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賴美惠 Lai, Mei-Hui |
|---|---|
| 論文名稱: |
國小代理教師邁向正式教師生涯發展歷程、困境及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Transformative Journey from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to Formal Teachers |
| 指導教授: |
郭旭展
Kuo, Hsu-C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1 |
| 中文關鍵詞: | 代理教師 、正式教師 、生涯發展歷程 、教學與生涯困境 、因應策略 |
| 外文關鍵詞: | substitute teachers, formal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difficulties, coping strateg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0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施行以來,教師的培育管道不再專由師範院校所把持。許多大學紛紛開辦教育學程,廣招有志成為學校老師的學子投身教育。師資培育多元化確實為許多想要投身教育的「準教師們」開了大門,但嚴峻的教師甄選制度與現況,對許多流浪、代理與代課教師而言非常殘酷。對於這些身份特殊的教師們,這當初敞開的大門讓他們對於教育產生偌大的憧憬,但在辛苦修習教育學程與取得教師資格後,教師生涯之門卻是緊閉無情。僧多粥少,在國家花了這麼多心血,培育了愈來愈多具備教師資格的準教師時,考上正式教師的機會卻愈趨渺茫。而隨著家庭觀念的轉變,不婚人口或不生育的頂客家庭數量漸增,也導致了少子化現象愈趨嚴重。少子化與所衍生之大環境對「流浪教師」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代理教師在臺灣是極為特殊的族群,相對弱勢的他們從事與正式教師相同的工作,卻無法享有與正式教師相同的薪資與福利。綜觀國內外有關教師生涯發展歷程研究,幾乎沒有學者針對代理教師進行深入探討,更沒有任何一份研究是以代理教師的視角,探討他們所面臨的生涯抉擇、面臨的多元困境以及有效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深入探討代理教師考取正式教師之生涯歷程,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以及使用了哪些因應策略?經文獻爬梳,過去鮮少有論文是以現職正式教師的視角,探討其過去擔任代理教師所經歷的生命故事。鑒於國內的教學環境,國小代理教師遠比國小正式教師更需要擔負學生、家長、以及校園生態環境所帶來之龐大壓力。因此,針對曾擔任過代理教師的現職教師,本研究擬探討其所經歷的生涯發展歷程、困境及因應策略,比起單純探討國小代理教師,更具有潛力及理論適用性。目前,這樣的研究在國內尚屬少見。在師資培育多元化實施25年後的今日,本研究無論在研究方法上、理論發展上以及實務上均有其貢獻性。
對於脈絡的理解與歷程的探討是本研究的重點。為了深入探討此特殊群體,本研究選用質性研究之多重個案研究法,透過一對一訪談,來探討受訪教師代理生涯歷程當中獨特的生命故事,並從其生涯發展歷程、困境及因應策略三大課題中,分析並歸納其共同之處。在研究對象上,研究者邀請五位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生命經驗,經過三至八年不等之生涯軌跡而從國小代理教師考取正式教師的五位個案。透過多次一對一深度訪談,本研究試著從這些個案的論述中歸納理解一些重要的研究議題:成為國小正式教師應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心態與能力,在少子化等大環境下如何因應?他們可能經歷哪些生涯抉擇?會遇到哪些困境?以及使用了哪些特殊的因應策略,才能順利通過教師甄選?希冀本研究之發現,可以幫助尚在努力,卻仍無法順利考上正式教師的準老師們一些參考依據。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正式教師,是需要經過多年的師資培育及歷練的,而其在任教的過程中更是會持續地遭遇到許多考驗:成功與失敗、熱忱與絕望、成長與停滯以及自信與懷疑等。代理教師在尚未考取正式教師之前,每年在教師甄試的激烈競爭中作戰,他們需面對工作上、考試上的各種責任,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感到壓力或不適應,也可能在雙重壓力之下對於生涯規劃感到困惑,擁有這樣角色的教師實在不在少數。
根據過去文獻,以及本研究之個案訪談資料,將代理教師成為正式教師的歷程歸納為五個階段,包含準備、適應、能力建立、生涯挫折及專家生涯;而在其生涯發展歷程當中可能經歷之困境,則包含心理層面、經濟層面、代理工作層面、政策層面及社會層面;為解決前述所經歷之困境,這些教師會使用以下因應策略,分別有及早定向、人際關係、正向轉化、以正式教師做為職涯規劃、專業合作、間接表達及建立績效。
本研究對於探討代理教師如何轉換成正式教師之生涯歷程、困境與因應策略均有方法論與理論發展上之貢獻。而在實務貢獻上,透過深入理解此特殊族群之生命經驗與深刻的心境轉變而得到的研究結果,亦可提供準教師們在生涯、工作、考試與心境轉換等面向之參考。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transformative journey from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to formal teacher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five formal teachers. Data were analyzed by a qualitative cross-case analysis. Three key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includes five stages: the preparation stage, adaptation stage, capacity building stage, career frustration stage, and the expert stage. 2. Five aspects of difficulties are reported: the mental aspect, economic aspect, substitute work aspect, political aspect, and societal aspect. 3.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seven sorts of coping strategies are widely used: early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building, positive thinking, strong motivation to become a qualified formal teach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indirect expression, and performance orientated. Furtherm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ree countermeasures play essential roles in the challenging journey from substitute teachers to formal teachers, including 1. Positive thinking and tolerance to frustration. 2. Overcome inferiority and bear the pressure. 3. Perseverance and having a sense of crisis. Some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al sectors,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ies are provided.
