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論述重點在於:如何建構憲法上宗教自由的基本權保障;而在進入對於該重點的討論前,必須先確定一個前提:宗教自由確實有必要作為一個憲法上的基本權而被保障。關於這個前提,也有兩個要素必須要先被了解:一、一般來說,基本權之所以被規定為基本權,是基於怎麼樣的理由;二、宗教自由是不是也具備了這個理由。本文將對此提出意見。
我國保障宗教自由的實證法基礎,在於憲法第13條「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的規定。因此,本文試圖建構宗教自由基本權的工作,其實就是對於本條所做的解釋。而憲法條文的簡略規定,導致解釋並不僅僅是針對條文可見的文義,還包括條文背後相關的憲法理論。
既然宗教自由作為基本權之一,那麼,在解釋時,就必須對應基本權理論所建構的基本權內涵,包括:基本權的保護領域、保護利益、作用方式、權利主體、界限等。本文在分別介紹每一個基本權主題後,將緊接著對照地適用於宗教自由。
在前述的討論基礎上,本文也將介紹與評析「宗教團體法草案」。在此之前,將先確定:國家是否可以透過法律,直接規範人民的宗教生活領域;如果可以,該法律的界限應設在哪裡,才不至於違反憲法上保護宗教自由的要求。其次,探討宗教團體與宗教自由保障間的關聯;更確切地說,探討宗教自由基本權對宗教團體的保障,是以什麼方式展現的。依此,檢討宗教團體法草案中,哪些規定逾越了應有的界限,進而侵犯了人民或宗教團體的宗教自由;並且,對這些本文認為不妥之處,嘗試提出可能的改進意見。不過,這裡將不會鉅細靡遺地介紹通篇草案。最後,本文會對整部草案提出歸納式的意見,包括草案的缺失,及修正的方向。
(由於上傳格式因素,紙本與電子檔的頁數不同。自緒論以下,紙本第1頁為電子檔第11頁,依此類推)
none
(一)中文文獻
大同法師,《廣義宗教學》,台北:天華,1980年8月,初版。
內政部編印,《宗教論述專輯(二)-社會教化篇》,1995年5月。
尤伯祥,《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尤敬儒,《宗教法律制度初探》,北京:中國法制,1995年10月,初版。
王海南等著,《法學入門》,台北:元照,2000年3月,元照初版二刷。
古健琳,《宗教自由之研究:以德、日憲法例探討我國憲法第十三條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史慶璞,〈宗教與法律相關問題之研究〉,《輔仁法學》,第18期,1999年6月,頁159以下。
朱永昌,〈寺廟神壇糾紛案例之分析〉,本文收於:瞿海源著,《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附錄四,頁723-746。
李亦園,〈台灣民間的現代趨勢〉,本文收於:黃紹倫編,《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7月,台灣初版,頁113-129。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敦煌,1998年1月,二版。
-〈憲法工作權保障之系譜〉,收於: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4),台北:中研院,1998年6月,頁347-392。
-〈吳鳳殺身成仁的「故事」〉,《月旦法學》,70期,2001年3月,頁8-9。
李震山,〈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收於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2000年2月,初版,頁1-26。
-〈從憲法觀點論生命權之保障〉,《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頁27-82。
-〈從生命權與自決權之關係論生前預囑與安寧照顧之法律問題〉,《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頁121-158。
-〈論資訊自決權〉,《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頁277-318。
-〈論憲法未列舉自由權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第三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3月23、24日。
李建忠,《政教關係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李建良,〈拒絕輸血與信仰自由〉,《台灣本土法學》,第17期,2000年12月,頁120-134。
-〈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1999年7月,初版,頁55-102。
-〈論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之憲法保障-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三八0號解釋及相關問題之研究〉,《憲法理論與實踐(一)》,頁151-188。
-〈憲法解釋〉,《憲法理論與實踐(一)》,頁189-225。
-〈論基本權利的位階次序與司法審查標準〉,第三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
法治斌,〈政教分離、出版自由與公共論壇〉,收於:焦興鎧主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一九九三~一九九五》,台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1998年,頁1以下。
周志宏,〈內在精神自由〉,《月旦法學》,第47期,1999年4月,頁125-132。
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收於氏著:《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1993年4月,初版,頁1-59。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1994年3月,再版。
-〈七號公園觀音像事件的解讀〉,本文原刊於:民眾日報,1994年3月10日。http://netcity1.web.hinet.net/UserData/lin66/newpage15.htm。
