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惠婷 Chang, Hui-Ting |
|---|---|
| 論文名稱: |
斗室裡的星空──陳秀喜短歌研究 The Stars in the Small Room ── A Study on Chen Hsiu-Hsi's Tanka |
| 指導教授: |
吳毓琪
Wu, Yui-Ch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3 |
| 中文關鍵詞: | 陳秀喜 、短歌 、《斗室》 、台北歌壇 、《台灣萬葉集》 |
| 外文關鍵詞: | Chen Hsiu-Hsi, tanka, “Toshitsu”(Small Room), Taipei tanka club, “Taiwan Manyoshu” |
| 相關次數: | 點閱:97 下載:1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陳秀喜的短歌為核心,先自短歌的時代背景談起,一九六七年陳秀喜加入東京「からたち」(枸橘)短歌社台北支部,隔年又參與台北短歌研究會,並開始在其機關雜誌《台北歌壇》發表作品。一九七O年,陳秀喜的短歌集《斗室》由東京早苗書房出版。在陳秀喜的創作歷程裡,短歌的吟詠只佔一小部分,《斗室》也是一生中唯一以日語完成的著作。陳秀喜的短歌是四季景色的抒情歌詠,於季節流轉的觀察中,展現生命的體悟。她的短歌也洋溢著女性書寫的細膩特質,無論是戀歌或歌詠親情,都有其獨到體會。更是朋友之間的酬唱贈答,抑或悼念故友的真情流露,有時還是對故鄉家國的思念與關懷。她的短歌顯現時代的樣貌,反映跨越語言一代作家使用兩種語言的苦惱,也讓我們看到短歌到現代詩之間的過渡和承繼。她主張短歌應富有個性,不模仿前人,需帶有作家個人色彩。儘管從她的短歌身上看到殖民留下的傷痕與矛盾,以及短歌創作在當今社會面臨的創作斷層。但是身為一代短歌人,始終以《萬葉集》的回憶為傲,藉由吟詠短歌抒發所見所思,也忠實的吐露生命本質。
In this paper, the core of Chen Hsiu-Hsi’s tanka,First Discus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anka,1967 Chen Hsiu-Hsi join Tokyo "Karatachi" tanka group of Taipei Branch,next year again join Taipei tanka club,and began in "Taipei tanka" published works.1970, Chen Hsiu-Hsi’s tanka collection "Toshitsu"(Small Room) published by Tokyo Sanae bookstore,in the creative process,tanka chant although only a small part,but "Toshitsu" is the only Japanese language of the life to complete the literary work, Chen Hsiu-Hsi stressed that the four seasons of tanka,and poet inner gaze and female perspective to show,more a replying gift in is paid to sing between friends,or mourn dead friend's reveal the truth,sometimes nostalgia and care hometown.er tanka show the era of appearance,across the language reflects generation of writers in distress on the use of two languages,and tanka between the modern poetry of transitions and inherit,she advocated personalized tanka,do not imitate their predecessors,writers need with a personal touch.Although she's works saw by colonialism the scars and contra dictions,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lack of talent tanka creation in today's society faces.ut as a generation of tanka creator,always to "The Manyoshu" proud memories,chant by tanka express thoughts,the faithfully also reveal the essence of life.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 陳秀喜著作:
‧陳秀喜著,《斗室》,東京:早苗書房,1970年8月。
‧陳秀喜著,《覆葉》,臺北:笠詩刊社,1971年12月。
‧陳秀喜著,《樹的哀樂》,臺北:笠詩刊社,1974年12月。
‧陳秀喜著,《灶》,高雄:春暉出版社,1981年12月。
‧陳秀喜、林煥彰編,《我的母親》,臺北:全榮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4月。
‧陳秀喜著,《嶺頂靜觀》,臺北:笠詩刊社,1986年2月。
‧陳秀喜著,《玉蘭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9年3月。
‧陳秀喜著、李魁賢編,《陳秀喜全集》第一~十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陳秀喜著、莫渝編,《台灣詩人選集7陳秀喜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陳秀喜著、李魁賢主編,《陳秀喜詩全集》,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9年7月。
◎ 專書:
【英文、日文專書】
‧Benedick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4年8月。
‧大久保廣行著,《文法全解 万葉集》,東京:株式会社旺文社,2007年。
‧山中桂一著,《和歌の詩学》,東京:株式会社大修館書店,2003年3月。
‧中島利郎編,《台湾隨筆集》三,東京:株式会社綠蔭書房,2008年1月。
‧加藤周一著,《日本文学史序說》上,東京:株式会社筑摩書房,1999年,4月。
‧吉田精一、森島久雄共著,《研究現代国語》,東京:株式会社旺文社,1973年3月。
‧安森敏隆、上田博編,《近代短歌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1998年5月。
