畫家的「限制」與「可能」,其限制是郭雪湖必須被侷限在此意識型態機器運作裡,但是他又能利用此限制開創他的可能性。
This thesis is expected to elucidate the painting,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by Japanese-Style artist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Guo Shiue-hu, from a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creative thoughts of the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from colonial condition, social structure, exhibition, creative ways etc. The condition shows the contrast between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n” and the real environment from the comparison of signboard, specialty, dress, mercantile pursuits, entertainments, and religion.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really looks like the real scene of the “South Street”. Actually, it was adjusted to the suitable way to appreciate by the obser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s by Guo Shiue-hu. The best part is general appearance of the painting is full with Japanese-Style, foreign combined style, memory, and the scene around. Following are the conclusion on this subject. First, Guo Shiue-hu revealed the conquest and influence of colonists on this land by showing the differences of dress and appearance. The condition which Guo Shiue-hu wanted to tell us is the richness of the society in the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Secondly,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consolidated the emotion of inhabitants and then transform to indelible memory share by the whole inhabitants. It shows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temple fair of “Shia-Hai-Cheng” is the sharing memory during the period. It is inseparable and can not be replaced.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is not only containing the characters of the common art and the commercial designing but also considered the appreciation of people. Therefore, the materials used in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were from both the Japan and Taiwan by different ways, but shows its importance. Last but not least, the construction of authority is a process during the mutually condition. The pictures and symbol which Guo Shiue-hu used conformed to the cognition to Taiwan of the colonists. All the selective ways of symbol, organization, and allocation were in order to strive for perfection. It makes the scene to be a sense of beauty by observation and exhibition. The “South Street” in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is a graceful painting by its drawing, composition, subject matter and color. Guo Shiue-hu was aware that what pictures and symbol can fit in the expectation.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it shows the “limitation” and “possibility” of an artist struggled against the Japanese culture. It makes Guo Shiue-hu within the ideology, but he can create the possibility by this limitation.
參考文獻
James W. Davidson,蔡啟恆譯,《台灣研究叢刊第一0七種:台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二冊)》,台北,中華書局,1972。
久保 三友,《文展》,東京市:大正通信社,1947年。
王白淵撰;陳才崑譯,《荊棘的道路(下)》,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5。
王行恭,《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臺展第一~十回、府展第一~六回》,出版項不詳,1992。