-〈對宗教團體經濟活動的規範〉,本文原刊於:《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52期。http://netcity1.web.hinet.net/UserData/lin66/newpage213.htm。
-〈我國當前宗教立法的分析〉,本文原刊於:《思與言》,第39卷第3期,頁59-102。http://netcity1.web.hinet.net/UserData/lin66/paper11.htm#_ ftnref33。
林輝雄,《人性尊嚴與自由民主憲法秩序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馬緯中,《法與宗教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1989年,第四次印行。
-〈美國憲法宗教自由條款之分析〉,《思與言》,第8卷第4期,1970年11月,頁11-19。
-〈美國憲法宗教自由條款之分析(續)〉,《思與言》,第8卷第5期,1971年1月,頁24-36。
許志雄,〈宗教自由與政教分離原則〉,《月旦法學》,別冊,2001年1月,頁26-27。
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1999年3月,初版,頁153-178。
許育典,〈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 – 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上)〉,《月旦法學》,第49期,1999年6月,頁116以下。
-〈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 – 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中)〉,《月旦法學》,第50期,1999年7月,頁152以下。
-〈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 – 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下)〉,《月旦法學》,第51期,1999年8月,頁165以下。
-〈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月旦法學》,第57期, 2000年2月,頁66以下。
-〈論宗教自由的保障與實質法治國的實踐—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第三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本文另收於: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52),台北:中研院,2002年6月。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5月,初版。
許漢,〈自由民主社會中的容忍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3期,2001年9月,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45以下。
莊慶信,〈法律與宗教倫理〉,《輔仁法學》,第18期,1999年6月,頁1以下。
陸潤康,〈美國憲法與宗教自由〉,《憲政時代》,第11卷第4期,1986年4月,頁1以下。
郭博文,《經驗與理性-美國哲學析論》,台北:聯經,1990年4月,初版。
陳文團,〈論「寬容」〉,《哲學與文化》,第27 卷第1期,2000年1月,頁5-21。
陳友鋒,《期待可能性-刑法上地位之回顧及展望》,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陳怡凱,《基本權之衝突: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英鈐,〈生物醫學的研究自由與控制〉,第三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清秀,〈憲法的人性尊嚴〉,收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月旦,1997年3月,初版,頁93-122。
陳新民,〈立法者的「審慎義務」與釋憲者的填補義務—由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教室十字架案」談起〉,收於: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頁93-119。
-〈宗教良心自由與服役正義-釋字第490號解釋與社會役〉,《人文及社會集刊》,第13卷第1期增刊,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1年3月,頁3-29。
-〈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則〉,《法令月刊》,第53卷2期,2002年2月,頁13以下。
陳銘祥,〈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月旦法學》,第24期,1997年5月,頁29以下。
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8),台北:中研院,2000年8月,頁235-272。
陳慈陽,《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台北:翰蘆,1997年6月,初版。
黃明陽,《中日兩國宗教團體法律地位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黃昭元,〈信上帝者下地獄?-從司法院第四九0號解釋論宗教自由與兵役義務的衝突〉,《台灣本土法學》,第8期,2000年3月,頁30-45。
-〈釋迦牟尼,生日快樂 - 訂佛誕日為國定紀念日是否違憲?〉,《月旦法學》,第58期,2000年3月,頁16-17。
-〈攏愛講上帝-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月旦法學》,第71期,2001年4月,頁8-9。
-〈上帝要我上祂的學校-宗教自由與義務教育的衝突〉,《月旦法學》,第74期,2001年7月,頁8-9。
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3年7月,三版。
黃俊杰,〈抗命罪與兵役制度〉,《全國律師》,1997年8月號,頁51以下。
