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志鴻
XU, ZHI-HONG
論文名稱: 臺灣當代佛教歌仔戲研究
Modern Taiwanese Buddhism opera study
指導教授: 劉南芳
Liu, Nan- 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1
中文關鍵詞: 佛教歌仔戲慈悲三昧水懺宿怨浮生菩提禪心
外文關鍵詞: Taiwanese Buddhism opera, the Compassionate Samadhi Water Repentance, Entwined Fates, Da Ai Opera
相關次數: 點閱:136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當代「佛教歌仔戲」正式出現,可從2007年「河洛歌子戲團」改編佛教經文《梁皇寶懺》,推出的同名劇作論起。在《梁皇寶懺》演出之前,臺灣歌仔戲對於「神明戲」當中之神仙道化的元素,使用起來並不陌生,甚至是成為歌仔戲非常熟悉的運用題材。

    由於外台歌仔戲演出場域多在廟宇或廟會等儀式性場域,因此在迎神賽會當中演出時,必得先演出八仙祝壽或三仙會等「扮仙戲」酬神,其演出公能具有儀式性。再者因應廟會演出,因此多半演出關於神仙修道歷程之故事,或者是取用神仙元素作為劇情推展之輔助。

    無論是外台或者是內台時期,歌仔戲對於宗教性題材運用是相當熟稔,且仍然保持絕對的戲曲獨立空間,並不會使宗教性凌駕於戲曲之上。使得觀看者在觀看「神明戲」所謂宗教性歌仔戲也不覺得壓力,在演員詮釋之淺移默化當中得到「教忠教孝」的精神。

    本論第二章為「臺灣當代佛教歌仔戲之前期發展」,筆者首先回顧中國戲曲之「度脫劇」歷程。由唐代「變文」講唱藝術至元明兩代「度脫劇」之發展回顧,觀看中國戲曲對於宗教性之契合程度,作為探究「佛教歌仔戲」之基礎。

    再者「佛教歌仔戲」於2007年正式出現之前,「明華園」對於宗教性題材極為熟稔,從外台戲起便試著詮釋民間所熟悉之神明故事題材,推出《濟公活佛》,成為「明華園」之招牌戲目。於是「明華園」將故事題材從民間所熟悉的神明故事,逐漸轉向佛教化題材創作,2001年嘗試以佛學詞彙「乘願再來」作為創作主題,推出同名劇作,成為「明華園」對於「佛教歌仔戲」的初次實驗,藉此傳達佛教當中所講述的愛與寬恕。

    在《乘願再來》內容中甚至是後續推出的《獅子王》,「明華園」僅是利用了佛教化題材作為劇情敘事之用,並無現今「佛教歌仔戲」之宣教意圖,「明華園」是以人性角度觀看「佛教歌仔戲」,與2007年《梁皇寶懺》佛教歌仔戲對比之下,可謂是有極大的差異性。

    因此本章最後一節以「河洛歌子戲團」《梁皇寶懺》作為探究對象,《梁皇寶懺》是首部以佛教經文作為敘事主題,且與佛教單位進行合作,在詮釋上充滿極高的宗教宣教性,使得劇場成為法會道場,且對於「佛教歌仔戲」有著反教育的渲染。因為「河洛歌子戲團」開啟了「佛教歌仔戲」的領域,使得繼《梁皇寶懺》之後,後續近十年內「佛教歌仔戲」成為當代歌仔戲的主要選擇題材。

    第三章為「臺灣當代佛教歌仔戲發展期」,「佛教歌仔戲」經由「明華園」的實驗創作至「河洛歌子戲團」《梁皇寶懺》,「佛教歌仔戲」正式進入發展階段。2008年與2009年許亞芬與唐美雲分別詮釋佛教另一部懺本《三昧水懺》,許亞芬推出《慈悲三昧水懺》、唐美雲推出《宿怨浮生》。兩個劇團之劇本為同一架構,在敘事手法同以「三世輪迴」之因果觀作為貫穿劇情主軸,但兩團當中也有各自所著重之表現,如許亞芬強調因果報應之可怕、唐美雲則以人性角度敘述仇恨的力度。