王耀庭,《臺灣美術全集3:林玉山》台北,藝術家,1992。
加藤聖文編集,《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和漢圖書分類目錄(大正六年末現在)》,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大正六年。(2004復印版)。
加藤聖文編集,《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增加和漢圖書分類目錄(大正七年一月至昭和二年三月增加):藝術、產業、家政之部》,灣總督府圖書館,大正六年。(2004復印版)。
台灣日本畫協會,《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台北: 台灣日本畫協會, 1928 。
台灣美術三百年作品展專輯編輯委員會編,《台灣美術三百年作品展》,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0。
台灣教育會,《第三回美術展覽會圖錄》,台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30。
台灣新民報調查部編,《台灣人士鑑》,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4。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台灣鐵道案內》,台北:台灣日日新報,1932。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台灣鐵道案內》,台北:台灣日日新報,1938。
田中一二編,《台北市史》,台北:台灣通信社,1931。
矢內原忠雄撰;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
石守謙,《陳進》,台北:藝術家,1992。
何培齊文字編撰;國家圖書館閱覽組編,《日治時期的臺北》,台北:國家圖書館,2007。
吳騰達,《台灣民間藝陣》,台中:晨星,2002。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出版,2005。
李汝和,《台灣省通誌 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台中:台灣省政府,1972。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小說選集》,台北:明潭,1979。
李欽賢,《台灣的風景繪葉書》,台北新店:遠足文化,2004。
李欽賢,《台灣美術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吳氏總經銷,1996。
李欽賢,《台灣美術歷程》,台北:自立晚報,1992。
李進發,《中國巨匠美術週刊:郭雪湖(1908-)》,台北:錦繡,1995。
李進發,《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李維真、許淑容、陳迪華執行編輯,《臺灣早期書畫專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文獻館,2003。
李賢文等編輯,《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縣:北縣文化,1997。
沈孟穎,《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台北縣:遠足,1995。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0。
林功‧箱崎睦昌著、廖瑞芬譯,《膠彩畫材料與技法》,台北:藝術家,2002。
林品章,《台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台灣本土設計史研究》,台北:全華圖書,2003。
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館,1995。
林柏亭,《臺灣美術全集9:郭雪湖》,台北:藝術家,1993。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台北:台灣公論社,1932。
林進發編,《臺灣官紳年鑑》,台北:文成,1933。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自立晚報,1992。
姚村雄,《設計本事:日治時期台灣美術設計案內 (1895-1945)》,台北新店:遠足文化,2005。
姚村雄,《釀造時代:1985-1970台灣酒類標貼設計》,台北新店:遠足文化,2004。
派翠西亞‧鶴見 (E. Patricia Tsurumi) 著; 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胡美蓮主編,《悲天憫人:中元民俗采風展專輯》,基隆:基隆文化,1995。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傳播者文化,2004。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跨界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編輯;高玉珍總編輯,《台灣早期書畫展圖錄》,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美麗之島:台灣古地圖與生活面貌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悠閒靜思:陳進仕女之美》,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國家圖書館閱覽組,《影饗台灣老照片圖集(一)》,台北:國家圖書館,2006。
張文環,《張文環集》,台北:前衛,1990。
張宏庸,《台灣茶廣告百年》,台北新店;遠足文化,2005。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出版、吳氏總經銷,1996
張圍東,《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台北:台灣古籍,2006。
莊展鵬,《台北歷史散步》,台北:遠流,1991。
許雪姬等撰文,《台灣歷史辭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收於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台北市:臺灣商務,1983。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實踐》,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1998。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1992。