彭菲,〈神示與先知-一個宗教團體研究〉,本文收於:瞿海源著,《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附錄二,頁631-701。
曾慶豹,《上帝、關係與言說-邁向後自由的批判神學》,台北:五南,2000年9月,初版。
楊日旭,〈論美國憲法上的宗教自由權〉,《憲政思潮》,第93期,1991年3月,頁1以下。
詹文凱,《對法律的服從和不服從》,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台灣學生,1988年3月,初版重印。
劉定基,〈宗教自由良心自由與代替役〉,《律師雜誌》,第242期,1999年11月,頁86以下。
劉清波,〈論宗教與法律之關係〉,《軍法專刊》,第48卷3期,2002年3月,頁1以下。
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年3月。
鍾秉正,〈年金財產權之憲法保保障〉,第三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
龍敬儒,《宗教法律制度初探》,北京:中國法制,1995年10月,初版。
顏厥安,〈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檢討宗教立法〉,《月旦法學》,第24期,1997年5月,頁34-43。
-〈論證、客觀性與融貫性-由幾篇文獻檢討法律論證的基本問題〉,《月旦法學》,第64期,2000年9月,頁33-47。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1997年5月,初版。
羅竹風等編,《人、社會、宗教》,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5年2月,初版。
羅志淵,《中國憲法史》,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4月,初版。
蘇俊雄,〈違憲審查制度及憲法解釋效力之界限〉,《月旦法學》,第42期,1998年11月,頁28-30。
蘇銘翔,《「宗教取財」與詐欺罪之研究-以社會利益說(Theory of Social Interests)及政教分離原則為理論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蘇瑤崇,〈論宗教衝突與和平:以二十世紀為例〉,《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3卷第2期,2001年7 月,頁25以下。
顧忠華,《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2月,初版。
柏殿宏(Budenholzer, Frank E.)著,徐子超譯,〈宗教與科學:衝突或聚合〉,《哲學與文化》,第27 卷第3期,2000年3月,頁202-211。
愛德華 J. 賈吉編,劉鵬輝譯,《世界十大宗教》,長春:吉林文史, 1991年4月,初版。
Anthony, Dick / Richardson, James / Robbins, Thomas著,林本炫譯,〈關於當今「新興宗教」的理論與研究〉,收於:林本炫編譯,《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1993年11月,1版,頁9-61。
Barbour, Ian G.著,章明儀譯,《當科學遇上宗教(When Science Meets Religion: Enemies, Strangers, or Partners?)》台北:商周,2001年10月,初版。
Baumgartner, Hans M.著,李明輝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台北:聯經,1988年9月,初版。
Berman, Harold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The Interaction of Law And Religion)》,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8月,初版。
Bocock, Robert / Thompson, Kenneth編,龔方震等譯,《宗教與意識型態(Religion And ideology)》,四川:四川人民,1992年11月,初版。
Corwin’s, Edward S.著,王震南譯,《美國憲法(The Constitution and What It Means Today)》,台北:陽明管理發展中心,1992年5月,初版。
Durkheim, Emile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台北:桂冠,1992年9月,初版。
Finley, Moses I.著,李淑珍譯,《古典民主原論(Democracy Ancient and Modern)》,台北:巨流,1991年7月,初版。
Grahem, Gordon著,黃藿譯,《當代社會哲學(Contemporary Social Philosophy)》,台北:桂冠,1995年5月,初版。
James, William著,蔡佳怡/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台北:立緒,2001年11月,初版。
Johnstone, Ronald L.著,尹今黎/張蕾譯,《社會中的宗教(Religion in Society)》,四川:四川人民,1991年1月,初版。
Kaufmann, Arthur著,劉幸義等譯,《法律哲學(Rechtsphilosophie)》,台北:五南,2000年7月,初版。
Keown, Damien著,鄭柏銘譯,《佛學(Buddhism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香港:牛津大學,1998年,初版。
Kolakowski, Leszek著,楊德友譯,《宗教-如果沒有上帝(Religion-if there is no God)》,香港:牛津大學,1995,初版。
Larson, Edward J.著,語橋等譯,《眾神之夏(Summer for The Gods)》,江西:江西教育,2001年2月,初版。本書另有繁體字譯本:李桐豪譯,《眾神的審判》,台北:知書房,2002年3月,初版。
Luckmann, Thomas著,覃方明譯,《無形的宗教(The Invisible Religion)》,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
