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美燕
Lei, May-Yan
論文名稱: 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協政經關係之變遷與發展
Analysis Politic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指導教授: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中國、東協、政經發展
外文關鍵詞: ASEAN, Economy, Political, Post-Cold War Era, China
相關次數: 點閱:68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現實主義為主要研究途徑,分析後冷戰時期國際新秩序影響中國和東協互動的因素,以及中國與東協分別為追求國家利益而努力相互改善關係。後冷戰時期的到來迫使中共面對變化的安全及戰略環境,而調整其對東南亞的敵對政策;東協的中國政策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亦有調整,即從冷戰時期防堵共產勢力轉變到面臨全球化挑戰而強調東亞區域合作,故積極和中國建立互利的合作夥伴關係,然而中國和東協的合作將會影響其他強權在亞洲勢力的消長與南海主權等問題。
      區域合作得以進展的基本原因是參與各方彼此間得以平等互利,從較不具爭議事項開始合作,中國和東協已建立自由貿易區促進區域經濟整合,做為中國和東協合作夥伴關係之基礎,若雙方經濟整合持續有成果並溢出至政治合作,中國和東協合作夥伴關係在可預期的未來將成為建構亞洲新秩序的關鍵因素。

      This thesis is mainly analyses that China and ASEAN cooperate to teach other to pursue their country benefit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SEAN’s polices to China have been chang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at is, from preventing the Communist power in the Cold War to emphasize the cooperation with Asia area by facing the global challenge.
      The reason the cooperation goes smoothly is that China and ASEAN underscored their commitments to handling their cooperation partnershi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mutual benefits and equality, and they have contacts to establish a free trade area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s. If the cooperation partnership in economic integration does work successively and can spillover to political cooperation, China and ASEAN will be in the near future as major power to shape the new order in Asia.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21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23 第五節 章節安排…………………………………………………………………28 第二章 冷戰後亞太政經情勢之變遷與發展(1990~1996)……………………30 第一節 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及區域主義的盛行 ………………………………30 第二節 亞洲主義與亞太主義的海陸之爭 ………………………………………32 第三節 中國大陸對東協的外交政策 …………………………………………35 第四節 東協的回應………………………………………………………………40 第五節 中國與東協的合作與矛盾………………………………………………49 第三章 亞洲金融風暴對中國與東協關係的衝擊 (1997~2004) ………………54 第一節 金融風暴後的東亞政經情勢發展 ………………………………………55 第二節 金融風暴後的東亞區域權力結構變化 …………………………………57 第三節 金融風暴後的東協與東亞合作 …………………………………………66 第四章 影響中國與東協關係發展的外部因素 …………………………………82 第一節 亞太主要勢力在東亞之權力競爭 ………………………………………82 第二節 南海主權爭議……………………………………………………………90 第五章 中國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分析 ……………………………………94 第一節 東協國家整合的動機 ……………………………………………………95 第二節 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 …………………………………………………97 第三節 東協的政經目的………………………………………………………100 第四節 中國政經發展策略之運用……………………………………………105 第五節 中國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對雙方的影響…………………………116 第六節 小結……………………………………………………………………127 第六章 結論 ……………………………………………………………………129 參考文獻 …………………………………………………………………………135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書
    1.王士彔、王國平著:《從東盟到大東盟-東盟三十年發展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3月)。
    2.王逸舟著:《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9年)。
    3.王躍生:《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4.宋鎮照著:《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6年)。
    5.宋鎮照著:《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9年)。
    6.宋鎮照著:《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5年)。
    7.宋興洲著:《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台北:鼎茂圖書,初版:2005年)。
    8.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聯邦出版社,初版,2000 年)。
    9.杜震華、盧信昌:《世界經濟概論-東南亞篇》,(台北:華泰文化公司,1版2刷,2001年6月)。
    10.林正義著:《東南亞區域安全體系的研究—理論與實踐》,(中央研究院,初版,1999年)。
    11.林碧昭著:《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二版,1999年)。
    12.周世雄著:《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4年)。
    13.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 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初版, 1999 年 2 月)。
    14.易君博著:《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四版,1996年)。
    15.長谷川慶太郎著:汪仲譯,《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96年)。
    16.洪丁福著:《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啟英文化公司,初版,1996年)。
    17.翁明賢著:《國際組織新論》,(台北:正中出版社,初版,1995年)。
    18.梁守德主編:《冷戰後國際關係中的彼與己》,(當代世界出版社,初版,2002年)。
    19.郭承天:《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臺北:時英出版社,1997年)。
    20.陳欣之著:《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初版,1999年)。
    21.陳怡君:《東協關稅減讓對我國的影響與分析》,(台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00年)。
