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泓甫 Liu, Hung-Fu |
|---|---|
| 論文名稱: |
發現慰安婦-歷史遺忘、政治動態與社會記憶(1992-2015) Discovering Taiwanese Comfort Women: Historical Amnesia, Political Dynamics, and Social Memory (1992-2015) |
| 指導教授: |
梁秋虹
Liang, Chiu-H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4 |
| 中文關鍵詞: | 臺籍慰安婦 、婦援會 、政治機會結構 、抗爭劇碼 、記憶所繫之處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Comfort Women, Taipei Women’s Rescue Foundation,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Repertoire of Contention, Sites of Memo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2443 下載:20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1992年日本議員伊東秀子在日本國家防衛廳發現三件電報,並揭露臺灣確實曾經存在慰安婦的事實視為濫觴,歷經亞洲女性和平國民基金(Asian Women’s Fund)、三次赴日官司與「漫畫《臺灣論》事件」,至2015年「微調課綱爭議」落幕而畫下句點。本研究使用《聯合報》、《民生報》、《聯合晚報》與The Japan Times等新聞作為素材,呈現這二十多年來臺籍慰安婦、婦援會與國內政黨的互動,以及藉由社評、社論和民眾投書檢視大眾對於議題的看法。同時善用政府公部門檔案回溯當年藍綠政治人物如何回應「發現」慰安婦、公私部門聯手展開身份調查,以及由婦援會為首的婦運團體促使政府推動補助政策。筆者透過「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繪製慰安婦新聞數量圖,此外加入慰安婦議題之重大事件與國內政治動態討論,試圖搭配「政治機會結構」理論檢視何種情況之下較容易發生慰安婦聲援運動。
首先,回顧臺籍慰安婦在二戰期間在慰安所的經驗與招募的過程,以及1992年政府與婦援會如何展開調查行動。其次,討論婦援會如何在眾多婦運團體中獲得「代言者」的身份,以此為核心所展開的社會網絡與慰安婦、國內政黨產生多年的交織。筆者使用「政治機會結構」、「文化構框」與「抗爭劇碼」理論聚焦於1995至2005年的慰安婦運動,過程中將臺籍慰安婦視為擁有多元「身份」且具備「能動性」的行動者。最後,筆者爬梳「微調課綱爭議」過程、重新檢視「國民基金」的真相,以及整理與慰安婦相關的「記憶所繫之處」(博物館、慰安所遺址、銅像、展覽與紀錄片),並試圖剖析「社會記憶」是如何被重新建構。文末筆者提出「慰安婦運動」三階段,將1992至2015年慰安婦議題視為連續且非斷裂的運動過程,期盼慰安婦(問題)研究能夠走向嶄新的扉頁。
This study begins with the 1992 discovery of three telegrams by Japanese Diet member Ito Hideko at Japan's Defense Agency, revealing the existence of Taiwanese comfort women. It traces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s through the Asian Women’s Fund, three lawsuits in Japan,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manga Taiwan Discourse, and concludes with the 2015 debate over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 adjustment controversy." Using news reports from United Daily News, Min Sheng Daily, United Evening News, and The Japan Times, this research presents over two decades of interactions among Taiwanese comfort women, the Taipei Women’s Rescue Found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al parties. Additionally, editorials, commentaries, and letters from the public are examined to understand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this issue. Government archives are also utilized to trace how blue and green political figures responded to the "discovery" of comfort women, detailing the joint effor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n conducting identity investigations and the Taipei Women’s Rescue Foundation's push for government-led subsidy policies.
By utilizing the United Knowledge Database—Newspaper Full-Text Database, the study generates a graph showing the volume of news coverage on comfort women. It also incorporates significant events related to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and domestic political dynamics, applying the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theory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comfort women support movement is more likely to emerge.
First, this research reviews the experiences of Taiwanese comfort women in military brothels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 recruitment process, as well as the investigative action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aipei Women’s Rescue Foundation in 1992. Next, it discusses how the Foundation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representative" among various women’s organizations, forming a social network that interacted with comfort women and domestic political parties over the years. Using the theories of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Cultural Framing," and "Repertoire of Contention,"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comfort women movement from 1995 to 2005, highlighting Taiwanese comfort women as actors with diverse "identities" and "agency."