Moore, George Edward著,蔡坤鴻譯,《倫理學原理》,台北:聯經,1992年6月,初版四印。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著,劉崎譯,《上帝之死(Der Antichrist)》,台北:志文,1991年12月,再版。
Pieper, Josef著,黃藿譯,《相信與信仰(Belief and Faith/ Über den Glauben)》,台北:聯經,1985,初版。
Starck, Christian著,李建良譯,〈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收於: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頁103-150。
Skinner, Burrhus Fredric著:白秀雄譯,《自由與尊嚴之外(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台北:巨流,1984年5月,初版五印。
Taylor, Charles著,陳思賢譯,〈「消極」自由理論的錯誤〉,《憲政思潮》,第89期,1990年3月,頁19-27。
Thrower, James著,張繼安譯,《西方無神論簡史(A Short Story of Western Atheism)》,台北:谷風,1987年,初版。
Walzer, Michale著,袁建華譯,《論寬容(On Toleration)》,上海:上海人民,2000年12月,初版。
Weber, Max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谷風,1988年9月。
〈宗教與詐欺座談會紀錄〉,《全國律師》,86年4月號,頁2-18。
(二)德文文獻
Alexy, Robert: Theorie der Grundrecht, 2. Aufl. Frankfurt am Main, 1994.
Bleckmann, Albert: Staatsrecht II – Die Grundrechte, 4. Aufl, Köln, 1997.
Britz, Gabriele: Kulturelle Rechte und Verfassung – Über den rechtlichen Umgang mit kultureller Differenz, Tübingen, 2000.
Campenhausen, Aexl Freiherr von: Staatskirchenrecht, 3. Aufl. München 1996.
─ Religionsferiheit, in: Josef Isensee / Paul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VI, §136, 2. Aufl. Heidelberg 2001.
Dreier, Horst (Hrsg.): Grundgesetz (Kommentar), Bd. I, Tübingen, 1996.
Enders, Christoph: Die Menschenwürde in der Verfassungsordnung – zur Dogmatik des Art. 1 GG, Tübingen, 1997.
Filmer, Fridtjot: Das Gewissen als Argument im Recht, Berlin, 2000.
Glaeser, Walter Schmitt: Schutz der Pivatsphäre, in: J. Isensee / P.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VI, §129, 2. Aufl. Heidelberg 2001.
Grabitz, Eberhard: Freiheit der Person, in: J. Isensee / P.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VI, §130, 2. Aufl. Heidelberg 2001.
Hsu, Yue-dian: Selbstverwirklichungsrecht im pluralistischen Kulturstaat-Zum Grundrecht auf Bildung im Grundgesetz, Berlin 2000.
Isensee, Josef: Das Grundrecht als Abwehrrecht u. staatliche Schutzpflicht, in: J. Isensee / Paul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VI, §111 , 2. Aufl. Heidelberg 2000.
Ispen, Jörn: Staatsrecht II (Grundrechte), Neuwied 1997.
Jarass, Hans D. / Pieroth, Bodo: Grundgesetz (Kommentar), 3. Aufl, München 1995.
Pieroth, Bodo / Schlink, Bernhard: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II, 14. Aufl, Heidelberg 1998.
Rüfner, Wolfgang: Grundrechtsadressaten, in: J. Isensee / P.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V, §117, 2. Aufl. Heidelberg 2000.
Stein, Ekkehart: Gewissensfreiheit in der Demokratie, Tübingen 1971.
Stern, Klaus: Idee der Menschenrecht und Positivität der Grundrechte, in: J. Isensee / P.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V, §108, 2. Aufl. Heidelberg 2000.
-Idee und Elemente eines Systems der Grundrechte, in: J. Isensee / P.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V, §109, 2. Aufl. Heidelberg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