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鄭妹珠 Cheng, Mei-chu |
|---|---|
| 論文名稱: |
干寶生平與學術研究 Gan-bao,Life time and Academic Research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68 |
| 中文關鍵詞: | 搜神記 、晉紀 、陽主陰輔 、干寶 |
| 外文關鍵詞: | Gan-Bao, Sou Shen Ji, Jin-ji, Yan Zhu Yin Fu |
| 相關次數: | 點閱:75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學界研究干寶其人者不多,但研究其著作《搜神記》者卻朗朗可觀,何以後人略過作者,逕往《搜神記》研究;又干寶著作遍及四部,何以獨耀眼於子部《搜神記》,實在值得探研。因之,干寶其人、其全著作,成為本研究兩大對象。
本論文凡六章來自二方向:一為干寶之生平;一為學術研究。前者為輔,屬外緣背景研究,置於第二章;後者為本論文的主要重點,將干寶著作依四庫經、史、子、集分類,藉以辨析干寶的學術思想,唯因集部資料亡佚過多,已難有全貌,故與子部合一章,則分別置於第三、四、五章,最後再置結論一章。
每一部皆著手於時代背景、著作動機與思想內涵、價值影響四大面向,藉以從中剖析干寶著作的縱向思想,此縱向大抵由順儒與反儒兩大脈絡構成,前者主要源自《易注》陽主陰輔的讖緯元素,後者則是反天命,重人事的史家自省所構成;前者是順承,比重多,後者為反思,比重較少,但卻是干寶最大成就所在,即為後人推崇《晉紀.總論》的史論地位與《搜神記》子部成就的部分。
故通本《搜神記》為經部陽主陰輔與史部自省、子部小說反儒思想所構成;故《搜神記》有史部省思,並非殘叢小語之作,然因尚在轉型,亦未進化至純小說創作的階段。故本論文乃提供《搜神記》之研究者,子部之外更多思考面向,亦為《搜神記》的時代價值,做一重新定位。
Researchers focused on Gan-Bao’s complete works while there are few studies concentrating on Gan-Bao himself. Why do so many studies ignore the author and merely place emphasis on his work Sou Shen Ji? Gan-Bao’s complete works includes Siku but much highlight is done on the book of Zi. There is food for thought. Therefore, Gan-Bao and his works were the main research of this study.
The study consisting of six chapters was twofold: the biography of Gan-Bao 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The former section, 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is catalogued in Chapter Two. The later section is arranged in Chapter Three, Chapter Four and Chapter Five; and the main content is classified into Gan-Bao’s Siku into Jing, Shi, Zi, and Ji to analyze Gan-Bao’s academic ideas. Due to the majority of missing Ji documents, Ji was combined into Zi. The final section is the conclusion.
Each book of Siku emphasizes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the motives for writing, the inner thoughts, and the value of impacts; and they analyze the ideas of Gan-Bao’s work. Gan-Bao’s ideas consist of Confucianism and Anti-Confucianism. The former one is derived from the book of Yi Zhu–the elements of Yan Zhu Yin Fu; the later one is the anti-destiny and is composed from the reflection of historians.
Sou She Ji consists of Yan Zhu Yin Fu of the book of Jing, the reflection of the book of Shi, and the Anti-Confucianism of the book of Zi. Hence, ther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book of Shi, and this was not the remains of the works. Due to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is complete work had not yet evolved into the stage of pure novels. Therefore, this thesis provides more thoughts outside the book of Zi for the researchers of Sou Shen Ji and re-orientated for the value of Sou Shen Ji in this time.
