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錢弘捷 Chien, Hung-Chieh |
|---|---|
| 論文名稱: |
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 Diasporic Studies of Veterans from Mainland China after 1949 in Taiwanese Fiction |
| 指導教授: |
應鳳凰
Ying, Feng-Hu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75 |
| 中文關鍵詞: | 意識型態 、老兵 、離散研究 、文化屬性 、身份認同 |
| 外文關鍵詞: | cultural attribution, ideology, veteran, diaspora studies, ident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6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為八章,希望透過戰後台灣小說老兵書寫的離散研究,能從「文化身份」的角度,跳脫出只以「國族意識」或「本質論」作為詮釋框架的侷限。試圖從差異的身份觀點來找出對於「老兵身份」,同時也是「作家身份」在文化屬性與身份的認同的流動性,而不是透過過去國家機器單一意識型態建構下對「老兵身份」的認知。
本論文共分兩大部分來探討戰後老兵書寫的發展軌跡與作家思想和文本的細部分析。首先,本論文一到三章分別討論「老兵書寫的界定與研究方法」、「尋找散落在台灣邊緣的外省第一代老兵歷史」、「老兵書寫的歷史發展」,作一具體的縱向延伸,從「歷史學」與「社會學」的範疇讓讀者能更瞭解「老兵書寫」背景的具體意涵。
本論文四到六章,一方面從時間的縱向面,分析了六0年代以迄八0年代台灣作家老兵書寫在不同時空環境、不同族群、世代的特殊性,一方面也從作家內部差異的橫向面,以流動性的離散觀點,探討作家身份的文化再現與文化含混後的在地化現象,如六0年代的老兵書寫,雖然對老兵表達了深刻的人道主義懷關,但在單一的「中國屬性」身份認同下,老兵並沒有文化屬性與身份認同的矛盾,相對地則顯得和台灣土地、人民互動並不高。而七、八0年代戰後第三代的本省籍作家的老兵書寫,呈現的焦點是屬於老兵本身主體的離散思維,和外省第二代作家在面對老兵書寫時,往往表現出的是自己面對台灣主體建構過程中「欲拒還迎」或「猶疑徘徊」的文化屬性與身份認同流動的過程並不相同。
對戰後老兵書寫的作家群而言,他們對老兵的關懷主要表現在文學的創作上,他們並沒有任何一位參與八0年代的與老兵相關的社會運動,他們是用記憶、想像、還有曾經短暫有過的相處經驗,去懷想、紀念老兵。但真實的老兵又是如何看待他們自己對於大陸原鄉,以及台灣這塊土地的情感呢!這也是筆者在第七章討論的主題,透過時代的差異、從返鄉前到開放探親,以及以真正「老兵」身份書寫「老兵題材」的老兵作家和非老兵身份作家並列,針對「思鄉懷舊」的共同主題,同樣作出既是共時的,也是互有差異的比較,以期對老兵的「鄉關何處」與「族群和解」找出一條圓融的前進之路。
不同階段的老兵書寫,也可以看出作家書寫老兵時思維的改變,例如解嚴後可以不受政治的影響而不再有所忌諱,開放探親後老兵書寫所思索不再只是中國原鄉的依戀,而是台灣新故鄉的認同等等,而不同世代作家對前行代的老兵書寫,也都企圖顛覆整個舊有的、主流的、權威的、父權的傳統價值,也可以看出作家創作文本時所面對的「政治、歷史記憶與文化屬性的認同」,同時透過文本的細部分析,掌握作家創作時思想脈絡與當時語境中和時代、老兵、也是作家自我的深層對話。
This thesis has eight chapters aiming to discuss the diasporic situatios of veterans from Mainland China after 1949 in Taiwanese Novel, from a dynamic point of view of “cultural identity to break away from “nationalistic” or “essentialistic ” frameworks of interpretation. This thesis tries not only to find different identities of Chinese veterans in Taiwan by difference theories , but also to deduce a dynamic conception of cultural attribution and identity in studying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e developing traces of veteran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other focuses on writers’ though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creative texts.Chapter1-3 in This thesis are to discuss the empirical definition of veteran writing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to tra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veteran writing and Chinese veterans themselves. Form the standpoints of historiography and sociology, the former chapters aims to make readers understand veteran writing better.