    22.陳鴻瑜著:《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初版,1992年)。
    23.陳鴻瑜著:《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24.陳鴻瑜著:《臺灣:邁向亞太整合時代的新角色》,(台北:臺灣書店,初版,1996年)。
    25.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一)》,(台北:翰蘆圖書)。
    26.陳沖、王耀興編,《亞洲金融風暴研究》(台北:財政部金融局,1998)。
    27.陳勁:《歐盟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版,2002年)。
    28.陶威廉等著:田弘茂主編,《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初版)(1996年12月)。
    29.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 :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初版,2001年)。
    30.蔡政文著:《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出版社,初版,1989年)。
    31.蕭全政等著:《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初版,1996年)。
    32.蕭全政:《東亞金融危機對亞太區域安全的影響》(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1999)。
    33.蕭新煌、顧長永主編:《新世紀的東南亞》,(台北:五南圖書,初版,2002年)。
    34.盧明華:《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5.謝福進等著:《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初版,2003年)。
    36.顧長永著:《臺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互賴發展的順境與逆境》,(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1998年)。
    37.顧長永著:《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5年)。
    38.趙明義著:《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初版,1996年)。

    (二) 中文期刊論文
    1.王傳寶:〈東協合作前景:『十加三』機制未來走向與中國的目標〉,《中國評論月刊》(香港),2001年4月號,頁9-11。
    2.朱文暉:〈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各國的憧憬與感受〉,《中國評論》(台北),頁64-74。
    3.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8期,頁71-94。
    4.江亦麗:〈二○○二年亞太安全形勢綜述〉,收錄於張蘊岭、孫士海主編之《亞太藍皮書: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0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293-306。
    5.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7期(2003年),頁12-27 。
    6.宋鎮照:〈東南亞金融風暴之政治經濟意涵〉,《海峽評論》(台北),第85期(1997年11月),頁 12-15。
    7.宋鎮照:〈中共與東南亞之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東亞季刊》(台北),第29卷1期(1998年1月),頁57-78。
    8.何建雄、高連福、魯閔:(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新發展),收錄於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主編之《經濟全球化大潮與中國對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頁422-436。
    9.李文志:〈後冷戰時代亞太安全體系發展與台灣戰略的思考〉,收錄於蕭全政等著之《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頁29-140。
    10.李國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經背景分析〉,《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71-82。
    11.林欽明:〈東協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25卷第7期(2002年7月),頁61-68。
    12.林曉光:〈戰後日本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亞洲論壇》(香港),第 4 期(2000年),頁 21-29。
    13.吳宗憲:〈全球化下的台灣「南向政策」的機遇與挑戰:國際典則理論的研究觀點〉,(2003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14.吳宗憲:〈論「中共-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構與挑戰〉,《新世紀的東亞》,(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9月),頁357-358。
    15.吳福成:〈亞洲新震撼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25卷第7期(2002年7月),頁48-51。
    16.吳玲君:〈東協國家 APEC 政策的政經因素〉,《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第3期(2000年),頁 39-43。
    17.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國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頁21-25。
    18.邱啟楓:〈中國與東南亞經貿創雙贏〉,《亞洲月刊》(新加坡),(2002年9月23-29日),頁36-37。
    19.林欽明:〈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2000年8月),頁2-7。
    20.林若雩:〈中共與東南亞之經濟整合現狀與發展〉,《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第7卷第 12 期(2004年12月10日)。
    21.林碧炤:〈改革開放聲中的中國外交〉,《光復大陸》(台北),第263期(1988年11月),頁71-94。
    22.林麗香:〈中國與美國在東南亞的競逐〉,《中國問題研究》(台北),第36卷第2期(2002年2月),頁56-79。
    23.金榮勇:〈柯林頓政府的東南亞政策〉,《美國月刊》(台北),第8卷第5期(1993年5月),頁69-81。
    24.金榮勇:〈一九九○年代日本的亞太政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2卷第6期(1993年5月),頁30-39。
    25.金榮勇:〈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起因、影響與展望〉,《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1期(1998年1月),頁1-14。
    26.金榮勇:〈東亞金融風暴對東協組織的影響〉,《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第2期(1998年1月),頁55-67。
    27.金榮勇:〈亞洲金融風暴與東南亞經濟安全體系之建立〉,《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14。
    28.金榮勇:〈布希政府的東南亞政策與挑戰〉,《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0卷第6期(2001年11、12月),頁53-68。
    29.門洪華:〈國際機制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戰略〉,《中國大戰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頁225-284。
    30.胡鞍鋼:〈建構中國大戰略:“富民強國”的宏大目標〉,《中國大戰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頁3-40。
    31.徐之先、劉軍紅:〈變革中的日本〉,《亞太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頁86-108。