(專書依作者朝代,其餘則依出版年排列)
一、專書
(一) 經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尚書》,收錄於《十三經注疏(一)》,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第六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京房,《京氏易傳》,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二六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陸賈,《新語》,收錄於《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班固等著,《白虎通》,《百子全書(冊二十七)》,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漢】鄭玄注,《周易鄭注》,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出北京新一版。
【漢】鄭玄注,《易緯乾鑿度》,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二)》,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五)》,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八)》,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魏】何晏注、【唐】孔穎達疏,《京氏易傳》,收錄於《十三經注疏(一)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一八九.四書類》,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錄於《文津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一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晉】范寧,《春秋榖梁傳范氏集解》,收錄於《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六三冊.孝經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胡安國,《胡氏春秋傳》,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第五一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李光,《讀易詳說》,收錄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四冊》,(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1992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鄭剛中,《周易窺餘》,收錄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冊五》,(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1992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出北京新一版。
【宋】丁易東,《易象義》,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六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趙汸撰,《春秋左氏傳補注》,收錄於《宋元明清十三經注疏匯要.第九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
【明】潘士藻,《讀易述》,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沈炳震撰,《九經辨字瀆蒙》,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孝經類.六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江永,《禮書綱目》,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台北:台灣商務,1981年。
【清】惠棟,《周易述》,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一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惠棟,《易漢學》,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秦蕙田撰,《五禮通考》,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一三O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余蕭客撰,《古經解鉤沉》,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孫星衍撰,《周易集解》,收錄於《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八十八》,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清】張惠言,《易義別錄》,收錄於《皇清經解.卷一千二百四十二》,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11月再版。
【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三)》,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六》,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清】方成珪,《干常侍易注疏證》,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清】杭辛齋《學易筆談》,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經典類》,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10月第1次印刷。
(二)史
【漢】司馬遷,《史記》,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三國】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集解書》,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晉】袁宏撰.王雲五主編,《後漢紀》,收錄於《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68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唐】房玄齡,《晉書》,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唐】魏徵,《隋書》,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九一冊.正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長孫無忌,《隋書.經籍志》,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劉知幾著、【清】淵起龍釋、【民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唐】李延壽,《北史》,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唐】李延壽,《南史》,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宋】劉昫等修,《舊唐書.經籍志》,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歐陽脩、宋祁撰,《唐書》,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九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一一八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鄭樵撰,《通志》,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一三一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二二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徐碩撰,《至元嘉禾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四九.地理類》,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明】楊時偉,《諸葛忠武書》,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一五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李賢《大明一統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清】朱彛尊撰,《經義考》,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三五.目錄類》,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鍇,《尚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第四o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趙翼撰,《二十二史劄記》,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年,2005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出北京新一版。
【清】湯球輯本,《晉陽秋輯本》,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湯球輯本,《漢晉春秋輯本》,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三月。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三月。
【清】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沈翼機等編撰,《浙江通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八三.地理類》,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子
【漢】劉歆;晉.葛洪,《西京雜記》,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類.冊三四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王逸,《楚辭章句》,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楚辭類.冊三五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王符撰,《潛夫論》,收錄於《百子全書(七)》,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魏】嵇康,《嵇中散集》,收錄於《人人文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魏】王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晉】葛洪撰,《抱朴子》,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六五.道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葛洪,《神仙傳》,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冊三五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寶林,《元和姓纂》,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九六.類書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收錄於《中華大藏經.冊六一》,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冊二九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李昉等著,《太平御覽》,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二九六冊.類書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冊三o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鄭樵撰,《通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三一.別史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三O六冊.類書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王應麟,《玉海》,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冊三一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吳炯撰,《五總志》,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八六冊.