Chapter 4-6 try to analyze veteran writing from 60s to 80s. From the diachronic standpoint, they
try to find the variation of veteran writing in the contexts of environment, ethnicity and gen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synchronic analysis of writers’ inner difference, they try to discuss 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hybridity in writers’ identity by the dynamic mode of diaspora.
As for the veteran writing by veterans as actual writers, this thesis, based on some particular hypo- theses, is to look upon their homes(roots) in Mainland and their settlements(route) in Taiwan, and to deduce how they choose or achieve their subjective identity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How differently veterans as actual writers and writers not as veterans write﹖Chapter 7 in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same theme of “nostalgia” after their return(family visit) to Mainland China and afterwards their going “home” to Taiwan again. This chapter thereby compare both or multiple versions of writing in order to find an ideal answer to the out-of-place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ethnic reconciliation.
Veteran writing is affected by outsid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generation is one of dominant factors in writing. Newcomers always attempt to subvert those old, authoritative, dominant, patriarchal traditional values established by their precursors. So we can say that (cultural)politics, historical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are their contexts in writing. Namely, veteran writing is no other than dialogues between an author and his epoch, Veterans and their selves.
參考書目:
一:老兵書寫參考書籍(不在附表內):
李敖,《文星‧圍剿‧賣》,台北:四季出版社,1983.4。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3.。
張大春,〈如果林秀雄〉,收於氏著《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6。
夏烈,《最後的一隻紅頭烏鴉》,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90.4。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弟兄們》,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5。
郭箏,〈最後的文告〉,收於氏著《上帝的骰子》,台北:食貨出版社,1993.11。
李永平,《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5。
趙世男口述,洪明燦撰寫,《台灣老兵三國誌》,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11。
宋澤萊,《熱帶磨界》,台北:草根出版社,2001.2。
王德威,《最後的黃埔》,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3。
二:老兵書寫研究資料:
(一)專著:
夏志清,〈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說--﹝寂寞的十七歲﹞代序〉,原題為〈白先勇論〉,
《寂寞的十七歲》,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12。
彭瑞金,〈農村變貌的透視〉、葉石濤、彭瑞金對談,〈履彊的新據點〉,收於履彊,
《鑼鼓歌》,台北:蓬萊出版社,1981.9。
尉天驄,〈王禎和小說中的現實意義〉,收於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3.4。
歐陽子,〈白先勇的小說世界〉,《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7。
苦苓,〈鄉關何處-看一九八三年現代詩中的鄉愁〉,《1983台灣詩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4.4。
黃武忠,<靈魂的搏動--從廖偉竣到宋澤萊的變奏和迴響>訪問稿,收於氏著《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4.5。
白先勇,〈一部悲愴沈痛的流亡曲-讀「反修樓」談「北斗人」〉,收於氏著《明星咖
啡館-白先勇論文雜文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8。
唐文標,〈兩個爸爸一個媽媽評介 混同,出路?〉,《1984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2。
宋澤萊,<文學十日談>,收於氏著《誰怕宋澤萊?--人權文學論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6。
龔鵬程,〈淒涼的漂泊之美:序楊樹清散文集《渡》〉收於《渡》,台北:駿馬文化出版社,
1987.7。
許南村,〈試論陳映真〉,收於氏著《第一件差事》,台北:遠景出版社,1987.10。
康原,<躺在地上看星的詩人-苦苓>,收於氏著《作家的故鄉》,台北:前衛出版社,1987.11。
林芝眉,〈花果飄零的傷痕〉,《台灣作家全集-鍾延豪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4。