    32.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國對東協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83-94。
    33.陸建人:〈東協合作前景:『十加三』」機制開創東亞合作新紀元〉,《中國評論月刊》(香港),2001年4月號,頁8。
    34.陳鴻瑜:〈南海之石油資源開發與政治衝突〉,《東南亞季刊》(台北),第1卷第3期(1996年7月),頁35-39。
    35.陳勁:〈東協對內及對外安全機制的演變與策略〉,《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高雄),第41卷第6期(2002年11、12月),頁81-107。
    36.陳治萍:〈東協區域主義與台灣南聯策略之分析〉,收錄於蕭全政等著之《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頁155-220。
    37.陳治萍:〈南海地區情勢變化與台灣因應之道〉,收錄於蕭全政等著之《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頁221-302。
    38.喻常森:〈日本與東盟關係中存在的問題〉,《亞洲論壇》(香港),第2期總第3期(2000 年),頁 16。
    39.曹筱陽:〈布希鄭府亞太政策調整〉,收錄於張蘊岭、孫士海主編之《亞太藍皮書:2000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321-334。
    40.曹筱陽:〈新世紀美國的亞太戰略-繼承與演變〉,收錄於張蘊舲主編之《亞太籃皮書: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00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256-271。
    41.馮昭奎:〈經濟外交的興起〉,《世界知識》(北京),第24期(1997年),頁14-15。
    42.張華:〈東盟與龍共舞〉,《亞洲週刊》(香港),2002年9月,頁48。
    43.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1-2。
    44.張虎、許光泰主編:《中共十六大後走向》(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頁41-50。
    45.張惠玲:〈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戰略考量評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7期(2001年7月),頁4-16。
    46.張蘊玲:〈東亞合作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第25卷,第7期,2002),頁61-68。
    47.張惠玲:〈亞洲金融機對中國區域霸權目標之影響〉,《問題與研究》〈台北〉,39卷2期,〈2000年2月〉,頁51-65。
    48.蔡增家:〈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日本、東協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的轉變〉,《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5卷第4期(2002年7、8月),頁75-99。
    49.蔡增家:〈冷戰後中國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71-82。
    50.蔡東杰:〈東亞雁形結構的調整與變遷〉,《中國問題研究》(台北),第36卷第2期(2002年2月),頁56-79。
    51.蔡宏明:〈大陸與東協攜手打造世界最大貿易區〉,《貿易雜誌》(台北),第 115期(2003年1月),頁24-28。
    52.鄭宇碩:〈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台北:願景基金會,2000年12月),頁1-8。
    53.趙文衡:〈區域貿易協定與東亞國際政經體系之重組〉,《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1卷第6期(2002年11、12月),頁81-107。
    54.趙文衡:〈東協與中國成立自由貿易區初探〉,《經濟論壇》(台北),第25卷第2期(2002年),頁98-106。
    55.鄧小平:〈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收錄於《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卷,頁229-230。
    56.劉二龍:〈經濟與政治的接軌-由東協自由貿易區看中共區域版圖的擴張〉,《共黨問題與研究》,第28卷第8期(2002年8月),頁66-69。
    57.閻學通:〈中國外交需要立足周邊〉,《瞭望周刊》(北京),第11期(2000年3月),頁49-50。
    58.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頁21-33。
    59.潘石英:〈南海與歷性權利的國際慣例〉,《國家政策雙周刊》(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第 96 期(1994 年 10 月 4 日),頁 7-9。
    60.蕭全政:〈亞太地區國際多邊合作典則的最近發展及其限制〉,收錄於田弘茂主編之《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頁1-29。
    61.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的角色〉,《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14期(2001年),頁201-222
    62.蕭全政:〈後冷戰時代亞太政經變遷中的兩岸關係〉,收錄於蕭全政等著之《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頁1-29。
    63.蕭全政,〈兩種社會科學典範〉,《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1994),頁59-85。
    64.蕭全政:〈全球化下亞太政治經濟發展之前景〉,《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6期,(2001年6月),頁23-29。
    65.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3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56-79。
    66.謝福進:〈後冷戰時期東協與中共之安全戰略目標衝突-台灣議題〉,《遠景季刊》(台北)(第3卷第1期,2001年),頁93-104。
    (三) 學位論文
    1.呂冠頤:《現狀霸權與崛起強權互動模式之研究:一個理論與歷史的分析途徑》,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2003年。
    2.吳素馨,《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國協合作夥伴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2001年。
    3.吳德鳳:《東亞金融危機對亞太區域安全影響之政治經濟分析》,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4.林碧美:《東亞金融危機之政治經濟分析》,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5.卓秀玲:《從PECC到APEC: APEC建制化發展中的認知因素》,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2001年。
    6.黃金湯:《後冷戰時期中日外交關係》,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1年。
    7.盧俊偉:《中國區域發展之政經分析,(1949~2002)》,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2002年。
    8.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2000年。
    (四) 網站資料
    1.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 http://www.aseansec.org/13100.htm
    (2005年6月)。
    2.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3.大紀元:東協10國經貿攻防要塞: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3/13/n847150.htm
    (2005年4月)。
    4.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sear.cier.edu.tw/jk.htm。