Finally,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 adjustment controversy," revisits the truth behind the "National Fund," and documents the "Sites of Memory" related to comfort women (including museums, brothel sites, statues, exhibitions, and documentaries). It attempts to analyze how "social memory" is reconstructed. The thesis concludes by proposing a three-stage framework for the "comfort women movement," viewing the issue from 1992 to 2015 as a continuous and unbroken process. The author hopes that future research on comfort women will open a new chapter.
一、檔案
〈戶籍股一般公文案(1992年2月17日)〉,《內政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A301000000A/0081/C70601/15119-1。
〈戶籍股一般公文案(1992年4月20日)〉,《內政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A301000000A/0081/C70601/1547-1。
〈戶籍股一般公文案(1992年4月2日)〉,《內政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A301000000A/0081/C70601/15119-1。
〈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3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2014年3月6日)〉,《立法院公報》,第103卷第15期,立法院藏,D1031598。
〈立法院第9屆第4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19次全體委員會議(2017年12月11日)〉,《立法院公報》,立法院藏,E1804073。
〈立法院第五屆第四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紀錄(2003年10月15日)〉,《教育部公報》,第92卷第45期,立法院藏,E0049617。
〈施政報告-臺北市政府施政報告(1996年11月19日)〉,《臺北市議會第七屆第四次定期大會第十八次至二十一次臨時大會議事錄(一)》,臺北市議會藏。
〈院會紀錄(2008年11月7日)〉,《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63期,立法院藏,E08A4576。
〈國民中小學教科書採取「統編」與「審定」並行彈性制度(1988年9月30日)〉,《教育部公報》,第165期,教育部藏,E1110735。
〈教育部令:修正「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國文、地理、歷史、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2014年2月13日)〉,《行政院公報》,第20卷第27期,行政院藏,E1403380。
〈梅山古坑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安葬計畫等案〉,《行政院研究228事件專案小組第九次會議》,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AA00000000A/0080/3-8-1-11/493/0002/001。
〈第七屆第八次臨時大會議員書面質詢全文二0七(1995年12月21日)〉,《臺北市議會第七屆成立大會、第二次定期大會第七次至十一次臨時大會議事錄(五)》,臺北市議會藏,頁784-785。
〈臺灣省教育廳書函(1996年3月15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八十五年春字第59期,臺灣省政府藏,D9601897。
〈臺灣省諮議會(1992年5月14日)〉,《臺灣省議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A386000000A/0081/71200/17/0001。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82卷上冊(1997年)〉,《臺灣省議會公報》,第82卷第20期,地方議會議事錄藏,003-10-06OA-82-6-2-03-02313。
〈邀請外交、內政兩部長報告「慰安婦事件」(1992年3月12日)〉,《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23期,立法院藏,D9200392。
二、專書
Erving Goffman,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s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per&Row,1974.
千田夏光著;黃玉燕譯,《慰安婦》,臺北:傳文出版社,1996年。
小林善紀著;賴青松、蕭志強譯,《臺灣論:新傲骨精神宣言》,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2月。
小笠原欣幸著;李彥樺譯,《臺灣總統選舉》,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4月。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6月。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3月。
王書奴,《娼妓史》,新北:代表作國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月。
皮耶.諾哈著;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年9月。
光俊明,《七歲的俘虜》,臺北縣:文笙書局,1984年。
朱德蘭,《臺灣慰安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
朱德蘭,《臺灣慰安婦關係資料集》,日本:不二出版社,2001年8月。
朱德蘭,《臺灣總督府と慰安婦》,日本:明石書局,2005年11月。
朴裕河著;劉夏如譯,《帝國的慰安婦:殖民統治與記憶政治》,臺北:玉山社,2017年7月。
何明修,《社會運動與臺灣社會》,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6月。
吳俊瑩、吳密察、李筱峰、周婉窈、金仕起、祝平一、陳翠蓮、黃維勻、蔡蔚群、薛化元,《我們為什麼反對「課綱微調」》,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1月。
李筱峰、薛化元,《典藏臺灣史(七)戰後臺灣史》,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7月。
汪宏倫,〈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臺灣的考察〉,收錄於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7月。
林美瑢,《聽看想:關於女人的歷史悲劇》,臺北:臺北市臺灣婦女會,2001年2月。
林實芳,〈桃花爛漫始抬眸:臺灣同性婚姻法制化運動〉,收錄於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主編,《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2018年10月。
金息著;胡椒筒譯,《最後一個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21年10月。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12月。
婦女救援基金會,《臺灣慰安婦報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
許家馨,《歷史記憶的倫理:從轉型正義到超克過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4年3月。
陳國川,《斯土斯民與斯文-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年3月。
陳鳴鐘、陳興唐,〈臺灣接管計畫綱要-34年3月14日侍奉字15493號總裁(卅四)寅元侍代電修正核定〉前揭《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中國:南京出版社,1989年12月。
彭仁郁,〈過不去的過去:「慰安婦」的戰爭創傷〉,收錄於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7月,頁437-513。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2017年8月。
楊孟軒,《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年2月。
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採訪紀錄;夏珍編寫,《鐵盒裡的青春-臺籍慰安婦的故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日官方檔案慰安婦史料彙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10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民國三十五年度工作要領-三十四年除夕廣播〉,《陳長官治臺言論集》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5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畫》,臺灣: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年4月。
劉靜貞,〈性別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耿立群主編,《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年回顧與展望》,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2021年。
潘宗億,〈歷史記憶研究的理論、實踐與展望〉,收錄於蔣竹山主編,《當代歷史學新趨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3月。
藍順德,《教科書意識形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華騰文化,2010年12月。
藍適齊,〈可悲傷性,「戰爭之框」與臺籍戰犯〉,收錄於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7月。
顧燕翎,《臺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20年1月。
三、期刊論文
David Snow and Robert Benford,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 Comparing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across Cultures, Vol. 1,1988, pp. 197-217.