    兩團承繼著「河洛歌子戲團」的演出模式並加以發揮,除了將歌仔戲中的宣教性大幅提升,且更緊密與佛教單位合作,甚至兩位主要演員都強調為戲「剃度落髮」作為行銷手法,且在戲劇畫面大幅增加僧侶排場,使得歌仔戲徹底佛教化。同時兩個劇團繼演出《三昧水懺》題材之後,各陸續推出一系列「佛教歌仔戲」作品。影響其他歌仔戲團同樣跟進演出,甚至將詮釋題材擴及到佛教中的佛陀、菩薩、高僧、賢王、故事等,使得「佛教歌仔戲」近十年內於現代劇場曝光率極高,更影響慈濟「大愛電視」投入「佛教歌仔戲」製作,推出《菩提禪心》節目作為其理念之宣傳工具。

    第四章為「當代佛教歌仔戲進入電視媒體-大愛電視《菩提禪心》」,由於「佛教歌仔戲」的興盛,且歌仔戲已許久未在電視媒體有新的表演,透過歌仔戲知名演員做為號召,輔以「以戲說法、以法入戲」之精神,將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開示內容作為劇情主題意識,便可以使觀看者能夠更易進入慈濟世界。

    第四章筆者著重於《菩提禪心》節目分析論述,依據筆者觀戲後,將其分類為「佛教人物類」及「演繹佛教義理、宣揚道理」兩類題材。筆者將兩類題材之劇情內容,以三個劇團所演出的作品中,各挑選三部,著重在於劇本改編主題意識、劇情情節脈絡與人物剖析。
    第一類「佛教人物類」,筆者挑選「孫翠鳳藝文工作室」之《木槍刺足》、「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大愛道夫人求法》及「唐美雲歌仔戲團」《求法傳法一念心》為例。這三齣戲的播出時間橫跨於2012年至2015年,這三齣戲分別詮釋佛陀、佛陀的出家弟子「大愛道夫人」及一代名僧「玄奘法師」。三齣戲共通點仍以「因果」作為敘事手法,但在使用的比例卻有輕重之別,因此所詮釋出來的印象也有差異。

    第二類「演繹佛教義理、宣揚道理」,筆者挑選「許亞芬歌子戲劇坊」《世上道理最重》、「唐美雲歌仔戲團」《春櫻小姑》及「孫翠鳳藝文工作室」之《熄滅心火修三昧》為例。這三齣戲的播出時間橫跨於2012年至2014年,這三齣戲的主題意識同樣來自於證嚴法師的開示內容,筆者挑選這三齣的內容當中,對於詮釋上有其利弊,甚至可作為《菩提禪心》之改革出路,在本章筆者將有詳盡之探究。

    第五章為本論文之結論,「佛教歌仔戲」表演場域從現代劇場至電視媒體,筆者認為「佛教歌仔戲」並非不能擺脫教條、戒律等教化模式,詮釋主題也並非不能以佛教人物入題,其敘事手法也可以使用「輪迴因果」,畢竟在中國戲曲「度脫劇」中的「釋教劇」也有這種現象,所以筆者批判當代「佛教歌仔戲」,並不是要遏止歌仔戲演出佛教題材。
    因此本文剖析現今「佛教歌仔戲」表演藝術、題材選擇及詮釋手法。著重於劇目分析與相關專家學者之文獻輔助,為臺灣「佛教歌仔戲」提出建議,使臺灣歌仔戲在面臨宗教性題材時,能有適當詮釋、保有戲曲獨立性。

    A launch about the official beginning of “Modern Taiwanese Buddhism Opera” is “Emperor Liang Repentance” which Holo Taiwanese Opera Troupe adapted from Buddhist scriptures in 2007. Before the play “Emperor Liang Repentance”, the element of immortal gods which appeared in “gods play” was widely used in Taiwanese opera.

    The performance areas of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are always temples, temple fairs and other ritualistic fields. When Idolatrous performances, actors would perform the Eight Immortals or Sansen for expressing gratefulness to Gods, this kind of performance is provided with ritual. With temple fair show, the performances of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are obtained materials from the story of deified history or immortal elements for extending the plot of a play.