程佳惠,《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台北:遠流,2004。
黃文博,《當鼓鑼響起:台灣藝陣傳奇》,台北:台原出版、吳氏經銷,1991。
黃秀政,《台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95。
黃宣衛,《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南天,2005。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1989。
黃美娥,《重現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
葉立誠,《台灣服飾史》,台北:商鼎文化,2001。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1993。
葉榮鐘等撰,《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學海,1979。
葉龍彥,《台灣老戲院》,台北新店,遠足文化,2004。
詹前裕、施世昱,《郭雪湖繪畫藝術研究專輯》,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
鈴木清一郎撰;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貫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1989。
廖瑾瑗,《四季 彩妍 郭雪湖》,台北:雄獅,2001。
趙祐志,《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台北板橋:稻鄉,1998。
劉紀蕙,《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新店:立緒文化,2000。
鄭政誠,《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冠調查會之研究》,台北蘆洲:博揚文化,2005。
蕭瓊瑞,《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Ⅱ渡台讚歌(荷西‧明清篇)》,台北:藝術家,2005。
錦繡台灣編篡委員會,《錦繡台灣1大臺北》,台北:地球,1979。
薛燕玲,《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民93。
薛燕玲,《變異的摩登:從地域觀點呈現殖民的現代性》,台中:台灣美術館,2005。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8。
謝里法,《我所看到的上一代》,台北:望春風文化,1999。
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雄獅,1998。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台北:雄獅,2001。
羅秀芝,《臺灣當代美術大系 文化.殖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蘇旭珺,《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台北:商周,2000。
凃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92。
《台灣人事鑑》
《跳舞時代》,台北:公共電視。
期刊
〈紀斷髮會事〉,《台灣時報》,漢文時報類,第19號,1911年1月。
〈美術運動座談會〉,《台北文物》,第三卷第四期,1955年3月,頁2-15。
〈歸順蕃人斷髮〉,《台灣時報》,雜報類,第9卷63號,1903年12月20日
Clark, John ; 張青峰譯,〈日據時代的臺灣繪畫〉,《現代美術》,第31期,1999年8月,頁68-72。
木下靜涯,〈台灣日本畫的沿革〉,《東方美術》,1939年10日。收錄於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274-275。
木下靜涯,〈台灣美術展覽會概評 東洋畫鑑查雜感〉,《台灣時報》,1927年11月。
王一岡,〈台展‧府展〉,《台北文物》,第三卷第四期,1955年3月,頁65-69。
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荊棘的道路(下)》,頁298-393。
王秀雄,〈日據時代台灣官展的發展與風格探釋—兼論其背後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評〉,《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頁287-327。
王見川,〈日據時期的彰化南瑤宮與台南大天后宮¬¬—兼談藝閣廣告化問題〉,《臺灣宗教學會通訊》,第5期,2000年5月,頁82-97。
丘延亮,〈日本殖民地人類學「台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145-171。
台灣總督府,《舉辦台灣美術展的意義》,《東方美術》,1939年10月。收錄於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561-564。
立石鐵臣 ; 顏娟英譯,〈臺灣美術論〉,《雄獅美術》,第307期,1996年9月,頁147-150。
吳政憲,〈日治前期臺灣的電燈應用與社會變遷--以「臺灣日日新報」為討論中心(1895-1937)〉,《歷史教育》,第1期,1997年6月,頁103-124。
吳政憲,〈油燈、瓦斯燈、電燈」--近代臺灣照明工具之變遷(1860-1920) –下-〉,《臺灣風物》,第49卷第1期, 1999年3月,頁17-50。
吳政憲,〈油燈、瓦斯燈、電燈」--近代臺灣照明工具之變遷(1860-1920) -上-〉,《臺灣風物》,第48卷第4期, 1998年12月,頁51-90。
吳政憲,〈繁星點點:近代臺灣電燈發展初探〉,《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7期,2000年9月,頁21-32。
呂理尚,〈從台展、府展圖錄中整理出來的一幾個問題〉,《雄獅美術》,第83期,1978年1 月,頁52-75。
呂紹理,〈從《臺灣人事鑑》看日治時期社會領導階層的休閒傾向〉,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主辦,「回顧老台灣,展望新故鄉:台灣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1995年5月。
宋光宇,〈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的觀察〉,《歷史月刊》,第82期,1994年11月,頁74-85。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2卷第2期,1993年4月,頁291-336。