    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6.中國網:(朱鎔基:10年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PI-c/73119.htm。
    7.中國東盟自由貿易網:http://www.cafta.org.cn/。
    8.中國海關統計:http://www.tdctrade.com/chinastat/chinese/。
    9.中興大學全求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50
    10.中興大學全求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50。
    11.東亞區域整合型態與台灣處境 [1]之探索:http://www.tier.org.tw/ctasc/issue/FTARTA/Article4.htm
    (2005年4月)。
    12.東盟經貿網:http://www.wenweipogx.com/ASEAN/indexe.asp。
    13.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1/TE-B-091-019.htm。
    14.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15.經濟部投資業務處: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5/04/24-101.htm。
    16.遠景基金會論壇: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activity/mt910506.htm

    17.博鰲亞洲論壇:http://www.boaoforum.org/Html/home.asp
    18.蔡宏明:〈APEC在促進區域整合之現況與展望〉,《經濟情勢暨評論月刊》(台北),第4卷第1期(1998年5月)。網址:http://www.moea.gov.tw/~ecobook/cynex/sac16.htm。
    19.洪財隆:〈中國與東協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進程內容與效應〉,頁1-17,http://cfcc.nthu.edu.tw/~newsletters/series/4/pdf/feature1_hong.pdf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在南海問題的基本立場以及解決南沙爭端的政策主張), http://www.fmprc.gov.cn/chn/6000.html//;林若雩,(評析中國於東亞高峰會之角色),http://enadm.url.com.tw/ind/files/literature/4470.4818_4.pdf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南海問題的由來」,http://www.fmprc.gov.cn/chn/5997.html//.
    22.ASEAN Secretariat:“Joint Statement on East Asia Cooperation,”http://www.aseansec.org/5469.htm、
    23.ASEAN Secretariat:“Press, Statement by the Cahirman of the 7th ASEAN, Summit and the 5th ASEAN+3 Summit, ”http://www.aseansec.org/5467.htm。
    (五) 西文書籍
    1.Andreas Hasenclever, Peter Mayer, Volker Rittberger,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Barry Buzan, Charles Jones and Richard Little, The Logical of Anarchy: Neorealism to Structural Realism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1993 ).
    3.Koro Bessho, Identities and Security in East Asia(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9).
    4.Charles P. Kinder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C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5.Cheong Inkyo.,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Recent Development of FTA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KIEP),2002).
    6.Chris Brown,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undmills: Macmillian Press, 1997).
    7.Duncan Snidal,“The Gam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edited by Kenneth A. Oye, 1986.
    8.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 Unrivaled-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9.Hans. J. Morgenthau and Kenneth W.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Knopf, 1985).
    10.Hans. J. Morgenthau, Scientific Man Versus Power Politics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6 ).
    11.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Martin Griffitbs, Realism, Id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A Reinterpretati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2).
    13.Roger D. Spegele, Political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4.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9).
    15.Robert Gili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6.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on :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7.Robert M. Grawford, 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cold War: Rethinking Neoliberal Approca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artmouth : Dartmouth Publishing,1996).
    18.Robert Powell,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19.Riordan Roett, MERCOSUR: Regional integration world Markets(London: Lynne Rienner Press, 1999).
    20.Stephen D. Krasner,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21.Michael Nichols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1998).
    (六) 西文期刊
    1.Arthur A. Stein,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New York), Vol.36, No.2,(1982). PP.115-116.
    2.Benjamin Frankel,“Restating the Realist Case: An Introduction,”Security Studies, Vol.5(Spring 1996). PP.XIV–XX.
    3.C. Randall Henning, “Systemic Conflict and Rrgional Monetary Integration:The Case of Europ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New York),Vol.3, No.52,(Summer 1998). PP.537-568.