‧杉本つとむ著,《ことばの文化史──日本語の起源から現代語まで》,東京:桜楓社,1982年10月。
‧孤蓬万里編著,《「台湾万葉集」物語》,東京:株式会社岩波書店,1994年1月。
‧孤蓬万里編著,《台湾万葉集》,東京:株式会社集英社,1994年2月。
‧河原功編,《台湾隨筆集》一,東京:株式会社綠蔭書房,2008年1月。
‧宮古紫葉著,《かんづばき》,臺北:臺北歌壇,1980年10月。
‧宮古紫葉著,《すひかづら》,臺北:臺北歌壇,1981年11月。
‧島田謹二著,《華麗島文学志──日本詩人の台湾体験》,東京:株式会社明治書院,1995年6月。
‧越川正三著,《文学と文体ジャンルのなかの表現》,大阪:創元社,1976年11月。
‧黃靈芝著,《台湾俳句歳時記》,東京:有限会社言叢社,2003年4月。
‧蘇南瀛著,《南島に息吹く》(該書由作者自行付梓,無任何出版項)。
【中文專書】
‧大西克禮著、王向遠譯,《日本風雅》,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年5月。
‧川本皓嗣著、王曉平、隽雪艷、趙怡譯,《日本詩歌的傳統──七與五的詩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3月。
‧仇小屏著,《篇章意象學──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王瑞林編著,《日本文化的皇冠寶珠短歌》,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本居宣長著、王向遠譯,《日本物哀》,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11月。
‧吉田とよ子著、陳鵬仁譯,《萬葉集與六朝詩──悲哀與唯美之起源》,臺北: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9月。
‧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2月。
‧巫永福著、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7評論卷Ⅱ,臺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
‧巫永福著、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13俳句卷,臺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
‧巫永福著、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14短歌卷Ⅰ,臺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
‧巫永福著、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15短歌卷Ⅱ,臺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
‧巫永福著、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18文集卷,臺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巫永福著,《我的風霜歲月──巫永福回憶錄》,臺北:望春風文化,2003年9月。
‧李元洛著,《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
‧李元貞著,《女人詩眼》,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李元貞著,《女性詩學:臺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李癸雲著,《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李癸雲著,《結構與符號之間: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
‧李郁蕙著,《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去邊緣化的軌跡》,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7月。
‧阮美慧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0 陳秀喜》,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周振甫著,《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孤蓬萬里編,《台北短歌集》第十六集,臺北:台北短歌研究會,1987年。
‧林亨泰著,《見者之言》,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林淑馨著,《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巨流圖書,2012年3月。
‧邱貴芬著,《仲介台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洪淑苓著,《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5月。
‧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11月。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張小虹著,《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10月。
‧張小虹著,《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張炎憲、翁佳音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0年7月。
‧陳芳明著,《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
‧陳建忠等著,《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12月。
‧陳培豐著,《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10月。
‧陳培豐著,《想像和界線──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7月。
‧陳滿銘著,《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陳滿銘著,《篇章意象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