李子寧,〈殖民主義與博物館—以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為例〉,《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40期,1997年12月,頁241-273。
李石樵,〈酸苦辣〉,《台北文物》,第三卷第四期,1955年3月,頁84-88。
李承機,〈殖民地台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民族主義」與「近代性」的分裂〉,《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
李欽賢,〈台灣東洋畫溯源〉,《台灣美術歷程》,頁89-102。
李欽賢,〈台灣東洋畫與日本近代美術〉,《台灣美術歷程》,頁103-116。
李欽賢,〈拂過台灣新美術的春風—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師承〉,《台灣美術歷程》,頁59-80。
李進發,〈日據時期官辦美展下臺灣繪畫發展中的鄉土意識〉,《現代美術》,第61期,1995年8月,頁55-69。
李鴻儒,〈膠彩畫顏料知多少〉,《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第6期,1989年10月,頁35-44。
沈以正,〈工筆重彩在美術發展中的重要性〉,《美育》,72期,1996年6月,頁1-12。
並木 真人,〈朝鮮的「殖民地近代性」、「殖民地公共性」和對日協力〉,《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
林玉山,〈藝道話滄桑〉,《台北文物》,第三卷第四期,1955年3月,頁76-84。
林玉山口述、柳悅孝紀錄,〈參加第一回台展的回憶〉《藝術家》,第199期,1991年,頁250-251。
林昌德,〈中國繪畫寫生美學觀〉,《中國文化月刊》,第111期,1989年1月,頁93-123。
林柏亭,〈「寫生」在畫史上之轉變〉,《台灣美術》,4:1=13期,1991年7月,頁51-58。
林柏亭,〈台灣東洋畫的興起與台、府展〉,《藝術學》,第3期,1989年3月,頁91-101。
林柏亭,〈典雅與鄉土兼融--郭雪湖的膠彩世界〉,第214期,1993年3月,
林曼麗,〈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機制與台灣美術教育近代化過程之研究〉,《何謂台灣 ? 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頁162-199。
林曼麗,〈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機制與台灣美術教育近代化過程之研究〉,《何謂台灣?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頁163-199。
林曼麗主持;劉娟娟整理,〈面對面/由東京藝大自畫像談起--「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展場專題座談2-1〉,《現代美術》,第91期,1990年8月, 頁18-26。
林淑慧,〈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0卷第2期,2004年6月,頁76-93。
林莉娜,〈宮室樓閣之美--界畫中的古建築圖像-下〉,《故宮文物月刊》,第252期,2004年3月,頁80-90。
林莉娜,〈宮室樓閣之美--界畫中的古建築圖像-上〉,《故宮文物月刊》,第250期,2004年1月,頁74-85。
林莉娜,〈宮室樓閣之美--界畫中的古建築圖像-中〉,《故宮文物月刊》,第251期,2004年2月,頁68-85。
姚人多,〈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2001年6月,頁119-181。
施世昱,〈發軔於水墨與膠彩之間的線性繪畫—郭雪湖與20世紀台灣膠彩畫發展〉,《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第60期,2005年4月,頁68-81。
柳悅孝,〈台灣早期美術發展的契機〉,《藝術家》,第199期,1991年12月,頁246-334。
頁315-359。
倪再沁,〈臺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雄獅美術》,第249期,1991年11月,頁136-157。
崔詠雪,〈在水一方--1945年以前臺灣水墨畫〉,《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第56 期,2004年4月,頁4-21。
張弘毅,〈台北大稻埕的『市街風格』變遷,1835-1945〉,《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25期,1996年7月,頁41-56。
張家銘、葉秋玲,〈台北大稻埕布業之發展:1860-1980〉,《東吳社會學報》,第7期,1998年3月,頁1-38。
張興國,〈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的變化(1895-1945)〉,《台灣史論文精選下》,頁55-76。
郭雪湖,〈台展特選的心路歷程—利用圖書館的心聲 全島徵文比賽第二名〉,《台日報》,1932年1月16日。收碌於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153
郭雪湖,〈我初出畫壇〉,《台北文物》,第三卷第四期,1955年3月,頁70-73。
郭禎祥、黃冬富,〈台灣膠彩畫的歷史發展〉,《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1989年10月,頁19-28。
郭繼生,〈「真實性」的問題:日治時期台灣日本畫/東洋畫的地方色彩〉,《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實踐》,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郭繼生,〈1895-1983的美術與文化政治:台灣的日本畫/東洋畫/膠彩畫〉,《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實踐》,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郭繼生,〈真實性的問題--日治時期臺灣日本畫/東洋畫的地方色彩〉,《藝術家》,第320 期,2002年1月,頁322-327。
陳佳宏,〈清代至日治初期臺灣之認同糾葛〉,《輔仁歷史學報》,第15期,2004年7月,頁291-293+295-314。
陳其諒,〈掀開大稻埕布市仔的真面目〉,《實業世界》,第129期,1976年12月,頁89-95。
陳娟娟,〈清代服飾藝術(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4月,頁28-40。