    Whether outdoor or inside, Taiwanese opera is quite familiar with using religious themes, and maintained absolute independence space for traditional opera. Traditional opera is not overridden by religion. When watching “gods play”, audiences would not feel the pressure of religious indoctrination. From the actors' interpretation, audiences naturally acquired the spirit of Taoism.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Taiwanese Buddhism opera” performing arts, theme se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and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repertoire, and literature auxiliaries of related scholars, this research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 for “Taiwanese Buddhism opera”, to make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s and to maintain the independence of traditional opera when confronted with religious subjec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及研究徑路4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撰述程序 10 第二章 臺灣當代佛教歌仔戲之前期發展 17 第一節 從「度脫劇」至「佛教歌仔戲」17 第二節 明華園對於佛教歌仔戲之嘗試-《乘願再來》30 第三節 臺灣佛教歌仔戲開端-《梁皇寶懺》59 第三章 臺灣當代佛教歌仔戲發展期87 第一節 《慈悲三昧水懺》與《宿怨浮生》之創作背景87 第二節 《慈悲三昧水懺》與《宿怨浮生》綜合分析121 第三節 《慈悲三昧水懺》與《宿怨浮生》的影響133 第四章 當代佛教歌仔戲進入電視媒體-大愛電視《菩提禪心》141 第一節 《菩提禪心》演出之前-《光目女救母》141 第二節《菩提禪心》歌仔戲之作品分析172 第三節 論《菩提禪心》之論戲曲獨立性237 第五章 結論243 參考文獻249 附錄:《菩提禪心》2012年至2015年6月演出劇目254   表目錄 表2-1:《乘願再來》人物介紹 48 表2-2:《乘願再來》場次大綱(場次名稱由劇團制定) 50 表2-3:《金山御製梁皇寶懺》人物介紹與情節 66 表2-4:《慈悲道場懺法傳》人物介紹與情節 67 表2-5:《梁皇寶懺》之人物介紹 71 表2-6:《梁皇寶懺》演出場次及情節內容 73 表3-1:《水懺序》及《三昧水懺上卷入懺文》人物事件 96 表3-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人物事件 98 表3-3:《慈悲三昧水懺》與《宿怨浮生》之取材來源 99 表3-4:《慈悲三昧水懺》-「上古時代」人物角色 103 表3-5:《慈悲三昧水懺》-「西漢時代」人物角色 104 表3-6:《慈悲三昧水懺》-「唐朝時代」人物角色 105 表3-7:《慈悲三昧水懺》之場次大綱(場次名稱由劇團制定) 106 表3-8:《宿怨浮生》-「上古時代」人物角色 112 表3-9:《宿怨浮生》-「西漢時代」人物角色 113 表3-10:《宿怨浮生》-「唐朝時代」人物角色 114 表3-11:《宿怨浮生》之劇目場次大綱 115 表3-12:《慈悲三昧水懺》與《宿怨浮生》-全知者介紹 126 表3-13:臺灣當代劇場「佛教歌仔戲」劇目 137 表4-1:《地藏經》中光目女之人物介紹 145 表4-2:《地藏經》光目女之情節發展重點 146 表4-3:《地藏經》「光目女」人物情節 148 表4-4:《地藏經》「婆羅門女」人物情節 152 表4-5:《光目女救母》角色人物 156 表4-6:《木槍刺足》人物介紹 181 表4-7:《木槍刺足》場次大綱(場次名稱由劇團制定) 182 表4-8:《大愛道夫人求法》人物介紹 188 表4-9:《大愛道夫人求法》場次大綱(場次名稱由劇團制定) 189 表4-10:《求法傳法一念心》人物介紹 196 表4-11:《求法傳法一念心》場次大綱(場次名稱由劇團制定) 197 表4-12:《世上道理最重》人物介紹 212 表4-13:《世上道理最重》場次大綱(場次名稱由劇團制定) 212 表4-14:《春櫻小姑》人物介紹 220 表4-15:《春櫻小姑》場次大綱(場次名稱由劇團制定) 220 表4-16:《熄滅心火修三昧》人物介紹 227 表4-17:《熄滅心火修三昧》場次大綱(場次名稱由劇團制定)228

    古籍(以朝代排序)

    寶誌禪師,《金山御制梁皇寶懺》(臺南:持明堂印經會,1989)。
    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地藏菩薩本願經》(臺南:和裕出版社,1998年)。
    唐‧慧立撰、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2年)。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