文訊編輯部,〈悼鍾延豪〉,《台灣作家全集-鍾延豪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4。
朱雙一,〈台灣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心裡攝像-王幼華作品論〉,《台灣作家全集-王幼華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4。
黎明文化公司編輯部,《四十年家園》,台北:黎明出版社,1988.8。
林燿德,〈他人及地獄-評張啟疆〈躒〉〉,收於氏著《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出版社,1993.2。
白先勇,〈流浪的中國人- 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11。
胡台麗,〈從沙場當戰場:老兵自救運動概述〉,《台灣社會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3。
胡台麗,〈芋仔與番薯〉,收於張茂桂等合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1996.5,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5。
林忠正、林鶴玲合寫的〈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收於張茂桂等合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1996.5,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5。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於張茂桂等合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5。
齊邦媛<得獎「者」張啟疆-看不見的眷村>,消失的□□》書前序,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7.1。
蘇進強等著,《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4。
陳萬益,〈隨風飄零的蒲公英-台灣散文的老兵思維〉,《台灣文學與社會-第二屆台灣本土化國際學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5。
趙剛,〈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
出路的探索》,《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6》,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1998。
廖中山,《「老中」再見啦!!》,台北:禾雅出版社,1998.5。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10。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2。
王潤華,〈白先勇《台北人》中後殖民文學結構〉,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
變遷: 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9.11.13舉行,2000.6論文出版。
齊邦媛〈漂泊與回家的文學-觀察人生作家履彊〉,《台灣作家全集-履彊集》,台北:
前衛出版社,2000.7。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 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2。
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8。
黃錦樹,〈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收於氏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1。
曾秀萍訪問,〈從同志書寫到人生觀照-白先勇談創作與生活〉,收於氏著《孤臣‧孽子‧台北人- 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出版社, 2003.4。
蘇偉貞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4.2。
(二)期刊論文:
姚一葦,〈看「劉必稼」有感〉,《台灣新生報》副刊,1967.10.23。
葉珊,〈探索王文興小說裡的悲劇情調〉,《現代文學》32期1967.8。
顏元叔,〈苦讀細品談《家變》〉,《中外文學》第1卷11期,1973.4。
連坤,〈一群衰朽病態的「台北人」〉,《中華文藝復興月刊》,12卷,1974
尹雪曼,〈大兵文學在中國1-漫談大兵文學〉,刊於《出版家》51期,1976.10。
張拓蕪,〈大兵文學在中國1-一株株野草:小談大兵文學〉,刊於《出版家》51期,1976.10。
司馬中原,〈大兵文學在中國2〉,刊於《出版家》52期,1976.11。
方心豫,〈大兵文學在中國2-大兵文學的原貌〉,刊於《出版家》52期,1976.11。
朱西甯,〈大兵文學在中國2-宜是異彩〉,刊於《出版家》52期,1976.11。
姜穆,〈大兵文學在中國3〉,刊於《出版家》53期,1977.1。
鄧文來,〈大兵文學在中國3-談大兵文學〉,刊於《出版家》53期,1977.1。
吳東權,〈大兵文學在中國4-大兵、鋼筆、槍〉,刊於《出版家》54期,1977.2。
黃雍廉,〈大兵文學在中國5-不是批判,而是隱憂〉,刊於《出版家》55期,1977.3。
季薇,〈大兵文學在中國6-我看「大兵文學」〉,刊於《出版家》56期,1977.4。
呼嘯,〈大兵文學在中國7-文藝出於軍中〉,刊於《出版家》57期,1977.5。
桓夫,〈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自立副刊》1980.9.2
劉紹銘,〈大註子與二楞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0.9.28。
顏元叔,〈評雞翎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0.9.28。
陳映真,〈陳映真看大橋下的海龜〉,《益世》一月號,1982.1。
高天生,〈論王幼華的小說-舊土地要住新生民〉,《台灣時報》,1983.7.12,12版。
朱學群,〈試論白先勇小說的悲劇意識〉,《台灣研究集刊》2期,1984。
彭鳳,〈軍人魂與鄉土情魂-試析履彊的小說內涵〉,《新書月刊》,1984.4。
葉石濤,〈論王幼華的小說〉,《台灣時報》,1984.6.1。
張深秀,〈有亂石的巨川-小說家王幼華訪問記〉,《新書月刊》,20期,1985.5。
彭瑞金,〈探索的、反叛的漂泊者-王幼華的小說世界〉,《台灣時報》副刊,1985.12.13。
張國立,〈楊桃樹下的軍人作家履彊〉,《中華日報》,1986.8.20。
呂正惠,〈台北人「傳奇」〉,《文星》104期,1987.2。
《老兵之聲》,第002號,1987.3.20。
《老兵報導》,第五期,1987.12.30。
楊麗玲,〈濁世判官的罪與罰-訪王幼華〉,《自由青年》84卷1期,1990.7
劉俊,〈冷眼看人生的思索者-論王幼華〉(上下),《文訊》,58-59期,1990.8-9。
王幼華,〈臺灣外省籍作家的文學及處境〉,刊載於《民眾日報》,1990.10.13-21。