    4.Chang Hui-Ling, “Trade as a Stepping Stone to Power,”Taipei Times(Taipei),(2002),PP.8-10
    5.Ching Cheong,“China FTA Could Be Engine of Growth for Asia,” The Strait Times(Singapore),(December 2001), PP.13-16.
    6.David Dessler,“What at Stake in the Agent-Structure Deb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New York),Vol.43,No.3. PP.451-453.
    7.Duncan Snidal,“The Limits of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New York),Vol.39, No.4 (1985), PP.591-593.
    8.Evans. Thammy,“The PRC’s Relationship with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Modern Asian Studies(London), Vol.37, No.3 (July 2003). PP.737–763.
    9.James A. Baker III,“America in Asia: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Foreign Affairs(New York), Vol.70, No.5(Winter 1991),PP.1-18.
    10.Jonathan M. DiCicco and Jack S. Levy,“Power Shifts and Problem Shifts: The Evolution of the Power Transition Research Program,”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43,No.6(Dec.1999), PP.670-979.
    11.John G. Ruggie,“International Responses to Technology : Concepts and Trends,”International Orgnatization(New York),Vol.29,No.3(1975), PP.561-572.
    12.John Ravenhill,“Economic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 Changing Incentives,” Asian Survey(Berkeley),Vol.35,No.9 (1995), PP.850-866.
    13.Kenneth N. Waltz,“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Vol. 25, No.1(Summer, 2000), PP.5-41.
    14.Kerongkqew, Medhi.“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crisis : A case of globalization gone wrong, ” Globalization and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London),(2002), PP.60-84.
    15.Kusuma Snitwongse,“Thirty Years of ASEAN : Achivement Through Political,” The Pacific Review(Oxford),Vol.11, No.2 (1998),PP.183-194.
    16.Martin Feldestein,“Refocusing the IMF,”Foreign Affairs(New York)(March / April 1998), PP.90-92.
    17.Nye, Joseph Jr. “East Asian Security: 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Foreign Affairs(New York),( July/August 1995), PP.90-92.
    18.Patrcik James,“Structural Realism and the Causes of War,”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39, No.2(Oct. 1995), PP.181-208.
    19.Peter M. Hass, “Introduction: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Vol.46, No.1(1992). PP.1-35.
    20.Randall L. Schweller, “Neorealism’s Status-Quo Bias: What Security Dilemma ?”Security Studies(Cambridge), Vol. 5(Spring 1996),PP.90-121.
    21.Robert Powell, “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Neorealist-Neoliberal Deb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Vol.48,No.3(1994),PP.313-344.
    22.Rosemary Foot,“China in the Asian Regional Forum,”Asian Survey,Vol.37,No.5,(May, 1998),PP.338-343.
    23.Ross H. Munro,“Awakening Dragon :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Policy Review (Washington), (1992).
    24.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New York),Vol.72, No.3(Summer 1993),PP.25-27.
    25.Sharma, Shalendra D.,“Beyond ASEAN and APEC : Towards a New Asia-Pacific Economic Regionalism,”East Asia Review, Vol.14, No.3(2002),PP.37-48.
    26.Stephen M.Walt, “Alliance Formation and the Balance of World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Vol. 9, No.4 (Spring, 1985),PP.3-43.
    27.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 :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New York), Vol.36,No.2(1982), PP.13-16.
    (七) 翻譯著作
    1.Andrew Heywood 著,林文斌、劉兆隆等合譯:《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1998年4月)。
    2.Barry B. Hughes 著,歐信宏、陳尚懋等合譯:《國際政治新論,上冊》(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1999年4月)。
    3.Kenneth N.華茲(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
    4.大衛.A‧鮑德溫主編,肖歡容譯:《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Robert Gilpin著,郭樹勇譯:《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Robert O. Keohane、Joseph s. New Yorke 合著:門洪華譯:《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7.Willian Overholt著,鄭正鈐、湯觀明譯:《中國威脅》,(台北:智庫文化,第1版,1999年5月)。
    8.K. Scott Mcmahon 著,曾祥穎譯:《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台北:麥田出版社,初版,2001年8月),頁5-10。
    9.Dokolsky Richard, Angel Rabasa, C.R. Neu, 高一中譯:《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10.卡利扎德、萊斯著,張淑文譯:《21 世紀的政治衝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000年 10 月)。
    11.佐藤考一著,李明峻譯,(南中國海的國際關係:『中國(共)威脅論』與東協),《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2期(1997年4月),頁38-40。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7-07公開
    校外:2007-07-0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