一、中文文獻
王志嘉(2004)。淺談「醫療法」之修正重點與內涵。臺灣醫界,47(12),41-43。
王聖玓(2008)。探討一般民眾與醫師對「知情同意」之認知差異及其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內政部戶政司(2019)。各縣市人口粗出生率、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及總生育率。擷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田秀蘭、楊淑涵、王麗芬(1996)。生涯規劃。臺北:東大。
白家儀、賴志峰 (2014)。少子化衝擊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3,185-209。
江雅慧(2016)。代理教師邁向正式教師之歷程研究-以小學代理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臺南。
李沁芬 (1992)。輔導教師生涯發展及生涯重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吳清山 (1996)。教師生涯發展之探討。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學術講座專輯,7,11-153。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函儒 (2009)。桃園縣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
李宛臻 (2014)。從少子化的觀點來談國民中學學校行政工作之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100-102。
吳昱慧(2015)。國民小學代理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李明瑄 (2015)。國小教師的生涯發展歷程與自我復原力之個案研究: 以一位私立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臺北:天馬。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證性研究取向(第2版)。臺北:心理。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林幸台 (1989)。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2,265-293。
林慧瑜 (199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師關注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昭仁(2008)。教育界的遊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子翔、吳明隆(2018)。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實施生涯輔導工作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29-31。
孫國華 (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央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93-122,質的研究法。高雄:麗文。
徐惠東 (2013)。從市場行銷概念談國中小因應少子化之道。臺灣教育,681,30-3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電子書。擷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86,c1311-1.php
張添洲 (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
張靜怡(2008)。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生涯調適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教育部(2016)。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擷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454
教育部(2018)。106年版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擷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
教育部(2018)。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擷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952
教育部(2019)。教育部部史。擷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5
教育部統計處(2019)。國民中小學學生數。擷取自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NwAwAA2
教育部統計處(2019)。未來 16 年(108~123 學年)各級教育學生數預測。教育統計簡訊,112。
曹雅惠(2013)。從中小學兼任/代理教師邁向正式教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梁坤明等(譯)(2011)。Gay, L. R., Mills, G. E. & Airasian, P. W.著。教育研究法─分析與應用。臺北:華騰文化。
莊豐賓(2013)。人體研究法之法理實務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法律學系,臺北市。
陳李綢(1988)。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29,15-24。
陳珮琦(2003)。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狀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秀珍(2007)。學前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以普通班的融合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陳曉輝(2015)。國小儲備教師生涯韌性與生涯規劃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曾慧敏(1993)。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工作需求、生涯關注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張老師文化。
黃群豪(2004)。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生涯發展與進修需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黃嫣柔(2015)。國小長期代理教師之生存與生涯發展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游鈺琪(2016)。高職專業群科代理教師成為正式教師之敘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 2 版)。臺北:雙葉書廊。
楊深坑(2006)。國家管理、市場機制與德國近年來師資培育之改革。教育研究 與發展期刊,2(1),119-143。
楊銀興、林政逸、劉健慧 (2007)。我國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問題影響評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6,1-21。
楊家倫 (2013)。少子化衝擊下的學校面相。臺灣教育,681,35-37。
楊戴遙 (2018)。從少子化淺談國小教師面臨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家庭教育雙月刊,74,66-71。
楊馥譽(2018)。臺南市國小代理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蔡培村、陳伯璋等(1993)。國民中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委託研究。
蔡培村、羅文基等(1994)。高級中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委託研究。
蔡培村(1998)。終生學習與教師生涯發展。臺灣教育,565,14-26。
蔡銘津 (2008)。少子化趨勢對教育體系的衝擊與因應。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5(5),101-108。
劉雅惠(1997)。國小教師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應與生涯發展狀況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
劉純良(2010)。專業學會的研究倫理規範與實踐:以英美的社會行為科學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1),40-47。
歐用生(1990)。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運用。臺北:心理。
蕭舒文(2018)。小學代理教師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探究。台灣教育評論月刊,7(12),42-46。
蕭舒文(2019)。小學代理教師工作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賴清標(2004)。師資培育開放十年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58,17-23。
謝曜任(2017)。國小輔導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輔導季刊,53(3),65-70。
鍾宜君(2016)。一般大學中等師資培育機構實習教師困境與因應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文獻
Burden, P. R. (1981).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DeMoulin, D. F. & Guyton, J. W. (1988). A measure of common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career stages as perceived by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Validation of a model for career development. Louisville, KY: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03422)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 G. Heideman, Career Long Teacher Education. Illinois: Charles C.Thomas, 181-193.
Fessler, R. & Christensen. J. C. (1992).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uberman, M. (1989). The professional life cycle of teacher. Teacher College Record , 91(1), 31-57.
Krueger, R. A., & Casey, M.A. (2000). Focus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Lazarus,& Folkman.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Y :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cDonald, J. H. (1985). A career ladder and career alternatives teachers. In Burke, P. J. & Hoideman, R. G. (Eds.), Career Long Teacher Education.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Newman, K. K. (1980). Helping teacher examine their long-rang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or ,15(4), 7-14.
O’Leary, E. V. (1998).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Individual and social thriving.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4(2), 425-446.
Steffy, B.E. ( 1989 ). Career stages of classroom teachers. Lancaster, Basel :Technomic Publishing .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Y: Happer & Brothers.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 D. Brooks, L.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NJ: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7-261.
Super, D. E., Savickas, M. L., & Super, C. (1996).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Associta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21-128.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2019). Total fertility rate population . Retrieved 2019-08-31, from http://worldpopulationreview.com/countries/total-fertility-rate/
Yin, R. K. (201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5th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校內:2025-07-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