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麗元
Su, Li-Yuan
論文名稱: 從逕流責任觀點探討減洪土地使用規劃
Investigating Flood Mitigation Strategies Applying to Land-use Planning from a Perspective of Managing Public Runoff as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指導教授: 張學聖
Chang, Hsueh-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土地逕流責任逕流分擔減洪土地使用規劃
外文關鍵詞: Runoff Responsibility, Runoff Allocation, Shared Responsibility, Flood Mitigation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點閱:106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傳統治水的工程手段已無法完全因應氣候變遷及都市快速發展造成的水文環境改變,非工程手段逐漸受到重視,如海綿城市、低衝擊開發、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等概念,然而各種方法有其適用的尺度,防洪治水應納入大尺度的上位計畫做為指導。本研究嘗試以土地部門的角色落實逕流分擔之概念於土地使用計畫,以河川集水區為單元探討土地「逕流責任」,藉由「逕流責任」架構的建立,作為土地規劃由下而上銜接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的因應對策。
    本研究從三個面向探討逕流責任:地理環境量、土地開發量、貯留潛力量。並選擇台中大里溪流域為驗證研究範圍,繪製逕流責任地圖以確認其可操作性。再藉由情境模擬比較在相同治水績效之下,各項減洪策略構成的減洪土地規劃方案的可能性,作為未來土地使用在不同規劃條件與政策環境之下的參考。
    本研究以水文環境作為基礎的分析,在土地規劃的應用上可視為如環境敏感地的功能。例如位於逕流分擔區的都市計畫區,應加強對未來開發的管制,要求其負擔逕流責任才得以開發。對於非逕流分擔區的土地從本研究的分析來看確實較適合土地開發,因為開發行為不須額外負擔逕流責任,則開發成本較低,然實際情形仍應視所在位置的其他環境敏感狀況評估土地開發適宜性。

    Structural measures of flood management couldn’t handle the runoff cause by climate change and rapid urban growth. Non-Structural measures like Sponge City, LID and Runoff Allocation Policy are gradually being taken seriously. However, these measures have their own suitable scale to be applied. A master plan that measures the total amount of runoff in the river basin scale to guide the urban planning is needed.

    This paper tried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Runoff Allocation Policy on land-use Planning. We define the framework of “Runoff Responsibility” by identifying the causes of flood. As basing on this framework, we chose Taichung Dali River Basin as empirical area. Moreover, different flood mitigation strategies are applied in scenario analysis for the same flood-control performance.

    The map of “Runoff Responsibilit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aster plan to guide the land-use planning. New develop should afford certain amount of detention if they are located in high “Runoff Responsibility” area. The result of scenario analysis shows the possibility of different flood mitigation strategies which could be applied in future planning and policy making.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國內綜合治水思維轉變 7 第二節 逕流管理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以流域為空間單元探討 13 第四節 逕流責任探討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6 第二節 研究地區概述 27 第三節 建立逕流責任 34 第四節 水文環境設定 37 第四章 驗證研究 44 第一節 逕流責任地圖 44 第二節 情境設定與變數假設 45 第三節 減洪土地使用規劃 64 第四節 相關規範與應用探討 6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85