彭瑞金,〈為自己的靈魂找厝-評王幼華的《土地與靈魂》〉,《文訊》81期,1992.7。
張誦聖作,高志仁、黃素卿翻譯〈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二十二卷十期,1994.3。
張瀛太,〈死無對證的眷村經驗嗎?〉,《聯合報》,1997.3.10,47版。
吳達芸,〈戰爭記憶再見----評張啟疆《消失的□□》〉,台北:《聯合文學》149期,
1997.3 。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 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30卷2期,2001.7。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中外文學》30卷2期,2001.7。
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 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中
外文學》30卷2期, 2001.7。
葉德宣,〈從家庭受勳到警局問訊- 《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
30卷2期,2001.7。
曾秀萍訪問整理,〈白先勇談創作與生活〉,《中外文學》30卷2期,2001.7。
饒博榮著,李廷輝譯,〈〈龍天樓〉情文兼茂,不是敗筆-王文興對官方歷史與反共文學
的批判〉,《中外文學》第30卷6期,2001.11。
鄭明娳,〈弔詭的懸棺-張啟疆的眷村小說〉,《自由時報》副刊,2002.12.7,39版。
林翠真,〈女性主義的離散美學閱讀-以《桑青與桃紅》為考察對象〉,《林海音及其同輩作家學術研討會》單篇論文,2002.11.30-12.1。
林勝偉,〈從「戰士」到「榮民」:國家制度建構與人口類屬的行塑(1949~1970)〉,《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期,2003.12。
三:文化研究、文學理論相關資料:
(一)專著:
Frantz Fanon,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Constance Farrington, trans, New York: Grove Pr., 1968。
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邱彥彬譯,《文化與社會》(原文Slections From the Primson Notebooks.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82。
巴赫丁的《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收於《巴赫丁全集》第五卷,錢中文編,白春仁、顧亞玲譯,中國河北出版社,1986.6。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 Verso.1991.New York, Third impression 1986。台灣翻譯為《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4。
蔡源煌,〈小說的敘事觀點〉,收於氏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9.4。
王忠勇,《本世紀西方文論述評》,雲南:雲南教育出版社,1989.4。
杜小真著,《勒維納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9。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賓譯,《後設小說 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12。
包亞明編譯《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Raman Selden, Peter Widdowson and 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 London: Prentice Hall,1997.)
邱貴芬著,《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9。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知識份子論》,單德興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11。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黃燕(方方土)譯,〈族群身份的建構-種族主義、國族主義、族裔身份〉收於《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福柯(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 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8.4。
盧建榮,《分裂的民國族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2。
愛德華‧薩伊德著,彭淮棟譯,《鄉關何處》(Out of Place),台北縣新店市:
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10。
Stuart Hall,“ The Diaspora and Cultural Identity”,陳永國翻譯,收於羅鋼、劉象
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9。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 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收於
氏著《戴著草帽到處旅行- 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 2001.11。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6。
彭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2。
廖咸浩,〈在解構與解體之間-臺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份」的轉變中〉收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2。
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8。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9.29。
林鎮山,〈漂泊與放逐-陳映真60年代小說中的「離散」思潮和敘述策略〉,收於《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中國文學系舉辦,2003.11。轉引:
1.Amold Ages, The Diaspora Dimensio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3.