陳靜琪,〈臺灣廟會陣頭小戲演劇特質之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34(上)期,2004年6月,頁305-330。
富山一郎,〈殖民主義與熱帶科學:”島民”差異的學術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121-143。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文化研究讀本》,2000年9月
曾得標,〈臺灣膠彩畫興起及發展軌跡〉,《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第55期,1994年1月 ,頁52-63。
鄉原古統,〈台灣美術展十周年所感〉,《台灣時報》,1936年10月。收錄於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528-531。
鄉原古統,〈台灣美術展十周年所感〉,《台灣時報》,1936年10月。收錄於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528-531。
黃蘭翔,〈日據初期台北市的市區改正計畫〉,《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1995年2月,頁189-213。
楊三郎,〈跑不完的路〉,《台北文物》,第三卷第四期,1955年3月,頁73-76。
詹前裕,〈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的師承與風格〉,《現代美術》,第91期,2000年8月,頁2-16。
詹前裕,〈膠彩畫的淵源與創作風格〉,《美育》,第72期,1996年6月,頁13-22。
廖新田,〈從自然的臺灣到文化的臺灣--日據時代臺灣風景圖像的文化表徵探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第126 期,2004年1月,頁16-37。
廖新田,〈蠻荒之美—殖民台灣風景畫中的冒險、旅行與漫遊〉,‘台灣藝術與設計中折射的殖民現代性’國際國際研討會,文建會、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英國Chelsea藝術與設計學院,2001年8月27日~8月28日(論文發表-未出版)。
廖瑾瑗,〈台展東洋畫部與「地方色彩」〉,《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1,頁37-62。
廖瑾瑗,〈木下靜涯與臺灣近代畫壇--以臺展、府展的東洋畫部為中心〉,《藝術家》,第253期,1996年6月,頁320-334。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第292期,1999年9月,頁362-377。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第293期,1999年10月,頁512-519。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第294期,1999年11月,頁288-297。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第296期,2000年1月,頁502-515。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第298期,2000年3月,頁396-411。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栴檀社〉,《藝術家》,第299期,2000年4月,頁388-400。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台展時期古統的繪畫活動〉,《藝術家》,第297期,2000年2月,頁458-469。
趙祐志,〈日據時期台灣的商工會與商業經營手法的革新(1895-1937)—以「拍賣」、「廣告」技術為例〉,《史耘》,第1期,1995年9月,頁181-242。
劉思量,〈傳統繪畫中的空間表現〉,《藝術評論》,第12期,2001年12月,頁203-239。
蔡采秀,〈從日治到戰後的台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三卷第二期,1996年12月,頁5-50。
鄭月菊,〈日治時期大稻程文化社會斷面史蹟之我見〉,《臺北文獻直字》,第143期,1993年3月,頁195-225。
鄭惠美,〈風雲的流變--郭雪湖、許武勇、黃榮燦的大稻埕〉,《藝術家》,第345期,2004年2月,頁300-301。
蕭瓊瑞,〈「台灣人形象」的自我形塑—百年來台灣美術家眼中的台灣人〉,《台灣近代百年史論文集》,1996,頁105-106。
蕭瓊瑞,〈「自我的覺醒」與「自我的隱退」--對李梅樹晚期人物畫的一種解釋〉,《炎黃藝術》,第42期,1993年2月,頁22-31。
蕭瓊瑞,〈台灣百年美術中的族群與文化〉,《典藏今藝術》,第102期,2001年3月,頁82-89。
蕭瓊瑞,〈美術的歸美術—對謝里法〈三十年台灣新美術運動的政治檢討〉一文的若干斟酌〉,《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伯亞,1991,頁69-76。
蕭瓊瑞,〈臺灣新美術運動中的「本土認知」〉,《藝術家》,第242期,1995年7月,頁365-377。
賴永祥,〈台灣慣習記事類目〉,《台灣風物》,第12卷第3期,1962年6月,頁25。
賴明珠,〈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的啟蒙師—鄉原古統〉,《現代美術》,第56期,1994年10月,頁56-65。
賴明珠,〈台灣總督府教育體制下的殖民美術〉,《何謂台灣 ? 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頁200-229。
賴明珠,〈郭雪湖的繪畫歷程與畫風的演變〉,《現代美術》,第26期,1989年9月,1989年9月,頁2-14。
薛燕玲,〈變異的摩登--從地域觀點呈現殖民的現代性〉,《聯合文學》,第244期,2005年2月,頁148-150。
謝里法,〈三十年台灣新美術運動的政治檢討〉,《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頁77-86。
謝里法,〈四十歲以前的郭雪湖及其藝術—新美術運動裡的「台灣畫派」〉,《雄獅美術》,第102期,頁6-41。
謝里法,〈林玉山的回憶〉,《雄獅美術》,第34期,1979年6月,頁53-62。
謝里法,〈觀音山下是故鄉—郭雪湖〉,《我的畫家朋友》,台北:自立晚報,1988,頁63-69。
簡錦清,〈膠彩畫之發展與醒思〉,《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第55期,2004年1月, 頁64-68。
顏娟英,〈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台灣意識問題-林玉山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第15卷2期,2004年6月,頁115-143。