    中文文獻
    1.內政部營建署(2015),「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
    2.內政部營建署(2015),「流域特定區域計畫之規劃」。
    3.內政部營建署(2012),「日本都市暴雨治水策略出國報告」。
    4.內政部營建署雨水下水道工程處(2014),「都市總合治水綱要計畫」。
    5.丘昌泰(2007),不宜輕忽非結構式減災政策的重要性,「災害防救電子報」,第 23 期。
    6.司法院(2006),大法官議決釋字第605號解釋。
    7.司法院(2013),大法官議決釋字第714號解釋。
    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1),「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台北。
    9.吳宗育(2012),「環境法中狀態責任爭議問題之研究—以土地污染清理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10.李建良(2007),釋義《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之污染行為人-闡析台鹼安順廠污染事件之整治責任及行政法院相關判決,「《2006 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專書(4),第 101-158 頁。
    11.宜蘭縣政府(2013),「宜蘭縣水部門綱領計畫書(草稿)」。
    12.林昱梅(2012),論溯及性法規之合法性問題—從土石採取法「環境維護費收費基準」之時間效力談起,「東吳法律學報」,第 23 卷,第 4 期,第 1-42 頁。
    13.凃世本(1999),「滯洪設施規劃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14.柳文成、卓昱宏、陳志鴻、蔡萬春、吳澄維、涂芹嬌(2013)。「綜合治水理念落實於都市計畫審議制度及相關規範之研究(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15.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5),「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 100-103年度成果總結報告」。
    16.許銘熙、游保杉、葉克家、謝龍生、傅金城、張駿暉、吳啟瑞、江申、黃成甲、葉森海、林宣汝(2009),莫拉克颱風淹水問題探討及改善策略研擬,「災害防救電子報」,第 53 期。
    17.郭純園(2014),綜合流域治理之都市排洪規範及作法(2/2),「災害防救電子報」,第 104 期。
    18.郭純園(2015),傅金城、江申、葉森海整理,低衝擊開發設施(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於都市區暴雨排洪系統之設計與應用,「災害管理科技與知識專欄」,第 19 期。
    19.陳明信(2012),「流域綜合治水新思維」,2012大高雄治水國際論壇簡報。
    20.陳家揚(2011),都市綜合治水對策之省思─以都市計畫及建築管理為手段之作法,「水利期刊」,第 21 期,第 10-13 頁。
    21.陳賜賢(2013),基地開發雨水逕流量流出抑制設施標準之探討,「水利會訊」,第 16 期,第 91-94 頁。
    22.經濟部水利署(2014),「修正「流域綜合治理計畫(103-108年)」(核定本)」。
    23.經濟部水利署(2014),「日本河川管理技術合作推動計畫(2/2)」。
    24.經濟部水利署(2011),「因應異常氣候情勢水資源政策之檢討與調整研究」。
    25.經濟部水利署(2006),「大里溪治理計畫第三期實施計畫」。
    26.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3),「台南科學園區暨周邊水系整體防洪規劃」。
    27.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7),「集水區洪水出流管制之評析及初步規劃總報告」。
    28.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8),「雲林南部沿海地區綜合治水規劃報告(尖山、蔦松、土間厝、新街排水及牛挑灣溪椬梧支線)」。
    29.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2),「都市防洪示範區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
    30.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3),「土地利用型態變遷對逕流影響之評估研究(2/2)」。
    31.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3),「治水新思維-流域綜合治水」簡報。
    32.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3),「流域綜合治水對策整合與法規修訂之研究」。
    33.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3),「都會區排水系統與滯蓄洪設施連結之研究(1/2)」。
    34.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4),「因應氣候變遷下逕流分擔機制之研究-以大里溪為例」。
    35.葛冬梅(2005),歐盟環境責任指令淺介,「科技法律透析」,第 17 卷,第 3 期,第 7-11 頁。
    36.蔡玉娟(2014),土地徵收與土壤污染責任,「台灣土地研究」,第 17 卷,第 1 期,第 37 -58 頁。
    37.賴炳樹、白仁德(2012),因應氣候變遷之洪災調適策略規劃,「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第 1 卷,第 1 期,第 81-100 頁。
    38.鍾振坤(2011),以都市計劃的觀點看氣候變遷影響下的城市防災策略─以荷蘭鹿特丹的城市發展經驗為例,「城市發展」,第 11 期,第 59-78 頁。
    39.蘇惠珍、戴秀雄、楊舒茜、陳昶憲(2009),台灣實施集水區洪水出流管制可行性規劃,「水保技術」,第 4 卷,第 2 期,第 102-111 頁。
    網路資源
    1.雲林縣政府水利處網站:http://www4.yunlin.gov.tw/water/
    2.奧斯汀(Austin)政府官方網站:https://www.austintexas.gov
    3.經濟部水利署網站:http://www.wra.gov.tw/
    外文文獻
    1.Abhas K. Jha, Robin Bloch, Jessica Lamond (2012). Cities and Flooding: A Guide to Integrated Urban Floo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2.Associated Programme on Flood Management (2007), APFM Technical Document No. 12- The Role of Land-Use Planning in Flood Management- A Tool for Integrated Flood Management, WMO/GWP Associated Programme on Flood Management.
    3.Atta-ur-Rahman, Amir Nawaz Khan (2012). Analysis of 2010 flood causes nature and magnitude in the Khyber Pakhtunkhwa Pakistan, Nat Hazards, 66: 887–904.
    4.F.A. Tofiq, A. Güven (2015). Potential changes in inflow design flood under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 for Darbandikhan Dam. Journal of Hydrology, 528: 45–51.
    5.François Molle (2009). River-basi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 social life of a concept. Geoforum, 40(3): 484–494.
    6.Pamela Box, Frank Thomalla, Robin van den Honert (2013). Flood Risk in Australia: Whose Responsibility Is It, Anyway?. WATER, 5(4): 1580-1597.
    7.Public Utilities Board (2014). ACTIVE BEAUTIFUL CLEAN DESIGN GUIDELINES.
    8.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5). National Preparedness Goal.
    9.日本安城市(2012),「雨水流出抑制パンフレット」。
    10.日本安城市(2012),「安城市雨水流出抑制施設設置技術基準」。

    下載圖示 校內:2017-07-26公開
    校外:2017-07-2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