2.Alexander Kitroeff,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meland-Diaspora Relations:the Greek Case in the19th-20th Centuries,1991.
3. Nico Israel, Outlandish:Writing Between Exile and Diaspora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 John DOCKER,1492 The Poetics of Diaspora (London and New York:ontinuum,2001.
Derrida Jacques,張寧譯,〈訪談代序〉,《書寫與差異》,香港:國立編譯館,2004。
應鳳凰《五0年代台灣文學-戰後第一個十年的文學場域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6。
(二)期刊論文:
李有成,〈漂泊離散的美學:論《密西西比的馬薩拉》〉,《中外文學》,二十一卷七期,1992.12。
Ien Ang著,施以明譯,〈不會說中國話:論族裔散居之身分認同與後現代之種族性〉,《中外文學》二十一卷七期,1992.12。
霍爾(Stuart Hall),黃菲虹譯,〈最少的自我〉(Minimal Selves),《島嶼邊緣》
第八期,1993.7。
蔡淑玲,〈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叢刊6》,1994。
陳光興,〈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9。
施俊州,〈新興文類,晚熟的世代-論原住民文學社群〉,收於《台灣文學館通訊》第7期,2005.4。
四 文學史相關資料
朱西甯,〈歷史的時代課題-論反共文學〉,刊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卷9
期,1977.9。收入評論集《日月長新花長生》,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12。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78.4。
白先勇,〈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收入《驀然回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9。
張素貞,〈五十年代小說館窺〉,《文訊》9期,1984.3。
葉石濤,〈七十年代台灣文學的回顧〉,《沒有土地,那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6。
松永正義撰,葉石濤譯,〈台灣文學的歷史與個性〉,《彩鳳的心願》(台灣現代小說選Ι),台北:名流出版社,1986。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5。
陳映真,〈現代主義底再出發── 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集》卷8,
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10。
蔡芳玲〈五十年代大陸來台小說家作品論〉,《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12。
劉春成,《台灣文學的兩個世界》,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7。
鄭明娳(1950~),〈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7。
王德威,〈五十年代反共小說新論- 一種逝去的文學?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
北: 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6。
林瑞明,〈戰後台灣文學的再編成〉,《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7。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7。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9。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8。
王德威,〈里程碑下的沈思-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性與歷史感〉,《眾聲喧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9。
陳芳明,《左翼台灣─ 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10。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 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10。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10。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11。
梅家玲<八、九0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收於陳義芝主編,《台
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12。
陳映真、曾健民編,《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 一九四七── 一九四九》,台北:人間出
版社,1999.9。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9章‧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17卷5期,2001.3。
陳芳明,〈新台灣文學史‧第13章‧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17卷
10期, 2001.8。
陳芳明,〈新台灣文學史‧第12章‧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台灣新文學史》,
台北:聯合文學200期,2001.6。
五 碩、博士論文:
余正雄,《榮民就業輔導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論,1982。
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83.6。
張文智,《從族群意識(ethnicity)的角度分析當代本土文學的「台灣意識」現象》,
清華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組碩論,1989.6。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論,1992.7。
傅怡禎,《五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3.6。
鍾基年,《族群特質與職業生涯-外省籍族群從事軍公教行業原因之探討》,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論,1993.7。
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6。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組碩論,1996.1。
林秀麗,《戰後台灣的政治小說與政治文化》,政大中山人文社會科於研究所碩論,1996.10。
陳建忠著,《宋澤萊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7.6。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師大國文研究所博論,1998.6。
李紀平,《『寓兵於農』的東部退輔老兵-一個囤墾的歷史現場》,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論文,1998.7。
賴錦慧,《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會的經驗》,國立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7。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大中文研究所碩論,1999.6。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2000.6。
曾淑惠,《台灣文學中的老兵題材》,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00.9。
吳明季,《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東華大學族群關係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的附錄資料,2001.7。