雜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冊三0八》,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六三.類書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冊三二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陳耀文撰,《天中記》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冊三二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收錄於《四部刋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何焯撰.蔣維鈞編,《義門讀書記》,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六六.雜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乾隆二十九敕,《欽定大清一統志》,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一六三冊.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孫灝.顧棟高等編纂,《河南通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九六.地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四)集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宋】黃庭堅撰;宋.史容注,《山谷外集詩注》,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三七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呂南公,《灌園集》,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三七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王應麟,《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四三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金】王若虛,《滹南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一二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楊榮,《文敏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七九.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董榖,《碧里雜存》,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秦皇島市:中華書局,1985年。
【明】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冊四七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馮惟納撰,《古詩紀》,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六一冊.總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朱鶴齡撰,《愚菴小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五八.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國書局香港分行,出版年不詳。
【清】黃奭,《黃氏逸書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
【清】王仁浚,《玉函山房輯佚書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一、 近人著作
湯錫予撰《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75年7月。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考佚》,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11月出版。
張儐生,《魏晉南北朝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陳飛龍,《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陳飛龍,《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2年。
蕭公權,《中國思想史》,收錄於《蕭公權全集之四》,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收錄於《屈萬里全集.第八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出版。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楊柳橋,《荀子詁釋》,新竹:仰哲出版社,1987年。
胡樸安,《周易古史觀》,台北:仰哲出版社,1987年11月。
張純一,《墨子集解》,四川: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3月。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劉澤華,《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牙含章、王友三,《中國無神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十月版。
黃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錄》,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年。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六月初版。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6年。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收錄於《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喬治忠,《眾家編年體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吳國欽校注,《關漢卿戲曲集》,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張慶民,《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台北:大展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劍國,《中國小說通史.先唐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三、 學位論文
【台灣地區】
金克斌,《魏晉志怪小說中的世界──以搜神記為中心的研究》,東海大學歷研所碩士論文,1984年。
崔俊夏,《枕中記南柯太守傳與九雲夢之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翠萍,《《搜神記》與《嶺南摭怪》之比較研究》,成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蔡麗雲,《中國民間動物故事類型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淑珍,《論《搜神記》的民間童話質素》,台南大學國民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賴采蘋,《《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中正中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佩玫,《《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
蘇榮彬,《神道設教─《搜神記》感應類故事研究》,中興中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淑鵬,《干寶與《搜神記》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大陸地區】
吳 曉,《《搜神記》中的民間文學作品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溫振興,《《搜神記》連詞研究》,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王冠波,《論干寶及其搜神記》,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張榮和,《論《三國志注》之嗜奇愛博─裴松之《三國志注》特徵初探》,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碩。
侯興祥,《搜神記如性形象研究》,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余作勝,《《搜神記》精怪故事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秀芬,《《搜神記》介詞系統及其歷史定位》,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亞南,《搜神記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任曉卉,《二十卷本《搜神記》故事類型及其文化意蘊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沈曉梅,《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蔚立娜,《《搜神記》經典故事原型及嬗變研究》,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苗太琴,《《搜神記》人稱代詞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冬,《《搜神記》名詞同義詞研究》,長春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四、 單篇論文
葉友琛,《虛浮世界的清流─《周易干寶注》述評》,《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總第三十四期。
王盡忠,<干寶生平略考─紀念干寶逝世1650周年>,《中州今古》,2001年第六期。
李劍國、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論文集.干寶考》,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龔舒、曾紹皇,<從《搜神記》看魏晉神怪題材的世情化傾向>,《懷化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5年8月。
王恆展,<博采異同 遂混虛實─論干寶小說理論與實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1卷第5期。
江師建俊,<阮籍「達莊」、郭象「隱莊」、王坦之「廢莊」在魏晉莊學發展中的意義>,《六朝學刊》,第二期95年8月。
沈星怡,<干寶與蒲松齡創作思想之比較>,蒲松齡研究,study on Pu Songling編輯部郵箱,2007年02期。
李傳印,<《晉紀.總論》的史學價值>,史學月刊,2007年第8期。
秦平,<晉代經學之華章:范寧《春秋榖梁傳集解》─以經典解釋學方法為視角>,第三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
五、 工具書
劉汝霖,《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張可禮,《東晉文藝繫年》,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吳文治,《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陳慶麒編纂,《中國大事年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張福裕、劉占武編著,《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杜建民,《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山東:齊魯書社1995年2月第1次印刷。
曾蓓藵、王孝平編,《中國歷史大事記》,台北:年輪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六、 多媒體資料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網址:http://www.sikuquanshu.com
全國博碩論文資訊網,國家圖書館,網址:http:/www.ncl.edu.tw。
中國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網址:http://hk.wanfangdata.com/wf/cddb/cddbft.htm
中國學術期刋電子雜誌社,金珊資訊有限公司。
網址:http://www.csi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