Herbert Kitschelt,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s and Political Protest: Anti-Nuclear Movements in Four Democrac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6, No. 1,1986, pp. 57-85.
Rhys Williams,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Good: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e Resources,’’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 Resource Mobilization, Social Control and Tactics, Vol. 42, No.1,1995, pp. 124-144.
三澤真美惠,〈日本過去三十年「慰安婦」問題研究回顧〉,《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49期(2021年12月),頁89-148。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頁6-19。
王明珂,〈臺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歷史學報》,第25期(1997年6月),頁149-182。
王明珂,〈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第105期(1996年10月),頁34-40。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47-183。
王曉波,〈撥亂反正乎,為德不卒乎 評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程綱要修訂草案〉,《海峽評論》,第23期(2010年11月),頁1-5。
甘懷真,〈臺灣與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之比較〉,《歷史教育》,第14期(2009年6月),頁151-170。
朱偉誠,〈性別主流化之後的臺灣性/別與同志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4期(2009年6月),頁419-424。
何明修,〈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臺灣社會學刊》,第33期(2004年12月),頁157-199。
何明修,〈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7期(2004年12月),頁33-80。
何萬順,〈語言與族群認同:從臺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臺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第10卷第2期(2009年4月),頁375-419。
宋少鵬,〈媒體中的“慰安婦”話語-符號化的“慰安婦”和“慰安婦”敘事中的記憶/忘卻機制〉,《開放時代》,2016年第3期,頁137-163。
徐宇辰,〈《認識臺灣(歷史篇)》與審定康軒、南一版臺灣史教材分析〉,《歷史教育》,第14期(2009年6月),頁171-231。
高明士,〈歷史教育與教育目的〉,《歷史教育》,第14期(2009年6月),頁21-34。
康淑華,〈從創傷到復原:陪伴前臺籍慰安婦二十年的啟發〉,《婦研縱橫》,第97期(2012年10月),頁12-15。
張芬芬、方志華,〈臺灣教育改革的開創者與領航者:郭為藩教授的立德立功立言〉,《臺灣教育研究期刊》,第4卷第1期(2023年1月),頁1-13。
梅家玲,〈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7期(2010年2月),頁125-159。
陳正維,〈「新女性主義」的文字拓荒-回溯拓荒者出版社的歷史與書目〉,《婦研縱橫》,第95期(2011年10月),頁64-81。
陳姃湲,〈洄瀾花娘,後來居上-日治時期花蓮港遊廓的形成與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1期(2013年6月),頁49-119。
彭仁郁,〈進入公共空間的私密創傷:臺灣「慰安婦」的見證敘事作為療癒場景〉,《文化研究》,第14期(2013年春季),頁139-196。
游鑑明,〈當外省人遇到臺灣女性:戰後臺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7期(2005年3月),頁165-224。
黃俊豪、何明修,〈馬政府時期的環境抗爭樣貌(2008-2012):一個抗爭事件的分析〉,《思與言》,第53卷第2期(2015年6月),頁177-216。
黃英哲,〈魏建功與戰後臺灣「國語」運動(1946-1968)〉,《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頁79-107。
甄曉蘭、王立心,〈從中小學教科書發展評析我國百年課程政策之演變〉,《課程與教學》,第15卷第4期(2012年10月),頁73-99。
裴琪宇,〈從「少女」到「慰安婦」:透過「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討論軍事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新北大史學》,第32期(2023年1月),頁57-73。
潘宗億,〈一九六〇年代臺灣留學生小說中的食物記憶與身份認同〉,《中國飲食文化》,第19卷第2期(2023年10月),頁179-225。