    專書論著(以作者筆畫排序)

    么書儀,《元人雜劇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王馗,《鬼節超度與勸善目連》(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
    朱恒夫,《論戲曲的歷史與藝術》(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李平、李昂校訂,《目連全會》(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新北:稻香出版社,2007)。
    青木正兒,《元人雜劇敘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
    姚一葦,《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臺北:麥田出版社,1900)。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南史第一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陳美羿,《咫尺幸福》(臺北: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3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3)。
    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乙編‧學術進程》(北京:中華書局,2008)。
    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甲編‧學術理念》(北京:中華書局,2008)。
    曾永義,《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慈容法師,《慈悲三昧水懺》(臺北:如是我聞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趙賢明,《大捨無求-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臺北: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2000年)。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8年)。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論述》(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鄭傳寅,《古代戲曲與東方社會》(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註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羅錦堂,《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臺北:中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0年)。

    學位論文(以作者筆畫排序)

    康素慧,《明華園戲劇團《濟公活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趙幼民,《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鄭明棋,《敦煌佛教民間文學之研究-以講唱文學與文化義蘊為中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鍾怡君,《傳統與創新-河洛歌子戲團的發展(1991-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期刊論文(以作者筆畫排序)

    王安祈,〈戲不夠,仙仙湊〉,《傳藝》第106期(2013年6月)。
    林谷芳,〈戲,以及戲之外的-從戲劇的兩面性看《燕雲十六州》〉,《表演藝術雜誌》第48期(1996年11月)。
    林茂賢,〈攀越山頭後又見風景-評明華園的《乘願再來》〉,《表演藝術雜誌》第101期(2001年5月)。
    林茂賢,〈攀越山頭後又見風景評明華園的「乘願再來」〉,《表演藝術》第101期(2001年5月)。
    林智莉,〈熱鬧場中 度化有緣:從明末清初佛教中人戲曲創作觀點,看戲佛融通的可能性即創作規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52期(2012年12月)。
    邱婷,〈演「神」好生精采,論「人」難解困局-評明華園戲劇團「劍神呂洞賓」〉,《表演藝術雜誌》第128期(2003年8月)。
    紀慧玲,〈從《韓湘子》看「台灣百老匯」的無窮潛力〉,《表演藝術雜誌》第145期(2005年1月)。
    紀慧玲,〈就是好「丑」!--明華園走紅,陳勝在功不可沒〉,《表演藝術雜誌》第138期(2004年6月)。
    康素慧,〈打造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創品牌-戲劇世家明華園〉,《文化生活》第73期(2013年9月)。
    張作楷、柯銘峰,〈因果中的救贖-佛教經典大戲《梁皇寶懺》,《傳藝》第69期(2007年4月)。
    曹麗蕙;徐文峰,〈許亞芬 體佛心境,隨安隨喜隨緣〉,《禪天下》第75期(2008年7月)。
    游源鏗,〈無政府狀態下的歌聲-臺灣老歌仔簡述〉,《表演藝術雜誌》第7期(1993年5月)。
    黃雅琪,〈「明華園戲劇團」大事年表〉(2011年1月12日)。
    廖俊逞,〈唐美雲 堅定眼神 穿透十年歲月〉,《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76期(2007年8月)。
    劉培能,〈明華園歌仔戲團在此作場〉,《表演藝術雜誌》第7期(1993年5月)。
    鴻鴻、葉繪,〈「臺灣戲劇何處去」-與陳傳興談歌仔戲及其他〉,《表演藝術》第7期(1993年5月)。
    釋德傅,〈漢譯文本的當代應用及其轉化-從慈濟演繹經藏談起〉,《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4期(2012年)。

    報章雜誌、網路報導(以作者筆畫排序)