‧陳黎、上田哲二譯,《台灣四季 日據時期台灣短歌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7月。
‧陳黎、上田哲二譯,《紫潮:日據時期花蓮短歌、俳句選》,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2年12月。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 第一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10月。
‧葉渭渠著,《日本文學思潮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
‧與謝野晶子等著;陳黎、張芬齡譯,《亂髮:短歌三百首》,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6月。
‧劉登翰等主編,《台灣文學史》(上、下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
‧劉維瑛著,《八O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臺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12月。
‧劉維瑛著,《陳秀喜評傳》,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8月。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龍瑛宗全集:隨筆集1》,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龍瑛宗全集:隨筆集2》,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鍾玲著,《現代中國謬思──臺灣女詩人作品析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0月。
‧關森勝夫、陸堅著,《日本俳句與中國詩歌──關於松尾芭蕉文學比較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
◎ 學位論文:
‧王惠萱,《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主題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王瓊芬,《台灣前行代女詩人之研究──陳秀喜和杜潘芳格》,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李巫秀珠,《《臺灣萬葉集》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李笙帆,《陳秀喜及其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8年1月。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O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 月。
‧周華斌,《從敷島到華麗島的受榮與變異──探討日據時期從日本到台灣的短歌與俳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7年6月。
‧張珍珍,《陳秀喜及其作品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黃俐娟,《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研究──以陳秀喜、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為例》,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 期刊、研討會論文:
‧王惠珍,〈殖民地青年的未竟之志──論《福爾摩沙》文學青年巫永福跨時代的文學夢〉,《文史臺灣學報》第三期,2011年12月。
‧向陽,〈美麗島的玉蘭花──陳秀喜的人生與詩作〉,《文訊》第330期,2013年4月。
‧吳達芸,〈跨越語言一代女詩人的臺灣意象──以陳秀喜、杜潘芳格為例〉,《第二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詩/歌中的臺灣意象》,臺南:成功大學主辦,2000年3月。
‧李元貞,〈從「文化母親」的觀點論陳秀喜與杜潘芳格兩位前輩詩人的精神映照〉,《竹塹文獻雜誌》第4期,1997年7月。
‧李元貞,〈陳秀喜詩中的母親意象〉,《新竹風》第三期,1991年10月。
‧李癸雲,〈窗內,花香襲人──論席慕蓉詩中花的意象使用〉,《國文學誌》第10期,2005年6月。
‧李敏勇,〈詩的禮物(8)──陳秀喜:覆葉和嫩葉的詩情〉,《人本教育札記》第233期,2008年11月。
‧松永正義,〈台灣的日語文學及台語文學〉,《中外文學》第31卷第10期,2003年3月。
‧洪淑苓,〈家‧笠園‧台灣──陳秀喜作品中的空間文本與身份認同〉,《臺灣詩學》第6期,2005年11月。
‧笹沼俊暁,〈外地の国文学と風土──犬養孝の万葉風土論と台湾〉,《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紀要》第3期,2011年6月。
‧莫渝,〈陳秀喜詩解讀〉,《文學臺灣》第61期,2007年1月。
‧陳玉玲,〈台灣女性的內在花園──陳秀喜新詩研究〉,《竹塹文獻雜誌》第4期,1997年7月。
‧陳沛淇,〈「灌溉愛的花,收穫一首詩」──論陳秀喜詩作中「愛」的層次意涵〉,《臺灣文學評論》第7卷第4期,2007年10月。
‧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旅行、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
‧趙晨妤,〈席慕蓉詩主題與花意象的觀察〉,《逢甲中文學刊》第1期,2008年
1月。
‧蔡書蓉,〈當灶炊起詩煙嬝娜──論陳秀喜詩中的女性視角〉,《雲漢學刊》第23期,2011年8月。
‧鄭慧如,〈陳秀喜詩中的倫理與自我〉,《竹塹文獻雜誌》第22期,2002年1月。
‧戴寶珠,〈一株樹的文化寓言:陳秀喜戰後新詩的反殖民內涵與呈現〉,《竹塹文獻雜誌》第28期,2003年12月。
‧濱口正雄,〈歌を作るの道〉(五),《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95期,1929年10月。
◎ 網路資料:
‧〈『フォルモサ便り』台湾歌壇創立四十周年紀念祝賀大会〉, http://events.rti.org.tw/Japanese/special/formosa090406/index01.htm
‧〈「台湾歌壇」~台湾短歌の会~〉,http://www.taipeinavi.com/special/5039632
‧臺灣歌壇,http://www.taiwankad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