蔡明賢,〈戰後臺灣的國家權力運作與再中國化(1945-1947)〉,《修平學報》,第35期(2017年9月),頁77-110。
鄭文惠、藍適齊,〈「歷史記憶與概念傳播」專題引言〉,《東亞觀念史集刊》,地19期(2021年9月),頁3-8。
鄭莉蓉,〈慰安婦創傷的策展建構與觀眾詮釋:《堅強的理由-獻給臺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個案研究〉,《博物館與文化》,第13期(2017年6月),頁89-126。
譚光鼎、康瀚文,〈論九五高中課綱改革-意識型態與課程的辯證關係〉,《課程與教學》,第9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9-31。
蘇彥斌、吳親恩,〈臺灣地方層級社會抗議之解析(1992~2008):一個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臺灣政治學刊》,第21卷第2期(2016年10月),頁57-106。
蘇智良,〈日本戰時推行「慰安婦」制度的歷史證據與事實〉,《國史研究通訊》,第10期(2016年6月),頁72-80。
顧燕翎,〈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臺灣(1985-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頁241-268。
顧燕翎,〈「婦女」、「兩性」、「性別」中的女性人-百年回顧〉,《婦研縱橫》,第95期(2011年10月),頁18-27。
四、學位論文
小西將太,〈臺灣慰安婦的歷史-析論社會想像與口述材料之間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江美芬,〈臺灣慰安婦之研究:慰安所經驗及影響〉,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郁萱,〈戰爭與女性-影視教材《蘆葦之歌》運用於素養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歷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3年。
李國生,〈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暐哲,〈高中歷史課綱爭議研究-以95歷史暫行綱要制訂與101課綱微調事件為考察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姚惠耀,〈戰後臺灣「軍中樂園」研究(1951-199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張炤和,〈臺灣四大報讀者投書評論取向研究-以2012年總統大選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系碩士論文,2013年。
陳昱合,〈Z世代與非Z世代離職意願比較:以Mobley離職模型為基礎〉,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智慧商務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4年。
陳盈穎,〈臺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的編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莉婷,〈慰安婦紀念館觀眾心流經驗研究-以「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楊文喬,〈選擇下的記憶:臺籍日本兵歷史的「國族化」(1945-197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鄭莉蓉,〈創傷展示的策展建構與觀眾詮釋:《堅強的理由-獻給臺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個案研究〉,新北: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五、網路文章
吳馨恩,〈慰安婦史論爭:男性本位史觀何時了?〉,《想想》,2015年8月2日。
劉夏如,〈女性主義的應然VS.女性史的實然-慰安婦課綱必須反映研究現況〉,《想想》,2015年8月3日。
劉夏如,〈夭折的蘆葦-被消音的臺灣慰安婦阿嬤們(上)〉,《想想》,2015年8月11日。
劉夏如,〈夭折的蘆葦-被消音的臺灣慰安婦阿嬤們(下)〉,《想想》,2015年8月19日。
劉夏如,〈慰安婦問題與臺日關係正常化(一)〉,《想想》,2016年1月20日。
劉夏如,〈慰安婦問題與臺日關係正常化(二)-日華的戰後處理與臺灣慰安婦問題〉,《想想》,2016年1月21日。
劉夏如,〈慰安婦問題與臺日關係正常化(三)-戰後補償與轉型正義〉,《想想》,2016年1月22日。
劉夏如,〈【書摘】《帝國的慰安婦》:「愛國」的慰安婦與帝國〉,《想想》,2017年7月9日。
六、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地方議會議事錄總庫》
《全國法規資料庫》
《政府公報資訊網》
《婦女救援基金會》
《婦女救援基金會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婦援會年度執行報告專刊》
《婦援會訊》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臺北市議會數位典藏系統》
《慰安婦問題とアジア女性基金》
七、報紙
《中時新聞網》
《中國時報》
《公視新聞網》
《太報》
《民生報》
《自由時報》
《華視新聞》
《經濟日報》
《聯合晚報》
《聯合報》
The Japan Times
B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