    吳進輝:〈許亞芬飾佛陀 用心才傳神〉,(2014年8月21日)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131%3A2014-08-22-02-27-07&catid=202%3A2014-07-24-06-42-14&Itemid=701&lang=zh。
    李珂,〈我省劇作家陳道貴戲曲「三部曲」獲贊〉,《福建日報》,(2014年12月1日) 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4-12/01/content_102426297.htm。
    汪宜儒,〈明華園《乘願再來》登陸演出〉,(中國時報/藝文版副刊),(2013年10月24日)。
    林鶴宜,〈打造驚世high俗豪華繽紛正宗閩南語musical〉,(民生報/A12版/文化風信),( 2004年12月8日)。
    林鶴宜,〈精緻胡撇仔綜藝大誓師-評明華園歌劇團〉,(聯合電子報/外場劇報第52期),(2001年04月12日)。
    林鶴宜,〈劇場變道場-談談這幾年的佛教歌仔戲〉,《表演藝術評論台》,(2011年12月)。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370
    彭鳳英:〈萬人祈福共賞 光目女救母〉,(2012年8月31日)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646%3A2012-09-01-15-30-45&catid=176%3A2012-07-30-03-30-54&Itemid=653&lang=zh。
    楊美鳳:〈歌仔戲花圓滿 弘法提正信〉,(2013年8月31日)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672%3A2013-09-01-02-13-34&catid=192%3A2013&Itemid=692&lang=zh。
    靈鷲山,〈從「娘家」到「回家」 唐美雲為「宿怨浮生」短期剃度出家償宿願〉,(2009年9月23日)http://wenews.nownews.com/news/9/news_9317.htm。

    電子資料

    《法華經序品第一》http://book.bfnn.org/books/0875.htm#a01。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http://book.bfnn.org/books/0875.htm#a02。
    《宿怨浮生》節目冊http://tieba.baidu.com/p/855845380。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75615#p7。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慈悲水懺法》CBETA 電子版(資料底本: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5, No. 1910)。
    漢典http://www.zdic.net/c/2/a/17564.htm。

    影音資料(以發行日期排序)

    林紋守編劇;蔣建元導演,許亞芬歌子戲劇坊製作,《慈悲三昧水懺》,(臺北:飛黃國際傳播有限公司,2008 年)。
    陳勝國編導、陳勝福製作,《乘願再來》,(臺北:明華園戲劇總團,2008年)。
    陳道貴、洪清雪編劇;唐美雲導演;唐美雲歌仔戲團製作,《宿怨浮生》(臺北:武童文化,2009年)。
    米雪編導、秀琴歌劇團製作,《阿育王》,(臺北:公共電視,2010 年)。
    陳勝國編導、陳勝福製作,《老戲迷的壓箱寶I》,(臺北:明華園戲劇總團,2010年)。
    陳貴道、林靖黎編劇 ;張作楷導演;劉鐘元製作,《梁皇寶懺》(臺北:豪客唱片總代理,2011年)。
    梁越玲編劇;曾慧誠導演;尚和歌仔戲劇團製作,《不負如來不負卿》,(高雄:尚和歌仔戲劇團,2014年)。

    網路影音資料

    《菩提禪心》-《大愛道夫人求法》
    《菩提禪心》-《木槍刺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ZfIyLosTA
    《菩提禪心》-《世上道理最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Op_cFah3o
    《菩提禪心》-《求法傳法一念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8SZsQ7s28c&list=PLT4sgC3nGQ6u3lR-vnwToRJTrHQO31mmf
    《菩提禪心》-《春櫻小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4S80OJVok4
    《菩提禪心》-《熄滅心火修三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UihASxTd8&list=PLHB9TvZ5p61QzlXDIq-00FAtCyrlk3MS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CrC1BapP0&list=PLDlqLCyrHQz9wtII7WysjbOxUjPJy1FYN
    中央廣播電台,《訪許亞芬談宗教與戲劇的對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2ZNG4zhetU
    台北電台音樂地圖,〈陳健星編劇談編劇心路歷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LDp5aqiiw&index=8&list=PLR-CHfizBA3K1Y5agRgwqCx16-qdl4vS6。
    證嚴法師「法譬如水」207集https://marksheu.wordpress.com/
    證嚴法師「法譬如水」283集https://marksheu.wordpress.com/
    證嚴法師「法譬如水」76集https://marksheu.wordpress.com/
    證嚴法師「靜思妙蓮華」第3集,2013 https://marksheu.wordpress.com/
    證嚴法師「靜思妙蓮華」第55集,2013 https://marksheu.wordpress.com/

    劇本

    林顯源,《世上道理最重》(20120331二稿)劇本。
    林顯源,《求法傳法一念心》(2014.08.12. 七修稿 )。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6-08-1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