顏娟英,〈台灣近代風景觀的早期建構〉,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9期,2000年9月,頁179-206。
顏娟英,〈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四份,2002年12月,頁625-663。
顏娟英,〈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第9期,2000年9月,頁179-206+240。
顏娟英,〈寫生與自畫像—現代美術的萌芽〉,《雄獅美術》,第227期,1990年1月,頁87-91。
顏娟英〈營造南國美術殿堂—台灣展傳奇〉,《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174-187。
羅秀芝,〈日治時期台灣風景畫的建構〉,《觀看的對話:2002年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0-206。
羅秀芝,〈日治時期台灣風景畫的建構〉《觀看的對話:2002年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頁190-206。
蘇碩斌,〈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讀者想像—印刷資本主義作為空間想像機制的理論初探〉,《跨界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81-116。
報紙
〈芭蕉移出激增〉,《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10年3月18日。
〈霞海城隍繞境概況〉,《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第5版,1907年6月25日。
〈全國果物展臺灣出品〉,《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33年10月1日。
〈舊中元祭典中新舊人各有所主張爲文化與經濟不合〉,《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29年8月20日。
〈迷信島〉,《台灣民報》,1925年12月6日。
〈壟斷行廢止迷信〉,《台灣民報》,第2版,1929年06月16日。
〈打破迷信的聲浪〉,《台灣民報》,第119號,1926年8月22日。
論文
方瓊華,《「美術」概念的形成—以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展覽活動為中心》,國立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景欣,《台府展畫家--蔡雲巖之藝術研究》,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美玲,《日治時期知識份子文化認同的轉變:繪畫與文學的認同關係》,東海美術碩士論文,2005。
周亞麗,《劉錦堂的《台灣遺民圖》與遺民意識》,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林淑婷,《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之研究(1977-2000)》,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施世昱,《「台、府展」裡的東洋畫—「台展型」、「灣製畫」、「南畫」的形成與風格探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孫利波,《論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色墨關系》,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郭冠麟,《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藏政策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01。
陳惠雯,《城市、店、家與婦女:大稻埕婦女日常生活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台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1937.7-1945.8)》,台灣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劉學穎,《台府展的形貌、題材與思維研究》,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鄭宇航,《展示與觀看:1927-1930台灣美術展覽會活動研究》,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鄭桂枝,《膠彩畫大師-郭雪湖繪畫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2005。
顏中賢,《日據時期大稻埕店屋空間的文化形式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顏尚文,《臺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網路
http://www.chyanyuan.com/(乾元篸藥行)
http://www.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大稻程主題館)
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index.htm(南國美術殿堂--台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
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台灣美術圖像與文化解釋)
http://home.kimo.com.tw/di_hua2003/play/main8.htm(迪化街休閒觀光網)
http://klgf.klccab.gov.tw/2006ghostfestival/index.html(基隆中元祭官方網)
http://www1.tmoa.gov.tw/collections/?m1=1&m2=1 (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典藏閱覽)
http://www.tfam.gov.tw/download/outfrm.asp(台北市立美術館數位資料庫)
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國家文化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